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古代多少土邦王宫

印度古代多少土邦王宫

发布时间:2024-05-03 11:35:16

❶ 印度历史

印度的历史缺少文字记载

在12世纪穆斯林入侵之后,印度历史的很多文字记载或考古证据,都被穆斯林毁灭了。
一般认为,比较有根据的区分和描述如下:
公元前3300-1300:印度河谷文明(Ins Valley Civilization),这个文明彻底消失的原因至今不明。
公元前2000-325年:雅利安人(Aryan,来自伊朗地区)逐步入侵。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
公元前324-前185年: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鼎盛时期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印度古代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阿育王时代达到巅峰。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次大陆长期分裂为很多大小国家。
12-16世纪:在印度北部建立过五个穆斯林王国,均以德里为首都而统称为德里苏丹国(Sultan of Delhi),疆域都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但是不包括印度南部。
1526-1858: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基本统一印度。17世纪欧洲各国在印度南部建立贸易据点。
1858-1947: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者British Raj)。
1947- 至今:印度共和国,独立主权国家,英联邦成员国。

说明与名词解释:
英属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前的状况:存在600多个土邦,合计面积占印度的45%,人口占印度的24% 左右。印度的土邦的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
中文:土邦。
英文:Princely State。
日语:藩王国。
英属印度:这段历史采用British Raj(英国统治)的说法更为准确,领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等地。斯里兰卡则直属英国。早在1612年,英国就建立了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1857年印度起义(Indian Rebellion)以后,已经经营印度将近250年的大英帝国干脆攻占德里,终结了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
印度联邦:初为印度联邦,后改为印度共和国。建立过程不顺利。例如,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 当时拥有2.2万军队和20 多万民兵,不想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8 年,印度独立第二年的9月13-17 日,3.5万印军发动“马球行动”(Operation Polo),武力迫使其并入印度。由于面积多达20多万平方公里,这场冲突双方伤亡不算大:印军32人死亡,97人受伤,土邦军队490人死亡,122人受伤,民兵1373人死亡。同一时期,印度独立伊始,就与巴基斯坦爆发伤亡很大的激烈军事冲突,双方的争端至今没有结束。不述。

综上所述: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统一的王朝,也是唯一统一过整个印度的王朝。
所以,阿育王的故事和形象,成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历史楷模。

华氏城(Patna,旧译华氏城,现译巴特那),位于印度东部。长期的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
孔雀王朝是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325年)的第二年起家的:这个王国击败了其他各个印度王国,赶走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驻军,统一了整个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
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延续长达1600多年的一所大学,就在华氏城(Patna)东南85公里处。这所大学的唐朝译名为那烂陀寺,英语:Nalanda University(那烂陀大学)。详见后述。

宝莱坞2001年的着名电影《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着名电影《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着名电影《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着名电影《阿育王》(Ashoka)剧照。

阿育王,确有其人,也有考古证据。
历史记载:
孔雀王朝先后九个君王,阿育王是第三个君王。
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前340-?,在位时间:公元前320-298年),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耆那教,把王位丢给了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 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耆那教寺庙里去世的,至今是一个谜。
阿育王的爷爷和父亲已基本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但是,他们都多次征战,没有征服羯陵伽王国。羯陵伽战争(Kalinga War)前的形势如右图所示: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孔雀王朝的领域(蓝色),只有右边海岸边的一小块半圆形的土地几十年中始终没有屈服。
阿育王:Ashok 或Ashoka the Great
生卒:前304-前232 (秦灭六国统一之前)
在位:前269-前232年=37 年
他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王朝后,统一了印度次大陆。最后一次着名的战役是公元前265年的羯陵伽战争(Kalinga War):阿育王的军队经过残酷的战争,征服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没能征服的羯陵伽王国,死亡的羯陵伽的军民超过10万人,战后被驱逐的百姓超过15万人,阿育王的军队也阵亡10万人以上(各种来源的数据不一样),尸横遍野,羯陵伽都城附近的河水也染红了。
阿育王自己也被惨烈的场面,深深震撼了。
史称“人类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战争结果”:获胜阿育王在羯陵伽战争之后没有欢庆,反而宣誓不再杀生,不再战争,皈依佛教。他还雕刻了很多石刻的铭文,宣传他的“不杀生不战争”的意旨。右图是出土这种“阿育王铭文”(Edicts of Ashoka)的地点示意图:黑色方框是大型石刻铭文,黑色三角是立柱形的铭文,白色方框是小型石刻铭文: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等地。
阿育王大力推广的佛教,从此流传到其他国家。
佛教研究教育设施在印度很多,最大一处是首都华氏城郊区的那烂陀寺(Nalanda University),吸引了亚洲所有国家的留学生,包括唐朝的玄奘,详见后述。

