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成功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16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围的土地作为对参战武士的封赏,而他自己做坐镇宁波继续展开对印度和南洋诸国的征服行动。
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攫取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朝鲜半岛确立殖民统治。1914年日本又夺取了被德国占据的中国山东青岛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把德国以前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以收回山东主权为导火索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一战后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也为日本所得。一战期间忙于战争的欧洲列强在华势力有所减弱,日本和美国逐渐成为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竞争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这时的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与此同时日本凭借地利上的优势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需要维护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这一具体的局部地区实际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国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加紧在这一地区渗透扩张。其实日本很早就在为侵华战争做准备: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旅大地区成立了关东都督府,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为日后侵占中国东北乃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与此同时俄国将1897—1903年间所筑中东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支线以及铁路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转让给了日本。
日本为管理这一新占领地区设立了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1906年底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7年日本在“关东州”驻扎隶属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一个步兵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队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将原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升格为“关东军司令部”。4月12日关东厅和关东军司令部同时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至此日本实际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国东北的行政、经济、军事、特务机构。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屡屡得手使日本野心越发膨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被称为大陆政策的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基调逐渐成形:第一步占据琉球、台湾;第二步占据朝鲜半岛;第三步占据中国东北;第四步侵吞中国;第五步征服东南亚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对此总结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东亚,欲征服东亚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那么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区呢?事实上日本在一开始并没明确“大东亚共荣圈”所包含的范围。日本为什么在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概念时并不明确其范围呢?这是因为日本深知“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会破坏其他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当时正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对美、英等国开战的准备。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所发动的战争吸引了美、英等国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与美、英等国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因此到了1940年日本开始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下列地区:朝鲜、“满洲国”、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了战火。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仅仅只抵抗了39天就签订了投降协定。法国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机吞并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一种天赐良机。1940年9月22日驻守越南谅山的法国殖民军遭到日军进攻,在激战一小时之后1万多名法军向日军缴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法属印度支那从此被日本所控制。日军进入东南亚后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国的警惕。日军进入越南后可以从西南方向迂回攻击中国的侧翼,从而切断中国抗战获得外部支持的地缘通道。与此同时进入越南的日军也对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荷兰的殖民地荷属东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构成威胁。日本把自己在东南亚的行动称为是旨在将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解放战争。
当时日本使用了诸多具有煽动性的宣传口号“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没有征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王道乐土”......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一个独立国家,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是荷兰殖民地。当地人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殖民统治。相当一部分东南亚人不仅不讨厌日本,反而把日本视为帮助他们打碎西方殖民主义枷锁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传口号对当时的东南亚人还是很有欺骗性和诱惑性的。二战期间缅甸的德钦昂山、泰国的銮披汶、印尼的苏加诺等人都曾与日本人合作过。这对美、英、荷、澳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实际上已构成了挑战。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上升的时期:尽管美国完全确立世界霸权要到二战以后,不过在当时美国实际上就已表现出称霸世界的苗头。美国担心日本可能会征服整个中国和东南亚,那么届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再进一步说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日本甚至可能会对美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觉得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了。美国要求日本限期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展开石油禁运等制裁。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果美国一旦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那么日本的战机、战舰、坦克都会因为缺油而成为摆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按美国所说的那样限期从中国撤军;另一条则是铤而走险夺取东南亚、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的偷袭造成美军阵亡2400人丧生、负伤1250人,同时美军还损失了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188架飞机。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使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日军横扫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后被誉为“缅甸国父”的德钦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缅甸独立军在接受日本的武装后潜回缅甸与英军作战。正是在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下日军得以于1942年3月8日击败英军并顺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间德钦昂山领导的武装又协助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在日军的扶植下缅甸宣布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并组建了以巴莫为核心的傀儡政权。泰国和缅甸一样选择了与日军合作: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泰国没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与日本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泰国由此加入了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向美、英宣战。泰国后来直接参与了日军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并曾与中国远征军交战。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后将被荷兰殖民者关押的民族独立运动人士苏加诺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苏加诺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苏加诺则将日本视为打碎荷兰殖民枷锁的帮手。太平洋战争期间苏加诺亲自走街串巷呼吁印尼民众参加各种军事设施的建造工程以协助日军。事实上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苏加诺在多年后的自传中写道:“日本结束了荷兰的殖民统治。这是事实,也是巨变的开始”。其实印尼人只不过是想借日本的人结束荷兰的殖民统治。像苏加诺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最终目的是要使印尼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而这显然是与日本方面的诉求对立的。日本尽管打着要把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样的幌子,可实际上不过是要取代原来的殖民者成为亚洲各国的新统治者而已。因此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东南亚民族独立人士最终注定是要与日本分道扬镳的。
