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印度饮食做为切入点,观察印度人的性格和其民族性大家看法
以印度饮食作为切入点,大致可以推倒出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有这么几个特征:
1,印度饮食的口味很重,普遍偏辛辣,其中的甜食也很甜。这种重口味饮食习惯,使得印度人的性格,显现出极强的主观个性。这也许就是导致印度成为多宗教国度,而且印度人普遍信宗教,的主要原因。
2,印度自古与我国就有交往,但是印度人吃饭不用筷子。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三百多年,但是印度人吃饭也不用刀叉。
由此可见,印度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印度人的内心,对外来影响十分抗拒。由此可见,印度 社会 并不会十分热衷于求新求变,印度的发展只是对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被动反应而已。
3,印度人实行分餐制,吃饭用手抓,食物用芭蕉叶来乘放。由此可见:
①,印度人看重规矩,也注重个人意见,与人相交总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餐制,大家互不相干,各吃各的,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活法。
②,印度人为人处世,力求简单丶直白。
手抓饭,一人一份,抓了就吃,不用顾忌他人的用餐感受,也用不着讲什么用餐礼仪,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久而久之,印度人性情就会变得简单丶直白,为人处世也会变得随心随性。
③,印度人不注重吃相,做事也只凭个人喜好,不怎么讲究。
印度人用芭焦叶承载食物,一人一份。因此一不用注意吃相,二不用关注他人,三不用吃完洗碗。久而久之,印度人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在意别人的关切,更不会认真的对待善后问题。
4,印度人食物主要以素食为主,这就意味着,印度人虽然个性强烈,但是暴力倾向并不严重。通常肉食比重大的族裔,暴力倾向严重。
例如,俄罗斯人表面上很斯文,但是俄罗斯人也很暴力,这与俄罗斯人肉食比重大的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相对而言,以素质为主的族裔,暴力倾向要小得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人不太重承诺,不太守信用。印度人看重自己的利益,不太重视别人的合法利益。印度人有点冥顽不灵,但是印度人也不邪恶,有其宽容善良的一面。印度人很注重当下的得失,不会过于在乎过往的是非曲直。
因此,跟印度人打交道时,应该一码归一码,不应该想太多。跟印度人做交易,应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要扯远了,更不要在意什么老客户与新客户,否则您十之八九会吃亏。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人生在世,生活、工作无疑是整个主线,彼此相连相交,一个国家的文化来源于民风民俗,一个国家的规矩也影响这这个国家民众的生活习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是走向强大,还是走向弱小,不能任由传统的民风来自然发展,而是要改变,凡是能够善于改变的国家,都很强大。印度,是一个另类,它也在改变,但印度特有的传统意识阻碍着这种改变,形成了印度风格的国风、民俗。而人的行为,自然会影响到饮食,因为人的行为的一半就是生活,从生活习性也能看出工作态度和性格。
从饮食看印度的性格与民俗; 印度饮食同样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传承,印度气候比较热,食物存放容易霉变,因此,印度喜欢把蔬菜什么的统统剁碎,它们喜欢把各种食物混在一起,加入食盐、各种香料,这样容易保存,这是印度饮食的根源。印度人不追求饮食的多样性,也不追求色、香、味、美,印度人对于饮食不挑剔,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食物只不过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它们更习惯追求精神享受,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世俗世界里。
