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名该如何称呼
名在前,姓在后
Mr.Manmohan Singh
‘贰’ 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结婚生的孩子是什么
如果高种姓女子和低种姓男子结婚,孩子一出生,就会成为贱民。低种姓男人只能和低种姓女人结婚。而低种姓女人凭借身材和样貌,是有机会嫁给高种姓男人的。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说过印度的种姓制度,这项制度就如同中国古代的阶级制度一样,对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只不过,中国已经废除了“士农工商”之类的等级制度,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却保留至今。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诞生,随着雅利安人的进入,种姓制度也因此出现在了古印度的土地上,而在这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的就是“婆罗门”。“婆罗门”源自于“波拉乎曼”,意喻着“祈祷”,在古印度的文化中,祈祷具有非凡的意义,掌管奖罚,而“婆罗门”便因此成为了执行祈祷的祭祀,也由此享有巨大的权力。
祭祀的执行者,在古印度民众的心中就是神明的存在。作为神明,“婆罗门”自然不会受到民众质疑,更不会受到处罚,他们只能被供起来,享受国民带来的最高的礼遇。至于当时的古印度国王,属于“刹帝利”,连他们都要要世世代代的守护“婆罗门”。
在古印度,民众为了得到“婆罗门”的庇护,要对他们贡献礼物,而最好的礼物便是土地,因此“婆罗门”人一般都拥有大量的土地。除此之外,“婆罗门”最为重要的一项特权还是该种姓是一种永久性的特权,即“婆罗门”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是“婆罗门”。正因为有该项特权的存在,因此在古印度“婆罗门”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一直是同一批血脉的延续,其他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进入“婆罗门”这一种姓之中。
当然,有最高等级的,自然也有最低等的,在古印度,最高等级的就是“婆罗门”,最低等的却不是四种姓中位列最下层的“首陀罗”,而是不被列入四等之中的“达利特”。“首陀罗”虽然位于四等种姓制度的末端,但是至少还是普通民众,而“达利特”则是连民众都不是,他们是“被压迫的人”,是身为奴隶的存在。
“达利特”人不被印度负责,他们的生存全凭自己,没有任何保障,即便饿死街头也不会有人对他们施以同情。而这只是种姓制度残酷的一面,它带来的弊端,还有大量的犯罪。
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只能与高种姓的男子结婚,而不能与低种姓的男子结婚;而高种姓的男子却不一样,他们可以选择高种姓的女子,也可以选择低种姓的女子结婚,只是低种姓的女子想要嫁给高种姓的男子却需要准备能让男子满意的嫁妆,因此如果低种姓的家里生了一个女儿,他们便会想办法为她准备嫁妆,只希望能嫁入高种姓家门以此来改变自己的阶级。
这就导致了印度社会许多问题的发生,父母不考虑男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想把女儿嫁过去让自己能够享受高种姓的待遇,这样一来家庭矛盾就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有些男子为了得到妻子的嫁妆而将妻子杀害,因此在印度的“索奁焚妻”则成了国际知晓的话题。
印度独立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虽然国家已经将其废除,但是它却依旧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国民。
‘叁’ 中国人一般怎么称呼外国小孩
北京奥运将到来,四海之内的朋友云集北京,那么外国人是如何称呼咱们中国的呢?“中国”的国名内涵就是“中央之国”,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并不把“中国”作为国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独特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其英文标准译名为Republic of China),并被汉文化圈内地邻国所逐步接受。这样说来,“中央之国”作为国名还是个新名词,即便在汉文化圈国家,把中国称为“中国”也是近代以后的事。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国,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自此中国正式的国号简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为“中国”。
一是把“中国”按其内涵称为“中央之国”。如日本人使用汉字,日语的中国就是“中国”,与中国简体字完全一样,发音为ちゅうごく(chūgoku)。韩国把中国称为??,写出汉字是“中国”,发音为jungguk(Chungguk)。越南已经废弃汉字,但从发音“TrungQu?c”可以看出这就是“中国”。蒙古语分外蒙、内蒙,国内蒙古语可用意译“中央之国”表示中国(mdaulus,mda=middle,ulus=country)。包括对“中国”意译或者音译。
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随着时代更迭,几度改变,是中日关系的象征。一些日本人却认为“中国”二字带有世界中心的优越感,加之日本已经有“中国地方”,所以依然常常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引发中国方面的极大不满。直到甲午战争中国人落败,作为者日本人不再使用“唐”称呼中国,代之以“支那”,口气上已经带有了明显的贬义,所以引起中国人的愤懑。
