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佛教怎么被发现的

印度佛教怎么被发现的

发布时间:2024-04-16 04:09:38

A. 佛教在印度是怎么产生的其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恝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性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三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总是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在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末,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B. 佛教产生于什么时候的古印度

01 公元前6-前5世纪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别称释迦牟尼。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别称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他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C. 浣涙暀链镞╄捣婧愪簬鍝閲岋纻

浣涙暀鍙戞簮浜鍙ゅ嵃搴杩︽疭缃楀崼锲斤纸浠灏兼硦灏澧冨唴锛夈备经鏁栾窛浠婂凡链変袱鍗冧簲锏惧氩勾锛屾槸鐢卞彜涔旇揪鎽┞锋倝澶氭墍鍒涳纸鍙傝冧经璇烇级銆

瑗挎柟锲藉舵櫘阆嶈や负浣涙暀璧锋簮浜庡嵃搴︼纴钥屽嵃搴︿簨瀹炰笂涔熷湪锷锷涘戦犫滀经鏁椤湥鍦扳濆舰璞°傝繖浣垮缑寰埚氢汉浜х敓浣涚栭檷鐢熷湪鍗板害镄勯敊瑙夛纴杩栾╁凹娉婂皵姘戜䌷涓钖戜笉婊° 浣涙暀涔熸槸涓栫晫涓夊ぇ瀹楁暀涔嬩竴銆备经锛屾剰镐濇槸钬滆夎呪濄

浼犲叆涓锲斤细浣涙暀鍙戞簮浜庡嵃搴︼纴浼犲埌涓锲藉悗涓庝腑锲界殑浼犵粺鏂囧寲浜掔浉褰卞搷銆佸惛鏀讹纴鍙戝𪾢涓轰腑锲界殑姘戞棌瀹楁暀涔嬩竴锛屾垚涓轰腑锲藉皝寤烘枃鍖栫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嗭纴瀵逛腑锲藉彜浠gぞ浼氩巻鍙诧纴瀵瑰摬瀛︺佹枃瀛︺佽压链绛夊叾浠栨枃鍖栧舰镐侊纴閮藉彂鐢熶简娣辫繙镄勫氭柟闱㈢殑褰卞搷銆

浣涙暀涓镄勪富瑕佹淳鍒链 澶т箻浣涙暀涓庡皬涔树经鏁欍傚ぇ涔树笌灏忎箻镄勫尯鍒涓崭粎鍦ㄦ暀涔夌悊璁烘柟闱锛屼篃鍙嶆椠鍦ㄥ畻鏁椤疄璺垫柟闱銆 瀵逛经绁栫殑鐪嬫硶涓婏纴灏忎箻鎶閲婅喀鐗熷凹褰扑綔鏁欎富锛岃屽ぇ涔桦垯鎶娄粬褰扑綔绁为氩箍澶э纴娉曞姏镞犺竟镄勭炪傚湪淇鎸佹柟娉曞拰缁撴灉涓婏纴灏忎箻杩芥眰涓浜虹殑瑙h㔉锛屽ぇ涔桦垯璁や负搴斾互鏅搴︿䌷鐢燂纴鎴愪经搴︿笘涓烘渶楂樼洰镙囥

浠庡摬瀛︾殑瀹囧畽瑙傛潵鐪嬶纴灏忎箻涓诲紶"鎴戠┖娉曟湁"锛岃屽ぇ涔桦垯璁や负"娉曟垜镄嗙┖"銆傚ぇ涔树经鏁欐祦琛屼簬涓锲姐佽挋鍙ゃ佹浈椴溿佹棩链銆佽秺鍗椼傚洜鍏舵槸浠庡嵃搴﹀悜鍖椾紶鎾镄勪经鏁欙纴鍙堢О鍖椾紶浣涙暀銆傚皬涔树经鏁欐祦琛屼簬鏂閲屽叞鍗锛岀纼鐢搞佹嘲锲姐镆锘斿銆佽佹対绛夊浗瀹躲傚洜鍏舵槸鐢卞嵃搴﹀悜鍗椾紶鎾镄勪经鏁欙纴浜︾О鍗椾紶浣涙暀銆傚湪鎴戝浗瑗胯棌銆侀潚娴枫佸唴钂椤彜绛夊湴鍖烘垚涓哄枃鍢涙暀镄勫舰寮忥纴灞炰簬涓锲戒经鏁欑殑涓鏀锛岀О钘忎紶浣涙暀銆