印度人注重精神信仰,忽视现实生活,因此,它们通常不习惯循规蹈矩,更习惯松散、得过且过; 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受印度宗教信仰的影响,它们相信生命轮回,宗教信仰也影响到了印度人的饮食。一切简单就好,吃饭用手抓,也使很多食品种类受到限制,不是什么食物都能用手抓着吃的,所以,印度饮食相对简单。你在印度打开电视,很少见到各种 美食 节目,各种吃法,各种食材,如果不控制,任何动物都能给你吃没了。对于精神的追求,必然会对现实产生漠视,所以,印度人的性格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不习惯做事条理化,不讲究卫生,家门口脏乱差,它们很少去打扫。印度宗教信仰把人的物质世界定义为幻觉,既然是幻觉,何必去认真对待呢?因此,印度 社会 秩序很乱,它们也不习惯遵守章程。
印度饮食上的随意性,也反映在做事上,这一切和印度的宗教信仰有关系;
印度宗教倡导人生轮回,印度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再次来过的,既然如此,风水轮流转,争什么,等着就是了,这辈子过的不好,下辈子好好过就是了。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像处理食物一样,吃饱了就行,印度人的性格散漫,没有时间观念。举一个例子,印度是有种姓制度的,把人分成四等级(还有一个不够等级的),即:即婆罗门(宗教: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行政贵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主商业)、首陀罗和达利特(被征服的土着人,奴隶)。除了以上有等级的,大多数是没有等级的第五种人,即:贱民,不可接受者;印度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却没有抗争,因此,大多数印度依然普遍遵守这个制度,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它们不团结,也不善于改变。
过分执着于精神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也让印度目光短浅,并以此为荣,迷失自我;
印度确实是一个奇葩的国家,你能想象印度人左手上厕所洗屁股、右手在盘子里抓饭吃的画面吗?如果你能接受这个,你就能接受印度 社会 很多奇怪的现象和习惯。
印度人崇尚自然,又追求“洁净”,宗教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不用纸擦屁股而是用手洗,他们不在家里建厕所,而是在野外随处大小便,甚至在大街上就地解决,说这是追求自然;牛可以在大街上畅行无阻,没有人去驱赶,牛尿当作饮料喝,牛粪用来做饼吃,说这是神的赏赐,好多的奇葩事情,不一而足,简直刷新了我们对地球人的认知。
由此可见,印度的饮食是多么的神奇,不仅味道有些“奇特”,而且形状也非常的辣眼睛,都是些黏糊糊的东西,让人充满遐想。印度人吃饭靠右手抓,左手是用来洗屁股的,两手不能乱用。吃饭时,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均匀,然后送入口中。如果你到了印度,你绝对难以下口,但印度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印度人以吃素食为主,他们认为吃素可以使人高尚、圣洁,对 健康 有益,陶冶性情,大部分人都比较温和谦顺,缺乏抵抗和战斗精神,从疫情期间大街上警察用棍子抽打市民就可窥见一斑,几乎都是逆来顺受,又懒散无序,印度人的性格就像他们吃的咖喱饭一样,松松垮垮,稀稀拉拉,而且还有一股刺鼻的怪味。
吃什么,长什么,印度人饮食奇葩,做事也就奇葩,我们只能惊叹,阿三真了不起!
印度饮食的特点是看似丰富多彩,其实非常单一,就各种香料酱料混合捞。作者无数次观看各种印度食物的制作,印象是无脑,无心,只有机械的仪式感。因为无文化(作者始终认为印度的文明文化非常低级,当然佛学除外,佛学在印度已式微了),所以缺乏对食材,食材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缺乏对烹饪各环节的技术的调整,升级整合的文化指导,使大多数的印度菜都是违理的,不 健康 ,烹饪手法工序呆板不能有效利用食材和能源,不美观,不卫生。
不过印度的伤害是好象化学腐蚀伤,很恶心,但是表面伤,但西方和日本的伤害是捅刺伤是很致命的!
我没去过印度,对印度的了解是通过媒体,网络,去过印度的朋友介绍。长时间的听、看,我觉得总体情况是真实的。这包括印度民间,和高种姓印度人的饮食。首先,为了迎合印度人用手吃饭的习惯,印度的菜肴都做成糊状,这应该没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印度菜肴的颜色和形状和呕吐物和排泄物相似。他们用右手将糊状物和米饭混合一起抓入嘴中。这种低级,愚蠢的就餐方式,印度却称很先进,就象他们用左手擦屁股一样,这种恶心的操作,印度人却拿来和全世界作对,说厕纸不洁!从印度人的这些习惯我总结出,所有的愚昧、愚蠢、无知、无耻都在印度!
