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尼西亚的孩子们都学习什么科目
小学至高中也就跟中国差不多吧,印尼语,英语,数学,地理,生物学,体育,美术,历史,物理,化学,经济,电脑等。
前三个是最重要的,全国考试也就是比较重视那三个,其他的看学校怎么安排,有的学校安排小学生不分那么细,就把生物,化学,物理放一起,或也有把地理,经济,和历史放一起。
个别的省或市的学校也有学方言的科目,比如爪哇语等。
还有学校会分什么宗教,也会有宗教的科目,伊斯兰教的学校有伊斯兰教的科目,基督教的学校有基督教的科目,天主教的学校有天主教的科目,其他还有佛教,道教的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还是前三个的多。
② 印度本科阶段的课程即什么和推广计划
印度高等教育从殖民时代起就受到英国的影响,但是自从1960年以来,美国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对印度的理工类和商业管理类院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印度高等教育的特色是印度大学附属制。附属院校从2000年的13000所增加到2012年底的25951所。有些大学的附属学院甚至有将近800所,但是大多数附属院校的规模都很小,设备也比较简陋,有的甚至只有10余名教师,大部分教师没有博士学位(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India,2013)。大学附属制虽然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入学的机会,但是附属学院处于母大学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之下,缺乏自主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都是由母大学统一安排的,因此附属学院办学和创新的积极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些院校教授统一考试的方式而且通常主要是帮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附属院校成了补课中心,教师也无从关注创意性思维等话题。教师的知识范围也相当有限,更多时候只是习惯性地提供一些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领会了知识的内涵。
印度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学术体系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商业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弹性。本科教育通常是三年,而研究生教育则是两年。在本科学习阶段,本科生的主修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度。比如,在科学学院,本科生在第一年需要学习规定的英语课程以及规定的组合课程,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者地质学—地理—化学。在人文艺术学院,组合的课程包括英语—印度语—语言学,社会科学系的课程包括科学—经济—社会学等。这些组合课程为必修项目,因而很多学生无法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只有为数很少的院校提供职业或者技术类课程,但是学生选择职业和技术类的课程在未来很难再进入一般的综合课程体系。大学第二年和第三年有两种不同模式的学位:及格学位或者荣誉学位。在及格学位模式里,学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学习与第一年同样的科目,英语除外。而荣誉学位模式则不太一样,除了英语之外,学生第二年与第一年的科目一样,但是在第三年学生只需要强化学习其中一门科目。印度高等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时,如果该校在本科生阶段设有荣誉课程学位,那么在招收研究生时会对具有荣誉学位的学生优先考虑。目前印度大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专业院校或技术院校开始采用欧美模式的学期制或者学分制。
印度高等院校的课程通常是由大学教师们设置计划,之后由院校不同的学术管理委员会通过,政府部门对课程的设置没有任何权力。印度高校的课程设置通常不受意识形态影响,但是课程改革依然进展缓慢。最近几年来,一些大学努力尝试使其课程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密切相关。比如,印度着名的德里大学在2004年调整了该校的文学学士学位(及格)课程,引进了内部评估,并重新命名为文学学士项目。2008年,德里大学开始在本科阶段实施学期制,建立学分制度,并修改了教学大纲,使学生更容易在不同的领域学习,同时也为未来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平稳的过渡基础(Pental,2010)。这些转化帮助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并且更有效地利用了学习资源和时间,但是这些改革也受到很多教师的反对。
此外,印度大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也是由于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区别而产生的。学院以教学为主,而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则是以研究为主。这些区别影响了知识的创新和传授进程。比如说,研究人员可能缺少与大学生接触和互动的机会。这些区别对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低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动力和激情。
印度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估通常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期末或者年终考试),满分为100分。40%的学生能达到及格标准,60%的学生达到良好或优秀标准(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印度高校的教学法仍然是一种讲课型的方式。因为很多大学或学院扩招后学生大量增加,以至于教室里常常挤满学生,老师通常是站在讲台讲授,学生们则在下面飞快地做笔记,师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互动。小组报告、团队工作或者个案探讨等并不常见,使用大众传媒作为教学工具的机会更少见。在印度的学校里,服从是课堂的一种文化,学生如果向老师提问会被视为不尊重的表现,因而学生一般不敢向老师提问。大部分老师不解释教学的目标,也不鼓励学生互动或者聆听反馈意见。虽然老师们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讯息,但这些知识和讯息往往是过时的。由于缺乏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学生们往往采取迎合与尊敬的态度接受老师的观点。博雅教育的理念,比如,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等在印度高等院校的课程中较少出现。此外,高等院校在培训老师时通常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毕业生对于他们的学习领域知之甚少,更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外界联系起来。
目前印度高等院校大部分学生主修的科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最近几年来,商业类的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艺术类学生的主修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社会学、法律、时装设计、内部设计、商业管理、语言、新闻学、影视与戏剧、管理;商业类学生的主修课程包括会计、商业学习、经济学、商业管理、特许会计、文秘、精算;科学类学生的主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工程、设计、电脑科学、农业、技术、军事、计划与设计、医学、营养学、药剂、生化工程、护理。根据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的统计,2009年排名前四的学科专业为人文艺术、科学、商业/管理、工程/技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需要经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一些私立的专业院校自1990年以来相继成立,它们的教育重点是工程、医药、管理、护理和教师教育。但是这些院校并没有提供广博的学习范围,只是强调狭隘的专业知识培训。印度的一些邦也建立了专业高等院校发展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领域,印度的私立高等院校培养了4/5的毕业生。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误认为自然科学比人文和社会科学更重要,而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选择自然科学学科。其结果也导致了人文和社会学科的边缘化,而那些希望学习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学生则没有更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印度高等院校除了课程狭隘之外,很多学校只提供一种类型的项目。在印度的全部高校中,将近一半的院校提供一般性课程,另外一半则只提供特殊的专业教育。印度目前有14所大学和将近3000所学院只提供工程教育。此外,也有很多学校只提供医药、法律、管理、农业等专业教育。综上所述,印度的高等院校在学术体制上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的发展方式,在课程改革方面发展缓慢,评估体系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印度高校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有关全球博雅教育的文章