羯陵伽战争发生的公元前265年:
中国:春秋战国,过了43年后,公元前221,秦灭六国统一。
罗马:基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正在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
希腊化国家:这一年,阿基米德发明了提升水的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机(Archimedes screw)。

❷ 巴基斯坦与印度关系常有摩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 ”,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

❸ 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专家却说印度无历史

人类诞生后,凭借着自己的创造力,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各种文明,而其中最为璀璨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我们看来,印度作为四大古国之一,同样有着和中国一样悠久的历史。但是,历史伟人马克思却说印度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古印度仅仅是地区概念。古印度,其实是指很多小国家共存的地区,即使有一些强国发动战争也无法统一其他国家。这种现象持续到印度地区被英国殖民后,才真正的统一。

❹ 英国属于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为何后来突然就消失了

首先其实英国殖民了印度之后土邦王室们并没有全部的消失,王室肯定是消失了,毕竟是完全殖民主义的印度,自然不会留下王室,而土邦王公们则是顺英国者活,逆英国者死


英国殖民政策之所以改变是因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权限被削减,英国王室直接管理了印度。改变之后的殖民政策规定英属印度由550个土邦和英国人直管的殖民地组成。存留下来的土邦王公成为英属印度的统治基础。英国国王在之后同时是印度国王。所以说土邦王公并没有消失,还有整整550个之多,只不过是服从于英国统治了而已。

❺ 初一地理

一、印巴克什米尔之争: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 ”,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在南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印巴关系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南亚安全环境的好坏。两国独立这么多年,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如故,安全疑惧有增无减,紧张对峙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显然,双方长期的武力对峙和激烈争夺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与安全等现实主义者所看重的利益,严重地损害了两国形象,并无缘分享区域合作的利好。究其原因,印巴矛盾的无法缓和主要与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与作法有关。为什么唇齿相依的印巴两国,不能通过互利互让在克什米尔实现和平呢?透过物质层面而深入到政治文化领域,或许能给我们理解印巴关系中的一些沉疴以诸多启示。