印度菜和印度人一样,极具地区特定性和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的 历史 ,征服者,贸易伙伴以及印度宗教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印度菜的特色
尽管印度 美食 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但整体仍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全国各地的印度菜都高度依赖咖喱,以之搭配肉类、蔬菜或奶酪等,其中的香料混合物、汤汁流动性和配料等取决于地区偏好。
总体而言,印度南部地区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偏爱大米。
所有的地方菜都爱加入豆类。印度菜使用的豆类也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菜系都要多:红扁豆,孟加拉国豆,木豆或豌豆,黑绿豆和绿豆等等。烹饪方法也多种多样,整豆,掰开,或磨成豆粉等等。
印度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使用乳制品的菜肴中添加奶油,并在素食中添加蛋白质。
印度菜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香料的多样化使用。印度香料混合物基本上要使用五种以上的香料,有时会混合更多。如辣椒、黑芥末籽、小茴香、姜黄、胡芦巴、姜、大蒜、豆蔻、丁香、香菜、肉桂、肉豆蔻、藏红花、玫瑰花瓣精华和细辛粉等等。恰娜·玛萨拉(Chana Masala)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香料混合物,里面有豆蔻,肉桂和丁香,其余香料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
外部影响
贸易带来的影响在印度菜中表现得很明显,某些特定地区的菜肴带有明显的外国印记。印度的香料深受阿拉伯和欧洲商人的追捧。作为交换,印度得到了许多影响其烹饪传统的商品。比如葡萄牙商人带来了西红柿,薯仔和辣椒,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印度菜式中。阿拉伯商人则带来了咖啡和阿魏(asafoetida)。
印度的征服时期也极大地影响了其菜式的发展。莫卧儿征服者在15世纪初到16世纪末占领了印度,他们给印度的烹饪传统中注入了波斯元素,比如在酱汁中使用奶油和黄油,菜品中加入肉类和坚果等,代表菜式有比尔亚尼菜(Biryanis),咖喱卜(samosa)和老三蒲牢(pulaos)等等。
英国将汤和茶引入印度,但对印度菜的影响不大。相反,殖民过程却将印度菜融入了英国文化中。例如鸡肉蒂卡·马萨拉(Chicken Tikka Masala)是印度的一道流行菜,实际上它是印度的产物,但却被称为“英国真正的民族菜”。甚至西方的“咖喱”这一概念(指大量肉汁和类似炖菜的菜肴)也源自英国的解释。其实,咖喱粉是英国人发明的,印度的香料混合物最初是由殖民地的英国厨师配比的。
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
印度人的性格高度多样化,其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和地区特征的影响。阿育吠陀教义强调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也规定了食材搭配和烹饪方式,对印度菜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信奉者的言行举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整个印度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素食者,这是由他们信仰的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或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所决定的。因此,印度大部分菜式里都不放肉。此外,印度教徒信奉牛,认为牛是神圣的,而穆斯林则认为猪肉是不洁的,因此从不食用。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定地区的菜式里会刻意减去某些成分,以符合宗教规则,这也对信仰该宗教的印度人进行了各种规范与限制。
简单归纳一下印度人的性格特点如下:
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孟买:有趣,不守规矩,噪音创造者;
南部各州:受过良好教育,英语普遍良好,思想开放,态度举止是印度最佳的 ;
东北印度:男人暴力,粗鲁,女孩漂亮,虚心;
北印度:粗鲁,保守,好打斗。
在长期的政治征服,价值体系, 社会 结构和 社会 化进程的 历史 大背景下,印度人的性格跟印度菜一样,普遍比较重口味,偏爱刺激,外加复杂多样性,但其民族性中的团结、对宗教的虔诚及对国家的忠诚还是令人佩服的。
Ⅱ 印度奇怪的弯曲轨道,扭来扭去好奇怪,司机是怎么忍受的
都说印度是一个开了挂的国家,真的是这样,因为在印度有很多的轨道都是弯曲的,而且整个轨道扭来扭去看上去就非常的奇怪,真的很难想象司机到底是如何忍受这种现象的,但,他们只能这么做!
图片中的铁路轨道看起来就像一节又一节的小昆虫。坑坑洼洼不说还弯弯曲曲,如果你不仔细看,绝对认不出这是一条火车轨道。如果小伙伴们看过类似的视频,你会发现这个火车在这样的轨道上行驶,简直就像昆虫在地上爬一样,扭来扭去,更别说速度和稳定了。
司机的忍受能力确实让人佩服。你们相信像这样的火车司机遇到这样的轨道和火车,一开始也许是无法忍受的,但是慢慢也会学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享受一切。而这一切只是包括沿途的风景和他所在的工作环境。
Ⅲ 印度被英国殖民了两百年,但印度人对英国并不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大多数血腥战争,背后都有宗教的影子。——题记
印度和中国同为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从地理上来看。
所以说几千年来印度就不断重复着占领与重建,侵略与同化的过程。如果单单是统治上的更迭还好一些,因为中国也经历了多个王朝的不断更迭。但印度在经历王朝更迭同时,文化上也经历了多次变更,从传统的佛陀门教到后来兴起的印度教以及佛教,再到后来涌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长时间的文明断档,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本土文明去同化这些极具冲突性的外来文明,冲突在所难免。
而在强大的宗教冲突面前,像英国这样的外来殖民者对印度所造成的破坏,在印度人的心中的所造成的仇恨,远远不及宗教冲突所带来的仇恨,两者相较之下,便极大地降低了印度人对英国殖民者的反感。
而英国人在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带来的近代工业文明,这对近代印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至于如今英语仍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而且是印度精英阶级的标配。所以我们会发现,印度人对英国的观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抵触,甚至于对英国有些好感。反倒是对曾经是同胞的巴基斯坦视若仇敌。【可悲可叹,真是造化弄人】
注释1:大月氏人,也有称为月支的。他们原本生活在中国的西北草原上,但随着匈奴冒顿单于带领部落的崛起,大月氏最被打败并不得不迁徙他方。
注释2:德里苏丹国(1206~1526),国祚共计320年,因其建都德里得名。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宗教为伊斯兰教。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Ⅳ 印度被殖民二百多年,为啥会反过来感激殖民者
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加持,英国迅速成长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全世界都有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一位国王说过,只要有阳光照射地方,就有英国管辖的土地。因此,英国才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 印度民族女英雄拉克希米·葩依
当然,上面的这些分析,只对印度适用,因为印度之前本来就是分裂的、落后的,一直没有强大过。
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列强的殖民,给当时我们中国的国民,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为我们中国,以前一直是强大的、先进的,只不过近代出现了落后,但这短暂的落后,却被西方列强瞅准了空档,过来狠狠地踩了几脚。
Ⅳ 印度人的幸福指数为什么比中国人的高
(转)当经济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冲击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乃至文化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规则都被经济修改甚至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逐渐从边缘向主流迈进,甚至一手遮天。是不是我们可以划出这样的等价式,金钱(物质丰富)=幸福?
