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什么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观

什么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3-10-25 18:18:52

⑴ 印度让我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要做什么

1998年,梁冬加盟凤凰卫视,因主编、主持《娱乐串串show》成为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2005年,李彦宏力邀梁冬加盟网络担任副总裁,全面负责网络市场宣传工作。这是一个电视人的完美转身。但两年后,梁冬说,“在网络做的事情与我的梦想还有一点点的不同”。他在印度与一位长者聊天时,“我想起了我曾经在两年之前立下的一个誓言,就是做中国文化的,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的推广。这个长者跟我说,对,这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从印度回来后,梁冬从网络辞职。
在印度,梁冬究竟遇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让我们从梁冬的七篇印度手记中倾听这个故事。
困惑
有段时间挺困惑的。生活中的每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小我们被教育要成为成功人士,不让父母丢脸。考试纯粹是为了父母,因为他们会攀比。我每次考得差,自己没什么,倒是替我妈担心。就是说大部分的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标准在于大众。我到了30多岁吧,发现自己以及周遭一些人都有点不对劲,活得很焦虑,活在很深的恐惧里——有工作的怕失业;有老公的怕失去老公;活蹦乱跳的一面担心熬夜对身体不好,一面热烈地谈着愿景;觉得爱情是美好的,但并不确定了解什么是爱情;成功满足了虚荣感的,却又带来患得患失……我一直怀疑,为什么这么努力,却活得这么惴惴不安,究竟是谁在灌输“我能”、“我的地盘要听我的”的人生观?
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是看不到偏差的。是不是要离开现在的惶恐,去另一个地方看看?也算机缘巧合吧,去了印度,同行的还有4个人,艺术青年、广告人、艺术青年的家属、我的家属。去之前听到很多来自印度的谣言,于是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榨菜、腊肠、火腿肠、方便面……我跟他们说,其实我们唯一需要准备的,是一颗随机应变的心。
德里街头
下飞机,入关足足等了两个小时,看见的全是外国人,所有人都抱着那种蠢蠢欲动的心来到印度。大家脸上居然都是一模一样的表情,仿佛人人都企盼着穿上拖鞋,买一块纱巾披在身上,赶紧拍张照片给那些还在办公室格子间里的人炫耀。第一天晚上,我闻到了印度马路边的牛粪味,觉得很好闻——其实中国牛粪味也很好闻,难道印度的牛粪就比中国的牛粪香吗?这绝对是一种恶俗的小资产阶级情怀在作祟。我当时就做出了反省。
我们5个人看着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设计行程,一开始就列出了十几个地方要去,到了印度发现不合理,又砍掉了大部分,工作时间很少,我们那天刚打听清楚,没票了!我们很烦躁,不习惯那样的工作节奏,但是我立刻提醒自己:难道到印度不就是为了要慢吗?于是我和一个朋友坐在马路边抽烟,观看人来人往,有两件事情让我诧异。一是街上有很多乞丐,乞丐脸上都是笑,二是印度人喜欢席地而坐,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也没有浪费时间的焦虑。但是我们周遭呢,今天一天都不干点什么,会觉得自己好堕落哦!原来速度是阻碍我们达成平和的主要原因。
我在街上看狗四脚朝天睡觉,看牛在马路上走。印度的马路很神气,同时能看到狗、马、吉普车、小轿车、非常挤的公共汽车,还有猴子跑来跑去……其实只要坐在路边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我想,我们不应该太赶路,去不了太多城市就呆在一两个城市。
德里总统府广场
这天我们去德里总统府广场,有点像北京天安门,最大的差别在于那一大片是草坪和树,就像一个森林公园,在那里我又看见了草坪上的人,一群一群躺在草坪上——我就没有见过有人躺在天安门广场。我发现一对年轻男女,男孩子盘腿坐着,女孩子用草弄着男孩子的鼻子,我观察了5分钟,如是这般。要知道,对我们来说,很多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用了5分钟。
我们的司机是印度人,我问他多大了,他说25岁。我的当地朋友很诧异,才25吗?我说难道你雇用他的时候没看身份证吗?他说,印度是没有身份证的,也没有户籍制度,他们想去哪待着都可以。但是这个国家也没有乱啊!
“你幸福吗?”我问司机。“不错。”
“你老婆漂亮吗?”“漂亮。”
“是自由恋爱吗?”“父母介绍的。”
“你结婚前见过她吗?”“没有。”
那么多人自由恋爱,却天天为婚姻爱情而挣扎、痛苦、焦虑、反抗;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呢?
泰姬陵
要去泰姬陵。我怕等买票无聊,就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本中文书,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谋生之道》,书里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建议每一个人都问问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我觉得他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企业家到底是为了什么,赚钱吗?显然不是。赚钱只是你做成了一件事情的结果而已,那这事情是什么呢?是为某些人作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愿望。
在泰姬陵,我看到一个非常宏伟的建筑,那是一个国王为自己心爱的女人修建的陵墓。我沿着城墙走了一大圈,然后盘腿坐在一颗大树下,远处的泰姬陵在我眼中跟明信片里的一样,所以我觉得不需要拍照。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很视觉化,忽略了许多感受,把眼睛闭上,才能闻到空气里的味道;才会听到嗡嗡的鸟的声;感受到草里的虫子在扒你的那种痒痒的滋味。