瀹冧簬7涓栫邯钖愯昼鍗犳櫘𨱒捐禐骞插竷寮濮嬩俊濂変经鏁欙纴镊13涓栫邯鍒濓纴缁瀹楀杸宸鏀归潻钥岄愭笎寮哄ぇ銆傝棌浼犱经鏁欐湁鍏剁嫭鍏风殑璁稿氭暀娲撅纴涓ュ瘑镄勫洪櫌缁勭粐鍜屽︿範鍒跺害銆

镓╁𪾢璧勬枡锛

浣涙暀镄勫垱绔嬭呴喷杩︾墴灏硷纸浣涢檧锛夛纴鏄鍙や唬涓鍗板害杩︽疭缃楀崼锲界殑閲婅喀镞忎汉锛屼粬瀛桦湪浜庤タ鍏冨墠绗涓涓鍗冨勾镄勪腑链熴傛ゆ椂鍟嗗搧璐告槗镄勭箒钻d绩浣夸简鍒瑰笣鍒╅桩灞傜殑宕涜捣锛屾瀯鎴愰樆纰岖殑浼犵粺濠嗙绥闂ㄦ暀𨱒冨▉鍦颁綅琚鍓婂急锛屾濇兂鐣屾椿璺幂潃鍖呮嫭浣涙暀鍦ㄥ唴镄勬矙闂ㄦ濇疆銆

閲婅喀鐗熷凹镄勭敓骞筹纴娌℃湁寮曡捣镞╂湡涓夎棌缂栬呯殑閲嶈嗭纴浠栦滑鍙鏄灏介噺璇︾粏璁板綍瀵煎笀镄勮█璇嶏绂镟磋﹀敖镄勫彊杩板拰镟翠紶濂囩殑鏁呬簨鍦ㄥ悗𨱒ユ墠琚绮惧绩缂栭犲嚭𨱒ャ傚叧浜庝经闄镄勫舰璞★纴鐩稿瑰彲闱犵殑鏄涓涓锘烘湰杞寤撱

浠栨垚闀夸簬瀵岃旷殑鐜澧冿纴濞跺荤敓瀛愬悗锛屽ぇ姒29宀佹椂鍑哄讹绂镓瀛︾殑绂呭畾鍜岃嫤琛岄兘镞犳硶瑙e喅闂棰桡绂绾35宀佹椂寰楀埌浣涢檧镄勮嚜瑙夈备綑鐢熺殑宀佹湀锛屼粬镄勮冻杩归亶甯冩亽娌虫祦锘燂纴钖戝悇阒跺眰璇存硶鏁椤寲銆备粬瀵澶栭亾镐濇兂镓锅氱殑镓寮冿纴绾犳d简镞朵唬鏂囨槑镄勬煇浜涘亸澶憋纴涔熺淮鎶や简鍒瑰笣鍒╃殑阒剁骇鍒╃泭锛屼娇浠栬灏婄О涓洪喷杩︽棌镄勫湥浜恒

浣涚伃钖庯纴鍦e吀鍏堟槸鍙e彛浼犺碉纴杈冩櫄镓嶉檰缁鍑虹幇鏂囧瓧缁忓吀锛涘师濮嬬粡鍏稿悗𨱒ュ张缁忓悇閮ㄦ淳镄勯吨鏂扮紪绾伞傝繖涓绯诲垪镄勮繃绋嬶纴浣涢檧镄勫师璇翠竴鐩磋锷犲伐銆傛墍浠ュ湪鍏ㄩ儴钘忕粡涓锛屾煇浜涙硶涔変互鐣ヤ笉鐩稿悓镄勯溃鐩鍑虹幇銆傛渶澶氩彧鑳藉湪涓瀹氱▼搴︿綋鐜颁经闄鏁栾寸殑锛