以前看到过一则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有90%的印度人不愿意出国定居,精神遗产的骄傲和经济发展让人期待是他们愿意留在国内主要原因;而中国则是有64%的人回答是愿意出国的,其中有38%的人说在国内生活缺乏尊严。现在,来到印度,才发现,在这个物质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匮乏的国度,幸福遍地开花,印度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次来印度摄影,不是以官员和商务人士身份来到印度,印度无需粉饰太平,也没有必要掩盖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农村、家庭极教育机构等基层,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也包括他们的幸福感。
说印度的交通热闹和混乱,一点也不为过,我走过印度的大小城市,交通状况大都如此:大巴、小汽车、摩托、三轮、马车和行人同时在马路上前进,少有红绿灯,还有牛在散步。然而,这么拥挤交通,却乱而不堵,也少有交通事故。即使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最多笑笑,很和气地走开。
我对印度学校印象也非常深刻。印度校服很有款式,彰显出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中国的校服则显得死气沉沉。在印度,学生的压力比较小,教育机构更关注学生精神境界的塑造,灌注给他们的多是怎样活得更为幸福自在;在中国,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已经从他们的父辈渗透到孩子身上,为出人头地,做得人上人,德、智、体、美,样样争第一,孩子缺少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很多人对印度人所享有的幸福时光不解:印度人物质并不富足,街上有很多流浪汉或者乞丐,为什么他们抓住了幸福的真谛,仿佛走进了天堂?
从现实看,印度也是个贫富分化差距极大的国家,但这并不妨碍穷人过着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国家的不少政策,如福利政策,多倾向于穷人;政府官员更不会为了美化城市,而不有损市容的穷人赶出城市。富人多不会露富,在穷人面前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耀武扬威。因而,穷人没有很强烈的被剥夺感,仇富情结也不严重,使得穷人能够与富人和谐共处。
从信仰上看,印度人都有信仰。普遍的信仰自由,让印度人在信仰中获得尊严与活着的希望。印度人遵循的人生哲学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他们相信轮回转世,寄希望于来世,所以穷人少了对富人的嫉妒,多了今世的几分洒脱,活得逍遥自在。印度人安贫乐道,追求来世幸福,所以幸福指数比较高。
虽然印度文化也有不可取的东西,如消极、散漫、不注重行为礼节等,但它却创造了穷人的天堂。与印度的物质不丰富相比,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一再把中国的物质生活推向新的阶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不是,“生活更幸福了”,而是 “最近比较烦,”“我一点也不快乐”等等与幸福相去甚远的抱怨,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信仰的缺失。
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旧世界,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秩序,由此导致价值文化的空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一再倡导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在看来,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两条腿走路:经济迅猛发展,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从而导致精神危机的出现。缺乏信仰的时代,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拷问会更加强烈而迷茫,人们的很多行为方式都缺失了基本准则。信仰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幸福沙漠的产生,还会对经济产生不容置疑的破坏性穿透力,一个缺乏信仰、伦理的市场同样也是混乱不堪的,我们很有可能因为信仰的缺失,而陷入人类最昂贵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加以弥补。
诚然,我们不希望让时代倒退,像印度一样,在中国打造一个穷人的天堂。我们的蓝图是创造富足的天堂,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人们的幸福指数很高,而实现这一蓝图的前提是,重构我们遗失的信仰。
Ⅵ 印度被英国殖民200年,为何却不痛恨英国得到的好处太大
印度是一个有着29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的地区性大国。然而印度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在清朝干隆年间,印度就沦为了英国殖民地。一个物产丰富, 历史 悠久的可以媲美中国的地区,为什么轻易就成了英国殖民地? 历史 总是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逐一分析。
大英帝国的掌上明珠:英属印度
17世纪的英国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同时,还进行了积极的殖民扩张。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美殖民地),非洲大陆以及澳大利亚都先后成为英国殖民地,还有南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地区。印度殖民地被称为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女王要跑到印度加冕为“印度女皇”。
但1.6亿人口的印度被千万人口的英国殖民的过程实在过于简单,米叔认为:印度之所以被轻松殖民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没有大一统传统
