1. 立讯印度工厂怎么样
好。
1、休假方面。立讯印度工厂是全民事业服务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周末都休息,不存在加班现象。
2、奖金方面。立讯印度工厂员工不仅享有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有带薪休年假待遇,过年的奖金也是很高的。
2. 在未来,印度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吗
印度一定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这几乎已经是必然趋势了。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对于印度市场来说,因为印度市场的年轻人口的数量本身就非常多,印度市场的生产成本也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会发现世界工厂会逐渐从国内转移到印度,很多企业也会选择在印度建设属于自己的工厂。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后的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印度在接下来30年的发展会非常像我们国内之前30年的发展情况,所以很多人也非常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如果印度能够合理控制好经济发展规模以及产业建设的话,以后的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印度会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此之前,印度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3. 富士康工厂超百人感染,iPhone减产50%,印度的富士康能撑得住吗
我认为印度的富士康是绝对撑不住的,富士康是最容易形成聚集的一个场所,印度的很多工厂其实都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病例。
如果印度的工厂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印度的经济肯定会遭遇着更大的打击。印度的经济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工厂的,如果工厂的问题比较严重的话,印度的经济损失肯定会更大的。
一、工厂是聚集的一个场所。除了学校之外,工厂是聚集数量最多的一个场所,所以印度政府必须要对印度的工厂进行更大的关注,必要的时候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必须要保证这一类人群的安全问题。只有保障了这部分人群的安全,才能够让生产不出现问题。
如果印度的工厂大范围停产的话,那么对于印度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印度的很多老百姓其实是依靠工厂打工才会获得收入的,如果出现疫情的话,那么老百姓的收入肯定会受到影响的,从而会对于家庭的支出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打击。
4. 印度富士康被指月薪太低,“印度制造”什么时候可以赶上“中国制造”
众所周知,印度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劳动力不足,吸引了许多海外投资者在该地区建厂。例如,本月中旬,智能手机制造商苹果公司通过其代工厂富士康在印度投资了10亿美元,以扩大其手机生产。
尽管印度一直想把“印度制造”的标签推向世界市场,但在目前的生产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的生产仍需从中国进口零部件。此外,尽管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成本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但富士康在印度也面临着生产条件低、工人抱怨和罢工导致效率低下的风险。
相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不仅需求强劲,而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一再决定押注越南和中国,但仍然无法负担其在中国生产的主要原因。从富士康在印度遇到的障碍中可以看出,印度的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比亚迪印度工厂待遇
比亚迪印度工厂待遇很好。
比亚迪印度工厂和国内工厂的工资一样,但是补贴很多,包食宿,因此比亚迪印度工厂。
比亚迪诞生于深圳,成立于歼蚂1995年。业告银务涵盖汽车、袜改宴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四大行业。
6. 各国工厂的分布情况
在中国,市场已经挤满了各种公司。印度是软硬件的领先大国,质量和数量都很好,而且不断提升。
孟加拉女性衣服种类不多,都传统服装包头什么的。很低,但是问题是,你确认你的配套跟的上,大部分原材料要靠进口。。。光关税就让很多人吃不消,高附加值的还好,但是工人的技术素质又成问题,我们也考察过去建厂,但是前期付出的代价太大,后来决定观望下,等那边的配套起来再说。可以去考察一下啊。吸收借鉴孟当地华商和其他国商人经验看看。
上一年荷兰公司将在孟加拉国建服装辅料工厂,还有孟加拉国掀罢工潮,700多家服装厂关闭。孟加拉国服装工厂因薪酬争议而关闭,孟加拉服装工人为加薪堵路烧车 700家工厂停产,今年美国呼吁进口商抵制孟加拉国部份成衣厂。
印度借鉴中国经验解决就业 印度要走世界工厂之路;印度神像工厂在中国生意蒸蒸日上;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让位于印度和墨西哥;印度新工厂投产,"通用"复制“五菱”模式
华已是“世界工厂”,但印度却充当世界后勤部。制造业在印度到底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印度能否赶上甚至超越中国?答案是能,但也可能做不到,这取决于印度如何克服目前的障碍。
另一类历史遗产:印的政策向公共部门倾斜,私营部门虽被允许存在,却受严重管制。1947年印度独立后,主要倚重公共部门塑造印度经济,实现工业化。由于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外汇和私有企业的依赖,印度主要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手段来实现进口替代和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起,所有的关税壁垒被大幅度调低,对进口数量限制也大体上被取消了。
同一时期里,印度私营部门受到许可证制度的严厉管制——许可证不仅管你生产什么,还管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和在哪里生产。印经济政策另一重要特点:是苛刻的劳工法。劳工法着重限制大公司重新分配资源的权力,大型企业要得到政府的许可才能裁员,甚至改变工人工作地点也要提交申请。