泰国的銮披汶政府对这点就看得相当明确:谁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上风就是自己的盟友。东南亚人其实不过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间两头下注使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见到日本大势已去的泰国、缅甸又倒向盟军对日军反戈一击。当时紧邻东南亚的印度实际上也与此颇为类似。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不仅切断了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而且也获得了向西进攻印度的基地。当时的印度已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了两百多年。在此期间印度人曾发动过多次争取独立的起义。
英属印度并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国划等号(英属印度在地理范围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尽管号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实际上古代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纵观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被征服的 历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来民族征服了土着民族,然后又不断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实际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过程中叠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政权。
事实上恰恰正是英国人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随着印度人民族主义意识的萌发也使他们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产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抵抗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尝试。这次尝试失败以后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更多开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后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大量征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
英国殖民当局为平息这种矛盾就承诺在战后将给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却并未兑现自己的诺言。英国殖民当局非但不打算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反而还变本加厉增强了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镇压: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军队及其率领的廓尔喀士兵在阿姆利则向手无寸铁的印度示威群众开枪扫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认为有约1000人死亡)。阿姆利则惨案直接诱发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人开始拒绝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绝在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甘地号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并拒绝向殖民当局交税。在甘地号召下印度民众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在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断有成群的农民加入甘地的队伍。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等地相继发生反英起义。英国殖民当局为此逮捕了近3万人。
1939年9月2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印度国大党趁机提出以英国撤出印度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方面拒绝了国大党提出的这一决议,随后印度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首相东条英机想趁机一鼓作气打进印度。这时英军主力正忙于在欧洲与德国作战,所以实在无力分兵在亚洲与日本较量。英军在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已屡屡败于日本之手,所以英国对能否守住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其实是心里没底的。
英国在这种形势下只好主动与国大党达成妥协。英国试图以此换取印度人帮自己在亚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国、日本等法西斯轴心国制定了一个会师中东的计划: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英属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终德、日两国通过在中东会师使中、苏这两个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实现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两国实现中东会师的重要一环,然而这时日军的兵力却被中国战场所牵制。中国的正规部队先后组织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尽管这些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然而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行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所不能承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罗斯福这番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军在占领缅甸时就曾一度遭到过中国远征军的重创。在没能完全控制缅甸的局势之前日军其实是腾不出手来打印度的。
等到日军基本控制缅甸之后实际上已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尽管这时英国身为印度的宗主国正忙于应对欧洲战场,然而美国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协助英国驻守印度,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在缅甸失守后也退入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英国在得到美国和中国的增援后已大大强化了印度的防务。这时日军一方面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一方面又要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威胁,况且东南亚的占领区也都需要分兵驻守,如果再要分兵进攻印度实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风头正盛的日本就这样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然而等到1944年盟军都已准备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时日本反而对印度发动了进攻。这时的战局实际上已在朝着对日本不利的方向在发展。日军也意识到盟军即将对自己发起反攻,所以就在这时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盟军不是要以印度为基地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嘛,那么日军就决定抢在盟军动手之前先进攻印度。1944年3月日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发动了进攻,然而这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强弩发射出去的箭到最后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强大的力量到了满负荷之后也会逐渐变得虚弱不堪。日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以日军所能用于进攻印度的兵力已相当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军在赢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之后已夺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在中太平洋展开攻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陆军上将自澳大利亚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发动跳岛作战。
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实际上是日军在占据于己不利的形势下放手孤注一掷的豪赌。分身乏术的日本其实已没能力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驻缅甸日军第15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跨过了缅甸与印度的边界。英军这边的指挥官蒙巴顿闻讯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防御战线,而且蒙巴顿还提前占领了英帕尔地区。这使日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进攻印度的日军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们的后勤补给线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
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地形上的困难严重阻碍了日军的推进,更会造成后勤辎重的运输困难与不及时。由于日本在印度没有任何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而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导致日军的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牟田口廉也针对这点提出了他着名的“成吉思汗作战”计划:10万日军是赶着一大批水牛和羊进入印度的。这样牛羊不仅可以用来驮运粮食、弹药、药品等军需物资,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全军官兵的口粮伙食。
使用牛羊运输军需物资既不像使用机械运输那样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运输成本上也比机械要低廉得多。这个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仅古代战争中不乏这种用牛羊进行运输的例子,而且英军也有用水牛进行运输的经验。如果这个方案真的可行的话,那么日军的后勤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事实上牟田口廉也一开始的计划比这还要疯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来进行运输的。那么具体的进攻方案又是什么呢?对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么胜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前线指挥官只需要根据自己眼前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即可,至于牟田口廉也自己作为最高指挥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此言一出让第15军的各级军官目瞪口呆。也许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没把英军的抵抗计算在内,也许这次行动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会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军而已。牟田口廉也为这次行动只准备了20天左右的补给。如果日军只是徒步行进走到目的地也许20天的补给也就够了,问题是在英军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标吧?