鏄宸村埄浜旈儴灏兼煰钥跺拰姹夎疟锲涢儴阒垮惈镓浠h█镄勨滃师濮嬩经鏁欌 锛屽叾鍐呭圭粨鏋勫氢负涓夋硶鍗般佸洓璋涖佸叓姝i亾銆佸崄浜岀紭璧枫佷笁鍗佷竷阆揿搧绛夈备经闄镄勬牴链铡熺悊锛屾槸鎴愮珛浜庢棤甯搞佹棤鎴戠殑缂樿捣锛屼緥濡傝垗鍒╁䌷镄堜緷浣涢檧鍓嶏纴鍙闇锻婅瘔浠栵细钬滀笘灏婃墍璇达纴璇告硶鏄锲犵紭镄勭敓𨱔钬濄

鍙傝冭祫鏂欙细锏惧害锏剧-閲婅喀鐗熷凹浣

D. 印度的佛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是由于明帝派遣使臣去天竺国迎请佛法,佛教遂在中国传播开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思想很可能在这一时期零星地经过西域的商队传播到过中国。在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向他飞来。后来在朝堂之上他对朝臣讲述此事,有大臣对他言明此是天竺国的佛陀。于是明帝派遣使臣去天竺国迎请佛法,佛教遂在中国传播开来。

E. 印度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后来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常随弟子据说有1250人,着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F.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何时传到我国古代中印文化

当印度佛教兴盛之时,阿育王派遣众多传教师到四方传布佛教教义,弘扬佛法。于是,佛教开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印度佛教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究竟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历来有多种的说法。大致可以推断,随着汉朝与西域交通的开拓发展,佛教逐渐经由中亚、西域一带进入我国。因此,自东汉以来,中国就已接触佛教,三国、两晋以前是佛教传入的适应期,南北朝更成为佛教译经事业的高峰。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发挥出了灿烂的佛教文化光辉,确立了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历经二千年的发展,由于历代祖师的播种耕耘,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与结果,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

◆夜梦金人的汉明帝
佛教传入的情形,有各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有的说秦始皇时有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携带佛经来到咸阳城,却遭到拘捕下狱的不幸命运;有的说汉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掳获一尊金人,带回汉土,武帝将其供奉在甘泉宫,当时以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佛教初传时期的传闻。
但在各种史料中,以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
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明帝梦见一位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鸾殿的上空飞翔。梦醒之后,明帝遍问群臣,所梦金人到底是什么?太使傅毅答说:“臣听说《周书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平旦时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涨,四处的井水也溢出来,狂风大作,宫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贯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红色。当时,昭王问太使苏由:‘这是什么祥瑞?’苏由回答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昭王问:‘对天下有何影响?’苏由答道:‘此时没有,一千年后声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这件事情镌刻在石头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计算,刚好就是当今之时,陛下所梦的金人,想必就是西方大圣人无疑。”由于这个因缘,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路过大月氏国,遇到了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际遇,可以说,由于汉明帝一梦,从此促成了中国向西方求取佛法而开通西域的现实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国展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迎接第一尊佛像
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随着蔡愔等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图卷轴及《四十二章经》等,自西域到中国弘扬佛法,这时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蔡愔等人将携回的佛像呈给明帝。明帝一见,正与梦中的金人相同,惊喜万分,令人临摹多幅,分别供奉在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有佛像的开始。
蔡愔等人所带回的图卷中描绘的佛像,正是当年优填王派人以栴檀木雕刻的释迦像的画像。

