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向平民发放0元纸币,这有什么用
这是一种示威行为,印度很多官员要拿钱才给百姓办事,所以发行这种0元纸币,官员向人们要钱时,可以把0元纸币给这些官员表示自己的不满,是一种不用言语表达的抗争。这都是因为印度腐败太严重。
一种成本高的选举制度,加上一个不恰当、不能融合的文官体系的结果,它把每一个人都打散,成为一个个个体。这是什么结果呢?这种腐败是最可怕的腐败,印度的腐败叫做完全多元化的腐败,印度政治形势里,面临问题就是领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印度中央弱势,各邦自治权高,中央监督机构难以进入各个邦监察。
⑵ 分析印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缺陷的原因有哪些
印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缺陷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 政治体制不稳定:印度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但仍未形成稳定的政治体制。政党轮替频繁,政治力量分散,斗脊政府决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2. 腐败问题严重:印度政府官员、政党、组织及公民都面临着腐败问题。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大量财富被非空禅渗法挪用。
3. 教育水平低下:印度教育水平低下,一方面导致了人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政府机构内部的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
4. 社会结构复杂:印度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相互交织,这使政府的治理和资源分配面临着巨大挑战。
5.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印度政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对环境保护、资源袭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不足,导致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加剧。
以上这些因素使印度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⑶ 揭露医疗腐败、种姓压迫的“印度良心”,阿米尔汗能救了印度么
01、被演戏耽误的网球王子
当影视明星还是打网球?这个问题,曾在少年阿米尔汗的心里纠结许久。
1965年3月,阿米尔汗在孟买出生,他的家族姓氏阿什拉夫属于穆斯林的最高种姓,有着极尊贵的血统。
家族中历代名人辈出,门楣显赫。印度的影视业很发达,造梦工厂宝莱坞举世闻名,阿米尔汗的父亲和叔叔,早年就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在阿米尔汗出生时,他们已是宝莱坞小有名气的编剧和导演。
阿米尔汗家中的会客室,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父亲和叔叔常带着一批工作人员是来商讨剧本,那些大屏幕中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也常常是他们家的座上宾。
阿米尔汗将丑陋的社会现实剥离,并用镜头将其细腻地展示出来,贫穷与落后的绝望,强权与暴力的阴影,腐败的官僚群体,被歧视被践踏的人群……他要真实地还原这一切,不偏袒、不遮掩,让人们看见生长于黑暗沼泽的罪恶之花,并努力去思考、去改变。
影片中充满辛辣的嘲讽与尖锐的批判,但也给予了光明的指引与温暖的爱:兰彻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他有不离不弃的朋友和一心一意的恋人,他们欣赏他、崇拜他;普通的小姑娘在爸爸的训练中变得虎虎生威,为梦想全力以赴,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金牌;被家暴的妻子也终于觉醒,在机场与丈夫决裂,带着孩子们奔向新生活。
2012年起,阿米尔汗连续主持电视节目《真相访谈》,与他的影片一脉相承,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与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讨论印度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客观、也更为犀利。
节目内容涉及到种姓制的不平等、宗教冲突、医疗教育系统的弊端、性侵家暴、非法堕胎等各种敏感话题,开播后引起巨大轰动,这档节目不是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消谴,而是使政府不得不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时代》周刊将阿米尔汗称为“印度的良心”。他是一名演员,却又不仅是演员。他对自己的国家爱得深沉,并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他正视印度的伤疤与隐痛,关注国计民生,为受苦的同胞奔走呼号,尽己所能地去推动印度的发展。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薄的,但萤火之光,也能照亮茫茫前路。始终坚持思考的阿米尔汗,一直走在前行的路上。
#阿米尔汗新作《神秘巨星》#
⑷ 印度军队有多搞笑,曾有数名军官为吃回扣,给士兵吃猪饲料
我觉得世界上最黑暗的军队很可能就是印度了。
本身军费就有限,又这样腐败怎么可能培养出身体健康的军人呢?不光这样还有人说,印度军队为了省钱,在农场建了草房让士兵住。印度军队中还有种姓歧视,低种姓士兵易格外受欺负。
⑸ 为什么英国议员认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剥削和掠夺是最腐败、最背信弃义和最凶恶的
对印度的负面效应
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英国殖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帜