牟田口廉也不仅忽略了英军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一旦雨季到来之后沿途的河床会立即变得汹涌起来,因此届时日军的推进势必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日军为争取在预计来临之前结束战役就从一开始就发起了迅猛的攻势:日军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英军将领蒙巴顿一度在危急形势面前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恰在这时中国远征军也正在发起收复滇西缅北的战斗。
日军在这种多方牵制的局面下攻势顿减。英印联军因此得以把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连走路都已成了问题,更何况日军还是带着辎重来作战的。本来为后勤补给准备的30000头牛羊这时不仅没派上用场,反而大大减慢了日军的推进速度:这些牛羊成为了盟军空中力量的最佳轰炸目标。许多驮运物资的牛羊在炸弹落地后因受到惊吓而四散奔逃,结果日军的可用物资反而因此大幅减少了。英军方面并没因此盲目反击,而是将部队收缩在英帕尔和日军决一死战。
到后来日军士兵不仅手上的枪弹不够,而且口粮也是越来越少。雨季到来后日军内部又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多种疾病。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之后日军在英帕尔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从此日军就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尽管日军对印度的进攻最终失败了,不过日军在这一过程中也还是占领了一部分印度领土: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英帕尔地区曾一度被日军占领。尽管日军后来由于作战失利而撤出了这些地区,不过日军在占领这些地区时曾在当地建立过伪政权。
日本在占领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等煽动性口号,而在进攻印度时也试图利用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进独立运动家钱德拉·鲍斯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钱德拉·鲍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有四万五千人的印度国民军作为武装力量:主要由轴心国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组成。
当时处于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马来亚、缅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侨民也自愿加入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在国际上只有日本、德国、汪伪国民政府、意大利、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泰国、缅甸巴莫政权、伪满洲国、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轴心国及轴心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承认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英帕尔战役中印度国民军也配合日军展开对英印军的进攻:印度国民军在战斗中对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还曾一度从侧翼包抄了美国的军队,然而随着日军撤退之后印度国民军在英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击下最终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读了投降诏书,3天后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钱德拉·鲍斯在台北坠机身亡。这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已摇摇欲坠。1946年发生的印度皇家海军起义给了英国在印度行将就木的殖民统治最后的致命一击。1947年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转型成为共和国。
❷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呢
因为印度并没有特别多的资源,而且印度非常的热,容易滋生细菌,容易让自己的士兵感染一些不明病毒。所以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❸ 二战时期的日本,一度占领大半个亚洲,为何不进攻印度
二战时期日本在亚洲横行肆虐,以中国为起点企图控制整个亚洲,实现自己所为的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越南,泰国的时候,却唯一没有入侵印度。因为作为亚洲的战略要地,日本人为什么没有侵略过他呢?
