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印度人做外贸要注意什么(新人求助)
印度人还是比较讲诚信的,我的主要客人就是印度人。
时间观念和中国人差不多。印度节假日太多,所以显得比中国的节奏还慢些。
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但很溜。我刚开始也是听得云里雾里。后来就基本掌握了Inglish。
印度人基本上信印度教。很多商人不吃荤,尤其是牛肉。所以陪他们吃饭是很痛苦的。
B. 国际贸易员在商务沟通过程中的原则和技巧
国际贸易员在商务沟通过程中的原则和技巧
一、主要内容
在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何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掌握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原则,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一个现代经济社会中商务秘书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原则。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相互尊重原则。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各国文化虽然存在很大差异,却不存在简单的优劣和对错之分。因此,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我们必须彼此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
第二,谨慎性原则。
任何一个人在短时期内或通过间接的渠道都很难准确了解和把握母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的主旨和细节。任何一句随意的话语或某种做法都可能导致对方的误解、反感甚至敌意。因此,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或安排我们都要谨慎。
第三,求同存异原则。
有些时候,沟通双方的文化在某一问题上存在严重对立,例如,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真主,此时为了不影响沟通的进行,双方应遵循求同存异原则,避免触及此类问题。
第四,相互学习、适应原则。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双方通常都能充分认识到彼此在文化和习俗上的巨大差异,此时,如果一方能够在不影响本方基本信仰和习俗的基础上主动向对方学习,适应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则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由于同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通常要求卖主首先适应买主所在国家的文化。中国有句俗话叫“入乡随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进入一个地方,应该遵守当地人的做事原则,当然也不必去刻意模仿或者拷贝本地人的行为,而要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有自己的特色”应包括了解当地的敏感话题,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三、典型案例
案例1
辉煌油漆公司是新加坡一家海船油漆制造商,这是一家由三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人创建的快速增长的公司。销售部谭经理创下了海外销售的最高纪录,其中大部分油漆销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实现这个目标,谭经理首先给一些潜在客户发送七个信息,同时发出了约见信,然后在办公室会见每一个公司。之后,谭经理选出资质最优的公司,与他们进行谈判,并达成分销协议。整个过程大致花去四个月时间,销售量超出了预期的数额。
有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成功经历,公司决定开拓对太平洋周边的其他市场。经过调研,公司认为中国台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当地需求量高,市场竞争小。公司决定在当地建立分销点,并采用与开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相同的方式推销产品。公司收集了许多在台湾做油漆生意的进口商、代理商、代表处和批发商的名字和合同信息,并将一些传单和产品信息散发给这些单位,包括和他们约定讨论可能的代理事项。但是,六个星期过去了,竟然没有一家公司回复。起初,公司认为是语言上的问题,可能台湾人不适应英文信件,于是公司使用中文发送了第二批邮件。但是,又过了两个月,仍然没有多少分销商回应。
分析参考
文化沟通在与不同国家的商品贸易中凸现的比较明显,本例就是一个反映。在一些西方国家,买卖双方比较平等,交流沟通比较随意。但是在儒文化传统主导的东亚地区,采用本例的销售方式是行不通的。这会让买家觉得很没有“面子”,他们可能喜欢面对面地谈生意,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通过“邮件”这样的方式就决定购买商品。
案例2
自从我国实行“国际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以来,商务人士与外国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称为“跨文化沟通”。为了更好地开展商务活动,商务人士就有必要去了解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积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基本常识与技巧,并且要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改进方法。
当心校长母亲夺路而逃
言语和非言语是人们沟通赖以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共同点越少,沟通越难。以言语为例,全球说英语的约有七亿人,但英国人、美国人、印度人、澳洲人等说的英语也不尽相同。如美国人称穿的皮靴为“boot”,而英国人却指汽车的后车箱。美国人的“scheme”是阴谋的意思,英国人却可能指一个计划。通过背单词学英语的中国人夸人聪明时常用“clever”一词,而英国人常把它用作贬义词。英国人最怕自己被别人称老,这一点与我国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说“老张”、“老李”,倒过来称“张老”、“李老”更表尊敬之意,后者还特别适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这一思维定势已经无数次使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遇上麻烦与尴尬。譬如,曾经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隆重的聚会,特别邀请了大学校长的母亲。
