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为什么佛教发源地印度如此落后

为什么佛教发源地印度如此落后

发布时间:2023-09-23 08:49:22

① 为什么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却能在东亚的中日韩及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缅甸被发扬光大,而在印度本土却衰弱

这是有客观的原因所造成的:
1、伊斯兰教的入侵,几乎将佛教连根拔起,大量人才凋零,导致佛教缺少了中坚力量和领袖人物,无法再度崛起;
2、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种族等级制度,在缺乏佛陀这样的领军人物的时代,使得佛教的“众生平等”不容易推广普及;
3、佛教虽然在印度衰落,但佛教和中国乃至东亚众生有缘,尤其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好,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这并不表示印度一定要佛教永远兴盛,发源地于兴盛问题并无太大关系。

②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在印度的影响越来越小

不用争论,佛教在印度基本灭绝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十一世纪左右最后一座佛教寺院在印度被摧毁,象征着佛教在印度的灭绝。佛教在印度灭绝,一般是这几个原因
1、自己不知道变通,特别是阿育王时期,只走高层路线,晦涩难懂,和广大底层群众脱离,失去了发展土壤。2佛教本身也不是印度的主流宗教,只是沙门的一个派别,而且,当时的佛教对世界的解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矛盾之处太多。婆罗门教始终是主流,佛教也就谈不上什么兴盛。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加上佛教内部部派系别的纷争和僧侣的腐败,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仔源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③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没有最终成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曾是印度数个王朝的国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经无比辉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输出象征。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印度历史中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绝种呢?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从古印度开始,统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义制度,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将阶级划分的很明确,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当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来,种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国家。

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固然是因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但归根究底,是其发展慢慢远离了群众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变得过于超脱和变质,最终在印度近乎绝迹。印度现在青主要以自己国家的印度教为主,这也是自己国家和信仰上面本质上的区别吧。

④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

佛教在印度没落,大体上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会负担.那么,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着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对<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没落的主要原因.

⑤ 佛学产生于印度,为什么在现今的印度佛学却完全被冷落了

中国现在传承比较久的一个教就是佛教,导致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以为佛教就是中国创立并且流传下来的,但如果追溯到佛教的真正来源,其实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真正的发源地,但为什么如今佛教没落了呢?大概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很完整。在佛教在印度流出出来到了中国以后,有了非常多的教徒,在一个利于佛教发展的文化古国,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一个完满的发展,慢慢的,中国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大国。最终就导致了中国佛教渐渐取代印度佛教了。

⑥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为什么却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灭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罗门教,而古婆罗门教发源于古代游牧部落时期,逐渐形成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其中,以婆罗门至上为代表的种姓制度将祭祀阶层婆罗门放在了最高地位,这是因为古代神权高于王权,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王权早已越过神权统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军事贵族急需打破种姓平衡,加上早已进入农耕时代的印度已经不欢迎祭祀万能的信条,因为大量的杀伤牲畜破坏生产,于是沙门主义思想就产生了,它们反对杀生,众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驮摩那创立的耆那教,在佛教传播中受到摩揭陀国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传播到了摩揭陀国的各个地区,可惜摩揭陀国在阿育王死后就分裂了,之后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国王,影响力一直不够普及,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收缩到了几个大型寺庙周边,越来越程式化,和繁琐化,离普通群众越来越远,而古婆罗门教的信众本来就遍及普通大众之间,虽被佛教覆盖了一部分,但大多数并没有改变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纪出现了商羯罗大师,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罗门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又再一次将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怀抱,而佛教同时发展不断吸收古婆罗门教因素,从部派佛教转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间信仰,将大乘佛教再次转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烂陀寺,欧丹达布梨寺,超戒寺等几个寺庙周围,当莫卧儿王朝由北至南打过来的时候,佛教与印度教结成了短暂的联盟-时轮教,与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据点里很快就被军队所占据,最后一个寺庙-超戒寺被焚毁,意味着印度佛教的灭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间流传,在抗争中幸存了下来,现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达 赖 集团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带来的藏族信教人员,另一个是印度宪法之父安培德卡尔领导的反对种姓制度的贱民运动,因为多年尝试失败,安培德卡尔愤然带领贱民改信众生平等的佛教来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几百万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几次,才会有现代的一点佛教地盘;

⑦ 佛教起源于印度,曾经极度辉煌,为何最终衰落了

唐玄奘前往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随后,佛教开始逐渐衰落,并最终在印度基本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佛教在印度灭亡?

1.与印度教相比,佛教无法为印度提供一个更好的在不断外来打击下生产的机制,佛教非常有组织,有正规的僧团和寺院,而在面对外来入侵的时候很容易被消灭。印度教的信徒都比较分散,此轮不容易被消灭,更加适应印度当时的国情。

2.印度是种姓制度国家,而佛教森做信是反对种姓制度的,主张人人平等、四姓平等,因此,很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拥护和支持。

3.从教义上来讲,佛教是反对灵魂存在的,这也与当时印度人深入探究宇宙奥秘和内省式的文化心理特点不符合。

以上三点原因,最终导致了印度佛教开始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⑧ 佛教为什么会在发源地印度衰弱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现代印度佛教复兴之父达摩波罗(Dharmapala)正当盛年,从锡兰来到印度,首次朝礼菩提迦耶。当他看到当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时,不禁潸然泪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来不注重——史纪录,史料阙如,使得印度佛教的灭亡原因,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兹就手边资料简介各家说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创始,却以融吠陀文化而灭亡。

“佛元八世纪以来,佛教外印度教之复兴,于具有反吠陀传统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乙、‘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幸得波罗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长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层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

“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着,则又谤佛之甚者!”