一、印巴分治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是“古印度母亲”的两个孩子,在漫长的岁月中尽管经常“阋于墙”,却也能外御其侮。直至英殖民统治者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来没有发展到强烈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地步。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以后,逐渐利用印度的社会分裂及宗教矛盾对印度实行统治,从而有意地放大了印度社会的分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他们发现,宗教分歧最便于英国“分而治之”政策发挥作用。直到1858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开始之前,所有印度人并未熟悉到,英国人对他们祖国的统治是对他们爱国心的公开挑战,也是对他们有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维持自己生存的否定,他们仍以自己的宗教派别和文化属地作为其归属的向心力。民族主义、国家主权等这些新鲜和进步的概念随着英国的统治进入了印度人的视野。在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方面,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成为一种凝聚力鼓舞和引导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印、穆相异的宗教信仰与价值体系却导致印、穆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开始滋生并一步步恶化,逐渐形成代表彼此利益的组织和集团,最终尖锐地表现在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建国理念及其政治实践上。
随着世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沿着两条线行进,其各自的目标是政治文化相异的印度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尽管有德高望重的甘地和尼赫鲁这样的宗教宽容者和崇尚世俗主义政治的领导人的协调,随着双方政治理念的越走越远,印度教派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印度濒于内战的边缘,分治是唯一能和平解决矛盾的方式。无论是英国政府为了挑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种族仇恨以便其火中取栗,还是面对印度复杂、紧张的局势无力回天之时急于扔掉印度这个炙手的山芋。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和7月4日英国议会制定的《印度独立法案》,(1)(P185~188)使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了英联邦内两个新的享有主权的成员国。在两国人民沉浸于独立的幸福中时,谁曾料到,由于“蒙巴顿方案”简单地以教民的多少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因而无疑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埋下了宗教分歧和仇杀的火种。
在国际关系层面,印巴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克什米尔主权问题展开。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一个土邦,面积约为2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00万,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占20%。虽然克什米尔的多数人口为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却是印度教徒。按照《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克什米尔土邦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公布独立,但事实上独立是不可能的。在归属问题上克什米尔土邦内部也发生了权力之争。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分别于1947年、1965年和1972年进行了三次战争。克什米尔问题使印巴关系时紧时驰,尽管双方政府进行了多次磋商,但直至目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充其量说只是“两国冰冷关系出现解冻的开始”,离解决迫在眉睫的一些现实问题仍遥遥无期。
与克什米尔主权争端相伴随的是双方间激烈的军事竞赛,从常规武器至核武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消耗双方有限的发展经济的资金,造成国内问题突出。尼克松曾对此做过评述,他说:“尼赫鲁最大特点是:过多地把他那无可否认的出众天才和精力用于印度同巴基斯坦的冲突。假如他还活着,他能够而且也有力量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忍痛做出牺牲,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未能使自己做到这一点。印巴冲突是战后历史上无谓的军事开支中一个最可悲的例子。”(2)(P313)直到今天,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印巴关系改善的因素,印巴间的任何和平或军事行动,都会与克什米尔问题关联起来。
我们在追踪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印巴双方立场的强硬。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着他们不惜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争夺这一地区呢?经济和安全原因固然十分重要,但双方在此地的誓死相争反而大大增加了双方的安全威胁和经济负担。因此,除经济与安全因素之外,克什米尔争端的后面还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一般来说,文化经常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隐性因素,我们不妨主要从政治文化视角做些解读。二、克什米尔问题关涉到印巴建国理念的存废