他们都在逛,我坐在那里,坐累了,干脆平躺下来睡了一觉。睡醒一觉,朋友说走啦走啦,我就站起来走。出门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树上有很多松鼠,当你留心观察松鼠,你会发现每只松鼠都不一样,有的像小孩很单纯,有的像成功的企业家,有的很淫荡,在勾引别的松鼠,有的就很没有安全感,拿到食物就跑,叼到很远的地方找个小角落吃……
克久拉霍
我们去一个很小的城镇克久拉霍,那里有着名的爱庙。在那里,我又躺在地上睡了一觉。太舒服了!阳光恰到好处,暖暖的。我旁边还有一只大狗,仰面朝天跟我一起睡。睡醒大家去吃饭,爱庙外面有颗大树,大得有张餐桌立在上面,还有把梯子用于上下。我们刚坐下来,鸟乌压压一片,漫天飞过,原以为是麻雀,没想到竟是大鹦鹉!那顿饭吃得酣畅淋漓。吃饱饭,闲逛的路上有家纺织品店,女人们疯狂地冲了进去。我在门口碰见一个小男孩,他的眼神非常坚定。我跟他聊天。他说他是练瑜伽的,每天早上身体“干净”的时候,他要做2个小时的功课。他还说,过程中更多的时候他是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二,我能不能不做?这和我在“网络”想的问题一模一样!每天我都反复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或者说不做什么。小男孩很小,看着他你会觉得这个国家很有趣。
小男孩说自己有个师傅,know
everything。我们就跟着他去了。又是一家纺织品店,里面有位长者,我们席地而坐,他一个一个地讲。为了混淆他,我故意和一个无关女性勾肩搭背,长者却指着我太太说,她对你会很有帮助。他还说我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我说我已经很重要了。他说不是的。
第二天本来要去另一个陵庙的,但我们睡到下午两点。结果那个晚上反倒睡不着,我爬起来,躲到游泳池,想找烟抽又找不到,无所事事。一束强烈电光照过来,是酒店晚上巡夜的保安。我说,有烟吗?他居然从腰包里抽出两根给我,他总共也就3根烟。
抽了一根,我开始在酒店里逛,在酒店大堂发现一部电脑。就在那里,我看到了陈晓旭出家的消息。我很欣赏陈晓旭,不管什么原因她做了自己的选择。可是后来舆论……余秋雨有句话讲得非常好:一群没有信仰的人在点评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却是如此地站在正义和真理的这一边,对别人指手画脚,他们才是真正的可怜虫。
瓦莱纳西
我们去了恒河边上的小城市瓦莱纳西,据说印度人千方百计都想去那里。英语说得很好的三轮车夫说,我们是他拉到的第一批中国人。
我们穿过小巷,走到恒河边,船夫带着我们看恒河的落日。我们逆流而上,看见很多人在生火烧东西,定睛一看,是在火化尸体。《西游记》里唐僧最后一难不是被推到水里,然后很多尸体漂起来吗?恒河就是这样的。恒河边有很多没有窗户的房子,让人可以爬到那里等死。而就在距离他们下游500米处,很多人在沐浴洗漱。一个朋友,平时有点“坏”的一个人,老喜欢说些“沟女”的事情,突然神色黯然。我说你怎么了。他说他很感慨,印度人即使是文盲,都知道在哪里死,中国人却不知道。
恒河边上人人念经、沐浴。坦白说,那些咒语……哪怕你反复念“可口可乐”,也会达到安神的目的。但是我在那些人脸上看到了虔诚,他愿意相信自己是处在规则里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我们的焦虑,我们在快速的离心的转动中,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以会担忧。所有的恐惧来自不确定。
就像余华在《兄弟》里说的,一个中国人40年里看到了一个欧洲人的400年。在这么一个社会发展,定力不足是所有患得患失、所有无所适从的根本原因。从印度回来,我跟许知远聊这个话题,他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崭新的传统》。他说传统让我们处在一个历史河流里面,由于我们和传统割裂,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要去哪里。
想法
我们这一辈人其实是没有传统的。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绝大多数同辈人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得到传统。很多东西是不能从学校学到的,那种标准化、批量化的模式化的课本不可能把人培养成完整的人。我的父母不能给我任何指导,我那天跟我爸妈说,我所有的人生选择都是在他们的建议前加了个负号。中国这个个人的时代让人可以迅速改变自己的生活,突破自己的阶级,但是也让很多人在突破了之后无所适从。我确信社会需要相对传统的脉络,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和谐社会。
这次印度之旅,我看到了传统的力量。传统给印度带来了极其发达的产业,我在飞机上看当地的报纸和杂志,话题非常具有全球视野。是什么东西在支撑这个国家?是梦想和趣味。印度今年的财经预算里有一部分叫做“dreambudget",包括媒体产业、游戏产业、互联网产业、文化产业……这个国家的预算里有一部分支付给国民的梦想,而他的梦想与传统相关联,是前人的后续,后人的前身。创意产业的本质其实不在创意,它会给人们一个误导,认为标新立异是这个产业的核心。错了!印度电影到现在也没有太多的故事,还是在讲爱情。它诉求的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追求和梦想。一个好的意识形态产品不需要很有创意,但需要很有感情,要符合人基本面上的欲望。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一个旧的,例如一根铅笔和一个橡皮擦组在一起就成了橡皮铅笔。
这次印度之旅,我更加清楚,当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时,任何工具都可以使用,或许我会去主持电视台节目,或许我会做一个出版物,重点不是你充当什么角色,而是背后的逻辑。当你明白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能从空气里面抓到想要的东西。心念一闪,震动四方。
这次印度之旅,我重新寻找自己,重新理解自己。去印度之前,离开“网络”的想法是有的,但我还在犹豫。从印度回来,我想清楚了。
(注:2007年5月,梁冬正式从网络离职。不久后,他创立正安中医,以传承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全身心致力于中国古老中医学的传承研习与传播推广。)

