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印度的资料
古印度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2002年12月,中国与印度签署了关于中国公民组团赴印度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在踏足这一古老神秘的土地之前,我们不妨先神游一番。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着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多姿多彩的旅游选择
骆驼之旅
徒步旅行能让你更近距离地体验印度的风土人情,但如果你懒得走路,不妨乘着“沙漠之舟”走一趟。骆驼之旅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天不等,非常随意。在Jaisalmer和Pushkar附近的沙漠都有骆驼出租。这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节目,如果你刚好又在10月到2月间来到印度,可千万别错过当一回“骆驼骑士”的滋味哦。
雪山之旅
1月到3月,是在印度滑雪的最佳季节。Narkanda和Auli都是当地着名的滑雪胜地。虽然滑雪在印度是比较新的旅游项目,还没发展成熟,但这只会令你的旅程更贴近自然,有更多的乐趣。在享受滑雪带给你动感十足的兴奋之余,你不妨叹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再来一块香喷喷的印度薄饼,然后在透蓝的天幕之下静静欣赏。
博物馆之旅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文化遗产到今天依然魅力四射。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遗址,断断续续地告诉你印度的昨天。不过如果你要想一次看尽印度五千年历史,就一定要到博物馆了。
英国在19世纪统治印度时就为印度的文化而惊叹,于是大力收集各种文物,并于1875年在加尔各答建立起第一所博物馆。如今,在已经独立的印度,博物馆发展得更为多元化。有科学博物馆、博物学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等等。博物馆的藏品丰富,记录详尽,从平民到帝王的物品都应有尽有,保证让你大饱眼福。
喜马拉雅山之旅
相对于尼泊尔境内游人如鲫的喜马拉雅山,印度境内的那部分喜马拉雅山更为安静平和。如果你想在这世界第一山上静听大自然的声音,不妨作一次徒步登山之旅。登山旅程最适合的季节是4月到11月,不过每个登山点的开放时间都不一样,在计划你的行程之前最好先查清楚。
‘贰’ 古印度建立国家和统一时间
古印度最早的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
古印度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阿育王在位时,孔雀帝国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他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2)古印度由哪里半岛组成扩展阅读: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叁’ 古代印度历史的列表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这个网址继续看,有七页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肆’ 古印度次大陆南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都有哪些特点
印度次大陆南部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德干高原西高东低,平均高度为海拔600米。南部沿东西海岸分别蔓延着东高止和西高止、两条山脉。沿海岸地区气候潮湿,土地肥沃。印度次大陆地形特点是,平原和河谷盆地辽阔,可耕地面积大,发展农业经济的自然条件优越。
‘伍’ 为什么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关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时就有了,而那时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岛。即今天的南亚。在16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独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岛东北部成为印度,信仰伊斯兰教中南半岛西部地区成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这样,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赞
踩
镜头下的世界观旅游达人
06-1602:25
关注
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语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干流除上游在中国西藏境内之外,中下游流经了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目前为印度巴基斯坦所争议,分为巴控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印度河流经了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乱与误解
历史上所说的古印度文明,其实就是以印度河平原为中心的一小块古文明区域。然而这块地域,在地理上现在归属于与中国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这块被称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区,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在17世纪被英国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为统一的近代印度,于是发生了地理和历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长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及文化区域,是一系列独立王国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继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换句话说,人们所传说的印度古文明,并非来自今日的印度,而是来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个名称的地理意义和国家意义。印度本义不是国名,而仅仅是地名。直到英国殖民者进入控制南亚次大陆以前,古代的南亚次大陆并不存在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国家。
古印度次大陆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在隋唐以前,汉语中用来称呼南亚次大陆那些神秘国度的名字不统一,非常杂乱。最常见的名号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称之为印度。印度这个地理名称并非国家名称,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区域名称。
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时,足迹遍及西域及南亚。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当时中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数目多达138个。即使在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地区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异国为数众多。所以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印度”之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
二、英国殖民解体后对于英属南亚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英国政府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顿任印度总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2)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3)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统治。
分割后,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国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总流域面积为110多万平方公里,干流长约3000公里,平均年径流2070亿立方米。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的东北部,源头称为狮泉河。河流在印控拉达克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确的讲,目前印度河流域还是有一部分属于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等)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着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与拉杰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着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后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后,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现在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的大河是恒河。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
展开全部
791赞
踩
云雾山中绕清泉石上流国际问答达人
06-1608:42
关注
先介绍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亿;地缘结构上,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纵贯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低地,适宜大规模工农业开展,是无可争议的本部核心;东北部的青藏高原将印度河板块与东亚大陆隔离开来;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这两个中亚国家的地缘分界;东部,塔尔沙漠则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分隔开来。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它身处的印度河板块,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所压制。
这种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是自身地缘实力更强。印度河全长1368公里;而恒河则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积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致相当;但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恒河中下游地区却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
其次,地缘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亚次大陆边缘;而恒河却居于中部。这种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恒河平原不仅自身条件占优,还可以借助“中原”的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获得整体实体的提升――而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最终,恒河大平原却成为了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恒河,而非印度河。