二战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二战的创伤却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虽然日本在二战中没有进攻印度,但是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造成的重创同样令人愤恨,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❹ 二战期间,日本为何不去攻打印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制定了攻占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军事计划。为了迅速拿下这些地区,日本从大本营和中国战区抽掉了许多甲级师团参与,甚至出动了两个飞行集团。
在日军摧枯拉朽般的强力打击下,菲律宾马来半岛以及缅甸很快被沦陷。眼看,日军要攻占印度,却突然停下了脚步。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当时的印度正在闹独立,国大党为了争取印度独立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而印度的民族意识逐渐清醒,英国此时忙于欧洲战时,无暇东顾。在日军即将扑向印度之际,国大党与英国关于出兵的问题达成了妥协。
其次,日本早就向美英宣战了,拿下印度是既定计划之一。但由于中国派出了远征军让日军在缅甸遭到了重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战略企图。
再者,日军在东南亚各地遭到了各种反抗,为了镇压反抗,日军不得不分兵把守,兵力的分散导致日军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进攻印度。相反,印度成了美英中在东方战场上的后勤和训练基地,为此,美英均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驻守印度。
日本没进攻过印度?开什么玩笑! 日本并非没有攻击印度,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了1944年才发动了对印度的进攻,不过第一场战役就遭到惨败 !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延迟对印度的进攻呢 ?
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8月,日本正式发表了日本《基本国策纲要》,宣布要“确立以日满支(中国)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 值得注意的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区域范围最初不包括印度。这是为何呢?
我们可以从同年日本通过的《处理日德意提携强化之基本要点》中找到答案,要点中写到为了 “从东西两方面牵制苏联,应尽力和德意采取相同立场,尽可能促使苏联朝对日德意的利害关系影响较少的方面发展势力”,因此“原则上承认将印度置于苏联的生存圈内”。也 就是说日本在最初就没有将印度当作进攻目标。
兵力受限
当时日本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再加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日本已经“分身乏术”,已经没有能力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
拉拢印度
印度和英国之间本就存在矛盾,这“阻碍”了印度日本发生武力冲突。 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一直在谋求印度自治,甚至在日本进攻缅甸期间还将此作为协助英国出兵缅甸的条件 。所以日本最初是想通过拉拢印度人中反对英国殖民的势力来瓦解英国对印度的占领。
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是日本为进攻印度发动的唯一一次战役。日军任命牟田口廉也为指挥官(这家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始作俑者),他集结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发动了对英帕尔的进攻。 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由于后勤补给以及气候等原因,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日军伤亡6.5万人 。具体过程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此后,日本军在缅甸,在东南亚,太平洋等战场节节失败,已经很难再有力量发动对印度的进攻,而盟军的反攻却就此开始!
日本是非常想攻击印度的,而且也纳入了南下计划中。问题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胃口再大,也终究是蛇,象终归是象。
一个体量庞大的中国,就対耗了十多年,看着能够吃下去,吞了一半,无论怎么努力,怎么翻转,就是吃不下去。于是想着这个太大了慢慢吃,先吃一点小的,充充饥,补充一下下能量。便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那些小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几乎没有像样武备的国家自然不是小日本的对手,手到擒来,轻松吃下。
问题是这些国家的土着虽然不行,毕竟是英美势力范围,这就惹上了英美,英美除了警告外还动用了制裁,日本一看,这是迟早要翻脸动手的节奏,反正打架不能避免,干脆先下手为强,一拳打了美国的鼻子——珍珠港。谁知美国块头太大,计划中的一拳把美国打晕打怕,未能如愿,还把这个大块头惹毛了。这个时候日本顾不上印度了,毕竟印度体量也不小,一口也吞不下去,还有英军驻守,中国远征军干扰。
日本只能忙着准备对付西方即将上门寻仇打架的山姆大叔,这个时候由于摊子铺的太大,兵源已经严重不足,捉襟见肘,全国方寸大乱,哪里还顾得上贪吃印度?
