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怎么认定边界

印度怎么认定边界

发布时间:2024-02-02 03:08:38

A.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线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线解释如下:
中国与印度边界线全长17公里,主要分为西、中、东三段,以及锡金段。
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阿克塞钦地区、喀喇昆仑走廊,外界称其为中控克什米尔地区,与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相连。这片争议地区除了巴里加斯(45平方公里)被印度占领其余皆由中国实际控制,划归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地区管辖。此地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多远呢?3公里!而且,新藏公路从此地区穿过,为这一地区驻军源源不断提供后勤补给,因此这一地区战略价值不可估量!一旦印度对中国有所异动,从这个方向可以直逼新德里。
中段,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从地图可以看出争议地区可以大致分为4大块。巨哇、曲惹为一块区域,面积332平方公里;什布奇山口地区35平方公里为一块区域;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为一块区域,面积约1451平方公里;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为一块区域,面积855平方公里。4块的总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现都为印度实际控制。这一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可想而知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多恶劣,要在这一地区驻军或者作战,后勤补给实在不好解决。
东段,即俗称的藏南地区,争议地区为9万平方公里,皆被印度实际控制。导致争议的历史原因是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和西藏地方政府双方同意划定“麦克马洪线”,将喜马拉雅山麓以南地区划入印度。这一地区面积广大,且水草丰美,非常富饶,但与中国内陆没有陆上交通线,补给困难。但是达旺地区是个例外,因为有西山口天险,不存在后勤补给问题。同时,达旺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乡,是藏民心中的圣地。达旺对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虽然被印度占领,时机成熟必须要再次收回。
中国和印度在锡金交界地区,最近媒体广泛报道我方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遭到印军越线阻拦,就发生在这一地区。从地图看,洞朗地区位于西藏亚东县最南端,主要是指洞朗河流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印度将这个突出部称为多兰高地,西面与印度接壤,东面与不丹接壤,临近印度西里古里-乍得瓦走廊。西里古里走廊是连接东西印度的关键点,最窄处仅有约二十公里。印度一直担心西里古里-乍得瓦走廊被切断,随之印度东北部各邦与印度本土的联系将中断。无论印方如何无理取闹,中方势必将继续完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另外,流经藏南地区以及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得拉河的上游雅鲁藏布江处于中国西藏地区,因此这一地区水源控制在北京手中。

B.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分界线什么

中印友好一衣带水,以水为界,从‘果里更戛河-卡克拉河-恒河-胡格利河’顺水而行直到印度洋就是边界。🤒



C. *** 争议边界地图是怎样的

(一)印军侵占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大片中国领土 尼赫鲁总理于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说:“不管有地图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确定边界”。

尼赫鲁的态度极其蛮横无理,他不仅矢口否认中印边界从未划定的基本事实,而且连印度 *** 自己出版的地图也置之不顾。

尼赫鲁对待边界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印度的军队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国界。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印哗竖度军队便在 *** 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到1954年即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中国领土。

1954年印度 *** 公然在这块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直接管辖,并建立基层政权,以加强控制。

为掩人耳目,印度 *** 修改官方地图,在1954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绘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抹掉了自1935年“麦克马洪线”公开后一直注明的“边界未经定界”字样,妄图以此作为侵占中国领土的根据,使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1955年4月6日,印度 *** 在一份文件中称,今后“麦克马洪线”和“边界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界”一说代替。

(二)印度侵占中印边界中段四块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 *** 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

它北起中印边境西段边界的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即里普列克山口),总长约450公里。

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条。

其中什布奇、玛那(卓尼)、尼堤、昆里宾里、达玛、里普列克(强拉)等6个山口,为中印通商协定开放之山口,供两国商旅往来贸易。

关于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 *** 和印度 *** 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从来没有划定过。

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它从西段的终点起,往南沿着帕里河巨哇渠为一方、司丕提河的其它支流为另一方的分水岭,通过这条分水岭上的6226高地,在巨哇渠与司丕提河汇流处西面数公里与司丕堤河相遇,再沿司丕堤河到该河与帕里河交汇处。