◆最初东来的印度高僧
迦摄摩腾是中印度人,精通大小乘经典。竺法兰也是中印度人,能够诵出几万章的经论。他们随着汉明帝的使者来到洛阳传教,并受到明帝隆重欢迎。西域高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远自西域而来的事,引起当时道士的惶恐不安,千方百计阻止皇帝允许佛教传入,故有一场轰动的佛道比试。 最终以佛教胜利而圆满。佛教从此流传天下。
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出现,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最初,汉明帝以极隆重的仪式亲自迎奉两位高僧,招待他们住在洛阳鸿胪寺。“鸿胪”,本来是掌管诸侯和外国来朝觐者所住的宾馆;“寺”,原本是当时官署的名称。经过佛道比试之后,明帝敕旨将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用以赞扬两位高僧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因此取名“白马寺”。
然而,据《梁高僧传》卷一记载,“白马寺”的命名由来是:相传,某天竺国的国王,曾破坏诸寺,仅有招提寺尚未遭损毁,夜裏有一匹白马绕塔悲鸣。此事传至国王耳裏,国王乃令中止破坏寺庙,因此改招提寺为白马寺。据说,汉明帝就是沿用这个天竺白马寺的典故,把寺名取为白马寺。
明帝除了在寺中安置佛像,并明令该寺为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所以后代僧尼的住所就通称为寺。白马寺因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汉译佛经的滥觞
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熟闇西域方言,到洛阳后开始学习汉语,随后翻译出《四十二章经》等。汉明帝曾敕令将《四十二章经》收藏在朝廷藏书的兰台中。《四十二章经》,旨在宣扬佛教的基本教义,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禅经的最初译者
自从汉武帝时代开拓西域,“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贯通中西的贸易孔道,往往伴随着贸易而进行文化交流、宗教传播。许多西域、天竺僧侣随着商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播种者、拓荒者。

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之后,来华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国(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国的支娄迦谶、支谦,康居国的康僧会,以及印度的昙柯迦罗等人。因为他们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在不熟悉汉语,又缺乏原典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他们口述的经文大意,再由中国人记录为文字。借由初期译经僧的译文来弘传佛法,中国人开始接受佛教的思想与知识。
继第一部《四十二章经》译出后,译经僧来华愈多,也开始有完整经论的翻译。据载:安世高放弃安息国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晓天文与医术,又博综经藏,尤精于阿毗昙学,一生奉持禅经;来到中国后,很快地学会了汉语,从桓帝建和年间到灵帝建宁年间(一四八~一七二),共二十几年,翻译了许多佛经。其中,较重要而且有影响力的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经》、《道地经》、《人本欲生经》等。当时各译经僧所传译的诸经,或有谬误的情形,而安世高所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是佛教传入初期译经僧中的翘楚。他译的经典多属小乘,以宣扬法数与禅观为主,如《安般守意经》是一部禅定修行的指南书,经中指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阶段禅法的过程。关于数息的方法,带给中国佛教的影响很深。法数,即阿毗昙(阿毘达磨),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以“数”的形式将教法加以分类,如四圣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可以说,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安世高是以最初翻译经典而享有盛名的。

◆般若经典的初译
与安世高的翻译禅学经典占有同样开创意义的,翻译大乘般若学系统经典的是支娄迦谶。支娄迦谶,又称支谶,他也是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而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一七八~一八九)译出《道行般若经》及《般舟三昧经》等共十四部。其中,《道行般若经》对弘扬般若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传教江南的先锋
支谦是月氏的后裔,他的祖父早在汉灵帝时就率众数百人来华,因此受封为率善中郎将。支谦名越,字恭明,是一位居士,曾受业于支娄迦谶的门徒支亮。支娄迦谶、支亮、支谦三人,被世人称为“三支”,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美誉。他住吴国三十多年,先后受到吴主孙权、孙亮的礼遇,拜为博士。他译有《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维摩诘经》、《首楞严经》、《大阿弥陀经》等,一共三十六部。由支娄迦谶介绍的《般若经》,得到支谦的大力弘扬,形成所谓的“般若学派”,与安世高的“禅学派”成为初期佛教弘传的两大主流。
最早把佛教传到江南一带的是支谦,继支谦之后,使佛教在江南扎根的是康僧会。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后来世居印度,其父亲因经商移居交趾。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便在交趾出家,广读佛书,并博览儒家和方技之书,能文善辩。吴赤乌十年(二四七),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建业,从安世高的弟子受业,学习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法,与陈慧共同注解《安般守意经》。
康僧会在建业,除译经以外,立志要把佛法传播于江南,所以比较重视对一般民众的度化。他建造茅屋,设立佛像,常在市井之间托钵弘法。但是吴候孙权对康僧会惊服不已,因而发心建造佛塔,供养佛舍利。支持佛教在江南的弘扬。