⑵ 印度人心理是怎样的

印度是个种姓社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心理:

  1. 精英阶层高等种姓:自大,欺软怕硬,类似南朝鲜国。

  2. 低种姓平民阶层:对未来机会没有规划,无诚信,道德层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⑶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国人有何区别

印度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会非常奇怪。
重视普遍性,轻视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善于思辨,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而忽视具体
的个体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这个特点还反映在印度人的语言之中。印度人喜欢使用抽象名
词和普遍性名词。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则、屈从于普遍原则的倾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将自我与绝
对发生直接关系,而拒绝任何中介。他们认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无需依
赖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个法律机构或解释经文的权威机构。
"空亦复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
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观
里,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轻易转换。他们空想起来,简直是没有边际,可以完全不
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
一个能说明印度人喜欢空想的例子是他们发明的计量方式。中国人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是"年","年"以上没有独立概念,只有"××年"的说法。而印度在年以上还有"尤迦","尤
迦"上面还有"大尤迦"。古典文献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时间概念,叫"劫波",一个"劫波"时间
之长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如果比作一个非常长寿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还未过完!这个数字实际上接近于无穷大。
印度古代经典经常出现超大数字,如亿,百亿等,实在没办法表达,就说"如恒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象。中国人通常用"一眨眼"来表示时间之短,这之
下再无更小单位。"刹那"是我们从佛教中借用的,"一刹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还把"刹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单位。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
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印度人喜欢空想、疏远客观自然界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以下
两方面:第一,认为现实与观念、事实与想象、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没有差异。西方人认为
上帝在天堂,中国人认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认为,"终级真理"进化论在过去、现在或未
来,都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
第二、喜爱神话和诗歌,缺乏历史意识。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
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着作和英雄传奇也要以神话的
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这一点与中国人正相
反。中国人的神话是有限的,在历史着作方面却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话方面比起印度人来却
有些逊色。