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1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政府特派官员与中国政府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政府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公司覆灭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限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历史印记
1、扩张大英帝国领土。 2、殖民掠夺,积累商业资本。 3、战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东南亚,东指中国。成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 4、加深殖民化,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支持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殖民化浪潮。 5、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 6、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评价
东印度公司与今天的跨国公司并不相同。都是从自己政府那里获 东印度公司位于英国总部的大楼
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它们产生和存在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对各 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至于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这和哥伦布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并以讹传讹有关。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以后人们发现错了(哥伦布本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荷、英、法为什么都在东半球设立东印度公司,这是因为17——18世纪,这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国家(还有西班牙,不过它主要在西半球扩张),它们在东半球的争夺尤其激烈,争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它们之间争夺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最后,英国取得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18世纪中期,先后被各国政府解散。
⑹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腐败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宪政国家,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亚洲乃至全球最腐败的国家之一。来自全球反腐败组织的1份资料显示,印度人为获得政府提供的1些最基本的服务每年要掏出46亿美元贿赂各级官员,这些项目包括国家垄断的水电、医疗、教育和税收等具有基础公共价值以及非营利特性的服务。
这项名为“2005年印度贪污研究”的调查收集了近1.5万名居住在印度的受访者信息和意见。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都曾有过直接贿赂或者通过关系贿赂官员以获得1些最基本服务的经验。警察部门、医疗教育、国税部门和初级法院等是印度人重点贿赂的目标部门。这其中,包括法院在内的印度执法机构被认为是贪污最严重的政府部门,80%与警察打过交道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必须用钱来解决问题;其次需要居民用钱来摆平问题的是国有电力、水力系统以及政府的税收机关。
接受此项调查的人表示,他们不得不付钱给官员,是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他们不但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资源服务而且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非正常”的骚扰。由此看来,在这个泱泱民主大国,腐败的顽症已经深入到贫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可谓腐败“到家”了。
想搞清白,难!
执法腐败在印度是1个腐败大项。现实中,1场小小的经济纠纷起诉到基层法院,如果不动1番脑筋对法官们认真打点1下,少则拖它个三五年,多则搞它个十年20年也不鲜见。人们早已经不对基层执法部门抱有任何信心。而政府官员的贪赃枉法业已发展成为印度官场中高度默契的1个“铁律”。官场中人构成了1个庞大的贪官利益共同链,在这种氛围中,不腐败比腐败要难的多,任谁也不要想清白!很多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都是涉及整个部门的“窝案”。
在印度,当官的有两个基本看点,一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其次是,什么钱都敢捞!什么扶贫款、赈灾款、移民款,不客气地说,中央政府给予平民百姓的所有补助拨款,只要钱款打到了任何1级政府(部门)账上都要被剥层皮。处于边境地区那些贫穷落后邦的政府官员们干脆把肉啃得干干净净,将残渣碎骨留给百姓。这些历经各级政府官员层层“雁过拔毛”后的救助款到了百姓手中已经被“折扣”的所剩无几。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在西元2004年隆重推出的全印杰出公务员——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地区行政长官古塔姆·戈斯瓦米,竟然在西元2004年负责该地区的洪水救灾工作中分两次将1.7亿卢比(约合390多万美元)救灾款偷偷塞进了个人腰包,并在西元2005年5月罪行即将败露后逃之夭夭,时至今日仍找不到他的下落。印度中央审计部门最近接举报后对人口最多、最穷的北方邦政府1些税务官员的住所进行了搜查,许多人家里都堆满古董和珠宝,大量现金和银行存款来源不明。检查官们称:“1些税务官员的贪污腐化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我们的部长大人还坐在总理办公桌前滔滔不绝的侈谈他的税收理念!”