这些都代表江南佛教逐渐兴盛的情形。因为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称建初寺,这就是江南的第一座佛寺。孙权把建初寺一带之地命名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兴起,康僧会的贡献应居首功。

◆汉僧入道的开始
魏国初期对于宗教活动曾经明令禁止,但初传入的佛教依然在民间默默流传。到中期以后,禁令放宽,促使印度和西域来的僧侣又在洛阳积极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第一位翻译戒律经典的昙柯迦罗,在魏嘉平年间(二四九~二五四)从中印度来到洛阳。魏地原来就有出家人,但没有受具足戒,只是剃除须发,外貌上不同于一般人而已,他们举行斋戒,从事祭祀。昙柯迦罗来魏以后,目睹这种情况,译出《僧祇戒本》,是第一部汉译律本。因此,昙柯迦罗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律宗之祖。他创立传戒制度,使剃度的出家人正式受戒,成为真正的出家僧侣,朱士行就是当中最为知名的一位。根据史料记载,严佛调是中国第一位华籍出家人,而朱士行才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

从汉末到三国,主要是透过这些印度、西域来华的高僧大德译经弘教,使佛教经典与佛教思想逐渐在中国播下种子。但在初传期间,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如儒、道两家,必须经过一段适应的过程,才能融入中国文化社会当中,成为中国的佛教。当佛教逐渐传播于民间之后,信仰的人越来越多,知识分子也在其后将近百年间,接受佛学思想,使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思想完全融和。真正为中国佛教奠定深厚根基的,则是魏晋南北朝的印度高僧佛图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以及中国的道安、慧远、僧肇等几位高僧的卓越贡献。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西元一世纪顷)传入我国,历经百年,到桓帝、灵帝时期才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初期传译的经典,都由西域间接传来,译经诸师既不通汉语,笔述者也未必精通教义,故难免有错误或未能尽善的缺憾。所以朱士行说:“文意隐质,诸未尽善。”《宋高僧传》卷三赞宁论述初期译经的情形是:“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椀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因此,历代高僧冒千险,历万难,非西行求得正法,则不能安心。

古代西行者,多数走陆路,经甘肃走廊、天山南路,入帕米尔高原,过克什米尔,再南下赴印度;也有少数走海路的,经南海,过麻六甲海峡,到斯里兰卡和印度。以陆路一线为主,当时虽有商路可通,但困难重重。除了大漠与高山的险恶外,加上汉人求法僧侣多缺资财,不谙各地语言,只有少数人结伴前行,更加艰难。

求法者艰苦备至,饱尝九死一生之苦,有些人劳顿积苦,客死荒途;有些人中途折返;有些人只到了于阗、高昌诸国;有些人久居他乡而归不得。见于记载的,则是不畏死亡,风尘仆仆在路途上的极少数人;更多人是赍志以殁,或永远的隐姓埋名了。在这些无以计数的西行求法高僧中,能够留芳千古的,以法显、玄奘和义净等三位高僧最为着名。

西行求法,先后达五百年,最热烈时期,也有两世纪之久,求法高僧多达一百八十人。最早西行求法的,就是我国第一位出家受具足戒的朱士行。继朱士行之后,东晋的西行求法高僧之中,致力于蒐集经典者有支法领,师事印度高僧受教者有于法兰与智严,寻访圣迹者有宝云、智猛等人。西行高僧大多天资卓绝,学养丰硕,所以能吸收异国思想,也善能参究佛典奥义。他们不只带回大批梵典,对译经事业贡献钜大,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于国外,并且把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因明、工艺等传入中国。就隋唐时代而言,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极大极深。西行者游历诸国的记录,如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所记西域及南海各国人种、宗教、文化、语言、政经、地理等资料,不只有助于当代国防军政的研究,并且也成为后世研究历史文化、地理及南海文化的重要史料。