于是印度幸运的躲过了倭患,这也才有印度对二战、对倭患缺乏认识和理解,到现在对日本的凶恶贪婪还没有警惕,养虎为患。
日本是比较欺软怕硬的。 二战中日本也进攻过苏联,在诺门罕被苏联打败,从而放弃进攻苏联的想法。至于印度,日本也是攻击过的,这个战役就是英帕尔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在很短时间内夺取了广大的资源以及战略要地。随着战况的日益激烈,缅甸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日本如果能够控制缅甸,进而可以长期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包围,通过切断援华国际通道逐渐扼杀中国的抗战力量;退而可以以缅甸作为抵御盟军反攻的第一线,确保其后方的战略安全。
不过驻缅甸日军兵力并不够使用,日军于是便决定先发制人,集中了10万余人大举进攻印度境内的英帕尔盆地,希望能够在英帕尔以西的崇山峻岭中建立稳固的方向。战争主要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日本锐意突进,英帕尔守军陷入包围。在此阶段,日本攻势凌厉,英军陷入被动。到1944年4月中旬的时候,日本分别攻到英帕尔盆地外缘,将英军第14集团军第4军和3个师团团包围。
2.第二阶段是英军在空中援军的增援下,依托地形展开了有力的反击,先后击败了日军数次总攻,稳定了战局,并极大的消耗了日军的实力,并且使得日军弹药无以为继。
3.第三阶段为英军反攻阶段,彻底击溃日军。至此,英帕尔战役以英军全胜而告结束。此后,英军借战胜之威势,猛打猛追,不给溃退的日军以机会,完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提问者触及到了军事地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理屏障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有时候是等值的,有时候则是单向的。
缅甸就是一个对交战双方都同样起制约作用的屏障地带,不论是从中国经缅甸向南亚进军还是反过来,缅甸的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对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有利。
当年远征军出国作战失利撤往印度,损失极大,后来日军对印度的进攻,后勤保障无法克服缅甸山区的恶劣条件,打到印度就耗尽了力气。即使远征军战略反攻时期,凭借盟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进展也并不顺利。
缅甸在古代成为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的交接地带,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并非所有的地理屏障都是双向阻隔作用,也有单向的,比如太行山,从太行以东攻击山西,自古以来成功的不多,而出山西下河北的成功案例,却史不绝书。
当然,地理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地理屏障的阻断作用必须和作战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士气以及保障能力结合在一起判研。
二战中,德国与日本同属轴心国阵营,应对他们共同的威胁:苏联。
德国和日本对战后的世界进行划分,东经70度作为分界。印度大部分位于东经70度线以东,按照约定日本要进攻印度,帮助德国摘下英国王冠上最大的钻石,迫使英国投降。
这些,最终都成为了痴心妄想。
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法西斯渐渐感到不支。
在北非战场,盟军在1943年5月突进了突尼斯,这标志着德国的北非战役已经失败,德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从而破坏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的战略目标已无法达成。
因此,这种情况下,德国迫切希望日本能够以缅甸为根据地占领印度,与德国在伊朗(亲德)会师。
日军大本营因为中国战场的牵制,还有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鏖战不利,日本一时间没有更多的兵力响应德国。
1943年5月,伴随着中国军人进入野人山的背影,日本取得第一次缅甸战役胜利。
日本陆军得以喘息,在缅甸与退往印度的英国军队和退守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对峙。
随着战局的发展,缅甸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但是这并没有切断中国的运输线,盟军又开辟了“驼峰航线”。
于是,日军大本营在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作战目标是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
英帕尔是一个地处于印度东北,与缅甸接壤的盆地。英国军队撤退到印度后,这里就成了前线了。
日本此次作战共投入10万军队,主动攻击英印盟军的15万人。
日本还以为英军会像一年前的大溃败一样,一个日军小队都敢拉开了阵势追击一个团的英军,狂妄的日本陆军声称是史上最强的军队。所以,日本制定作战计划的依据,是英国军队的不堪一击。
日本军队匆匆进行了战争准备,有一到两周的伙食补给,1.5到2个基数的弹药。至于之后的作战物资的获取,日本军队认为完全可以“就粮于敌”。
这在接下来陷入持久战的英帕尔战争中造成了日本军队的后勤灾难。
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
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这是英军军官在审查战场时的感慨。
日军也罕见地承认,后勤保障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日本实际参战部队9.2万人,伤亡6.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为了更好的控制印度,还煞费苦心地组织起了印度国民军和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所以,看官们可以看到,二战中日本确实进攻了印度,不过却是以惨败告终。
在二战亚洲战场上,日军是最为张扬跋扈的,侵华战争日军大行其道,所到之处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紧接着日军将目标瞄准东南亚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大部分岛国皆被日军的铁蹄蹂躏过,而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是否可以幸免于难呢?
