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耍蛇时吹的那叫什么
印度特有的乐器长笛,的确像葫芦丝。
印度耍蛇业快要后继无人了。
㈡ 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的常用音阶有哪些
1、印度音阶,印度音乐术语。婆罗多的《舞论》指出印度音乐中每个音阶有7个音级,缩写为Sa、Ri、Ga、Ma、Pa、Dha、Ni。
从Sa开始的萨音阶和从Ma开始的玛音阶是印度传统音乐的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在8度内各包含22个什鲁蒂(微音程),每个什鲁蒂约相当于四分之一音。萨音阶和玛音阶是纯律或接近纯律的音阶。以萨音阶和玛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可构成14种调式音阶。在印度古典音乐中音阶通过拉格来体现。
2、阿拉伯音阶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阶。擅长数学的阿拉伯人,根据量音学原理,运用“四度相生法”,即将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纯四度;依次相生,产生最初的九律。
10世纪,突厥人法拉比将律数增加到17,并区别为两类:按传统四度相生法所得的算作正律;根据中立音程所得的算作变律。到13世纪,波斯音乐理论家萨菲·丁在古代九律的基础上,再次往下生8次而得十七律,按其音高排列,即为:
但十七律在实际使用中很不方便,未被广泛接受。1888年穆沙卡发明了“二十四平均律”,即把十二平均律的各半音再一分为二。其相邻两律间的音程值均为50音分,即所谓的“四分之一音”。但这种四分之一音在实际音乐中,只能与半音或全音相加为四分之三音或四分之五音使用。
各种音阶:
吉卜赛音阶
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3: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
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
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㈢ 印度人 传统乐器
2009-02-12 15:13:26 来自: 露上行舟
我为了方便看,把组长对印度音乐、音乐家及乐器的介绍汇总到一起打印出来了,顺便贴过来,这样大家看起来也方便,有朋友想打印出来的也省事了。
1、Dholak (hinstani, percussion instrument)
多赫拉鼓(印度斯坦打击乐器)
这是主要用于在祈祷仪式和电影音乐里伴奏的打击乐器。鼓身为木制,两段蒙皮。多赫拉鼓的定调是通过套筒螺母系统或者是鼓身周围的细绳调节的。
PS(1):多赫拉鼓右侧的鼓膜较简单,左侧鼓膜内侧有用沥青或是沥青、黏土、沙子的混合物所做的涂料层。多赫拉鼓是也是夸瓦力的主要伴奏乐器。
PS(2):【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孟加拉多喝鼓 Bhangra Dhol鼓
在印度孟加拉流行的多喝鼓,主要用在地方民歌、民谣、舞蹈为主。
多喝鼓以希杉(Sheesham)木头做了鼓身,双面羊皮鼓,一边高音、一边低音。
孟加拉多喝鼓(Bhangra Dhol)鼓在孟加拉又称为孟加拉(Bengali)或魔力单(Mridang)鼓
2、Ghatam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贾淡瓷鼓(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贾淡瓷鼓是一个厚壁(2厘米)的陶罐。打击乐手用双手的手掌、指节和掌缘击打贾淡瓷鼓的壁;鼓手也会用腹部盖住罐口来调节音调,以产生低八度的相对应的音符。贾淡瓷鼓和魔力单根(mridangam)是主要的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贾淡瓷鼓(Ghatam)从外观看起来像是盛水的溶器,亦像芸术花瓶,贾淡瓷鼓是印度非常古老的乐器。以手击鼓产生低音,高音由手拍打瓶口,即可产生高音,熟练的鼓手,可打出千变万化的鼓声,非常好听。有名的大师维纳原(Mr T.H.Vinayakram)。
主要演奏家:T H Vinayakaram
3、Khanjira (carnatic, purcussion instrument)
坎击拉(卡纳塔克打击乐器)
坎击拉是一种小型手鼓。它由富弹性的蜥蜴皮覆盖在木制框架上制成。框架直径大约7英寸(17.78厘米),嵌有圆形金属响片。坎击拉在南印度古典音乐演奏中非常流行。但是因为它很难长时间进行连续演奏,所以不作为主要乐器,仅仅是附加在魔力单根的演奏中。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欠击啦印度手鼓,是印度的古老乐器,在几千年的印度古图文中,常出现这种手鼓,在南印度是仅次于魔力单根(Mridengam)常见的鼓乐器;印度欠击啦手鼓比中东和西方的手鼓略小,宽约8到9吋,深约3到4吋,欠击啦印度手鼓鼓皮只有单面,鼓皮是蜥蜴皮或蛇皮做的,因此有人称印度蛇鼓。在圆型的木匡环另附有2/3片的圆金属响铃片,在击鼓或摇鼓发声金属响音。欠击啦印度手鼓,左手持鼓右手以手掌或手指击鼓(反手亦然) 。欠击啦印度手鼓体积小但能量颇大,如没有看到表演者,听到宏量的声响是不成比率的。由于欠击啦印度手鼓无法调音,如果鼓皮紧绷也可以在鼓皮洒一些水,可以改善,如潮溼鼓皮松弛时,可以晒太阳,灯或吹风机,但要小心过尤不及,可能伤及鼓皮。欠击啦印度手鼓也有不附金属响铃片的。