印巴分治带来的最大恶果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作用对印巴双方来说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克什米尔的得失还牵涉到不可小觑的民族感情和国家立国理念等政治文化因素。假如克什米尔归巴基斯坦,就意味着印度承认了“两个民族理论”,也就否定了印度的“世俗主义”建国原则,即与尼赫鲁等政治精英所言的印度是各宗教和平相处和宗教因素不介入政治的原则相背,与尼赫鲁想以“大印度联邦”形式全盘继续英帝国殖民遗产实现大国目标的政治意愿背道而驰。因此,尼赫鲁把克什米尔归附印度看作一种手段,通过谢赫·阿卜杜勒的努力,在印度联邦内的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起世俗的邦,以此向“两个民族理论”提出挑战,证实按宗教分为两个民族的理论是不成立的。(3)(P106)尼赫鲁认为,听任克什米尔归属巴基斯坦,不但使大国梦想遥遥无期,关键是有可能招致印度国内印度教徒的强烈不满,引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种族仇杀,导致印度分裂。相反,假如一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与印度合并,那么就更加符合尼赫鲁所主张的建立“世俗化印度”的目标,并以此反对以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分野。因此,尼赫鲁也把克什米尔归属印度看作是他所提倡的“世俗主义的象征”(4)(P15)。这样,其建立“大印度联邦”或“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努力不会受到宗教和“两个民族理论”的影响,可以放手在南亚实施其大国目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可以表明印度在南亚地区争取实现大国地位的政治决心和力量。
但对巴基斯坦来说,印度占有克什米尔就意味着其建国合法性被否定,而且,假如巴基斯坦承认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的领土,也就否定了自己赖以立国的根本原则——“两个民族理论”。阿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则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民族定义和检验标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是两大民族。……无论根据什么样的国际法准则,穆斯林都是一个民族。(5)(P257~273)他认为两种文明基本上是建立在相互冲突的思想观念上的,穆斯林一定要同印度教徒决裂以成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真纳曾说:“统一的而似乎又是民主的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印度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印度教徒、穆塞尔曼(他总说穆塞尔曼,而不说穆斯林)和英国人用武力统一过,这种统一只有在专制政体(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下才有可能,它从来不是也不能是以人民的真正统一为基础的。分歧太大太深,它们超过经济和社会的分歧。这种分歧是根深蒂固的。印度并非一国,它是个大陆或次大陆。它决不能只是一个国家。”(6)(P248)1944年3月23日,真纳在纪念“巴基斯坦日”的文告中说:“印度穆斯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巴基斯坦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我们的安全、我们的解放、我们的命运。”真纳使巴基斯坦国成为现实,但他认为,印度图谋克什米尔,表明“印度一心要消灭他所建立的国家”。(7)此后历届巴基斯坦政府也无不认为,印度一定会不断挑战和否定“两个民族”理论,并要从根本上否定巴基斯坦立国的合法性,从而为其武力兼并巴基斯坦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巴基斯坦领导人的这种担忧在独立后的印巴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因此,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巴双方看来,不仅仅出于战略和经济上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对双方立国理念和国家生存合法性的挑战,它已涉及到两国精神深处的政治文化积淀,是不能轻易妥协的。印巴由于政治文化不同而导致了相互间认同的差异,最后发展到双方立国理念的分歧,“统”、“分”之争最终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最后表现在“两个民族理论”这一核心问题上。该理论虽然强化了巴基斯坦的独立和特性,但它究竟与印度领袖们的建国理念和意愿背道而驰。这样,在民族独立斗争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不仅是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且是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民族愿望之间的冲突——穆斯林为了生存,而印度教徒为了超人一等。”(5)(P257~273)克什米尔问题在巴基斯坦看来,影响其独立与主权;在印度看来,直接影响到其大国梦想的实现。