当中方主持人特别表示感激老夫人光临晚会而提到“老太太”时,校长大人的母亲吓得脸色刷白,夺路而逃。
非言语方式大有学问
在所有的文化中大量的沟通是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非言语的暗示从抚摸、手势到身体运动……应有尽有。在美国,经理办公室中上下级的讨论可能以一种非常放松的方式进行——他们可能一边喝着咖啡。如果经理是男的,他可能把一个脚搁在旁边的空椅子或桌子上。在中东则全然不同:跷着二郎腿或将鞋底面对另一个人是粗鲁无礼的信号。在德国或澳大利亚,员工对老板说话时,从不两手插袋。跟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有趣的是,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跟日本人有着相同的看法。
对个人空间的不同理解
“个人空间”指我们身体周围的一块区域,它因文化规范的不同而有大有小。譬如,如果你同来自墨西哥或意大利的商人做生意,那么你就应当让他们更多地占据你的个人空间,也就是说交流时相互很接近,而同德国商人交流,则正好相反。意大利人说话很激动,他可能很靠近你,而你可能会后退,这时你们两个都会糊涂,你会想:“为什么他靠我那么近?”而意大利人则会想到:“我亲近他,他为什么后退?他不同意我吗?”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就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个人空间大小不同。
对协议或合同的不同态度
文化差异使人们对“协议”的理解差别很大。对普通美国人来说,签好的协议几乎是神圣的。但对近东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合同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撕毁时就可以解除;经过慎重而彻底的讨论,喝过很多杯咖啡之后的一次握手,那才是一份协议。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近东从事大项目的美国建筑公司发现,他们的合同方把他们精心写成的合同看作仅仅是谈判的开始,而不是终结。近年来,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才逐渐缩小。日本人远不像欧美人那样对待合同严肃认真,他可能会经常对已达成的协议要求重新商谈。所以合同签好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中国商人要努力适应这种风格才不致于造成僵局。起草合同也应竭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法律术语只能招致日本人的讨厌及猜疑。谈判时带上律师更是绝对应避免的事。
关于直率与外向
世上有些地方的人们认为“实话实说”——直率是一种美德,但有些地方的人们却认为过于直率并不是好事,对于喜欢顾及面子的人来说,含蓄才值得提倡。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念会导致沟通双方相互失去兴趣甚至是信任,而且沟通过程也会是困难重重。例如,美国人是典型的直率型人群,中国人却讲究含蓄、客气、婉转、点到为止……对此美国人喜欢奉上这样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人家里被问及想喝什么时,中国人总是客气地回答“不用不用”,美国人便认为他真的不要喝什么,但实际上他可能已经很渴了。近年来,中国开拓南非市场很有进展。中方商务人员发现,在南非商人的私人俱乐部或者别墅里商谈时,南非商人同样也领会不了自己的“言外之意”,还是采取“直言相告”的策略为好。
关于友谊
不同的文化中.友谊观也不同。美国人比较温和、直率,结交很容易。首次见面可称“先生”、“夫人”、“女士”、“小姐”之类,认识之后一般就可直呼其名,也不管其地位、职称、年龄的高低,有的美国人还会主动要求你用呢称。如果我们套用国内的“王总”、“李主任”、“老张”之类的称法,美国人可能会认为你不愿意同他建立友谊。跟日本人交往,要注意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个人间关系;若同美国人交往也如此,美国人会认为你的产品、技术等有问题,是在试图通过拉拢关系做成生意,所以不必追求建立很密切的私人关系,还是公事公办为妙。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白种美国商人不会陪你去曼哈顿观光,也不会陪你去拉斯维加斯赌一把了。如果你的合作方是华侨,那么这种愿望倒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因为同根同源,他们最理解你的所思所想了。在许多文化中.友谊的发展缓慢而谨慎,如在英国、德国和芬兰等。
要了解他人的习俗与信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信仰与行为方面有差异,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沟通时产生障碍也就成为必然。这种障碍甚至冲突大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沟通双方对另一方信仰与行为的了解与接受程度。
曾有一家中国出口商向日本出口泥鳅,但发现冷库中只有黄鳝,此时发货期叉近在眼前,再采办泥鳅时间不允许。考虑到与日本进口商是老关系,遂将黄鳝装运出口。货到日本,日商大吃一惊,并立即要求退货,同时提出索赔要求。我出口商解释说,鉴于贵方是老主顾,这才将我们心目中营养价值更高、价格更贵的黄鳝当作泥鳅卖给贵方,何故如此呢?日方回答说,黄鳝像蛇,很可怕,我们是从来不吃的。黄鳝虽好,在日本却是废物一堆。结果我出口商只能接受退货并作赔偿。
以上难题源于我方对日本饮食习俗缺乏了解.属于好心办坏事。这种冲突还算轻微。交往中涉及到宗教问题就可能变得很严重。
俗语说:“十里不同日,百里不同俗。”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其不同的习俗和行为规则。跨文化沟通中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复杂。走出国门的商务人士要善于“入国问禁,人乡随俗”,要懂得:没有哪一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是绝对正确的;要接受价值观、信仰等多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的现实;要保持对对方语言意思上的细微差异和非言语行为的敏感度;要积累其他民族的文化、宗教、社会规范等知识,并且主动去适应对方,如此商务活动才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
