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如何研究印度史

如何研究印度史

发布时间:2022-03-08 02:39:37

‘壹’ 印度的历史简述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古代史
吠陀文化(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印度十六雄国时期(前600年前后)
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
后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后)
拉其普特时期(7 到 8世纪)
伊斯兰时期(11世纪 到 16世纪)
近现代史
殖民地时期
包括: 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印巴分治
印度共和国
印度历史的史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这段时期的可靠史料 往世书
极度匮乏。相对而言,伊斯兰教时期的史料就非常丰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编年史和邸报,可供历史学家查阅研究;一些统治者的传记也是十分宝贵的文献(如着名的巴卑尔回忆录)。不那么可靠的史料,还包括此一时期到过印度的外国人的游记等等。关于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则有许多政府档案可以利用。 搜寻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学的主要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Al-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阿尔-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的。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着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常见的史料包括:
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
各种王朝世系表。这是一种常见体裁,但是大多数印度王表的可靠性与可考性都不高。许多这种表是夹在哲学和文学作品的段落中。往世书和史诗都经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里详细地追述了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的系谱)。考虑到往世书的实际创作时间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里面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当作可靠的历史记载。 编年史。最着名的此类作品是完成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或译为《王河》),这是一本克什米尔的王朝史,以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为中心。此书可能是由作者(迦尔诃那)根据王室档案编辑而成的,对于12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的记载堪称信史;但是它对更古老时期的记载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克什米尔诸王的世系上溯到前20世纪。 一些介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历史故事,如吠罗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赞等等。它们具有演义性质,但是仍然反应了一些历史事件。

‘贰’ 印度研究自己历史大伤脑筋,只有求助中国,希腊的史料

研究印度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物和事件令研究者大伤脑筋,有时竟然要依靠外国人记录的材料,才能比对出来。
印度自从雅利安入侵以来,有文化的阶层就是雅利安文化。而雅利安人来自于中亚大草原,是游牧人;与之对比,闪米特人来自新月沃地和埃及,以农耕为主。雅利安人认为,人类的历史,即使向前发展,也只是当世的一部分。而闪米特人认为,历史虽然有枯有荣,但仍是车轮式前进的。
对雅利安宗教而言,比如印度教、佛教,历史记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深邃的思想。他们的宗教很少有对人物(烈士、英雄、圣徒)的纪念,但对思想体系的记载非常重视。反正历史会不断的毁灭,这一世的事记他干什么?所以,印度的历史几乎是一片黑洞,但印度的思想却传播很远。
而闪米特宗教正好相反。印度真正的有大规模详细靠谱的历史记载,是在穆斯林进入印度之后。伊斯兰世界的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甚至使伊斯兰教成为绝无仅有的“信史宗教”。

所以,印度人的历史观才是最终原因。

‘叁’ 印度通史怎么样

印度官方旅游局以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作为宣传语,真是恰如其分。印度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璀璨的文明、绚烂多彩的文化、深邃的哲学、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头衔,不过还有世界最大的贫困人口、一半数人还没厕所、肮脏的城市、让人触目惊心的城市贫民窟、种姓制度的残留、高发的强奸案……。为什么有这样的印度?这一切或许从印度的历史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印度的历史跟我们熟悉的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其最显着的是一点便是印度更多是一个地域概念、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概念。因为印度在整个历史中统一的时间只占很小一部份,大部的时间都是由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邦国构成。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十七世纪的莫卧尔王朝能称得上基本统一了印度,以现在印度的疆域来看除了印度半岛的最南部的少数地方以外都被廊括在帝国之内。除此之外,公元二世纪的贵霜王朝、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和公元十三至十五世纪的德里苏丹王朝都曾统一过北方印度。到近现代,英国经过一百年的殖民、战争于公元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统一了印度,之后便是今日印度的如今国家疆域的来源。 印度的历史始终跟外族的侵入与征服不可分割。古印度文明是以印度河流域为发源地的古老文明,这是世界是仅有的几个的农业文明的独立发源地之一,以发现地命名的哈拉巴文明根据最新历史学家的结论是由达罗毗芥荼人。而后在公元前1500年被南下的雅利安人征服并创建了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而种姓制度中婆罗门阶层基本就是雅利安人。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入侵印度西北部并把五河流域纳入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河流域。公元一世纪来自中国西北部的大月氏人侵入印度并建立的贵霜王朝统一的印度北部。公元七世纪后印度遭受多次从西北来的穆斯林人的入侵。1175年古尔的穆罕穆德从高墨尔山隘进入印度平原,1191,控制的印度河流域,1193年攻克了德里,之后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统一并统治了印度北部,历史上称之为德里苏丹帝国。十六世纪蒙古血统的突厥人巴卑尔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并在期孙子阿克巴时代达到巅峰基本统一的印度,建立起一个具有浓烈军事性质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把印度变成一个少数穆斯林人统治的具有相当程度宗教宽容的帝国。十六世纪后,西方国开始进入东方,英国人后来居上,通过通商、战争、分化等手段逐渐占领了整个印度,并把印度完全纳入了英帝国。 印度北方与南方差异很大,重要原因便是南方是以达罗毗荼人为主,北方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与当地人混合所成。北方属于印欧语系下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南方属于达罗毗荼语系。北方曾经多次被统一,而南方除了少数时间以外都是有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分治。 印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及现代印度教的发源地,穆斯林的入侵使得伊斯兰也在印度广泛传播。而后在印度的建国及现代化过程中,各宗教的融合与冲突产生的重要影响,印度独立过程中,印度教为主的国大党与伊斯兰联盟曾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团结一致的抗争,面临独立时因宗教冲突激烈而不得不接受蒙巴顿的分治方案,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建立国家。其后,留在印度的少数穆斯林人与印度人多次发生流血冲突,迄今仍是让人头疼的问题。锡克教更是如此。 英国在统治印度曾为了统治的顺利分别采取省的建制和土邦。印度独立过程中国大党给予了土邦极大的让步,并在之后的过程中逐渐收回的邦主的权利,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但因地方势力的强大,其中央集权相较中国来说弱了许多。