三、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政策是其大国情结的负效应

大国诉求是影响印度外交决策与实践的最值得关注的政治文化内容之一。印度在南亚地区为实现其“印度中心”和“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与其弱小邻国的矛盾时隐时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一直不断。只要有印度认为可能削弱其大国地位的事件发生、有印度认定对其地位产生威胁的国家出现,印度就要全力以赴地使其臣服甚至消失。在印度看来,南亚地区是一个战略实体,印巴分治是人为的错误。印度反对巴基斯坦的建国思想,不承认巴基斯坦国家的合法性,实际上是耿耿于怀于对印度的分割。而巴基斯坦独立后奉行的抵制印度称霸的对外政策更使印度认为,南亚各国中敢于向印度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的非巴基斯坦莫属。在“印度中心”思想和“小国灭亡论”的指导下,印度全力谋求与巴基斯坦的合二为一,并充分利用地区力量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相对优势,意欲建立起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体系。对不愿臣服的巴基斯坦,印度从政治、军事、外交和心理等方面对它保持着强大的压力。分治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和平建国的目标,但从一开始巴基斯坦就认为“这是一个带来很大动荡的分治。它影响到……边界这一侧的心理状态,使人们进一步认为印度不甘心巴基斯坦建国。”(7)
印度对巴的强硬态度源于其“大印度联邦计划”和“有声有色的大国”设想。尼赫鲁在印度独立之前就开始构想未来印度的版图范围及在世界上的作用,从尼赫鲁自传中可看出,他在1943年的远景计划是建立一个大印度联邦,其中包括印度、缅甸、阿富汗、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到1944年写《印度的发现》一书时,他对自己的计划做了修正,尼赫鲁觉得把中国囊括到该联邦不现实,最后把“大印度联邦”定格于南亚-印度洋地区,即从中亚、西亚到东南亚这一广阔的地区,印度将发挥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作用。这一思想的衍化形式就是“印度中心论”和“小国灭亡论”。随着世界和南亚局势的变化,印度虽然不再提“大印度联邦”这一计划,但“印度中心论”和“小国灭亡论”对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并被视之为规矩,成为印度政府自建国以来推行地区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思想基础。要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的目标,就需削弱南亚其他国家的实力,巴基斯坦在印度实现其大国目标中最具“不合作”性,因此,以克什米尔问题为借口弹压巴基斯坦是一箭数雕的好办法。印度人民党政府拒绝巴基斯坦的橄榄枝,不接受他国的和平斡旋努力,很简单就是要以自己的意图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遭到巴基斯坦的抵制之后,与巴基斯坦兵戎相见也就不足为怪了。甚至90年代中期的拉奥政府还强调要用武力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实际上是想用武力摧毁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对印度确立南亚霸主地位不服的“忤逆者”。对印度来说,克什米尔的得失更多地是对“印度中心”大国地位能否确立的证实,克什米尔是其实现印度中心地位的战略棋子。即使巴基斯坦答应印度的要求,把克什米尔全部让予印度,但是,假如巴基斯坦力量仍很强大,印度也还会制造出另一个“克什米尔”问题来。
而对巴基斯坦来说,克什米尔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巴基斯坦存在的合法性和国家安全。在巴基斯坦看来,克什米尔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巴基斯坦的国名构成中就可看出,巴基斯坦一词在英语(PAKISTAN)中,其字母代表次大陆西北部穆斯林占多数的几个主要地区: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西北边境省),K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S代表信德(Sind),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少了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不完整。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曾讲到:“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假如我们答应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巴基斯坦的立国理念要求它不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太大让步。国家理念的对立和印强巴弱的地区力量结构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始终都面临着来自印度的严重威胁。(8)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巴基斯坦只能采取结盟政策以自保,这种做法恰恰是印度不能容忍的。
从印巴三次战争的情况看,印巴对抗的实质是,印度为实现其主宰南亚次大陆的抱负千方百计地扫除主要障碍巴基斯坦——印度南亚争霸的真正对手。印度假借克什米尔问题,以克什米尔为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切入点来制服巴基斯坦,以确立起印度南亚主宰国的独霸地位,而且,这一杀鸡骇猴的作法是让南亚其他国家顺从印度“领导”的有效手段。可见,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大国思想作祟的结果。

结论

印巴冲突的主题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消除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近代以来长期积累的仇恨和分歧,以及由宗教冲突导致的国家理念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归根结底,就是要培育出新的政治文化以孕育和平与理性思想的种子。但从目前看,这一目标遥遥无期。
印度视巴基斯坦为其谋求大国地位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必去之而后快,但是,与巴基斯坦的不和,严重阻碍印度与亚洲国家,非凡是与亚洲伊斯兰国家关系的发展。印度假如想要在其他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首先必须处理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可是直到现在,印度的一些人甚至有些学者的态度令人担忧。印度东南亚研究所的巴拉达斯·戈萨教授在印度核试爆以后撰文说:“当南亚安全被印巴之间的竞赛所左右时,印度不仅可以以国家大、人口多、综合国力强支配该地区,还可以限制外部力量对印度邻国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亚有一个聚焦点,即:印度以其人口多,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基础雄厚称雄南亚,比让两个不均衡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保持势力平衡更能确保该地区的稳定。”(9)假如这是印度知识界共识的话,可以说,印度至今还没有熟悉到,一个不为南亚本地区支持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表面上是领土主权之争,实际上,争端的背后主要还是两国建国理念和国家地位认同的较量,并由此导致两国间和平安全环境的难产。可以说,印巴关系的沉疴——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主要是由两国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的对立造成的,在印度方面,其大国主义理念的扭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❻ 英国属于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为何后来突然就消失了