当然,印度河板块和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说到底也只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由于双方同处于一个整体地缘板块,通常情况下,这种博弈与文明核心的转移,并不会影响造成文明的分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同为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最后竟演化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和人文上的决裂――不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印度河板块的人类文明也彻底发生改变,这个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后竟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这又是为什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度河板块受到中亚板块的强势冲击。
以地缘隔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河板块周边的地缘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断能力最强,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尔沙漠则最次。
这种隔断能力的差别,决定了印度河板块属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归属,但也为中亚外来势力的进入留下了巨大空间。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缓的多。尤其是兴都库什山脉西部的低矮山岭,自古便是中亚进入南亚的天然通道。上古时期,发源于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正是经此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时代,伊斯兰文明兴起,中亚被纳入其势力范围,并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为跳板,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占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无论是在规模、发达程度、以及军事能力方面,都超过过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属性,导致其无法抵御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势力范围逐渐萎缩。最终,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着政治势力,彻底取得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儿帝国。
如果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看,在取得政治胜利后,通常会对当地的原有文明进行覆盖式的替换。
不过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影响力辐射到南亚时已近强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蕴深厚,体量庞大,故在南亚次大陆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但是,借助自身的强势地位,伊斯兰文明仍在部分区域留下影响――在最靠近西亚核心区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于海上往来的孟加拉,当地的印度土着彻底伊斯兰化。
及至近代,伊斯兰文明衰落,英国取代莫卧儿王朝,成为印度的统治者。但英国式殖民统治,带有典型的资本主义色彩,其出发点是盘剥利润,而非夺取领土,故无兴趣对印度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反而,为了便于统治,英国还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以防备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退出南亚次大陆,印度独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联合组成巴基斯坦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印度理所当然的意图主导该区域的新秩序。而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体系的不同以及恒河、印度河两大板块的地缘矛盾等等因素,决定了它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不可避免。
凭借互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当然不可能敌的过占据南亚次大陆主体部分的印度。两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皆以失败收场;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彻底击败东巴基斯坦,使其摆脱伊斯兰堡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当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将巴基斯坦彻底吞并――就像他吞并锡金一样。不过巴基斯坦毕竟不是锡金那样的弹丸之国,自身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至于文明体系方面,伊斯兰文明虽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强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诱伊斯兰民众重回故主门庭;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彻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巴基斯坦难受了。毕竟在地缘属性上,印巴的地缘分隔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是一个59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而印度一统南亚次大陆的野心不可改变;印度河板块的地缘实力,决定了巴基斯坦无论如何都不是印度对手。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兰和英国都曾充当国这个外力的角色。但伊斯兰文明已经衰落,英国势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于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国。
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还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关键的是,这种地位,和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战略构成了天然冲突,因此联美制印是很自然的选择。
对美国而言,联巴制印,不仅有利于压制印度洋上的潜在威胁,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两大方向上分别与美、中冲突,故印度铁定亲俄),在冷战大背景下,这完全符合美国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国的巴基斯坦,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保障。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这又使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美苏二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首在欧洲、次在东亚;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块与美苏二国相隔甚远,属于冷战边缘地区,故不值得美国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关系最疏离的一个,美国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这有限的力量,美国还得主要用在中东这个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位置至关重要的关键地区。
如果美国在巴基斯坦投入过多,一则力有不逮,二则会引发印度的报复,进而严重影响自己到对中东的控制。基于这种考虑,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因为美国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选择了中国。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已经不能完全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这是中巴能够合作的保证;与此同时,青藏高原毕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它的地缘分隔作用依然相当程度上存在。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能力占领南亚――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国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对中国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决定了中印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而目光再放长远些,中国经营印度洋,必然引发印度不快。所以亲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国的利益。
即便抛开印度,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拓展也有巨大价值。
出于利益的考虑,决定了美国不能过分帮助巴基斯坦;而中国却会对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纵然美强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中国反而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只要印巴的地缘结构不发生变化,中巴的铁哥们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展开全部
158赞
踩
‘陆’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
这个地区, 历史 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近代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历史 文化 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 政治 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 英语 。
2、印度地区中国人命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晋人郭璞注:天竺国也。”]
古代中国人在唐代以后称印地(印度地区)为印度。这个名称,后来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于是独立后而有了印度的国家名称。
【印度这个名称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记》正式命名的。书中描述古印度曰: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在印地方言中)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指整个南亚半岛)。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指喜马拉雅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西方人则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 )之名,后来成为波斯人与希腊(小亚细亚)人对印地之称呼,于是而成印度地区之称。]