印度的“衙门”
有人说,印度的“衙门”是1个什么故事都能发生的地方。的确,印度的官场非常有意思。
现代宪政制度应该是1个国家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人民切身利益的政治制度,也只有在这个制度下谈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才具有实质意义,而这一切在印度似乎并不起作用。印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很多任谁也说不清的经济瓶颈“顽症”无不受制于此。比如,由于印度的私有产权制度对土地私有的保护,印度高速公路的建设由于成本崎高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反之,也是在这个宪政的名义下,印度公务员的腰包却超常规的鼓了起来。
不言而喻,落后国家的官场疽病在印度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中基本上是应有尽有,随处可拾。像卖官鬻爵、钱权交易、吃了白道吃黑道这都属于“小儿科”了。但凡涉及平民百姓利益的事情则像皮球一样被各级“官老爷们”踢来踢去更是官场中最常见的。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则像“出庙的神”被政府机关的大小衙门所礼拜,即便是刚刚入门的最低级公务员也奢望着在富人身上揩1点油。
好在印度人几千年来始终虔诚的崇拜他们的佛祖,对被利益集团所操弄的政府在经济上的不断“试错”乃至常常“出错”极具耐力。而他们传统上原本就是1个崇尚阿Q主义的民族,“精神”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只有常年习练瑜伽功的人才能较深刻的理喻其中的门道。当远在印度边远地区那些饥肠辘辘难忍的村民看到“上级”跋山涉水用大象驮来的投票机器时,激动的死去活来的选民们早已经忘掉添不饱肚子和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那些种种不公平的烦恼。
谁会去较真?
从理论上讲,政治腐败与经济腐败是1对孪兄弟,终将拖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也多次提醒第3世界的领导人,贫穷与腐败互为因果。而现实中,1个国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乱局对于经济发展的桎梏作用却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深刻。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资本的流动因1个国家的腐败而止住疯狂的脚步。
而且,这1点非常重要,印度在西元20世纪90年打开国门后其经济发展的势头还非常迅猛,时至今日,世界金融和商业寡头的目光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向印度。其实,像美国那样对贿赂海外官员搞立法(比如《反海外腐败法》)的国家毕竟凤之麟毛,不但得不到亚欧商业领袖的认同,作用的范围和追溯力也都有限。对于商人来说,只要有得钱可赚,并真的想赚钱,没有人会真的瞪起眼来讨论这个国家的政治和商业腐败问题。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
而且,这1点又非常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在1个从上到下都在忙活着搞钱的政府“衙门”里,往往意味着商业投资环境的“利好”,经略官道的商人们不但第1桶金掘的容易,其它杂七碎八的钱来的好像也更“实在”。这在某些贫穷落后国家似乎又成了1条“铁律”。当然,前提是,这个国家的官员贪的还不足够多。这就是说,至少还能确保有1些残渣碎骨被端上“父老乡亲”的餐桌上。
问题的症结
一个确立了现代民主宪政制度,1个打着执政为民旗号而在台上喊着各种政治口号的政府,为什么会把1个宪政光环下的民主大国搞成了这样?原本宪政体制下只应该出现的结构性腐败缘何发展成整体的制度性腐败?
有1种观点认为,印度的法律源于英国“海洋法”体系,这个法律体系重取证、重法庭控辨,由于取证困难(政府软弱、管理混乱、家族关系),程序繁杂,导致政府官员大量的腐败行为无法及时受到惩罚。而执法部门的高度腐败,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其它行政管理官员的腐败。这就是说,印度借以权利制衡的民选制度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宪政”作用,相反,却成了包括“上等种姓”利益集团在内的政客们从事政治分肥攫取纳税人血汗的工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过,上述说法在作者看来似乎还是有些牵强附会。那些让大英帝国崛起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在印度失灵还有1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传统的多元文化、复杂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以及受利益集团左右而摇摆不定的政府和经济决策的经常出错等等,这似乎更多的是1种合力。
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固然重要,但最终使这些制度发挥作用的还是人。制度本身远非能够保证政治的正确,也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力量,如果没有人对制度较真,再好的制度也是枉然。
也就是从这个层面上,作者以为,要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没有游戏规则万万不行,但制订了规则因应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和所谓官场“潜规则”陋习而不去执行应该是1个比制订制度本身更可怕的事情。换言之,制订了牌规而不按牌规出牌,这牌没得法打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