在帕里河与司丕堤河交汇处以甫,边界通过6791高地,沿口岭南行,在什布奇山口岭向南、通过5642高地、塔布龙山口和古木朗山口。

边界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过玛那山口。

从玛那山口至卡美特山口,通过卡美特山以后,边界沿着山岭走向。

在乌热、香扎和拉不底地区,边界沿着三地区南面尘冲的一条连绵山岭走向,通过尼堤山口以南的马佐拉,经过乌扎拉渠的南面,到达昆里宾里山口西南的乌扎拉。

从乌扎拉起,边界沿着象泉河支流和马普楚河为一方、杜力干噶河和卡利河为另一方的分水岭走向,经达玛山口,到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止。

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

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派芦歼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

多少年来,阿里地区的 *** 用土特产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粮食、[印]卡·吉普塔:《中国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布匹、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边地区又极需要阿里边民生产的食盐和羊毛等原料。

这种边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由来已久。

为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中印两国 *** 《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 *** 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规定,将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岗等10个地方辟为市场,并开放什布奇等6个山口,还规定沿新卡藏布(狮泉河)河谷至扎西岗的习惯道路仍按以往习惯往来。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在中段,侵占了中国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

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度侵占或侵入的。

这4块所谓的由于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入的波林三多,是1954年中印协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中国 *** 同意在 *** 阿里地区开放的10个贸易市场之一。

它和其它9个市场都是应印度 *** 代表、印度大使赖嘉文先生在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而开放的。

但是,波林三多却在1954年的协议签定后不久被印度侵占。

印度对中印边界中段中国领土的入侵,是随着它的领土扩张欲逐步升级的。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段印军一般均未在边境地区派兵设卡。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后,印度就沿边境一线加强了军事控制,如加修道路和机场,派驻军警,设立边卡等。

嗣后,印度陆军接管了中、西段全线防务,在边境地区增调正规部队,扩充地方武装,加强战备。

到1959年底,其在中国中段沿边地区共分设两个防区,33个据点,兵力增至5600余人。

在旁遮普和喜马偕尔地区由正规陆军设防,设点10处,兵力4000余人。

在北方邦地区,由武装警察第九营设防,兵力1000余人,设有军事据点23个。

长期以来,印度当局恃其优势兵力,以先下手力强的手段,逐步侵占了上述4块地区。

在巨哇、曲惹地区: 巨哇、曲惹地区在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

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

巨哇、曲惹地区早在17世纪中叶即由五世 *** 喇嘛规定为扎西岗的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

扎西岗的举巴扎仓一直在这一地区管辖,征收差税,直到1958年才由于这一地区被印度所占而被迫中断。

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 什布奇是中国扎达县的一个村庄。

自什布奇西行5公里即到什布奇山口,山口道路宽广,过往商旅多取此道,实力阿里地区重要门户之一。

什布奇山口的传统习惯线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

“活不桑”为“洗净”之意,意即印度人来中国境喝三 *** 不桑河的水,可以吃牛肉;中国 *** 去印境喝三口水可食马肉。

活不桑河与山口之间的草场水草丰美,历来属于中国什布奇村的放牧地。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此段边界改为通过什布奇山口并标为已定界,形成争议区。

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马山顶刻上“印度斯坦— *** ”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向活不桑河东移6.5公里。

1955年,印军不断在拉容马山顶巡逻,阻止中国什布奇村民过山打柴割草。

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什普奇设立边防检查站,巡逻于拉容马的印军随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

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活不桑以东约4至5公里之曲宾呆惹建房两间,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筑碉堡两座。

同年5月,印军悍然在拉容马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容马山顶为国界。

经中国边防当局多次严重 *** 后,印军于当年11月撤回。

1958年4月,印军再次侵驻拉容马山顶,在该地修建营房6间。

并派兵进入曲宾呆惹,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

桑、葱莎分别位于甲扎岗噶河的北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地处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位于贡桑布(桥),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玛那山口,长约100公里。

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

桑、葱莎和波林三多均属 *** 扎达县管辖,居民均为藏族,历来都向中国原扎布兰宗 *** 交纳差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员越公贡桑巴侵入中国境内,在桑久拉山口和葱莎私立石堆,在葱莎附近设立书有真日文字的碑,制造国界标志。

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员至桑、葱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

1926年和1932年,原 *** 地方 *** 同当时英印殖民 *** 曾就这段边界举行过谈判,英帝国主义企图将国界推至桑久拉山口, *** 地方 *** 坚持以公贡桑巴为界,谈判无结果。