那是不可能的,日军日益膨胀的野心和作战环境的需要是绝对不会放过印度的,这场日军和印度的战役被称之为英帕尔战役。
1944年3月,日军为了切断中印公路,阻止盟军从印度给中国军队运输物资,向刚在缅甸打完胜仗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下达“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率兵攻打印度英帕尔地区,打掉英军在印度的军事补充基地。
军方高层认为此举一来可以加速日军在侵华战场的胜利步伐,二来可削弱英军在南亚的势力,三来可拉拢印度,让印度阿三士兵们为日军天皇而战。这笔买卖很划算。
牟田口廉在发兵前扬言:日本陆军现在已经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也许日军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等待他们的将是极度悲惨的命运。
牟田口廉从缅甸驻军挑选出8.5万精锐部队,分批向印缅交接的英帕尔地区发动攻击,为何日军会先从英帕尔开始侵略印度的第一步呢?因为英帕尔是英军在印度非常重要的军事补充基地,基地内存放着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各种能源物资,打下英帕尔,就意味着占据印度之路已经成功一大半。
英军与印度军方达成协议,一致将枪口对准日军,作为同盟国的美军也表态愿意提供运输机和轰炸机协助作战。日军一过钦敦江,英帕尔战役就此打响,英印联军在初期不跟日军干仗,诱敌深入,一路假装败退,牟田口廉以为胜券在握,集结人马挺进英帕尔。
这时英印联军开始率兵围剿日军,美军的轰炸机在同一时刻将无数火力强大的炮弹投放到日军部队中,没过多久牟田口廉的第15军就被打散了,大部分日军选择进入热带丛林地区跟英印联军打起游击战。
恶人有恶报,印度的雨季在这个时候悄然而至,丛林道路变得异常泥泞,有些路段还出现山体滑坡,日军的坦克深陷泥潭中动弹不得,俨然变成一堆废铁。除此之外,日军的口粮大部分早已食用殆尽,又无补给,牟田口廉下令士兵寻找“野味”充饥,比如野菜、野果、蛇、飞禽之类的,饥一顿饱一顿是再正常不多了。再加上丛林湿气严重,不少日军开始染上了风寒、痢疾等各种疾病,倒了一大片。
联军这时可是在大本营吃着热腾特的饭菜,喝着甜酒,吃饱喝足后驾着战机继续往日军藏匿的丛林地区投放炸弹, 天灾人祸加上各种疾病,当时的八万多日军部队现在早已剩下2万人左右,1944年7月2日,日军高层下令停止作战,撤回缅甸。
按照日军武士道的作风,这次打输了下次继续干,可是日军大部分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又得与美军斡旋,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分身乏术继续反击了。
牟田口廉真给自己打脸了,他的作战能力也被日本军界所取笑,据说回国后有英 帕尔作战战死者家属前来质问,他总是以各种借口不见客,临死之际还让儿子在他的葬礼上发辩解单,真是可笑至极啊!