C. 印度人的谈判能力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但是从谈判结果和过程来看,和印度人谈判能把你给气疯了,死打烂缠的能力印度人可以说是天下无双。有的印度客户来中国,在街上买东西,可以为了几块钱在那磨上一两个小时,真是不佩服都不行。他们谈业务时候的表现,足够让人想象了。除此之外印度人还有这两个特点: 1、说话不算话。今天讲的话,明天只要风向一变,立码就跟着变,绝不会给你留下丝毫情面。即使签字画了押的合同,他也能从一些条款找出点麻烦,以至要求增加附加条款。在与印度的贸易中,永远不要将主动权交到对方手里,否则,死定了是迟早的事。 2、死拖烂磨。印商最擅长的招术,用此招可以充分消磨对方的意志,从而能够彻底探清对方的底牌。对于你要急于了解的信息,他们是软硬全不吃,有时甚至一个Y/N的简单结果他都不会给你。你要真的急了,便是着了他们的道。 为达目的,印商的手段有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印度有一个公司的外贸经理,曾为了2%的利润空间,竟给中国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跪下。
D. 印度宣布国际贸易用卢比结算,印度此举释放了什么信号
根据个人的浅薄看法,印度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本国的国家货币能够在国际获得更好的普及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加印度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都开始将自身的产业设计和产品制造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推进。印度虽然并没有强制性的使用卢比进行货币结算。但这对于本国的外来经济发展和外汇进口而言,依旧拥有正面的作用。
我认为印度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元霸权的降低所作出的正常举动。
在经历了疫情这一影响全球经济乃至民生生活的重大危机以后,许多国家在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步上有了更高的想法和主动性。美国已经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利用自身的金融结构所衍生出的美元霸权来令全球为其在疫情防疫过程中的诸多错误进行买单。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选择使用卢比进行国际贸易的相关决算,也是为了防范美元霸权的影响。
E. 与印度人进行商务谈判应注意哪些细节以及印度的民俗风情
与印度人进行商务谈判注意的细节:
如果对方是一个谈判队,临时提出新的讨论条款,然后他们互相争论。
印度人对你的时间观念会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对时间处理上的怪癖会令觉得他们时间观念极差
印度人等级观念超级强,如果是业务袁,对方可能爱答不理,是经理,他们会很认真地讨论,如果是总经理,会很尊敬。
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喜欢请示领导,所以他们的反应速度一般比较慢。
印度人很绅士(其实是想模仿英国人,单总有点不伦不类)他们不喜欢和对手争论 爱搞小聪明,会被蝇头小利蒙昏头脑 距离观念淡薄
印度谈判者 印度人通常遵循甘地的谈判方式,即“坚信善良”,将对真理的爱与力量组合使用。
1. 寻找并说出真理
2. 无所畏惧
3. 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4. 寻求能使各参与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5. 尊重对方
6. 既不使用暴力也不进行侮辱
7. 当出现被视作不连贯或不可预见者的危险时做好改变自己初衷的准备
8.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9. 谦逊并信任对手
10. 做事留有余地,善于沉默和学习
11. 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和力量
12. 诉诸对手的精神特性(交流中西方人是活跃善谈的,东方人则善于静坐、沉思、 忍耐) 13. 顽强、耐心和持之以恒
14. 向对手学习并尽量避免使用秘诀 15. 超越逻辑推理,信任本能和信念
印度的民俗风情: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印度商人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较重。印度的企业家们,一般都不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教给别人。他们责任感不强,常常喜欢找借口逃避责任,在商务谈判中不愿意作出责任性的决定。在工作出现失误受到指责时,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解释。印度商人疑心很重,在没有利害关系时,是很好相处的,可一旦有了利害冲突,就判若两人,层层设防,处处猜疑。因此,如果要在商务上同印度商人成为肝胆相照的关系,需要很长的时间。
印度税收很高,逃税情形很普遍,所以,对印度公司进行资信调查很困难。有时即使调查到一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也很难分辨。所以,同印度人进行商务交往,最好委托本国驻印机构帮助调查,或亲自进行调查,否则,很难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由于印度的社会监督和法制不严,使整个社会包括工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行贿受贿现象。
印度人很慢,而且对距离的感觉不强,时间观念就更别提。印度人很自信,总觉得印度是最好的。
F. 外贸知识:怎么样跟印度人做生意
和印度客户打交道时,多夸一下他们,跟他们聊一下Taj Mahal,这是他们的骄傲。不要跟他们谈你的饮食习惯,因为大部分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他们反对屠杀生灵,所以不跟他们说吃猪肉啊,牛肉之类的,在印度,猪几乎都是靠垃圾生存的,所以很脏,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如果有女士,你可以跟她谈印度服装,说服装非常的漂亮。
大家对和印度人做生意都觉得很烦的,他们的鬼问题特别多,非常难对付,很多人甚至收到印度的讯盘都当作垃圾邮件处理。不过这总归是不妥的,做生意嘛总是要有一线机会就争取的,只要我们认真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提高自身风险意识,不随便做那些没有保障的付款方式,我们跟尼日尔爾利亚也是可以做生意的。
印度人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印度人对于价格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质量。即使报给他们的价格是市场上最便宜的他们也是跟你照砍不误。
2、印度人的忠诚度是比较差的,也许和你合作多年,发现有其他厂家价格低一点点可能就转单了,而欧美客户忠诚度则比较高。