⑷ 读书记 | 印度教的哲学逻辑

因你爱火葬场,

我就造了一个心中的火葬场——

因之你,黑暗者,火葬场的猎人,

就可以跳你那永恒之舞。

——Bengali hymn

偏见总来自无知。在对印度教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之前,仅凭着其四大种姓隔离的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割裂,是很难让我对其生出尊敬之情的。但心底也相信,一个寄生于伟大形而上学的宗教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基于这份信念和好奇,我开始了对《人的宗教》一书的阅读,并记录下对印度教哲学的粗浅观感。

似乎一切都是起源于一个基本的问题:“我要什么?”这或者也是所有伟大宗教都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此,印度教的回答是:“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乍一看似乎很有指望,但事实上是把问题抛回给了提问者自身,的确,在印度教的人生观中,即使不是今生,那就是来世,你什么都可以拥有,但你究竟要什么呢?最初的需求也许是享乐,这是人类厌恶痛苦感的天然反应。但渐渐的人们会厌倦享乐,于是转向了成就感,如权力的掌控、征服的欲望等。对此,印度教的态度是鼓励的,只要在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上,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追逐这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人们应当尽量去追求,且印度教还指导人们如何扩大这种快乐。可问题在于,财富、名誉和权力是排他性的,持续不断的竞争又使之很不稳定;追求成功的欲望也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且这种成功集中在自我的意义上,过于渺小,无法让人保持永久的热情;更重要的,这一切都将转瞬即逝。因此,这些无法提供永恒的满足,或者说不会是人的终极追求,终将会因厌倦而被抛弃,前面还有目标。印度教认为,人们终将会认识到这一点,不在今世,便是来生。

印度教致力于引导人们寻求终极的、永恒的目标。到了某个时候,人们会问,难道就只是如此吗?这便是印度教等待的时点,它为人们安置在“欲望之路”之后的是一条“弃绝之路”。这里的“弃绝者”并不是因自我失败而走向的“弃绝”的人,那本质上逃避,而是指通过了欲望之路后仍发现自己在追求更多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有什么值得自己去追求的东西,他们不再相信有限的,转而相信无限的。生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印度教的答案是无止境的存在、知道和妙乐。

无限存在、无限知觉与无限妙乐,如何得到这些呢?答案是,我们已经拥有了。隐藏在人的自我之下的是永恒存在、永不枯竭且在意识与妙乐上无所限制的真我,或曰“梵我”。我们感受不到是因为它被几乎无法穿越的表面自我所遮蔽。引用印度教的语言,我们就像是失忆的国王衣衫褴褛的走在自己的国土上,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于是,在对终极目标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某种方式来超越藩篱、释放梵我,此时的人的精神将与梵天(即“神”)合而为一,并依之生活,这时印度教所有精神修炼所要达到的唯一目标。为此,印度教提出了四条道路作为走向神的途径,知的瑜伽、爱的瑜伽、业的瑜伽和修的瑜伽。这是印度教智慧的地方,为了让不同资质和秉性的人都有通向神的机会,他们提供了如上四种方式,让人们自己选择如何走向神。无论哪一种方式,人们必须抛弃其间掺杂的自己的私心,以最纯粹的追求达到与神的结合这一唯一目的。