两种驱动力:印度似乎拥有了一种不寻常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农业占经济的比重会有所下降,接着是工业和制造业比重的增加,然后是服务业的比重提升。用这个标准来进行中印比较的话,可以看到在2005年,农业在中国的份额与中等收入国家基本持平,制造业和工业比重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而服务业的比重略低;在印度,制造业和工业比例与中国相似,农业份额偏低,但服务业却占到了整个经济56%!--这已经接近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而中印经济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来自工业,而印度经济增长的2/3则来自服务业。这样的差异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所有领域领先于印度——特别在工业方面,印度的生产率增长水平仅为3%左右,远远落后于中国11%的水平。
“二元”的印度制造业
1948年实施的“印度工厂法”规定,雇用20人以上或者雇用10名工人但使用电力的公司,就必须向政府注册。随着时间推移,经过注册的公司及其产业活动变得更加正式和有组织性,而未经注册的那些公司也成为一个非正式的板块,这导致了印度制造业“二元”的特质。理解印度制造业这一的二元特点,对于判断印度制造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目前,印度的非正规部门包括近4000万工人,但正规部门只有700万工人。从对GDP的贡献来看,占印度劳动力13%的工业正规部门创造了制造业75%的附加值,非正规部门的贡献仅为25%。
印度制造业的规模小于其他国家,但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印度具有较大的优势。过去的政策遗产一直在阻止印度的工业化进程。鼓励小企业的政策,死板的许可证制度和严厉的劳动法规,导致大部分劳动力进入了效率不高的非正规领域。
那么,印度制造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印度在IT、工程和流程外包领域的优势非常显着。虽最近中国提出要快速发展外包和离岸业务,但由于各种结构性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很难复制印度在外包领域的成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限制性因素恰好促成了“中国制造”全球风行。
未来,印度将得益于其最好公司——有20到30家印度企业已成各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就在中国沿着制造业价值链向上攀爬时,印企在这些领域已先行一步,在全球版图上占据了有利地形。华将面临印制造业严重挑战。
7. 印度为什么工厂那么多
印度是目前唯一一个人口红利巨大且手机市场需求还在不断上升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手机厂商进军印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目前中国手机市场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增量空间越来越小,换机需求逐渐放缓,但印度的增量需求却与日俱增。为了加快手机业务在印度本土的快速运转,以及降低成本,快速提升出货需求,手机厂商将工厂搬迁到印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但目前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只有30%,这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手机需求就决定了与手机制造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工厂在哪。
二.印度政策吸引外资建厂
自印度政府在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就推出了各类政策吸引外商来印度投资建厂。而为了解决印度本土民众的就业问题,印度政府更是对关键的手机零部件增加关税,以此让手机厂商选择在印度本土加工制造。例如,印度政府规定,在印度本地生产制造的手机整机只需要缴纳12%的增值税税率,而从外界进口的手机除了要缴纳10%的基本关税外,还需要缴纳35%—40%的增值税。这一方面保护了印度本地制造业,另一方面也充分解决了印度本地民众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印度无论是在机械设备、厂房成本还是人工成本方面都更为低廉。相反,目前中国国内高昂的房价间接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与此同时,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5年的快速发展后日渐饱和,已经没有太大的增量空间。照这样来看,对手机厂商而言,将原本在中国的手机制造产业链转移到印度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考虑到上面两点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手机厂商愿意将手机产业链相关的配套设施转移到印度了,因为一旦在印度建立生产基地,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印度本土手机市场,并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深耕和运营
8. 印度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丰富,为何富士康在印度工厂却遭“滑铁卢”
郭台铭想的很好,印度人比较多,用工成本低,可他只算到了利却没把弊算出来,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印度人在扬沙子,把沙子跟石子分开,在我国也就分分钟的事,在印度可不一样,印度人懒散惯了,一个男子坐在地上,拿着一个小工具一点一点的扬,估计能扬几天,就这一点都足够他“滑铁卢”了。印度人,印度国情导致富士康根本坚持不下去,我们是只要赚钱干什么都行,哪怕加班,哪怕辛苦,印度人非常懒散,要么也不会如此落后了,我们一个人做的事他们要十个人做,就算这样还总觉得工作累,所以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并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状态,还要增加物流成本,人力物力都增加的情况下,印度工厂最后只能面临着停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