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自卫反击战
11月16日至21日
一、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嵴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改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拢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风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头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交通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步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继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山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卖堤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解放军在战斗中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战争东线察隅县地图瓦弄地区反击战。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并不断向我军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1月16日晨,我军发起反击。我军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乱了印军部署。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惧我全歼,即下令全线撤退,旅长本人随四军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部队大部溃散。在反击战中,我军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称号。战士陈代富奉命执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园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不让印军推出,当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人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战后,国际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16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占敌能。我部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反击战。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位于新藏公路线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园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战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不过主动撤军也引起后人的另外一种评价:中国除了胜利者三个字什么也没得到,印度除了背上失败者的名声,却获得了取有战争的实质收获!但以快速结束战争为战略目标并尽量减少战争余波确实符合国内建设需要与外交信誉的建立)。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Ⅱ 中国对越反击战为防苏联使坏,中国做了哪些深谋远虑的部署
英国首相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朋友之间,更加适用于国与国之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就是亲近苏联,对抗美国阵营。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国内形势一片向好。但中苏关系并没有保持长久友好地往来。
苏联不敢轻易进攻中国的原因其次是中国和苏联的边界地区一般都是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弥漫着大雪和雾霾。苏联对这些山区不熟悉,难以攻打我国,即使攻打,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苏联没有极大的精力来对付我国。但为了苏联不按套路出牌,我国仍然在属于北方的沈阳和兰州这两个军区,以及北京军区都部署了兵力,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越南和苏联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因此,苏联和越南几乎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单打独斗。在没有悬念的情况下,中国对越南的反击战争取得了胜利。
Ⅲ 中印边界争端的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从1962年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
1962年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962年11月12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麦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这次战役,被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了中最大的战役。
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962年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望风披靡,至1962年11月20日,中国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我军前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之后开始,我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Ⅳ 要搞垮印度只需这里出招,为什么中国忍而未发
印度突然指使军队大张旗鼓越界进入中国领土阻挠中国修路的举动使得本来波澜不惊的中印边界再度风云四起,也让中印关系之间突然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不稳定性。中国多次严厉批驳印度的蛮横行径,并要求印度立即从中国领土上撤军,避免事态恶化。然而印度不仅不肯撤军,还反咬一口要求中国“从不丹领土撤退”,印度专家妄称中国在洞朗地区的修路行动将对印度西里古里走廊构成封锁之势,“印度的安全将不能得到保障”。
资料图: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是印度向印度洋方向扩展的潜在战略壁垒
总结而言,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对手是美国,而不是印度,印度和中国真不是一个量级上的玩家,如果说中国和美国之间展开的是一场真正的重量级拳击比赛的话,那么印度充其量就是一个在旁边添油加醋的跳梁小丑,中国可能会对印度的行为有所回应,但中国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印度那里。中国的战略定位比印度要高,以至于印度以为中国不理自己是“怕了”。然而有道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大志,中国的战略胸襟印度或许永远也不会懂。
Ⅳ 关于对印反击战的问题
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虽然是毛在世时打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办法地撤退了,于其讲是主动撤退,不如讲是被迫撤退的。
主席就是天才,毛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当时印度是非常吃香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一直非常想拉拢印度,社会主义的苏联一直想通过印度来制约中国,所以印度才敢在1959年的西藏动乱中公然支持反叛分子,1962年,中国还没有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和苏联闹反了,在国际上很孤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印度自以为在一直纠缠不清的边境问题上可以占一点便宜了,于是开始继续沿着实际控制线北进。
但是上天给印度人开了两个玩笑,第一个是他的对手是毛,一个对领土有很深依恋的民族注意分子,第二个是古巴导弹危机,世界的眼球一下被吸引过去了,印度的所有优势瞬间消失,毛抓住实际捞了一把,来了一个自卫反击,但是古巴导弹危机很快就结束了,估计这个是出乎毛的意料的,印度的优势有回来了,且是不可战胜的,于是毛有非常明智的回来了,当时这个回来是为了韬光养晦,给原子弹的研制争取时间。
虽然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没有收回领土,但是中国的到了两个好处,第一个是以攻代守,彻底消除了印度在边境上的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二个是在中国军队后撤时,中国军队在一些极具战略型的地点上没有后退,仍然留有一些军队,这些据点在以后的边防中为中国军队占据了地缘上的军队优势。
Ⅵ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战争准备
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块心病。机会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就察觉到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了三军联合作战问题。他下达了“紧急状态”动员令: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马内克肖雷厉风行的做法,使印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士气和战斗力大增。第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马内克肖亲自领导并制定了作战计划。按照计划,发起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冬季,因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度。印军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印军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军,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军事目标。而在东巴方向上,印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印军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
Ⅶ 西线开战,如何突破敌方的布雷阵是关键.对印自卫反击
为表彰罗光燮的的英雄壮举,战后其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Ⅷ 1962中印之战:刘伯承出奇制胜
196有个伙计的老娘是个身上带狐仙的神婆子,听儿子回家讲了这事,觉着治胡少东家的病得求神,就画了道符,让儿子带给少东家。月圆之夜,胡少东家洗漱得干干净净,然后带着符,来到瓮声砬子下面的狐仙庙。他遵嘱先将符烧化,点香许愿,然后动手把狐仙庙收拾得整整齐齐,铜香炉擦得能照见人影。青砖石板擦抹得带层亮光,忙活到快天亮才回家睡觉。他果然做了个梦。 2年,印度军队不安本分蚕食中国领土,我军被迫自卫。中国自卫反击战伊始,外国军事权威纷纷预测:中印两军定会不顾一切争夺战场的制高点。然而,刘伯承一反常态,选择“乱战”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