很显然的,印顺导师认为,印变教的复兴与回教徒的入侵迫害,并不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主要的还是由于“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视

仪模法师《印度佛教的兴起和衰亡》一文中,则认为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视。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败以至灭亡之祸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为印度教的仇视,印度教是婆罗门教后期复活的名称。当佛教兴盛的时候,婆罗门教并未失去他们的潜力,在朝执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罗门教徒,以致后来复兴的力量自必强大。同时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罗门教那时最后腐败以致佛教兴起的情形,殆无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庙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会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纪的外来的诸族,都乐于接受印度教的领导,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纪的婆罗门教大师库马雷巴陀为最后的印度教打击佛教及耆那教的一个人,同时婆罗门教为谋复兴的缘故,处处模仿佛教的形色和内容,复因佛教大乘变质的密宗盛行,有些学者把印度教义也有不少的糁杂在佛教里。佛教变质后,加之在十二世纪的末期,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个在印度兴起的佛教,终于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灭亡了。”

但作者认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义上灭亡,实际上却还存在于印度人中。

三、密教倾向颓废

印顺导师和仪模法师虽然都认为,密教的兴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却不认为密教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寿则认为密教倾向颓废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专门这场,所说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变而来,以淫欲即是道等,不重通达文字之实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级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采用了印度教,在长期扩展其范围中几乎摄取了印度教所有诸神只的一些仪式,于是制作了顿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罗文学。密教中昕表现修道称为金刚乘、大乐乘,左道派很多行径是呈现出颓废与靡烂。……密教如此的渐次隆盛,跟随着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没于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将军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毁了超岩寺,迫害杀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隐、还俗,逃到尼泊尔等边境,从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欢的成分,又堕人人性本有的弱点而召致佛教灭亡。……所以印度佛教的灭亡,认为是中观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学术理论之倾向为远因,密教倾向颓废状态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为浅薄,相反的实际上多着重于信行方面,这是此一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杨白衣教授亦持类似说法:

“他们(密教)不特说出许多诸佛菩萨,就是从来在佛教未曾说过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认为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摄取很多民间信仰,而用大曼荼罗纳入正规。他们认为不必为了实践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用尽心气。盖众生本来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诸耸,诵持陀罗尼,与密教仪式,就可容易到达——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认现世的幸福快乐,主张人间的烦恼隋欲不可克服抑压而应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纯的爱欲升化到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坏维克罗摩尸罗寺(超岩寺),杀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团就算是灭亡了。其实,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独立宗教的价值,也可说是早巳灭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后,许多佛教学僧带着佛典逃亡别国,佛教正式灭亡。

日本学者明石惠达认为,印度佛教从来不曾取代过婆罗门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腻色迦王以国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团和佛教教学,但婆罗门教仍在民间具有相当势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腊、伊朗文化的影响,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并丰富其哲学内涵,表面上表现得很辉煌,但也意味着渐渐脱离民众。佛教崇尚宽容,未曾压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后期也采纳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丧失佛教本来的固有宗旨。难怪婆罗门教能够翻身为印度教来复兴,而佛教却变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个消声匿迹了。

在阿拉伯语中,“偶像一称为but或budd,事实上就是从梵文的buddha(佛陀)挪过来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张“圣战”,任何异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杀戮。“当他们(回教徒)到达这个地点的时候,他们包围了它……这个城市立即陷于惨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临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挠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烧了,其余的被残杀了。”

问题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为什么印度教能够不被连根拔除,而佛教却无法幸免于难?A.KWarder认为印度教比较有弹性,无所不可,它主张社会等级制度,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潮流很调和:人们将自己付托给首领,而一切人最终托付他们的灵魂给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够深入民间,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战土随时准备作战,了解这是他的职责,死于战斗是至上光荣。反之,佛教主张和平、反暴力,刚好成为回教徒杀害的对象。再加上当时的佛教,太过于哲学化,可以说是学院式传统。它的传统中心是在各大学,而不在人民大众之中。当大学被毁,它的传统力量也就破灭了。群众不易懂得深奥的哲学,看不出佛教与印度教有什么不同,他们以邻居崇拜印度教诸神的单纯忠诚来崇拜佛陀和诸菩萨。假如缺少博学此丘的指导,居土佛教就会混合于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铲除,僧侣逃亡国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误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固然如上所说,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还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所把的两项大错误,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灭亡。