3、印度地区 地理
印度半岛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
唐玄奘周游印度地区,对印度地方做了划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
印地有印度河(In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
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称肥沃。
印度河梵名Sindhu (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区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实际是一条 国际 河流。这条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会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左岸汇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 ,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五河之地,大部分位于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内。此地是所谓“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谓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着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并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远古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关系。
佛教兴起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地区。佛教的全盛时代,则盛行于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罗地区、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区、比哈尔地区和中国的西域地区、吐蕃地区、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亚地区。
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佛教根本不是从今日所说的印度——南亚印度地区起源,也没有什么文明关系。南亚地区那里自古以来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4、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语言文字,后来多已经灭亡。
印度地区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着名的是两种,即巴利文和梵文。这两种文字之所以还存在都是依靠佛经。
【巴利文pàli-bhàsà(英文名称pali)】
古代佛经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
[据说,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佛教圣典的称谓。觉音大士将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近代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
近人的研究认为,巴利 语文 可能是北方印地一个小民族释迦族的母语,也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祖当初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文记诵他的经教。
但是巴利语文今已灭亡。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唯有缅甸、柬埔寨、泰国的佛经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所记录的。
所以,?纯粹的巴利语文早已失传,仅仅靠了佛经而保存下来一些译文。
[丁福保认为:“巴利语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仑(锡兰)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摩羯陀)语。”其说巴利语为南方印地语,不确。巴利语文是释迦牟尼本族语文,后来随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
【梵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梵天教)的标准语文,流行北印地区,故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
Sanskrit语源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僧人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 传说 ,故称梵语或圣语。但是,梵语并不是古代印度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和通用语言。
梵语又称雅语,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广义而言,梵语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
后者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波尔尼(梵天Pa^n!ini )建立梵语字母体系,后来成为佛经的专用书面语言。
[波尔尼,梵名Pa^n!ini 。又作波腻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区的文法家。健驮逻国(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区)娑罗睹逻(梵S/ala^tura )人。估计约生于公元前4至3世纪。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记:波尔尼生而知博物,愍时之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琐,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于是研究深思,采摭群言,遂作成字书。此书究极今古,总括文言,王见是书而珍异,令全国传习,若有诵通者,则赏以金钱,故当时皆师徒传授,盛行当世。
但是,波尔尼所创之梵文非吠陀梵语,亦不同于其后之佛经梵语,是一种后来死灭了的文字。(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瑜伽 师地论略纂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古典梵语,而远离日常用语。后来的佛经如《佛所行赞》(梵Buddha -carita )、《大事》(梵Maha^vastu )、《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
梵语字母,并不是现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种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于藏文、蒙古和满文的字母。
为区别于古代之吠陀梵语,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被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印地杂多之俗语方言,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 HybridSanskrit)。
10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梵语与佛教逐渐失去其在印地实际之影响,也成为一种死去语言。
梵语一词在中国是随着佛经而传入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我国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着。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并有密教用语散列其间。)《翻梵语》十卷(作者宝唱)、《一切经音义》(作者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作者慧苑)、《悉昙字记》(作者智广)、《梵语千字文》(作者义净)、《翻译名义集》(作者法云)等。
实际上,古代的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通过中国佛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5、古代文明
印度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古印度文明。
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约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
当时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学者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
创造这一古文明的人种则不可知,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但是绝对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
传说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来自伊朗地区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流域。
其中之一部进入至恒河流域,他们征服并奴役原住土着民。雅利安人将统治下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等级,即:
(一)婆罗门(梵bra^hman!a ,祭司)。
(二)刹帝利(梵ks!atriya ,王族)。
(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农人)。
(四)首陀罗(梵s/u^dra ,奴隶)。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等外贱民。
此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限制任何阶层间的流动性,也不允许等级之间的通婚,称为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之宗教,崇拜存于 自然 力中之神灵,并是一种多神教,称为婆罗门教。
有关此类印度太古之记事,主要记录也在佛经中。
‘柒’ 古印度就是尼泊尔吗为什么很多人把佛教和印度联系在一起
反过来说还差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古代尼泊尔是包含在古印度的。印度,不是特指的国家,而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地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珀尔、部分阿富汗、伊朗地区等,甚至还可以包括部分中南半岛的缅甸地区,所以地理名称叫印度次大陆。同时还可以包括中亚很多地区也是受古印度文化影响,如西域地区、中亚五国(伊斯兰兴起是佛教后一千多年以后的事)。后期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在二战后从英国殖民地各自独立的。这里古时候是邦国林立,偶尔的几次统一的时间就没有维持超过50年的。不过在这个纷乱的城邦地区中,却也因为这些征战的君主而使佛教从一个西北方小城邦主机扩展到整个大陆。古印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思想和宗教,古印度教流传在各个邦国,后来佛教在这些邦国中都有人修行,有人弘扬,曾经辉煌数千年,东方的北方的中国等国家取经,也都只说是去“身毒”“天竺”,也就是指涵盖印度大陆,非是特指某地。
‘捌’ 求古代印度的资料 急!急!急!
<古印度吠陀时期和列国>,在爱问共享资料网可以下载。还有一本<剑桥印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