因为英国的殖民者消灭了这些反对他们的土邦王室。扶持了一部分不反对他们的土邦王室,但是由于制度的改革,这些王室几乎都走向了衰落。

在2015年12月的时候,印度的最后一名土邦王室的国王哈蒙帕措也终于以94岁的高龄穷困潦倒的去世了。

我真的觉得土邦王室的消失是印度被殖民和独立所要面临的必然的结果。

❼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关于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有两点解释。其一、英国总督驱逐了土邦王室。其二、印度通过宪法废除了土邦特权。


总结一下,印度土邦王室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取消的,所以从那个时期印度土邦王室就自然消失了。

❽ 印度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时有多大,边界至什么地方,哪些国家是从印度分出去的

向北至喜马拉雅山,南到印度洋,印度周边的孟加拉等

❾ 印度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如何

根据我从书上看到的内容,我认为,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是战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来的曾经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这片土地定居下来(英国人那种把印度当殖民地的除外),几代人之后也变成了战五渣。

下面按年代顺序介绍一下印度简史和各个时期印度军队战斗力分析:

1.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比中国还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称印度河文明,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认为是达罗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认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还没有破译。

注:达罗毗荼人现在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他们和北部的雅利安人后裔相比肤色更黑,个子更矮

这个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说是因自然灾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认为是被外来入侵者灭亡,这入侵者就是着名的雅利安人。

2.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从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语,通常意义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这个时期。种姓制度也是这一时期出现,很可能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纯洁而创立的制度,这套制度几千年来在印度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实行,即便是几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响和威力:现在高种姓的人一般肤色较白,相貌更类似欧洲白人,而低种姓的人一般肤色较黑。

但这些入侵者进入印度之后相当长时期之内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这期间有“十六雄国时期”,但都是内战,没什么能体现印度战斗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入侵。

有人说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亚历山大的侵略,这是不对的,当时的印度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并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样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胜利来取得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亚历山大本人在印度并没有失败,不但如此还打了一场着名的胜仗,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但印度次大陆上的邦国林立,打败一个还有一个,而且每个国家都不大,毫无成就感。

最终亚历山大麾下的士兵全都厌倦了战争,亚历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师回朝,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权力真空,旃陀罗笈多·孔雀因势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国,在他的孙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国的疆域达到历史上最大,几乎统一了印度全境,这应该是印度历史上武功最盛的时期,此前和此后,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领土上能超过孔雀王朝。

除了统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国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了,据印度人说,孔雀王击败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亚历山大曾经的部将),但希腊人说,塞琉古胜利了,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双方对峙,没有决定性的战役,最终握手言和,从之后双方比较和睦的关系来看,这个观点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4.贵霜王国

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就走向分裂,仅仅五十年之后,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杀,孔雀帝国灭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达罗王朝等朝代,这些帝国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国比起来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仅限于恒河流域),影响力也有限。

之后印度人迎来了又一个征服者,贵霜王国。

贵霜王国的建立者是在中国史书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个被“匈奴人打得举族西迁,连国王头颅都被匈奴人做成饮酒器具,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络夹击匈奴,但却发现其国人已经安顿下来不愿对匈奴复仇”的月氏人。

贵霜王国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但其军队战斗力却十分可疑,这个所谓四大强国其含金量真的没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还因和亲问题和汉朝打过一仗,出兵七万,被班超所败,这事在中国史书上仅仅是提了一笔。

但就是这样一个战斗力可疑的贵霜王国在印度境内却是威震一方,很长的时期之内牢牢地控制着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国

贵霜王国延续了300多年,但势力局限于印度西北方和中亚地区,从未统一过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内的领土后来被笈多帝国吞并。

笈多帝国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个高峰,它统一了北印度,从疆域面积上来说,仅次于孔雀王朝,是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统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着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成的。

笈多帝国的极盛时期是旃陀罗·笈多二世(即着名的超日王)时期,见图上疆域最大的时期。

但谈到军队战斗力,除了面对印度境内的对手之外,这个几乎统一印度的帝国也没多少拿得出手的,从帝国初期就始终面临西北方的??哒人的威胁,但和汉朝(灭了匈奴)唐朝(灭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强算是灭了辽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终没能消除这个大敌,超日王死后没多久,笈多帝国就因??哒人屡次入侵而走向崩溃。

