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

印度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4-06-20 08:03:00

Ⅰ 印度一群猴子疯狂报复摔死250只狗,猴子为何这么做

猴子会这么做,完全出自报复心理。事件的起因,在于流浪狗,此前杀死了猴子幼崽,而后便遭遇到了猴群疯狂的包袱。

猴群的报复,让人惊恐不已,它们在短时间内,就杀死了村里的250只狗,这只是统计出来的数量,实际上可能会更多,还有很多流浪狗,死在了荒郊野岭,没有被统计在内。

如果灵长类动物进化太快,将来可能会对我们人类生存,构成一定威胁。当然了凭借我们现有的实力,地球上的生物,还不足以撼动我们的地位。

Ⅱ 印度猴子为报复摔死250条狗,猴子的报复心为何这么强

猴子是灵长类动物,具有高智商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情感趋近于人类,所以猴子也有报复心就不奇怪了。

近日,印度西部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群猴子将村子里250条狗一个一个抓到屋顶或树顶,将其摔死。手段残忍,尽管当地人拼尽全力救这些狗,但是无济于事,没有一只狗幸存。当地人猜测,起因应该是一群狗将一个小猴仔残忍杀害了。所以这群猴子开始了它们的报复。

在印度当地,猴子报复人类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他们入室偷盗,破坏农作物,袭击人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令人们苦不堪言,但面对这群狡猾的猴子却无计可施。

在动物园里,让游客最头疼的动物也是猴子,他们永远不满足人类的喂食,经常发生抢游客的包,偷打游客的行为。所以高智商的猴子做出报复狗群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了!

Ⅲ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

Ⅳ 真实印度,突破你的想象

你对印度是什么印象?是飞饼加羊肉咖喱,还是载歌载舞的歌舞片?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尘土飞扬,还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荒诞不经?

印度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女生去印度 旅游 是不是不安全?印度人是用手来擦屁股吗?印度人是用手吃饭吗?我们对印度的好奇,随着中印民间交往的热络而增加,已经不再满足于抖音里的视频和影院里的宝莱坞大片。

每当提起印度,很多女性朋友都对这个神秘又富有风情的国度充满了向往。“有机会能去玩一趟就太好了!”这是很多女性友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面往往会再补一句话:“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啊?”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作为一个女性去印度,到底会不会像媒体上宣传的那样,随时有被性侵的风险。

毫无疑问,是的。2015年3月8日上映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度震惊世界。这个以2012年12月16日发生在印度德里的公交轮奸案为原型的纪录片,把女性在印度 社会 的潜在危险,真实而残忍地刻画了出来。

在印度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每20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在2018年的《对女性最危险的10个国家》调查报告里,印度更是“荣登”榜首。媒体上关于印度男性在性暴力问题上的斑斑劣迹的报道,已经不胜枚举。

最初,笔者作为一个外派到印度工作的外国人,也曾隐晦地请教过身边的一些印度男同事。显然对于这个有伤民族自尊和性别自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男同事都显得讳莫如深,这种“国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也能被理解。不过在转问到一些印度女同事时,大家就显得非常义愤填膺了。

在笔者外派的印度本地办公室,一直有一个规定:女性员工下班时间不得超过晚上九点。这项规定,纯粹是为了她们的安全。

一个名叫Aditi的女同事,为了上下班的方便和安全,每天开车上下班。这个小姑娘有一天下班回去稍晚了一些,路上又遇到了交通拥堵,自己的车卡在了车流中一动不动。这时,路过的男人们纷纷朝她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有些人开始冲她吹口哨,更有甚者有人开始拍打她的车窗和车前盖,大声对她怒吼着,好像是在咒骂她。躲在驾驶座上的Aditi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吓得直哆嗦。

Aditi当时面临的境遇,其实与德里公交轮奸案的女主Joyti相差无几。在很多印度男性看来,晚上八九点了还在外游荡的女人就是放荡、淫秽、不守妇道的,这种女人必须“教训”一下。

这种普遍的男性心态,也正折射出印度女性面临的困境:性别歧视、司法机构怠惰、色情观念流行等等,都是印度强奸案不断的直接原因,而根源还在于印度 社会 中女性权利的缺失——财产权、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女性就难以改变弱势和依赖的地位。

在患有“重男轻女症晚期”的印度,骂人最狠的话不是问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会生个女儿”。很多印度男人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怒不可遏,非得跟人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很多女性成年后嫁人时,都必须由娘家出一大笔嫁妆,否则不会有男人愿意娶这个女人回家,毕竟这是“亏本的买卖”;对于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来说,陪嫁个豪车别墅啥的都是小事一桩,但是对于广大普通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结婚有时候意味着噩梦。

由于印度女性长期无法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保障,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便会变得毫不遮掩、明目张胆。而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极端的不尊重:性暴力。

若论印度最成功的对外输出,一定是宝莱坞的歌舞片。一提起印度电影,第一时间映入脑海的一定是一群身着纱丽的印度美女跳着整齐划一的舞步,用热情奔放的舞姿去演绎电影的情节。一言不合就尬舞,已经成了印度传统歌舞电影的标配。为什么印度电影那么爱载歌载舞?难道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的调性吗?