人民 *** 解放阿里后,印度即以武力开始了向该地区的入侵。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前夕,印军即以1个连的兵力进驻公贡桑巴以西鲍哈尔。

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并至桑巡逻。

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

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

在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均属中国达巴宗(该宗现已撤归扎达县)管辖。

其中乌热位于达巴宗正南偏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场;然冲位于乌热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朱毕钟、拉不底等地的总称。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起自卡美特山向东南沿无名河北岸的分水岭至喀巴夏,向东南经马佐拉、姑马拉、 *** 尔等山口至乌扎拉,长约65公里。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版图,形成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装人员越姑马拉山口侵占乌热。

对此,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两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其 *** 表示态度并令其军队立即撤出。

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给中国驻印大使口头照会,声称乌热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军入侵乌热事实。

后因冬季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被迫于9月19日撤返印境。

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了乌热。

同年6月,印军越姑马拉山口重侵乌热,形成了在中国领土内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

入侵印军后又因姑马拉大雪封山,于9月15日由马佐拉山撤回印境。

1956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达成互不驻军的协议。

按照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乌热地区,此后再未进入。

但印方却于同年6月派兵侵入乌热。

从此乌热问题成为中段边界问题的一个热点。

1958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谈判,没有结果。

到1959年9月13日,两国 *** 仅就乌热问题的来往文书达18份之多。

1955年印军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测绘。

1956年7月,印军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后逐渐侵占了该区。

1955年后,印度 *** 开始修筑葱莎至衰拉山口的乡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后逐步侵占了然冲地区。

从上可以看出,印度 *** 在50年代乘中国边防部队立足未稳和对边境未完全控制之际,侵入中印边境中段地区设点驻军,占据地盘,逐步蚕食中国领土,以造成在边境领土争端中对己有利的既成事实。

中国 *** 以中印友谊为重,谨慎处理了边界纠纷。

当1955年在中国领土乌热第一次出现武装对峙的局面时,中国 *** 就主动提出领土争端要通过谈判解决,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乌热地区。

对印方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葱莎、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没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装或逼迫其武装人员退出。

对于入侵中国边防哨所防区范围的印方武装人员,中国边防战士总是先行规劝其放弃越轨行动,只是在他们拒绝规劝的情况下才解除他们的武装;边防部队除遇到武装攻击外,没有首先使用过武力。

正因为中国采取了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态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印度当局在军事入侵的同时,对阿里地区千方百计进行情报间谍活动。

1954年,印度特务白生生,以经商为名,搜集中国阿里驻军 *** 、装备、香号、训练和供应等军事情报,并深入普兰县拍照并绘制军事形势图,当即被中国捕获并驱逐出境。

(三)印军入侵中印边界西段三块争议地区 西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即新疆段和 *** 阿里段。

新疆和拉达克的传统习惯线(新疆段)全部沿着喀喇昆仑山脉。

即:从喀喇昆仑山口起,向东沿叶尔羌河的支流和什约克河的分水岭,再向东南沿山岭而行,越过奇普恰普河,穿过6845高地和6598高地;从6598高地向南顺山岭行,穿过加勒万河,通过6556高地,再沿空朗昌波河和其支流昌隆河之间的分水岭,穿过昌隆河,然后沿山岭东南行,到达空喀山口。

*** 和拉达克传统习惯线( *** 阿里段)是由空喀山口起,转向西南沿山岭而行,穿过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尔马河的交汇处,再上升到山岭,经过塔马特山,沿羌臣摩山,过6107高地,顺山岭到爱尼山口,由爱尼山口向南,顺山岭经过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到达该湖南岸;继向东南到隆巨山,穿过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龙帕河东南和汗里河南面的分水岭到斯诺乌山,再经过帕里河直到 *** 阿里地区、印度旁遮普和拉达克三地的交界处。

全部西段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印度独立后,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中国境内的空喀山口、铁龙滩、奇台大板、大红柳滩、阿格拉山口、卖争拿马(尼亚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划入印度,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块争议地区。

印度 *** 为了扩张其领土,50年代派遣军警对中国西段频繁入侵,逐步蚕食中国大片领土,一直发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国境内设立了40多个侵略据点。

在巴里加斯地区: 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地区历来为中国所属,中国牧民自古以来就在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卓普河西岸的牧场、温泉沟放牧,印度司丕提人到此地牧放者需交草钱。