印度高等教育现状
2021-03-09
新课程体系中的乡土课程
2021-03-04
印度洋中的古大陆
2017-02-18
高等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初探
2020-04-03
“印度的贞德”
2021-02-21
课程体系的构成
2021-03-05
现代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2020-11-28
课程体系设计
2021-10-10
一键复制
③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况:阶段.目标.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着,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做好扫盲工作,印度不同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尽管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都不计较,他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胜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隔阂,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语言的统一。
更可喜的是,参加扫盲的人数,女子超过了男子。女子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的重要,这对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妇女更有勇气处理自己的事务。
脱盲后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各地设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脱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庄,总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开设各种课程,还开办有关农业、畜牧、兽医、上地管理、养蚕、渔业等短期训练班。此外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脱盲后的“成人学习中心”为脱盲人员提供各种开发和服务项目,诸如卫生、社会福利等,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脱盲后的成人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保健、合法权益等的意识,同时发挥他们的才干,为社会服务。印度各地已开办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些做法还有待于巩固与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对15~35岁的人进行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是通过邦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来实现。前面提到印度把消灭文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视,而且卓有成效。通过成人教育的开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后来又上升到63%左占。为全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此,印度的扫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银行的赞扬,认为“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都有深远影响”。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是否发达,妇女的教育情况是一个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注意到对妇女的培养问题。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岁以上的成人妇女摆在首位。对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提高妇女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应同男子享有一样合法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三是使她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特别是有关营养、保健、儿童护理和计划生育等知识;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在各种团体中的参与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发展女子教育的指标,并且对那些妇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邦或城市进行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子教育发展显着。在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为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这样使女子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有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又提高为225%。另据有关统计,印度在过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学人数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以大学为例,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为26%。女子的识字率自独立后有明显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上升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专门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从事教学、科研、行医和经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着名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女子的状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着变比。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岁的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自独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搞好教育,正在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④ 等级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学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在印度上学的感受:富人小孩风生水起,穷人小孩低到尘埃。
印度小孩从6岁开始进入“5+3+2+2”学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5年初级小学,3年高级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属于义务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是贫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读初级小学,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较低,家里不让读书,所以印度贫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龄只有8岁。
嗝嗝老师
在印度上学,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风生水起,可以上大学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会。如果是贫民窟的小孩,可能就会读三四年的小学,长大以后就重复着父母的劳力工作。以上两种现象得不到改善的话,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代!