据我了解日本不是不打,二战期间他们在忙着跟中美两国打,没顾得上打印度,日本想侵占美国珍珠港结果被美国狠狠教训一番。美国把日本打败以后不,就被美国收服了。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想跟两个大国开战,可见他们的野心是多么的大,这是应验了那句话,一条小小的毒蛇竟然想吞掉两头大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二战中,日军的胃口是很大的,他在多个地方都布置了兵力,只是在印度的战场上由于种种原因,在和英印军对峙的过程中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节节败退,最后导致日军溃败,而印度没有沦陷罢了。
那么印度是怎么把强硬的日军赶出了他们自己的领土的呢,这就是着名的英帕尔战争了,这场战争发发生在1944年的3月到7月之间,可以说是声势巨大,原本日军是绝对的优势的,但是由于英印军的军队的地理优势,和对当地气候的适应,以及他们的顽强抵抗都是这场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
在1944年的1月7日,日本发布“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然后以代号“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但是日本虽然是都是精良的武器和善战的士兵,但是那时候的印度正处于雨季,虽然一度快要大败对面了,但是由于气候的不适应日本的士兵几万人患了疾病,而且是传染性的,比如霍乱,流感等,当时医疗药品的缺少,可以说是尸横遍野。
之后的日军由于战斗力大减,可以说是一路溃败。最后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了。其实除了地理因素的原因之外,那时候中国战场的牵扯作用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那时候的日本没有多余的军队调集出去支援那边,所以才会导致最后的溃败。
谁说日本没有去攻打印度?他们确实攻打印度去了,只不过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导致日本人最终没有攻入印度。
这件事就得从日本人的殖民活动说起。
日本人才向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宣战之后,迅速占领了他们的殖民地东南亚。东南亚各国的英法驻军,迅速被日军击溃,而唯一一个独立国家泰国也吓得和日本结盟了。日本此时打出了大东亚共荣的旗号,号召亚洲各民族一起和他们团结起来,推翻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一带的统治。
虽然日本人的宣传显得相当假惺惺,但也吸引了很多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之下谋求独立的殖民地人士,比如说印度独立力量,就想借助日本人的手,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独立。
其中一个印度人领袖叫做钱德拉·鲍斯,他甚至组建了一支印度伪军,想依靠日本人的势力打回印度去。而日本人在横扫东南亚之后,也对进军印度产生了兴趣,于是英帕尔战役就爆发了。
这次和日本其他战役不同的是,印度的英国军队算是实力比较强的,在英帕尔战役中,日本人也犯下了很多错误。比如说,英帕尔一带主要是丛林,气候炎热潮湿,对于行军来说多有不便,尤其是运送辎重,更是成了巨大的问题。日军统帅牟田口廉也脑洞大开,效仿他崇拜的成吉思汗,用牛羊来运载辎重。结果没想到牛羊行动不便,直接堵到了路上,遇到枪炮声,又吓得到处乱跑,根本无法运送辎重。
牟田口廉也
而牟田口廉也在计算辎重时也非常的吝啬,导致日军在行军之后不久就断了粮。当日军向他抱怨,没有粮食导致进军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发出了怒吼,说,日本人本来就是草食民族,森林里这么多树,怎么不去啃树叶?
有如此愚蠢的主官,粮食又不足,日本人的士气非常低落,被英军以逸待劳打败了,这场战争日军损失惨重,也就没有力量进一步进攻印度了,日本人进攻印度的企图就这样失败了。
❺ 为什么日本打不过印度
在二战时期,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几乎是全面出击,在深陷中国后,仍不断的抽调兵力到东南亚。而且很快就占领了东南亚的几乎所有国家。已经接近了澳大利亚,连美军也被迫撤退。但是很奇怪的是,日本在占据缅甸以后却没有大规模的进攻印度,使得印度脱离战场,成了为数不多未被侵略的大国。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二战结束后,当时印度的法官就强烈建议国际法庭释放一切战犯,要用教义来感化这些战犯。典型的没受过战争的摧残,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❻ 二战时期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英属殖民地印度和锡兰
1、日本短时间内占领数十倍于本土面积的土地,兵力捉襟见肘
2、日本所需要战争资源:石油、橡胶、金属、大米,在已占有的国家中已经能够满足了。攻击印度、锡兰的诱惑力不大。
3、中国没有如同日本鬼子意料的投降,虽然战斗力低下,可是依然有数百万军队在抵抗。鬼子需要调整部署,好好地消化已经占有地盘
4、其实鬼子也作出了攻击印度的态势,并且组建了印度人的“印度伪军”,也作出了尝试。但是始终因为决心不强,而没有坚持。
❼ 日本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二战期间,日本把中国搅得天翻地覆,侵略了大半个中国,甚至扬言要三个月拿下中国,中国当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并非是一个软柿子,骄傲的日本军队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但是有一件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日本侵华用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原因让人深思!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也没收获好效果,不断的失败,和美国作战也消耗了不少军力,日军很难抽出精力去对抗印度和英国。实际上日军在印度还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让不少日军还没踏入战场就直接病倒了,以至于十万精兵不少变成了病恹恹的样子,撤退的时候只剩下3万人。这种惨痛的代价,让日军受到印度挑衅时,也不愿意再次攻打印度。
❽ 日本入侵中国14年,为何攻打印度一次就放弃了你知道原因吗