巴里加斯的“神山”一带尚有中国札西岗寺院的土地,由典角百隆耕种,至今从未间断。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即沿着传统习惯线守边巡逻;1954年在典角设立边防检查站,以后撤至札西岗地区。

1955年5月,印军占驻巴里加斯。

10月4日中国边境工作组人员抵巴里加斯。

印军当年撤回。

1956年,印军设卡于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与中国驻巴里加斯克边防分队隔卓普河相对峙,双方约距650米;6月间印卡军人越札西木尔化装侵入中国边防分队驻地活动,被驱逐出境。

同年印军在噶禾拉热(典角拉热)南麓修建营房7间。

上述入侵印军于当年撤回。

1957年10月中旬,印军在巴里加斯设立常年卡,开始对巴里加斯常年侵占。

印军从1956年起到1960年8月,先后14次侵入巴里加斯地区,强占中国领土约450平方公里。

他们分别在中国领土上建卡设防,刺探军情,破坏中国边民生产,为所欲为。

他们还企图以巴里加斯为基地,逐步将中国整个巴里加斯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

在班公湖地区: 班公湖地区,包括羌臣摩、羌巴玛、俄夷、斯潘古尔4块地方,面积约3950平方公里。

班公湖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阿里日土县多玛、乌江和热角等地方的 *** 一直在此居住和从事劳动。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于50年代初进入该地区剿匪和测量。

1959年中国 *** 先后在尼亚格祖、库尔那克堡、斯潘古尔设立民政检查站。

中国边防军定期沿传统习惯线巡逻。

1959年7月28日,中国阿里边境调查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区普尔楚那附近的赤却坚山工作时,越境印军即以2人在北山脚下埋伏,5人向调查组逼近。

结果,7名印军除1人仓皇逃跑外,6人被捕获。

为首者是曲尼·拉尔中尉排长兼教官。

在曲尼·拉尔等6人被捕获后,印度 *** 于7月30日照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中国释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侦察人员,并诡称班公湖地区系印度领土。

8月6日,中国外交部复照印度大使馆:中国 *** 出于友好的考虑,已指示边防部队将上述非法侵入中国境内的印方武装人员连同他们的武器和其它装备于最短时期在原地递解出境。

8月18日,中国边防当局将6名印俘连同武器装备驱逐出境。

印军在1959年、1960年,不仅在班公湖地区非法越界,还不断在中国境内挑起事端。

1959年9月23日,中国101测量队在莫尔多附近测图时,印军竟开来一辆轻型装甲车,后面尾随持枪实弹的10余名步兵,气势汹汹地越过莫尔多界石,侵入中国境内约500米,妄图捕捉中国测绘人员。

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中国测绘队员在边防分队掩护下主动撤离。

1960年10月9日,印军8人乘吉普车2辆由莫尔多通道越境400米,观察中国班公洛卡驻地,返回时竟鸣枪挑衅。

在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印边境西、中段最大的争议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阿克赛钦地区虽大部荒漠,人烟稀少,但它南接 *** 阿里,北接新疆,西邻印控克什米尔,地势高,为新藏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正因为如此,昔日英帝国主义就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并制定了各种企图吞并这一地区的方案。

1954年,印度官方新地图把从阿富汗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的边界往后拉了一些,使之大体上沿着喀喇昆仑山的主脉,从而放弃了约翰逊及阿尔达等在这一地段的前进主张。

但是在喀喇昆仑山口以东,新地图上的边界线又向北拐,大致上又回到约翰逊——阿尔达线,把阿克赛钦包括在印度境内,从而形成争议。

1956年中国开始修筑新藏公路,其中通过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阿克赛钦。

这条消息使印度当局感到“惊讶”,于是迫不及待地派遣印军深入中国境内进行诸如侦察、测量、树标等种种非法活动。

1958年9月9日,中国新藏公路线上的执勤部队在阿吉拦干附近捕获印军7人。

从讯问中得知,尚有印军8人在克孜勒干活动。

12日这8名印军亦被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在帕郎卡波抓获。

从审讯和缴获的材料中证明,印军此次越境是其最高军事当局直接组织的一次有计划的侦察活动,其任务是校正1918年英人所绘地图,并对上述地区的地形、道路、河流和气象等兵要资料进行广泛搜集。