??哒人,曾自称匈奴,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样也是中国北方草原西迁南下的游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样在印度境内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战绩是公元500年进抵恒河流域,事实上终结了笈多王朝的统治。

5.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灭亡之后,印度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期间最着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国是戒日帝国,因其创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短暂但非常重要的时期,戒日王在中国更是出名,因为唐僧(玄奘)取经就发生在他统治时期。

戒日帝国的极盛时期和疆域最广的时期是戒日王统治时期,但也仅仅统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于这个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有一段中国史书上默默无闻,最近才大放异彩的记载,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大概过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听说大唐使节来到,派人伏击唐使,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逃脱,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生擒阿祖那。

6.莫卧儿王朝

戒日王朝之后,印度长期分裂,期间,中亚的穆斯林屡次入侵北印度,在这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基本征服并统治了北印度。

然后,伊斯兰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来了,帖木儿帝国崩溃之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从此直到现代印度共和国建立,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统治(严格说来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这样算的话印度自从吠陀时代以来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统治的)。

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着名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进了印度就变弱的魔咒再次显灵,帝国极盛时期是是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但帝国的衰落也是从奥朗则布晚期开始的,他对南方的马拉塔帝国的征服从未成功,他死后没多久,马拉塔人便夺取了中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的头衔从那时起,至少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已经成为一个虚衔。

这张图实际上夸大了莫卧儿帝国的实际控制力,马拉塔人(图上为马腊塔人)仅仅是承认莫卧儿帝国的宗主权。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虽名义上统治印度,但实际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着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这两个强盗都曾攻入过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后满载而归。

南方的马拉塔人也是越战越勇,大有取莫卧儿帝国而代之的架势,但是遇到了外来的强盗还是略逊一筹----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之中,马拉塔人遭到惨败。

7.英国殖民时期

莫卧儿帝国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闯了进来,他们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国人和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主人的英国人。

这段历史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英国人征服印度的过程并无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的规模你简直难以想象:

普拉西战役,参战双方分别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受法国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英国人一方出动了900个英国士兵和2000个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动了一万五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国东印度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

最终,英国人以死伤75人的代价(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5万大军(死伤500余人)。

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权。之后英国人又将矛头转向法国,并在随后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中将法国的势力从印度彻底清除;自此,印度开始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大约有600个土邦。

8.印度共和国时期

现代印度的独立和统一过程,大家都比较熟悉,不是靠着武力而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借着二战战后民族自决和帝国主义全面后退的东风,顺势而起,就连疆域都是继承了英国人殖民时期的遗产,比如印度南部和东北方的那几个邦,曼尼普尔、阿萨姆等历史上从未被印度有效统治过,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跃的分离主义势力。

实际上我非常怀疑,若没有英国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属印度领土一箩筐地打包赠送给印度,印度能否统一都是个未解之谜。

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参考其他回答。

=====

最终我用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话来结尾:

“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

阅读全文

与印度古代多少土邦王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特和伊朗比哪个大 浏览:812
西蒙在意大利南部哪个地方 浏览:825
印度发明厕所什么梗 浏览:952
印度购买俄罗斯米格多少年 浏览:266
英国为什么要扣伊朗船 浏览:476
意大利红酒为什么会醉人 浏览:273
意大利哪个眼镜好 浏览:292
信阳年俗全知道中国新年俗有哪些 浏览:965
越南阿甘多少岁 浏览:347
伊朗民用电压是多少伏 浏览:42
一战英国中立会怎么样 浏览:355
意大利的山特点是什么意思 浏览:469
意大利小安素是什么版本 浏览:415
史泰龙为什么叫意大利马 浏览:414
伊朗人什么梗 浏览:30
苏联资助印度多少钱 浏览:854
印尼达拉沉香怎么盘图 浏览:12
英国教会有多少个主教 浏览:848
印度神药多少钱一克 浏览:773
印尼雅万高铁促进了什么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