晚清秀才、教育家王拱璧在1919年出版的《东游挥汗录》就谴责日本不称我国为“中华民国”,而称之为“支那共和国”,是“不以国家视我”,“是我中华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要求外交部从速通知日本,“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需写NationalRepubl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二是在马来、印尼语中,因为当地华人不喜欢Cina的说法(令人想起日本人蔑视中国人所说的“支那”), 所以把“中国”说成Tiongkok,这是借用了闽南语“中国”的发音。所以,在世界上把中国称为“中央之国”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周边深受汉文化圈影响的国家。他们之所以把中国称为“中国”,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叫“中国”,直接借用了汉字的发音和写法。
三是在西方国家中,中国另有别称。从欧洲一些国家角度看,俄罗斯及东欧(斯拉夫语系)至今把中国称为Kitay,用汉语表达就是“契丹”。也就是辽代时契丹国的称呼,以此来称谓中国;从西方的角度看,属于印度以及西欧(印欧语系)的国家普遍把中国称为China(或Cina,Kina, Chin等),其实就是“支那”。有专家研究说,“契丹”应该是“支那”的渊源,也就是契丹和支那同源。
‘肆’ 印度人的姓名是怎么安排的
印度人的姓名排列次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努纳拉·莎萨”,“努纳拉”是名,“莎萨”是姓。
印度人有的在姓名前加尊称,如“潘迪特(尊称)·贾瓦哈拉尔(名)·尼 赫鲁(姓)”,其中“潘迪特”是印度教婆罗门种姓中有学问的人的习惯尊称。印度的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名,如“斯·赫杰凡”只叫“赫杰凡”。
印度的女人结婚后随丈夫姓,如一位叫“金达伦·特里”的女人和一位叫“斯·赫杰凡”的男人结婚后,姓就改为“赫杰凡”,人们称之为“金达伦·赫杰凡”。因此, 已婚女人通常称呼名,如“苏巴哈娜·莫尼瓦”就只叫“苏巴哈娜”。
(4)印度出生的孩子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通过印度人名字辨别种姓:
1、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2、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3、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4、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伍’ 称呼印度人人习惯称呼姓还是名字
正常都是名在前,姓在后,但是称呼的时候分男女。
如称呼男性,直接称呼姓。 例:Mohammed (名)Ismail (姓), 称呼 Ismail 就可以了。
如称呼女性,直接称呼名。 例:Kalinda (名)Sharma (姓),称呼 Kalinda 就可以了。
一般印度女子在结婚后都会随夫姓,所以难以辨别,一般都直接称呼名字,而不是姓。
‘陆’ 印度的姓氏是分级别的怎么分的啊
印度的姓氏即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有关四个等级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6)印度出生的孩子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由于种姓制度与地域紧密结合,并有明显的区域范围,因此其政治权力可依区域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地方的小王国或地区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别聚落内的种姓。这三个层级的权力运作虽有高低之分,而且差异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权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尔纳阶序中的刹帝利,而且都会宣称其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即使实际上未必如此。
‘柒’ 为什么叫印度人为三哥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贬义称呼。“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爪牙”,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嘲弄印度之意。
拓展资料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1]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捌’ 印度的姓氏称呼是由何特点导致的呢
印度人的姓名比较复杂,常因民族、地区、种姓、宗教而不同。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南印度人则往往还把村名和姓名连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一般,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后,如弗罗兹·甘地,“弗罗兹”是名,“甘地”是姓。锡克教男子多在名字上加“辛格”(狮子),女子多在名后加“考尔”(美女)
称呼印度男人,只称呼姓,不称呼名,而对妇女则只称呼名,而不称呼姓,因为女子结婚后随丈夫姓,女子的名字多以柔和清晰的长元音结尾。
对尊长,人们用“古鲁”称呼,意是“老师”、“长者”,对大人物用“圣雄”尊称,如圣雄泰戈尔、圣雄甘地等。“巴尔”意为“先生”、“老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在姓名之后加一个“吉”,以加重语气,表示尊敬和亲热,如妈吉达(妈妈)、古鲁吉(老师)等,这种称呼在对面交谈及演说时常用。
由于宗教、种姓、职位的不同,称呼习惯也很不相同。对于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应称其为“萨赫伯(先生)”,如果称一位穆斯林老人为“哈吉”,这个叫法意为“去过麦加的朝圣者”,无论他是否去过,他都会非常高兴,而对锡克教徒,只有称呼他为“赛尔达热”,才是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