为其在中国阿克赛钦地区扩张寻找和制造根据,他们所到之处,设立了许多新的标志,还将中国的一处天文点捣毁。

1958年10月22日,中国边防当局将全部印军被俘人员及武器装备,经空喀山口递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 *** 向中国 *** 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

印度 *** 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并反诬“中国 *** 没有首先获得印度 *** 的准许,甚至没有通知印度 *** ,就通过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建筑一条公路,这是令人惊讶和遗憾的事。”这份备忘录还问及中国是否收到关于一支印度巡逻队失踪的消息。

1958年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就此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备忘录。

印度驻华大使馆11月8日复照中国外交部,再次承认有一个15人的印度小分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并于“8月底以来下落不明”。

但仍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争执中的问题”。

中国在复照中指出,印度的武装人员非法越境,进入中国领土,因而被扣留。

但本着中印友好精神,这批印度武装人员已被递解出境。

入侵是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不相符合的,印方应该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经过这次交涉,中印在阿克赛钦归属问题上的冲突终于公开化了。

印度 *** 在复照中说,这一地区究竟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

这是印度 *** 唯一一次承认了存在争执,但几个星期之后,印度 *** 就推翻了这一立场。

1958年12月,尼赫鲁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再次诬称印度拥有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 *** ,并说“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标明是属于中国的)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印度不仅在中印边境中、西段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还不断侵犯中国领空。

据不完全统计,仅1957年8月至1960年12月,侵入中国赛图拉边防区的印度和不明国籍的军用飞机达29架次;1958年至1960年侵入中国阿里地区的飞机共达84架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军用飞机。

其企图是侦察中国边防军情、 *** ,给入侵印军空投空运,并对新藏公路、阿克赛钦等目标进行侦察、航空测量和空中摄影。

D. 中印的边界线具体在什么位置

包括印度地图在内的上世纪上半叶的各种地图中,中印之间的边界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得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在这条传统习惯线北侧地区长期以来归中国行政管辖。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划图”中,中印边界东段的画法与中国的地图一致。1929年大英网络全书(第14版)中中国全图的中印边界东段部分与中国出版的图一致。而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边界”向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脊线走向,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中印边界历来只存在习惯性界限。西段:中国新疆、西藏与印度拉达克地区接壤部分,主要以喀喇昆仑山脉为界,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争议的焦点在空喀山口以北,历来是西藏阿里与新疆交通的命脉。1959年印度开始入侵此地。中段:西藏与印度旁遮普等地接壤,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1954年印度开始侵占此地。东段:西藏与印度阿莎姆邦接壤地区,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不丹以东、缅甸以西,是争议最大的一段。1914年中英在西拉姆举行西藏问题会议,事后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同西藏代表秘密在不丹以东中印边界划出非法界限,二战后,印度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国传统习惯界限,到达以北地区,1954年完全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E. 南印度和北印度怎么划分的

中国习惯划分南方和北方,印度也习惯分为南印度(南方地区)和北印度(北方地区)。

大体上以中央邦的温德亚山为界,划分南北方: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中央邦的南部以及果阿等七个中央直辖区属于印度南方,大城市有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马德拉斯(金奈);温德亚山以北的各地是印度北方,大城市有新德里和德里、加尔各答、艾哈迈达巴德、坎普尔。

讷尔默达河——默哈讷迪河一线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5)印度怎么认定边界扩展阅读:

1、北印度主要是主体民族,印地斯坦族聚居地区,南印度则主要是少数民族。印度人起源于一南一北两个不同的祖先群体,其中北方祖先群体的基因与今天中东、中亚和欧洲人的基因相近,而南方祖先群体的基因比较独特,与南亚大陆以外其他任何人群的基因都不相近。

2、印度南部为德干高原,但更靠近海洋,为热带沙漠气候。而印度北部多平,,地表径流较大,,大陆性气候更为明显。

3、北印度:宗教信仰主要以印度教为主,饮食以面食(面饼)为主,语言主要为印地语;越往北上,人越白,越高大。

南印度:以佛教为主,饮食主要为米饭,南印更多地使用英语,包括日常的当人的交流。在印度信伊斯兰教的人比较多,佛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的人普遍比较黑,因为阳光强烈,而且身材比较矮小。