印度原是一个种姓阶级的社会,社会秩序严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个社会机器也就得以顺利运转。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在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却是安定社会的最大力量。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会角色,根本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而烦恼。佛陀的众生平等理论,美则美矣,在当时却还是异端邪说,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还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况属于既得利益者的婆罗门和刹帚利阶级,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毁安定社会秩序的种姓制度之后,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结构。他只成立僧团,并未建立在家居士团体,更没有政治组织或组织理论。基本上,他只关心出世解脱,只规范僧团的生活法则,对于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问题,提示的比较少。结果,出家众接受在家众的供养,以修行为务,自成一个隔离的系统;在家众除了可以从出家众获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借以外,切身的生活问题,如婴儿出生、男女感情、结婚生子、士农工商等营生细节,恰好都是佛教僧侣所避讳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并不对深奥的生死哲学感兴趣,既然世俗层面无法从僧侣获得指导,只好求助于擅长此道的婆罗门教祭司。婆罗门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满足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众的必须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数古代哲学家,对于女性的定位都低于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认为女身必须转世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么方便,女众僧团甚至在后来从印度绝迹。这些现象虽然可以从生理方面来解释,但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风俗习惯或家庭中的宗教陆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来传承的,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会那么热衷于维系佛教的传统,佛教从家庭中渐渐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社会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佛教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灭亡当然是迟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与异质化

任何一种习俗或制度,在刚成立的时侯,似乎都有助于社会、宗教、人类的进步,但如果不能随时修正,日久之后,反而会阻碍进步。许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后来都变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对于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学者杜特,提出比较综合性的看法,这些看法分成五个重点,有些是上述几位学者说过的,笔者形容为佛教的故步自封与异质化。

(1)伽的超然地位。这种超然地位曾经保证了僧伽的纯洁和精神修养的进展,旦日久之后,僧众们都忘记了教主原来的旨意,变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专门从事精神上的修养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别人的供给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渐渐不关怀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准的提高,忽略了对社会人类的教育,使得僧众睨离广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没有规定关于诞生、婚姻、葬礼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给孤独长者这位佛陀的最大护法,都可允许儿女们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结婚,遑论其他信仰不坚定者。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然渐渐衰落了。

(2)佛教不干涉社会习俗的态度。佛陀是一个苦行者、先觉者,而不是一个社会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几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罗门教家庭,因此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习惯,因为这些都是缘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谛。在他们还在世时,这种态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后来却促成佛教的灭亡。初期佛经中,即有婆罗门教诸神的地位;后来的佛寺中,也充满神和女神、药义和罗义的偶像,又流行崇拜这些偶像的仪式。后代的人们就专心一致地崇拜这些次要的东西,而忘却了教主原来的教法,佛教就在这些错综复维的信仰和仪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隐而不见,终至于灭亡。

(3)比丘学问的退堕。佛教旗帜能够高挂不坠,佛教僧团能够受人尊敬,均有赖于组成僧团中心的知识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纪的时候,从这些佛教学术中心出来的人都不博学,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辩论家的攻击下败倒了,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严重事件,可以引起一个宗教、教派和论师的衰亡。由于僧伽的懈怠,或由于僧团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识分子,佛教的学术中心逐渐失去君王和国人的信仰。

(4)密宗的兴起。佛陀虽然尽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无法从印度人的思想中,彻匠消除对于阿达婆吠陀中所记载的咒语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课、巫术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语或陀罗尼,这是密宗兴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现于公元四到八世纪,密宗是高度发展的禅定哲学,在习定的时侯要利用手印、坐势、坛场、咒语来集中意识。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许多宗教骗子滥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价值,毁灭了伟大导师所倡导的高尚教义。密宗兴起,使得佛教婆罗门教化,终被后者所溶合兼纳,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数很少,又隐居于寺院之中,逐渐被婆罗门的汪洋大海所吞没。

(5)宗教迫害。佛教不曾破坏其他宗教,却先后被婆罗门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为佛教集中于寺院之中,所以异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间内毁灭佛教信徒和他们所收藏的经典手稿。佛教僧侣一受到迫害,就等于佛教灭亡,幸免于难的,也纷纷逃亡到尼泊尔和锡兰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彻匠消灭干净了。(来源:北大博雅好书,作者:郑振煌)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佛教发源地印度如此落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最大航空母舰是哪个 浏览:258
和平精英国际服版吃鸡在哪里下 浏览:202
意大利语的后会有期怎么说 浏览:222
越南海阳怎么写 浏览:987
伊朗的儿童怎么过生日 浏览:732
越南到中国办理居住证怎么办 浏览:157
越南人为什么都吃虫子 浏览:543
怎么看待伊朗误击 浏览:415
中东和伊朗是什么关系 浏览:416
中国到夏威夷直线多少公里 浏览:987
什么是富时中国50指数 浏览:893
在印尼买公寓多少钱 浏览:548
英国早在多少年宣布同性合法 浏览:477
怎么会是中国 浏览:149
意大利化妆品哪里折扣最大 浏览:902
地市中国银行的工资待遇怎么样 浏览:756
英国为什么禁止燃油车 浏览:645
为什么伊朗官员老被袭击 浏览:518
印尼人在中国怎么办签证 浏览:291
伊朗少将被美国袭击怎么回事 浏览: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