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派作品的艺术特点
印度美术南亚次大陆从史前到185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的美术。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文化,与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印度本土的主要民族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农耕文化与外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游牧文化互渗交融,形成了印度文化的主体。印度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与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互相影响,使印度文化呈现多样统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化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印度美术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内容深奥,形式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对亚洲诸国的美术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印度美术不仅具备印度文化的一般特点,而且与印度的宗教、哲学关系极为密切。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美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19~20世纪,西方各国和印度的学者才逐渐发现了印度美术的审美价值,并参照欧洲美术史的风格分类法,把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划分为古风、古典主义、巴洛克、罗可可等发展阶段。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风格分类在年代上与欧洲并不对应,在内涵上也不尽相同。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美术的两大系统──和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美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美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美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美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美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史前时代美术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美术基本上属于前美术或准美术的范畴。
㈡ 在印度电影中,为什么舞蹈那么多
各国的电影都有自己的风格,就像是美国的电影,总是喜欢英雄主义,一个人可以挑一群,还崇尚科技和幻想,而中国的电影多崇尚名族大义和武侠为中国特色。
印度电影自然以歌舞作为突出名族的特色,说道印度电影的舞蹈和歌曲,都是根据电影现编的歌曲和舞蹈,基本符合电影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印度电影的舞蹈,对于外人可能欣赏不了,因为看着电影,两人人突然就要进行生死对决,先来的一段舞蹈,印度人看可能能看出舞蹈中两人人气势汹汹,互相对决,但是对于我们外人来说,简直就像是对决前先放松一下一样。
然而如果印度的电影没有了舞蹈,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看了一部假的印度电影,所以印度电影的舞蹈其实已经深入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也能让你在一眼就能分辨出印度电影。
㈢ 结合实例,简述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1、印度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艺术的两大系统——佛教艺术和印度教艺术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艺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 史前时代艺术 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前艺术或准艺术的范畴。 旧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细石器(亦称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从简陋到精致,从单调到丰富,逐渐显示出次大陆原始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新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化,据推测是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着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着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艺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艺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