4、Mridanga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魔力单根(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魔力单根是卡纳提克音乐中用来掌控和维持演奏会中的“塔拉”或节奏的乐器。鼓身由杰克木(拉口沙木波罗,木波罗属,产于印度西部、东南亚中南半岛),鼓面和周边绳索由皮革制成。
魔力单根是双面鼓。鼓身由单块木头制成。鼓身中空,分尺寸不同的两节,一节细长用于发出高音,另一节粗阔用于发出低音。鼓身壁厚仅有2/3厘米,这有助于保持它在低频声上的稳定性。
右手一头(低音):魔力单根右手侧鼓皮上有用锰粉、米饭、罗望子果汁混和制成的固定片,用来稳定鼓皮张力,提高音调。固定片在鼓头中央形成一个永久性的黑色环线形圆面,鼓头发出的音符就可以调至一个音阶的第一个音符,即主音。用不同的手指组合击打鼓头可产生不同的和声。左手一头(高音):左手一头鼓皮是光裸的,但在演奏时,鼓手会用捣碎的生米和水混合起来涂抹在鼓皮中央,这样就能产生特有的浑音或闷音效果。两侧鼓皮由多条皮革束带联结在一起。
魔力单根和贾淡瓷鼓是卡纳提克音乐的主要节奏乐器。
㈣ 为什么印度人吹笛子,蛇就会立起来呢
与吹笛子无关
眼镜蛇是没有听觉的,所以它听不到音乐,眼镜蛇只攻击进入攻击范围的敌人,所以当有什么东西在它眼前晃悠的时候,它会竖起上半身,张开肋骨让自己看上去大一些。
然后跟着一起晃,以找到合适的实际进攻,所以驯蛇人只要在它攻击范围外晃悠就行了,吹不吹笛子都没关系。
(4)印度吹蛇曲是什么乐器扩展阅读:
眼镜蛇分布范围极广,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
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在我国,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㈤ 印度人吹笛子舞蛇的曲子是什么啊
do ray mi fa so so so fa mi,fa fa fa mi ray,do mi so.
la la la so fa so so so fa mi. fa fa fami ray do mi do
㈥ 求一个慢摇曲子,印度风格的,主打乐器是木笛(舞蛇的那种笛子)
推荐去下载莎拉。布莱曼的<Arabian Nights>,,还有《Harem》、《It's Beauful day》
<wakawaka >
㈦ 在印度,吹笛子让蛇跳舞的是什么人
走在印度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时常可以看见一些身着民族服装云游四方的耍蛇人。每当他们吹起悠扬而又显神秘的笛声时,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便会昂起“恐怖”的脑袋,乖乖地从篮子里探出身来,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让人叹为观止。
印度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行业
据印度朋友介绍,由于宗教原因,耍蛇是一种在印度当地流传千百年的古老行业。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3%,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无伤蛇之心,蛇就没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镜蛇更是财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并供它食物,命中一定会走好运。在印度许多农村都有香火缭绕的蛇庙,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一男半女,对庙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顶礼膜拜。
正是蛇在印度教中的崇高地位,使得耍蛇业长盛不衰。但蛇毕竟不是哪儿都有,加上防蛇咬、驯蛇都需要经验,因此久而久之,耍蛇业成为一项子承父业的世袭行当,一代代流传下来。印度“耍蛇人”大都住在蛇类出没的地方,险恶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在他们驯养下,令人毛骨悚然的眼镜蛇、蟒蛇,无不俯首听命。
目前,在印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以及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些农村,至今仍活跃着一批世代以蛇为生的“耍蛇人”。据称,这些“耍蛇人”家族中每有男孩问世,大人便会在他身上滴几滴毒液。大人们相信,这不仅能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让他今后免遭毒蛇侵害,而且也可提高他今后识别蛇性的能力。