◆最初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早在东汉末年,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朱士行在甘露五年(二六〇年)出家之前,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然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地,此地大乘虽广为流行,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

朱士行在于阗抄录《大品般若经》的梵本,共有九十章,总计六十万言,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二八二)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馀年。元康元年(二九一),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朱士行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

后世着名的佛教学者,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敦煌菩萨竺法护

在鸠摩罗什大师尚未来到中国以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就是竺法护。大乘佛教的中心,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也是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第一次译出,流布于世。鸠摩罗什以前,到中国的译经僧虽然很多,但以译经部数来看,竺法护的成绩最为可观。

竺法护,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于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

晋武帝泰始年间(二六五~二七四),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方等部的经典还在西域,未能完全传布于中国。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确立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

竺法护为求《般若经》,随师从敦煌经西域南道,先往于阗国,再到疏勒,转往西域北道,经龟兹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历了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从敦煌到长安之间,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总计一生游化二十馀年,在武帝太康五年(二八四)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三○八)为止,共有二十几年岁月,便是他在长安积极从事翻译事业的颠峰时期。竺法护从最初译经到晚年,在译经事业上得到许多得力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担任润笔译校的工作。总计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一五四部三○九卷(《出三藏记集》载),其中,流传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竺法护的晚年,世局动乱,以七十八高龄入寂,穷其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

◆横渡沙漠游历印度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慨叹律藏残缺,因而发愿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

东晋隆安三年(三九九),法显约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由长安出发,取道河西走廊,行到张掖。适逢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慇勤挽留,竭诚护持供养他,法显因而在此结夏安居。

在张掖期间,一行人又加入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人,彼此结伴,向西前进至敦煌。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出敦煌,就是一片广大无垠的沙漠,幸而当时有太守李浩供给横渡沙漠的资粮,法显等人于是与智严、宝云等分别随使先行。沙漠之中,气候酷热,多恶风,沿途所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所极,茫然一片,只凭偶而见到的枯骨为标帜。后经鄯善国(今新疆鄯善)、乌夷国(今新疆焉耆),与宝云等一行人相逢。当时的乌夷国奉行小乘教,一般居民不知礼仪,拒绝资助求法的费用,智严、慧简、慧嵬遂转向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求助,而法显等人则得到符公孙的供给,又继续向西南方前进。在杳无人烟的沙漠中横渡,实为艰难困苦,一行人走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阗)。此地物产丰饶,人民信仰大乘佛法,法显等人因而受到优厚的礼遇。不久,慧景、道整随着慧达先出发前往竭叉国,法显等人则滞留在于阗国三个月,主要是为了观看从四月一日到十四日的行像盛会。结束后,僧绍独自一人随胡僧到罽宾,法显等人则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到达麾国过夏。其后,法显等人再翻山越岭,经过了二十五天,到达与印度接境的竭叉国,与慧景等人会合,并参加国王所举行的五年大施会。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四○二),法显等人向北印度前进,越过葱岭,地势惊险,常有恶龙吐毒风,又经年飘雪,当地人称为雪山。到北印度境内的阮历国后,一行人又沿着葱岭向西南行,山路崎岖,千仞石壁,万丈绝崖。法显等人战战兢兢地攀过了七百多所简陋艰险的梯道,踏踩绳桥,越印度河,到达乌苌国,在此结夏安居。然后南下,历宿呵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到弗楼沙国,其间,僧景、宝云随慧达回国,慧应在此病故。法显独自前往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和,并在这里度过严寒的冬天。
元兴二年,法显等三人南度小雪山,忽遇寒风暴起,慧景突感寒疾,气绝身亡,法显抚尸,悲痛难抑。