二战期间,日军曾对中国发动过非常多的进攻,甚至还产生了彻底吞并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日本从侵略中国到被迫投降,在中国境内肆虐的时间长达14年,但是日本当年攻打印度的时候,一次就选择了放弃,这是为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故事。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跟中国产生了联系,他们对中国的风土人情非常的熟悉。在正式进攻之前,日本还派了一些人来中国境内进行实地考察。
放弃印度之后,日本在中国境内,继续进行侵略战争,试图彻底占领中国,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再提升一些,然后再向四周扩散。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也低估了中国百姓的抗战意志。我国的百姓因此进行反抗,最后彻底将日本人打败,赢得了真正的全面胜利。
❾ 二战日本美苏都敢打 为何却不敢打印度呢这其中有何源于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多年以来,印度一直都是女王皇冠上的一粒明珠,这里是一块丰腴之地,拥有着数不尽的资源。若是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印度,那么增强日本战斗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印度也是二战期间中国唯一能够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这便是我们熟悉的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同时也是支撑英国战斗下去的重要资源基地,所以打下印度对轴心国的战略帮助很大。
二战时期,日本犹如一只小强,几乎打遍了世界上的大国,先后与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交战,论及疯狂程度,日本当属第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印度如此重要,既然日本敢打美苏,能够横扫东南亚诸国,为何不敢攻打印度,难道因为英印联军太强大?
其实,不是日本不敢打,而是在1944年打过一仗,即英帕尔战役,只是这一仗之后,日本是真的不敢攻打印度了。原因很简单,不是英印联军太强,而是日军遭遇了另一个恐怖敌人!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之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为此,日本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所谓英帕尔,就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更为重要的是,打下英帕尔,不仅可以切断中印公路,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等,还能从战略上分散盟军兵力,让盟军将更多兵力配置在印度。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见上图)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以及其他零散部队,共9.2万人。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是威廉·斯利姆,曾从缅甸战场成功“撤”到印度,见下图)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以及印度军队,共计15万人。
从兵力上看,日军虽然不占优势,但实际战斗力却更强。原因很简单,二战英国除了海军还能看,陆军几乎毫无建树,尤其东南亚英军,可谓一溃千里。缅甸战场上,中国远征军之所以损失巨大,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军战斗力太差,而且还很自私,私下逃走导致中国远征军被日军包围,而不得不远走野人山。因此,按照正常战争结果来看,英帕尔战役应该是日军获胜、英军败退。
当时,日本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固然有口出狂言之嫌,但对比当时英军战斗力来看,牟田口廉也说得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战争结果却出人意料,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1944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2.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
自此之后,日军再也没有图谋印度!
从战损上看,英印军好像比日军强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日军还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疟疾!
关于疟疾,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曾发过一句经典的牢骚:“我的士兵 1 / 3 得了疟疾,1 / 3 在照顾疟疾患者,只有 1 / 3能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热带地区岛屿争夺战中,疟疾双方头疼不已!
英帕尔战役还未开始时,10万日军就有6万余人患上疟疾,非战斗损失极为严重,这导致日军实际参战人数和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所以,从英帕尔战役结果上,才表现出英印军战斗力更强。
只要无法解决疟疾问题,日军就无法放开来攻打印度。所以,不是日军不敢攻打印度,而是当地自然环境过于恶劣,让日本望而却步。
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即古代中国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占领东南亚?其实,除了其他一些政治考量之外,疟疾、瘴气等就是关键原因之一,古代中国征讨东南亚时,所留下的文书中,几乎都有“军中大疫”的类似记载,最终导致军事行动受阻。唐朝征讨南诏时,白居易有诗云,“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李定国在南方抗清失败,有一个关键也是因为疟疾,时常还没有打仗,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说到底,英帕尔战役试探之后,恶劣的现实环境,加上此后战争形势变化,彻底打消了日军攻打印度的企图!当然,这其中肯定有英军的顽强抵抗,因为印度对英国太过重要,实在不容有失,这里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供应英国继续战斗下去,是英国的“吊命人参”。但要说日军不敢攻打印度,完全是因为英军的强大,这就吹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