3、印度人的精明是出了名了,他们很会很精明地算计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话说回来这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大家特别是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在对印的贸易交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报价的时候适当加上一点价格给他们砍,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定量给他们报个等差的价格,让他们觉得定多了有甜头。对于那部分烦不胜烦的问价格而从来不关注产品细节的贸易商保持常规的回复,可以制定一个回复模板。对于吹自己实力有多强,订单的数目有多大切不可全信,要适当调查一下他们公司的状况,至于订单的数目,等他真正下单了以后才是具体的数目,否则都是把他当做理论值处理。
2、坚持付款方式以即期信用证为主的世界上通行的习惯贸易做法。仔细、认真地审核并履行信用证。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严格按信用证条款执行,不给一些不法之徒以可趁之机。不听信买主的花言巧语和种种理由,坚持不做付款方式为D/P即期、远期和D/A的交易。因为当地的市场在不断变化,进口政策也时有调整,一些进口商,特别是一些中小商业公司随时有可能以各种借口不履约。 俗话说:“货到地头死”。由于进口商掌握着主动权,近两年因以D/P、/D/A方式交易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中国公司已有数家。一些不法进口商,货到后以种种理由不赎单提货,并以此要挟出口公司,无理强迫中国公司一再降价和改付款方式为D/A,以达到以极低的价格买到货物甚至完全侵吞货物的目的。
3、通过香港、新加坡的中间商,尤其是印度人在上述两地开的皮包公司达成的生意需加特别注意。他们有的是香港开证,货交到香港然后再转船到印度;有的则是香港开证,交货目的地是印度;有的是中间商联系,印度的最终用户开证。凡此种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调查中间商的基本情况和资信,分清责任,按规定的法律程序办。近几年,按以上方式成交的买卖,由于中间商在其中做了手脚,发生贸易纠纷,索赔甚至违反印度有关进口的法律、法规的例子已有很多起。
4、注意市场调查,顾全大局,认真制定价格和严格对外报价,不要为了开拓市场和抢到客户而低价倾销。近年来,印度政府不断以反倾销名义对外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5、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如果因为进口商不付款不提货或因质量问题需要退货是允许的。出口商需凭原进口商提供的不要货证明、有关提货凭证及出口商要求退货函电委托船代理在付清港口仓储费、代理费等合理费用后办理退货手续。如果进口商不愿给出口商出具不要货的证明文件,出口商可凭进口商拒绝付款或提货的函电或由银行或船代理提供的进口商不付款赎单的函电、有关提货凭证及卖方要求将货物回运的函电委托船代理直接向印度有关港口海关提出退运要求,并办理有关手续。如果货物被进口商从海关提出,因质量问题需要退货的,进口商已交付的进口关税也可以退还,不过只能退还原来所交关税的80%-90%。
近年来,少数不法进口商常常以海关不允许提货、海关将没收、拍卖进口商品及海关不退进口关税等谎言欺骗中国出口商,务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出口商在办理退货手续时,应注意在印海关规定的港口海关仓库存放时间内不失时机地办理有关手续。印度海关规定,货物到港后可在海关仓库存放30天。满30天后海关将向进口商发出提货通知。如进口商因某种原因不能按时提货,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海关提出延长申请。如进口商在延长后的时间内仍未能按时报关提货,海关将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向进口商发出催促提货的通知。
G. 近半数印度人支持中企在印经营,对此你怎么看
1.显示了中方企业在印度市场已经占据重要份额印度市民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支持,显示了中国相关企业对印度居民生活提供的保障性。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其贫困人口占据人口总数的30%左右,其贫困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中方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更多的印度员工,同时其为印度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推进了印度相关经济的发展。失去中国相关企业印度相当一部分人群将会面临失业的问题,从而失去生活来源。其表明中国相关企业已经在印度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H. 如何正确处理中印经贸关系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对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另外,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也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合作水平虽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八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
印度媒体曾专门撰文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制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这种进出口结构使得印度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有限,也容易产生贸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体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障碍。
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尽管印度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经济改革,但其内向型经济特质十分明显,整体的对外开放度并不高。其次,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商品的进入,阻碍了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多,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国内投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