法显一行越过雪山,又先后经历三十馀国,印度已在望。他们抵达王舍城后,打算前往城东北的灵鹫山礼拜,却遭一僧规劝:“路况不佳,噬人黑狮经常出没,不可前往。”法显说:“我远涉数万里,经历艰险,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参拜佛陀当年说法处,纵有险难,也绝不退缩。”后来法显独自上山,并感化了黑狮。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四○五),他再回到巴连弗邑,广为搜求经律,当时的北印度诸国皆用口传,并无经本可抄,因此法显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诃僧伽蓝取得《摩诃僧祇律》。据说,这就是祇洹精舍所传的律本,十八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时,大众所共同奉行的法规。此外,他又得到《萨婆多部钞律》七千偈、《杂阿毗昙心论》六千偈、《綖经》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经》五千偈及《摩诃僧祇阿毗昙论》。法显在印度停留期间,也用心学习梵文与梵语,抄得经律等,达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与愿望。同行的道整,远来印度的本意虽然是在求得戒律,但目睹僧团的法则及众僧的威仪严正,深受感动,因而决心留住于此。法显则坚持要把戒律流通到汉土为目的,祇好独自一人回国。法显沿着恒河东下,经瞻波国,于义熙四年到达东印度的印多摩利帝国,停留两年之后,泛海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狮子国停留两年,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等梵本各一部。

义熙七年,法显搭乘载有二百馀人的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遇风飘泊九十日至耶婆提国(爪哇),在此住了五个月。

义熙八年,法显再搭乘贸易商船,航向广州,又遇暴风,经八十馀日,才到达长广郡界的崂山(山东青岛)。法显登陆后,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请法显到郡城,热忱款待,法显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是六十岁左右的“耳顺”之年,一路西行,经六年到达印度中部,停留六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后已经过了十五年,游历三十国。

义熙九年,法显到京都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从事翻译,前后译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馀言。

法显在建康居住数年后,再转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在此圆寂,享寿八十六岁。
法显把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重视。
法显在佛教史上,不独为佛教的高僧,在我国留学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一人,他对民族文化贡献与影响,可说是光耀千古。

东晋末年,受法显影响,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如康法朗、慧叡、智猛等人西行。南北朝时代西行求法者更为盛行,有昙无竭、昙朗一行二十五人、法力等三人、宝暹一行八人,及道普、道泰、法盛、慧览、道药、法献、惠生、云启等,均独自西行。其中较有成就者,以昙无竭为代表。

继法显之后唐代的玄奘大师再次走上了西行之路,他们都是我国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只在佛教史上功绩卓着,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游历印度的史地着作,至今已成为研究中亚、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唐代以后,西行求法者日渐稀少。直到十二世纪回教徒入侵西北印,求法的壮举就从此终止。

西行求法是我国高僧大德向外寻求新思想、新知识所展现的具体行动,他们为了探求佛教教义的完美,翻山越岭,横穿亚洲大陆,周游佛教世界,留给后人为求真理冒险犯难的伟大精神,实为千古的楷模;他们所遗留的着作,更是后代珍藏的文化宝藏。

佛教经典的汉译,历时悠久,卷帙繁复,事业庞大,是我国翻译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从翻译年代之久远和翻译作品之庞大来说,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首屈一指的大业。《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的经典,那时正是佛教初传中国的开始。由于佛经的翻译,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历代的译经事业
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悠久,从东汉到唐代中叶,历时八百年左右。中唐以后,仍有大量佛教经典从梵文译成汉文、西藏文,也有从汉文转译成西藏文。中唐前后的这些译经事业及其成果,成为我国佛教典籍文献中的一大宝藏。到了宋、元二代,虽然也有经典的汉译,但数量上显着减少,而且所译的经典多属于印度佛教末期的典籍,或旧译经典的重译、拾遗,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而言,影响力也较小。译经事业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汉魏西晋时期──译经的初创时代