捕蛇、驯蛇及配蛇药的本事“传男不传女”。不过,“耍蛇人”家的女人都会制作精美的袋子,“耍蛇人”用这些袋子装蛇云游四方,养家糊口。据说“耍蛇人”的女儿出嫁,嫁妆中少不了三样“宝”:一条蛇、一只狗、蛇药。
不看人面,看蛇“面”
一位来自农村的当地朋友介绍,在印度农村,时常有外地的“耍蛇人”前来献艺。等蛇在耍蛇人指挥下,施展完十八般武艺后,面对啧啧称奇的全村老小,“耍蛇人”便上前请求施舍,不过他们常会堂而皇之地打着蛇的名义说:“我的这些孩子演得很辛苦,给点吃的好吗?”对此,大饱眼福的村民从来不会拒绝,有的给米,有的给面。其实天下哪有吃米、面的蛇?但不看人面还得看蛇“面”吧。此外,向村民兜售蛇药也是“耍蛇人”的一大副业。这些药粉都以草药为配方,解蛇毒效果不错。遭蛇咬的人,只要将药粉放在棉布上蘸以牛奶,每天在伤口敷两次便能痊愈。
对“耍蛇人”而言,最想去的莫过于城里,尤其是繁华大都市。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记者曾在新德里着名景点莫卧尔王朝统治者胡马雍墓门口问过一个“耍蛇人”。他说,在农村走街串巷耍蛇,维持生活可以,但赚不到钱。听说新德里外国游客多,出手大方,因此早在10多年前,就和几个同行一起结伴来新德里了。“耍蛇人”往往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结成自己的行会。按行规,大家每天要在新德里各大景点门口蹲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轮换,以避免引发内讧。
微薄收入让“耍蛇人”厌倦了这个工作
这位“耍蛇人”认为,干耍蛇这一行当,首先是胆量,技巧还是其次。每年3、4月气温回升时,“耍蛇人”都会随身带着两件宝,一件是“莫力”,另一件是头上装着金属圈的特制手杖,前往森林捕蛇。“莫力”是印度“耍蛇人”在几千年前就发明的一种乐器,用它转移蛇的注意力,然后“耍蛇人”再用手杖的金属圈套住蛇的脖子。趁蛇口大张之际,迅速取出藏在蛇牙后面的毒囊。其实说来容易,但真正在深山老林里去抓蛇可需要胆量。尤其对毒性烈、攻击性强的蛇,即使多年的捕蛇老手,也要小心翼翼,一个疏忽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耍蛇人”告诉记者,他来新德里闯荡已有10多年了,妻子和4个儿女都在身边。但这个行当太辛苦了,每天四处奔波表演不说,收入还非常低。平时,他们除了表演时讨点生活费外,还与外国游客一起拍照,一般拍一次1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当地人则为20卢比,但可以讨价还价。不过,遇到喜好猎奇的西方游客,一通狂拍之后,高兴起来给个10美元小费也难说。这样算下来,一个月收入好时能有5000多卢比,当然其中每月有上千卢比用来买鸡肉和羊肉喂给蛇吃,毕竟这些蛇不仅是赚钱工具,更是自己的“孩子”。靠这份收入及妻子平时卖牛奶赚的钱,老大老二还都能上得起学。但近年来,印度市政部门加大了整顿旅游景点的力度,经常驱赶景点门口的流动商贩,让他有时几天都没有收入。因此他已厌倦了耍蛇行当,也不想让后代重复子承父业的老路,生活再拮据,他也要供孩子上学。
㈧ 眼镜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为啥印度人还吹笛逗蛇
说起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街头吹笛逗蛇的卖艺人。众所周知,眼镜蛇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动物,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是很多印度人却选择与蛇共舞,甚至会将蛇放在嘴中,这种卖艺谋生的手段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未免太过于危险。有的人说,这些蛇都是事先被拔除了毒牙的蛇,不会对卖艺人造成威胁。
吹笛逗蛇也是很多迫于无奈之举。设想,如果印度人每个人都有一份能够维持自己生计的工作,那么还会有谁愿意在街头巷尾做这么危险的活动来赚钱呢?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体现在老百姓的身上,正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并不富裕,才会导致印度人民的生活比较拮据,才会有各种各样谋生手段的出现。
㈨ 揭秘印度奇术,眼镜蛇是如何被控制的
主要的方法是用笛子影响蛇的感官,然后蛇为了平衡声音的干扰,会立起来,摇摇晃晃的,所以这被别人看起来,就像是被控制住了一样。但其实,这种方法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并且有巨大的风险,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驯化这些眼镜蛇的时候,被蛇咬死咬伤,但为了挣钱,他们现在只能这么做了。
其实这中间的原因也是并不复杂。就是通过舞蛇的人不断吹响乐器,发出刺耳的声音,这种振动能够扰乱蛇的感受器官,此时,蛇如果想要在保持平衡,就必须直起身子寻找平衡点,所以我们看到舞蛇人吹响乐器时,蛇总是摇摇摆摆,这其实是它被干扰,想排除影响的过程,但被别人看起来,就像是被操控了一样,会觉得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