⑤ 印度有哪些社会问题
说到印度电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近些年来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印度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知乎》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持续火爆除了它具有印度特色,比如一言不合就跳舞。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勇于反映印度的一些社会问题。那么让我们跟着这些电影来看,印度究竟有哪些社会问题。
01教育问题
印度跟许多国家一样,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印度是主流。
印度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可是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印度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
印度实行的是“自愿性教育”,有些贫穷的家长甚至不让小孩子去上学,让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甚至送去做生意。可这一切在印度都是合法的。
那么印度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在电影《起跑线》的镜头里来一窥究竟。
《起跑线》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暴发户夫妻,他们有钱但是文化水平不高。
《起跑线》
他们同天下父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出钱又出力送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女儿能被最好的私立学校录取。不过他们却屡屡失败。
最后不得已他们为了骗取穷人的录取名额,一家人搬到了平民窟。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的闹剧。
私立学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甚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全空调教室,纯欧式食堂。连游泳池都是恒温的。
《起跑线》
学校功课安排多样化,进行的是不完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
《起跑线》
他们不提倡死记硬背。平时都是通过唱歌跳舞来学习知识,非常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起跑线》
试问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哪个家长不挤破了头把孩子们往里面送啊!
反观公立学校基础设施尚待完备。有的孩子上学没有凳子就坐在毯子上。一个老师就要负责班里孩子全部的教学科目。
《起跑线》
基本的卫生问题都让人很堪忧。学校厕所的条件非常差。
《起跑线》
印度公立学校的学生很少,教师也非常稀缺。而且这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是出自平民窟的孩子。
教育的两级分化,导致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而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这使得印度的阶级矛盾越发的严重。
02语言问题
在印度,英语的普及度非常高。人人都以会说英语为自豪。
英语在印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那么如果印度人在印度不会说英语会被别人怎样看待呢?让我们从这部励志大片《印式英语》来看看吧。
《印式英语》
女主莎希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说英语。
她被丈夫嫌弃。
女主每天在家做沉重的家务,等待丈夫回家。
可是丈夫却不愿意跟她说说话。
《印式英语》
女儿也嫌。
学校开家长会,女儿宁愿骗老师妈妈病了,也不愿让她出现在同学面前给她丢脸。
《印式英语》
有一次莎希口误错把“爵士”说成了“查兹”。
父女俩相视一笑,仿佛莎希是个外人似的。
《印式英语》
莎希为了帮亲戚筹备婚礼,独自来到了美国。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受到家人的尊重。她偷偷的报名了英语培训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英语口语练好了。
当她在婚礼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立刻引来了众人的瞩目。尤其是他的丈夫,简直惊呆了。
《印式英语》
因为英语,她受人排挤;也因为英语,她受人尊敬。多么讽刺?
一个人的价值难道就体现在他所使用的语言上面吗?这让人反思。
03女性问题
众所周知,印度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全国平均男女比例是1000∶927。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例仅为1000∶819,而名流荟萃、富人云集的新德里南部地区则是全印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男女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0∶762。
一个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国家,会发生一些什么荒诞的事情呢?
让我们从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来猜测一下吧!
《没有女人的国家》
在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残忍的杀人镜头。一位父亲亲自将他刚出生的女儿放进了牛奶里,淹死了她。
《没有女人的国家》
他这是谋杀!
在电影的这个村庄里,人们生下儿子就当宝贝养,生下女儿就残忍的抛弃或者杀害。久儿久之女性越来越少。
村里的男性娶老婆成为了一个家里的头等大事。财主老王五个儿子,各个光棍。后来财主老王用五万元和五头牛买了一个女孩子到他家里来。这貌美如花的菇凉就同时嫁给了他五个儿子。
财主老王甚至自己独享了女孩的初夜和第二夜,剩余的五天就让儿子们平均分配。
《没有女人的国家》
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然而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恶心、痛恨的是,整个村庄的男子不约而同在牛棚里强奸了女主。
《没有女人的国家》
印度是一个强奸大国,在2012年印度发生了一件震惊了全球的“公交车轮奸”事件。全球人民开始关注印度强奸案的频频发生。
根据一项公开的调查表示,印度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五十五的女性认为:
家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引用知乎上一句奥巴马的言论“不尊重女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不尊重女性的人是不配被称作人的。”
每个国家都会有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们仍然欣慰印度敢于直视社会问题,并用电影的形式来痛诉这些状况。
印度电影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这个世界。
勇于直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印度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