第一期佛经的引入,并非直接由印度本土,而是从西域诸国间接传来,如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地(阿富汗以北到苏俄南部,西到波斯一带),有许多佛教学僧前来中国。当时翻译所根据的佛典,大多是西域当地的语言或文字写成的,通称为“胡本”或“胡语经典”。
汉代佛经的翻译,主要有大小乘两大系统:一是以来自安息国,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派;一是以大月氏的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大小乘同时并行,从经典翻译的现象来看,正是反映了这个事实。
汉末三国时代的译经僧中,最着名的是来自交趾(祖籍康居)的康僧会,他对江南佛教的传播,影响极深。我国僧侣最早前往西域求法的是朱士行,他从于阗抄写胡本的《大品般若经》九十章,嘱咐弟子带回洛阳,经由竺叔兰与无罗叉译出,称为《放光般若经》。这部经在东晋时代,普遍受到研究。晋代译师中,译经数量最多的,首推西晋的竺法护,共译出大乘经典一五四部三〇九卷,译出时间在西元二六五至二七四年间。竺法护在西元二八六年译出《正法华经》,于是有观音信仰的启发。

二、南北朝、隋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

第二时期,译经高僧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从印度来的。他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兼通汉文。由于诸译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分判不同宗论着作,逐步厘定各种义理的汉译名词用语,并且确立了特有的翻译文体。他们的文体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经典的大幅进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

三、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第三时期的译经事业,与前两期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时期是由中国高僧所主导,为佛教经典的汉译与宗派的建立缔造了佳绩。典型代表是玄奘及义净两位高僧。他们曾在印度居住十几、二十年,不但精通梵文,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此外,善无畏、不空翻译大量的密宗经典,也是这个时期的特色。第三期不但是国人译经达到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此后,一直到宋、元为止的译经事业,都可视为唐代译经制度、组织与规模的再发展。

G. 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

其实,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现今尼泊尔境内,所以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7)印度佛教怎么被发现的扩展阅读:

佛教观点

1、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缘起论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3、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

4、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H. 佛祖,在印度悉达多出生前就有佛教,为什么说佛教是悉达多创立的,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但是到了公元1500年的时候,来自西北地区的雅利安人入侵政府来当地的土着,当时的印度是群雄混战的局面,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相仿,当时的印度思想正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总的来说,当时的印度思想主要有两大潮流,一个是正统的有雅利安人主导的婆罗门教,一个是由多种教派组成的反婆罗门教,成为“异端”,佛教属于后者,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们在教派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称之为婆罗门教。并且他们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分四种,第一种姓是婆罗门,第二种姓是刹帝利,第三种姓是吠舍,第四种姓是首陀罗,等级森严。在这种环境下,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而释迦摩尼所倡导“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了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你说的那些典籍有可能是婆罗门教所留下来的。绝对不可能是佛经,因为佛经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经典,相传在佛陀在世时只以口传方式教导弟子,并无文字记录,他涅磐以后,佛弟子对他的说教进行了四次佛经集结,由此逐渐形成文字版佛经。

阅读全文

与印度佛教怎么被发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悬空大桥1800米在哪个省 浏览:70
印度跑步怎么样 浏览:590
意大利为什么倒在世界杯门口 浏览:998
意大利足球为什么变强了 浏览:2
印尼有多少个无人岛 浏览:737
英国怎么检测肺炎 浏览:402
越南人吃晚餐吃什么 浏览:803
为什么韩国叫棍子印度叫三哥 浏览:63
中国哪个银行利息高 浏览:599
英国利兹到厦门的机票是多少 浏览:393
伊朗用的是什么英语 浏览:304
中国联通3g网络怎么样 浏览:623
印尼产的匡威质量怎么样 浏览:823
越南女方单身怎么过期怎么办 浏览:940
伊朗大厨一年收入多少 浏览:532
英国天价赔偿怎么处理 浏览:513
印度买什么手表好 浏览:843
英国雅俊功放后级怎么样 浏览:915
意大利流量为什么那么慢 浏览:898
在意大利有哪些洗发水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