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四大等级
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
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举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着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2. 印度种族等级制度
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因为阶级过大就会变成种姓,一但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在印度早已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种姓制度思想的残留依然影响着印度人比如不敢对高种姓开枪。首陀罗被吠舍歧视,低种姓=低道德会成为普遍观念。首陀罗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同情首陀罗以至义务帮助他们或结婚就是杂种姓或圣母,而婆罗门能力以外的资产等于零。首陀罗不管遭遇了什么,高种姓会觉得是因为懒,不能给福利养懒人。天真的吠舍有时会认为自己靠近高种姓会受到神的庇护很安全,然而婆罗门和刹帝利一纸文书就能把充满优越感的高级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罗。印度毛派首陀罗造反,吠舍被共产,婆罗门和刹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天生自带刹帝利身份。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一个底层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层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很少有底层人去偷去抢去故意伤害顶层阶级的。因为那些顶层高种姓人活动的区域,底层低种姓人根本就不会去。高种姓人打民事官司,对方一般也是高种姓人。也就是说,能跟底层人民发生矛盾,说明他们阶层区别不大。在吠舍眼里首陀罗是底层人,在那些真正的顶层阶级高种姓人眼里,吠舍也是底层人,除非换邦。
虽然种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废除多年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只是存在于观念之中,而观念这个东西,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经济上的发展,正在迅速的摧毁种姓制度在民间的根基。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此举引发了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然而这项规定却坚持了下来。
3. 在印度首陀罗和达利特都是奴隶吗
不是奴隶,只是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下被歧视、被压迫的低等人。但低等人也有区别,首陀罗是种姓制度下的最低的第四等级人(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瓦尔那
1.婆罗门:最高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司祭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高的瓦尔那,《梵书》(Brahmanas)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 《瞿昙》(Gautama)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在当时,首陀罗是奴仆,但也不是奴隶。
4. 印度阶级划分婆罗门
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但是在首陀罗之下,还有战俘后代组成的达利特,也被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外国人来到印度,尽管不属于种姓制度,但是也会被带入到种姓制度当中,而判断所处等级的最简单方式是肤色,所以肤色越白,等级越高。
印度种姓制度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雅利安人入侵并占领了印度,开始实行种姓制度,作为征服者,雅利安人占据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等级,被征服的原住民中的贵族也成为刹帝利,而普通人只能成为吠舍甚至是首陀罗,等级最低的的达利特是战俘极其后代。
印度温度高,原住民肤色黝黑,但是雅利安人来自欧洲平原,皮肤白皙,所以高种姓的肤色更加接近欧美人,从外观很容易判断出所在的种姓制度等级。除了肤色以外,财产也是判断制度的重要标示,尤其是妇女,高种姓女子往往穿金戴银,服饰华丽。低种姓女子则穿戴寒酸。
欧美国家的白人如果前往印度,会自然而然成为等级最高的婆罗门,至少也是刹帝利,因为肤色更白,而且普遍富裕,印度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在心理上印度自觉低人一等。华人在印度,通常会处于第二等级的刹帝利,因为华人虽然不是白种人,但是肤色并不黑,而且能够去印度旅游生活的,普遍比较富有,富人在任何国家都会有较高的地位。
印度早在1947年独立时就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不过在偏远地区,甚至是大城市,仍然影响着印度社会,如果想要成为超级大国,必须首先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印度平民已经无力抗争,按照印度教的说法,只要今生苦行,来世就可以成为高种姓,这也是印度人安于现状的原因。如果喝一口恒河圣水,来世很可能成为高种姓。
5. 印度是阶级国家吗,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以前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五级种姓制度划分,也是阶级划分。
现在有所缓解但依然是普遍现象,低阶级的很难进入高阶级,不同阶级之间不通婚。
基本上是以婆罗门为中心的制度,简单来说婆罗门是负责宗教祭祀的祭祀,用着很大的政治权利。刹帝利是武士阶级,国王等基本上就是刹帝利这个阶级的,吠舍是从事商业活动或者农牧业的,并无什么政治特权。这三个阶级是属于雅利安氏族部落成员。而首陀罗基本就是底层了,无政治宗教权利。达利特则是奴隶阶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