印度在古代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唐朝时称呼印度地区为身毒,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哈拉帕文化是南亚最早的文明,诞生于现在的巴基斯坦,之后就因为雅利安人的入侵灭亡。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流域 ,之后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又征服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基本统一了南亚次大陆,但很快这里又被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入侵,被匈奴人吊打的大月氏人还在这里建立了贵霜帝国。到了7世纪穆斯林远征印度,造成了现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区的伊斯兰化。突厥化的蒙古人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南亚次大陆。总结下来就是, 2000年来,印度就是一部一直被侵略从未被超越的 历史 。
这和中国比差远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概括了中国 历史 的真谛: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国日后2000年的政治格局,所有有作为的君主都要把统一天下当作第一要务,因此,中国 历史 上统一一直是主题。而对印度人来说,谁统治是无所谓的。所以,马克思就痛骂印度:印度人根本就没有 历史 。 所以说,古代印度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第二、民族众多,矛盾尖锐不能形成合力
印度被称为种族博物馆,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民族:黑皮肤的是白种人,黄皮肤的也是印度人 因为白种人、黑种人,混血人种,黄种人都有,又分为一百多个民族,语言体系更是庞杂繁多,连个统一的语言都不存在。
印度斯坦占印度总人口的46.3%,是印度第一民族,但比例又不占压倒性数量,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等族人口也不少,不像中国,汉族占到90%以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是有好处的。而各民族宗教信仰差别巨大,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印度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在英国入侵时,被英国人逐一击破。就好比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矛盾,印度教认为牛是神不吃牛肉,而伊斯兰人吃牛肉,这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生活矛盾,经常大打出手。
第三、种姓制度导致印度人逆来顺受,不喜欢抵抗
历来各国是很痛恨别国入侵的,但印度人倒是既来之则安之,逆来顺受。印度教起到有很大的作用。印度教不仅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种姓制度还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此外,告诉大家个秘密,佛教就是从印度教中吸收的教义。佛教的转世说法和印度教的转世是不谋而合的。印度人一生中的修行,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因此,对于印度人来说,信奉印度教比什么事情都重要,被殖民或者自由是无所谓的,这就可以解释:几千年来为什么印度这么容易被入侵的现象。
英国顺利入侵印度,是英国人的幸运,也是印度人的幸运。大英帝国借助印度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霸主,还顺带侵略下清朝时期的中国,而一盘散沙的印度在英国统治下知道了国家和民族意识,重构了国家体制和疆域,算是因祸得福。英国殖民印度大陆200多年,反倒让印度成为一个国家,可谓是得了好处。所以印度人一点也不痛恨英国入侵,反而当成恩赐,万分感谢。
Ⅶ 印度人的想法
印度是个种姓社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心理:
精英阶层高等种姓:自大,欺软怕硬,类似南朝鲜国。
低种姓平民阶层:对未来机会没有规划,无诚信,道德层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一、印度民族的性格是什么
软性文化,是由于它短少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中心,由于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为了一种含糊的东西,从甘地开端的许多印度指导人,经过调和来保证国内的稳定,但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中心愈加含糊了。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种软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内容,还有可能遭到了中国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众多宗教杂揉的结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种十分有容纳力的宗教,这点是可贵的。
但是由于在容纳的同时缺乏吸收,使得这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似的东西,这种宗教的软性在很大水平上影响了印度人的性格。
二、印度人的饮食文化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
Ⅷ 很多印度人并不富裕,为什么他们活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压力
因为很多的人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注定是要做什么的,可以说是注定了自己的结局。所以他们活着就没有什么动力,感觉就没有任何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种族制度非常的严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来就会遭受很大的歧视。而且他们却对这种现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这种种姓制度,依然在现在的印度横行。
所以说印度并不是生活没有什么压力,只是他们不懂得反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这却是由于长期的歧视行为给他们带来的沉重枷锁,但是并没有一个人首先打破这种传统,所以造成了印度社会现在依然非常的贫穷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