F. 中印边境线是怎么划分的

法律分析: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

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三条 故意破坏国家边境的界碑、界桩或者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G. 中国和印度的国界是如何界定的

中印东段边界问题源自英治印度时期。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和西藏地方政府,双方同意划定“麦克马洪线”将喜马拉雅山麓以南地区划入印度,但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拒绝承认。这个地域,中方称之为藏南。在印度独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双方就这个地区的主权谁属未能达到共识。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更爆发中印战争。有关地区在1972年被编为印度的“东北边境特区”,后来又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

中国和印度在锡金邦的金手指地区存在领土争议。

在中段,印度实际控制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

中国实际控制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塞钦地区(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阗县),印度控制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区约450平方公里。
另外,根据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二国政府达成的《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巴方承认在中方划归新疆、巴方划归北部地区部分区域(喀喇昆仑走廊)属于中国。
目前印度对这两片中国控制的地区声称拥有主权,但中国政府声称对西段不存在领土争端。

H. 边界的划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
由于边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划分边界的标准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边界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世界上大致有如下几种边界类型:
(1)自然边界.所谓自然边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这是最早的边界形式.一般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为根据,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体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领土的高地.如阿尔卑斯山脉——瑞士、意大利、法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安第斯山脉——智利、阿根廷.
一般来说,边界线是在山脊上沿着分水岭走的.
但是边界的划分不仅涉及自然因素,同时还涉及到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不能只用这个原则进行划界,更不能借口分水岭原则来侵吞他国的领土.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是在河流的中间,循着河流两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在主航道的中间.但边界也可以是河的一岸,例如长期以来就有条约或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占有河流那一岸的土地以前就已占有河流那一岸.这里应注意,如果在界河上架桥梁,在没有特别条约的规定下,边界线一般在桥梁的中间.另外,河流若是由于自然作用而改道,边界也会发生变更.以下是一些界河:
格兰德河——美国、墨西哥;奥德-尼斯河——德国、波兰;多瑙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拉普拉塔河——阿根廷、乌拉圭;黑龙江——中国、俄罗斯.
界河争端是经常发生的,导致两国在边界河流的争执最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河流改道或自然添附作用而导致边界的重新划定.如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就是因为河床经常移位而引起近百年的关于两国边界的争议.格兰德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全长3034km,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界河约2000km.该河由于经常泛滥,河床不断北移,淤积了大片土地,成为两国相争之地.1963年,两国签订条约,将河流改道的部分领土平分,各得0.78km2,并决定修一条新运河,把这条新运河当作两国的新边界.
二是由于国际河流的利用而导致争端.所谓国际河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有的河流.两国之间的边界可能是沿着河流走向,也可能是横穿的国际河流,诸如莱茵河、尼日尔爾尔河、多瑙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尼罗河等.由国际河流导致的政治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际河流航行的问题,一个是国际河流河水利用问题.关于在国际河流上航行的问题,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讨论了,于1815年维也纳公约才宣布不仅沿河国家而且一切国家的商船,都可以在欧洲国际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当时只适用于欧洲,直到1921年巴塞罗那公约诞生,这个原则才得到全世界认可.河流自由航行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在平等条件下,并在缴纳因维持和改善航行情况而必须征收的公平捐税的限制下,准许一切国家的船舶在河流上航行.”由于国际河流是某些国家的领水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不希望其他国家在自己领水范围内活动,这样,有些国家故意提高关税,这就容易导致和其他国家的冲突.
关于国际河流河水利用问题,尽管国际法中曾规定:“一个国家不仅不得阻断或变更从其本国流往邻国的河的水流,而且同样地,该国对于河水的使用既不得引起对邻国的危害,也不得妨碍邻国在它的部分对河的水流作正当的使用”.但国际河流河水的利用在当代仍然是地区政治冲突的直接原因.我们仅以印度河为例,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是该河域6000万人口赖以生存的基础.印巴分治后,划给巴基斯坦的水系比较发达,划给印度的则是干旱区,这样,印度河水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尽管1960年两国签署了河水使用协议,但由于近几年河水改道,两国纠纷又起.