这里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人是不同的。对此,印度教的做法是将人分为四个群体,于是最为人诟病的种姓制度出现了。第一等级是见者,是文明在知识和精神上的领袖,即婆罗门;第二等级是行政人员,具有组织和计划的才能,即刹帝利;第三等级制造者,善于制作生命所赖的物质成品,即吠舍;第四等级是跟随者,只具有服从指挥、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能力,即首陀罗。理论上讲,种姓之间是无公平可言且严格隔离,但种姓之内是有平等的。并且,即便是首陀罗,只要能为了神而扬弃世界,便可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社会阶层,受到婆罗门的尊敬。同时,首陀罗被认为永远不会犯错,如同小孩一般不被寄予太高期望,因此同样的错误对吠舍的惩罚将双倍于首陀罗,依次类推。将种姓之间的划分为如此不平等的初衷在于在为各自提供的服务作出适当的补偿,婆罗门需要为人类的知识和精神引领方向,刹帝利则需要管理社会、维持秩序,吠舍需要通过自己的技巧为社会提供物质供应,首陀罗则只需要跟从指挥刻苦劳动即可。印度教对此的解释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和发展潜能上,人的确是有区别的。即便这有道理,但其基于的前提几乎是一个必定失败的假设:每个阶层都会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且他们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传承下去的。于是,从婆罗门不满足于其精神地位开始掌握社会权力开始,这种制度的腐化就已经是必然的了。

关于我们的世界,印度教是这样描述的:首先它是一个介于天堂和地域之间的中间世界,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梵我(灵魂)得益磨练,以便最终实现与神的结合,因而在其上建立天堂的任何实验都注定是失败的。其次它是充满业报的道德世界,这种因果关系永不休止,在时间上无限循环,满足灵魂的各种需求,直至其实现真正的解脱。然后这是一个幻象(maya)的世界,神是唯一的根本存在,自然世界是依托于神才存在的,因而多样性、物质性以及二元性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却被我们当作终极存在去认知。最后这世界是一个神的游戏(lila),神用种种设置让人的灵魂被蒙蔽、被发现乃至被觉醒,游戏就是其自身的目的和报酬,永不停息的上演。

说到神本身,想要用具有局限性的文字和概念去描述他,只有一种结果,在其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我们只要知道,神是超越一切的根本存在,她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以不同的形象为众人所认知,但本质上都是导引人通过对其的追求,发现梵我的存在,而达到生命的终极满足。这种观念发展开来引出一个伟大的结论,神在各种宗教都是贯通融合的,即有时化身耶稣,有时则化身穆罕默德。各种不同宗教只是攀登向生命之顶峰的不同途径而已。

最后回到开头引用的诗歌,这是献给印度教中湿婆神,作为神的众多形象之一,司职毁灭,经常出现在火葬场。看起来令人畏惧,但他毁灭的是有限之物,目的是要给无限之物让出路来。因为一日不打破对有限之物的执迷,就无法拨开遮蔽着梵我的迷雾,也就永远无法与神合而为一,得到生命所希冀的终极满足。

所以看来,印度教的观念里,这世界终究是仁慈的。

⑸ 为什么印度人总是以悲观个态度面对生活

因为有生皆苦,面对艰难的生活,而又无力改变。印度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佛本宣传,苦是历练。这一世不过是还前世的债,故生活对其而又,更多的是悲观的接受,而不是改变。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由北向南的海是怎么排列的 浏览:507
意大利死亡率为什么这么少 浏览:452
意大利和巴黎哪个好 浏览:273
芭克美国版与中国版哪个好 浏览:714
意大利葡萄酒为什么会醉人 浏览:113
中国银行卡什么时间发行 浏览:180
意大利足球为什么停赛 浏览:533
意大利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692
印度电影4个孤儿和一个婴儿是什么电影 浏览:619
伊朗什么时候才能去沙特 浏览:528
印尼的民丹岛是什么地方 浏览:868
英国艾维诺多少钱一盒 浏览:209
自由行去印度多少钱 浏览:554
意大利垂直森林在哪里 浏览:950
英国未成年是多少岁 浏览:534
去英国留学如何办理入籍 浏览:325
印度制药怎么称雄 浏览:748
娶伊朗女的要什么条件 浏览:977
护手霜哪个牌子好意大利护手霜 浏览:68
意大利倒a是什么品牌 浏览: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