‘肆’ 印度的被殖民历史详细是怎么样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印度是世界三大国际宗教之一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印度始终没有完全统一过,是英国入侵才统一了印度。印度人又不重视记录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和穆斯林国家的文献,近代印度历史则要依靠英语文献。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其中大概分为以下各时期:

史前印度
公元前2300年以前

印度河文明时期
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吠陀 时期

梨俱吠陀时期 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后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摩揭陀帝国

哈尔扬卡王朝 Haryanka(约公元前545- )
难陀王朝 Nanda( —约公元前324年)
孔雀王朝 Maurya(约公元前324—约公元前187)
巽伽王朝 Sunga(约公元前187—约公元前75)
甘华王朝 Kanva(约公元前75—约公元前30)
笈多帝国
Gupta(约公元320-约570)

普西亚布蒂王朝
Pushyabhuti(约400-约647)

拉其普特时期
Rajput(公元7世纪-12世纪)

朱罗王朝
சோழர் குலம்(846年-1279年)
遮娄其王朝
Chalukya (543年-1156年)

伽色尼王朝
Ghaznavids([[967]年]-1185年)

德里苏丹

奴隶王朝(1206年-1290年)
卡尔吉王朝 Khalji(1290-1320)
图格鲁克王朝 Tughluq(1320-1413)
萨依德王朝 Sayyid(1414-1451)
洛提王朝 Lodis(1451-1526)
莫卧儿帝国
1526年-1857年

英属印度
1857年-1947年

印度共和国
(1947-

‘伍’ 古印度史学的发展

公元7世纪以前,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着作。7世纪以后,印度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宫廷史学、殖民主义史学和唯物主义史学3个阶段。

史学的萌芽
印度史学最初是以“伊蒂哈瑟”的形式存在于口头文学之中。梵文ITIH凴SA(伊蒂哈瑟),意为“曾经如此”、“从前发生过”,引申为传说、古事,即专指与印度教传统有关的往事。被称为圣书的 4部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第2千纪中叶至前第1千纪上半叶,是部落诗人为祭祀祖先和神祇编成的口头文学,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英雄传奇,以后世代相传,到很晚才有文字记载。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约形成于公元前5~前3世纪,也讲述了很多部落战争和赞颂英雄事迹的故事。印度古代历史传说主要是靠诵诗人保存下来的。在他们的口传作品中,往往把神话、古事同英雄和国王的家谱交织在一起,后来由于部落战争的频繁和王权的扩大,国王家谱日渐占有重要地位。公元4世纪开始编纂的《往世书》是印度古代文学的汇集,正本共18部,据传有40万颂,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传说、英雄和国王的家谱,反映了毗湿奴派婆罗门的世界观,历代统治者将其视为取得王权的法律依据,每逢盛典命人诵读。

宫廷史学 公元7世纪起,宫廷历史着作开始出现。史学的重点从部族转移到王国,国王代替了英雄,诵诗人让位于宫廷诗人。7~12世纪,这些宫廷诗人多是受过教育的婆罗门,他们编写了不少歌颂国王和重要大臣的传记。1149年,卡尔哈那写了一部《克什米尔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迄12世纪,是一部继承古代印度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传统的历史着作。13世纪,北印度被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征服后,宫廷诗人大多是穆斯林。这一时期的历史着作大多是用波斯文写的。但也有人用梵文编写苏丹传记。12、13世纪西印度耆那教大师也曾用梵文编写了一些宗教历史着作。