三是界河中边界的位置,尽管原则上规定在主航道中心线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有些河流上关于这一点仍有争议,如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发生的界河争执就是这样.塞内加尔认为,根据法国1933年的法令,边界就从塞内加尔河的主流的右岸通过,毛里塔尼亚认为,这是违背国际法的,拒绝这种要求,两国由此发生争执而关闭边界.
③界湖:界湖是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领土的湖国则主张,中间线应划在两国本土海岸之间,即海峡中央,而让海峡群岛有由3n mile领海区和3n mile大陆架区构成的6 n mile区域.两国为此争论不休,最后经国际法院裁决.国际仲裁法庭认为,由于两国本土海岸线大致相当,首要的边界就是英吉利海峡的中间线,另一段划在距海峡群岛已确定的基线12n mile处.结果把海峡群岛划在一个被包围的区域里.这样,既避免了因海峡群岛而导致法国失去海峡中央部分,又考虑了这一海峡的特殊情况.
(2)人为边界.与自然边界相对应,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分的边界.与自然边界不同的是,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上,人为边界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一种是以居民的民族的宗教信仰、心理习惯等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
①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国与国之间的人为边界最典型的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边界.这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完全相同,二战后,德国成了东西方政治力量较量的地方,其结果便形成了两个尽管民族相同,但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两国的边界尽管是有形的自然物,但这已经是政治意义的自然物.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是“东欧”和“西欧”的划分.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西欧”包括自然地理上的西欧、中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东欧”包括自然地理上的东欧、中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东欧”和“西欧”划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是政治力量,这种界线与国家之间边界不同,它是无形的.类似这样的无形的国际界线还有“三个世界”的划分、“南北关系”中的南与北的分界、“东西方关系”中的“东”与“西”的划界.
②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许多国家在决定领土的范围时,根据民族自决原则进行公民投票.许多欧洲国家的界线就是沿着民族的界线而划分的,只要看一下欧洲的语言分布图,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在一战前,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都是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一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和语言分布大致是相当的.如果我们深信语言在确定国家领土范围时确实起过作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战后,希腊和土耳其曾交换过200万名少数民族.当然,我们谈民族的语言在部分欧洲国家划界时起过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是划界的唯一标准,在有些地区,是很难区分出语言的界线的,这就要求划界必须同时兼顾当地的村落、河流、山脉、行政区划等因素.事实上,真正使用单一语言的国家只有少数.如果不算印第安语,巴西是使用一种语言的国家,澳大利亚也属于此类.使用单一的阿拉伯语的国家也只有埃及、利比亚,其他国家都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除了民族、语言对划界有影响外,还有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边界的.宗教信仰与语言不同,因为不同的民族可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说同一语言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某些地区,宗教信仰导致了大规模的国内摩擦,从而成为新独立国家划分边界的一个基础.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边界便是如此.印巴分治之前同属印度版图,并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二战后,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印度版图内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矛盾加剧,英国于1947年6月根据英驻印总督蒙巴顿的建议,提出了蒙巴顿方案,主张根据宗教对印度分而治之,分为主要是印度教徒居住的印度联邦和主要是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两个自治领宣布独立.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分布而划分的两个自治领的界线.
(3)几何边界.几何国界是指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划分的国界,不考虑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又称数理国界.如以纬度作为两国边界的: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纬49°作为边界;埃及和苏丹基本以北纬22°作为边界.以经度作为两国边界的: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经141°作为边界;埃及和利比亚基本以东经25°作为边界.

阅读全文

与印度怎么认定边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芒果什么时候才能出国 浏览:419
汉朝时期的中国是哪个国家 浏览:618
去越南入境能带多少钱 浏览:972
印尼一方沙子多少钱 浏览:87
印度的瑜伽术怎么来的 浏览:569
英国皇室钱哪里来的 浏览:1000
办中国信用卡多久能审核通过 浏览:39
越南dunk怎么辨别真假 浏览:533
意大利语gratis是什么意思 浏览:518
印度政府为什么治理贫民窟 浏览:932
中国同印度交界是哪个省 浏览:471
印度疫情怎么传入广州 浏览:208
印尼炒饭英文怎么说 浏览:988
去越南贩牛到中山需要多少关税 浏览:228
蚌端口市中国印总共多少户 浏览:948
印尼野生白花胶是什么鱼 浏览:164
申洲为什么要选择越南 浏览:329
印尼虎是什么科 浏览:315
当下的印度应该怎么做 浏览:625
越南人说中国话是什么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