殖民主义史学 18世纪中叶,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以后,一些语言学家如W.琼斯、C.威尔金斯等人从事梵文研究和翻译工作,发现了梵文与欧洲文字的关系,创立了印度学(或称东方学)。他们从语言和种族出发研究印度的历史。1818年J.米尔写成了《印度史》一书,该书大肆宣扬雅利安种族论,称外来种族给印度带来了高度文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描述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论证殖民统治的优越性,评论英国统治印度的措施,为殖民当局献计献策。此书一出版,米尔立即受到英国统治者的赏识,进入印度部任公文审核官,不久又升任主管。其所着之《印度史》被当作培训东印度公司任职人员的教材,向他们灌输殖民主义历史观。米尔的《印度史》问世标志着殖民主义史学在印度的创立。此后,英国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印度历史的机构,如1834年在伦敦成立的皇家亚洲学会,1862年成立了印度考古调查局,1881年成立的巴利文本学会,1899年成立的印度历史档案局等。出版了不少殖民主义史学着作。

‘陆’ 印度 历史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意见,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有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广泛研究被作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拉瓦尔品第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该文化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大约从距今14万年前持续到距今2.5万年前。在巴基斯坦贾克巴巴德县的罗赫里山,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石料加工场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这一时期的遗址以普拉瓦拉河流域的涅瓦萨文化II为典型。涅瓦萨文化II的石器有石叶工具、石片工具和石锥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器物是利用经初步打制的石核制成的两面平行的石片。20世纪90年代,又在卡纳塔克邦发现了一个采石场遗址。 印度的旧石器时代居民不会使用金属,也不懂得种地。他们的生活大抵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也有推测这一时期的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和种植大麦。由于他们不实行墓葬,也没有办法找到这些原始居民的骨骼用于人类学研究。
2.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拉贾斯坦邦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画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3.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这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不过新石器时阿富汗文化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数已是经过打磨加工的适于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极个别的地区发现了铜器。这一时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他们耕种土地,饲养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内发现的遗址表明此时已制造陶器。他们能造船和织布。但是,此时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显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时代的印度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
4.金石并用时代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第3千纪中叶。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种植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编辑本段]二、古代史
1.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祭司国王像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着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2.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3.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4.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5.笈多王朝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6.后笈多王朝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7.拉其普特时期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8.伊斯兰时期
(1)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是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不过,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入侵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存在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着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2)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经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阿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阿的印度教将军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着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阿·贾汉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阿·贾汉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柒’ 有没有关于印度城市如何起源,发展历史方面的资料和书,怎么找都找不到,急求!谢谢

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作物种类多样,有大麦小麦等等。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虽然有许多石器,但也发现了大量铜器。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奂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象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遗址中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已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化的商业兴盛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亦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都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的贸易。罗塔尔海港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外商业已经常化。

哈拉巴文化的时候其实是最早的了,当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捌’ 了解和研究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的资料入手

你可以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一些书。他对印度语言和文学都有研究。

‘玖’ 关于印度历史的问题

印度历史的文资料少的原因是印度人是一个擅长冥思的民族,不喜欢着书立说,记录历史,这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例如佛教的传播就是口传心授,很多年才会整合一次,而且古代印度分裂为各个小邦国,战争冲突不断,即使有一定官方纪录也早毁于战火中。所以现在研究印度历史,梵语大多要到中国,尤其是新疆一带寻找文字记录。这是我根据读季羡林和钱文忠师徒的论述的印象自己总结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研究印度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武汉怎么去越南 浏览:556
去伊朗找工作有什么要求 浏览:992
英国人为什么吃兔肉 浏览:682
印度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都存在领土 浏览:252
伊朗货款结算走什么通道 浏览:6
伊朗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浏览:852
印度为什么也开始去美元化 浏览:153
中国资源能力能撑多久 浏览:463
美国吃印度餐多少钱 浏览:524
印度高铁怎么玩 浏览:321
中国到越南留学签证多少钱 浏览:458
中国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浏览:511
中国码230是多少码 浏览:888
越南农村生活一年收入多少 浏览:171
中国多少个区县 浏览:994
美国为怎么制裁伊朗 浏览:781
越南菜用粤语怎么说 浏览:267
英国私立女校留学如何办理 浏览:798
英国米尔菲尔德学校面试如何准备 浏览:959
唱越南版雨蝶是哪个越南美女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