确实如此。生长在南亚次大陆季风气候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个热情满溢且无比奔放的族群。他们喜欢去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 情感 ,而歌舞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表现力的形式。不论你信仰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多元化信仰的印度人都热衷于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伤。

曾经有个穆斯林女同事跟笔者说,即便是在家里做饭,也一定要开着音乐,伴着欢快的节奏,一边欢快地扭动自己的腰肢,一边用平底锅抛着飞饼,想想这画面都觉得无比的高难度。

还有一年冬天,部门组织团队的中印同事一起去德里的郊区团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几位目测体重已经超过140斤的女同事在小巴士座椅之间的过道上,愣是伴着司机的功放音乐热烈起舞。只见这辆小巴士在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不断地“弹跳”着,我们的“印度女团”在巴士上伴着起伏的节奏,毫无违和感地舞动着;在震天响的印度民族风音乐中,我的耳边仿佛又想起于和伟老师的那句经典台词:接着奏乐,接着舞!

既然说到了印度的歌舞,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国民爱好”,或者叫印度的ABCD:Astrology(星相学),Bollywood(宝莱坞电影),Cricket(板球),Devotion(宗教敬拜)。某种程度上,爱尬舞和爱看歌舞片,本身也是印度国民ABCD的一种延续。这种ABCD糅合了印度多元化的宗教、神话传说、民族自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元素。

首先是Astrology(星相学)。老一辈中国人喜欢讲属相和生辰八字,而印度人一直对 星座 及星象相关的理论非常笃信。

类似于中国的算命先生,印度也有占星师;不同的是,中国的算命先生早就在唯物主义价值观下失去了市场,而占星师依然带着他们的星盘和塔罗牌在印度备受尊崇。曾有机构估算,占星在印度的市场规模大约有100亿美元,加上周边的灵修、疗愈和法事,可以达到每年300亿美元。

根据公开报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万占星师和1万家占星培训学校。另外,占星也有“科班”路径:在前科学部长Murali Manohar Joshi的推动下,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占星学本科和硕士学位。想想这些数字,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后是Bollywood(宝莱坞电影)。这个成熟、优质且巨大的产业,在对外传播和投射上已经可以扮演印度的对外名片了。像印度电影圈的“三大汗”正在中国变得耳熟能详。

老实讲,在度过了最初那种对歌舞片这种表现形式的不适应后,笔者觉得印度电影无论制作的技术手段,还是演员的舞台张力,都具备比肩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水平。而宝莱坞电影中的歌舞片,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力量与美的和谐感,把这个民族的热情、奔放、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再有就是Cricket(板球)。如果从影响力角度讲,印度的板球应该是在ABCD中排名第一。这个由英国殖民者带来的 体育 游戏 ,在南亚次大陆生根发芽,并蓬勃生长,如今已经成为和足球、F1、高尔夫并列的最挣钱的经济运动了。

一年一度的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光是冠名权就已经奔着几十亿元人民币的价位绝尘而去了。这个南亚次大陆的第一运动,造就了一长串比肩宝莱坞明星和印度政客的板球巨星,同时演变成次大陆国家之间事关民族颜面的角力场。每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板球比赛,小到热身赛,大到世界杯,印度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打赢了,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打输了,如丧考妣,举国震怒。

最后一个是Devotion(宗教敬拜)。从印度这个国家的形成 历史 来看,这里杂糅了太多的肤色、语言、宗教、传说和文化习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这让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目前主流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结合复杂缤纷的占星,凡事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印度人,已经把这种对神明的信仰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记得曾跟几个印度男同事去酒吧喝酒,其中一个那天刚好赶上了自己所信宗教的斋戒日,好家伙一整晚除了喝水,愣是啥都没有碰。这个平时嗜酒成性的印度男人在自己的宗教节日里表现出的虔诚,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直到现在,笔者依然对驻印工作期间的一个细节记忆尤深。有一天,团队里一个印度同事过生日,大家买了一个蛋糕共同庆祝。印度人的生日派对蛋糕都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糊人脸玩闹的。当时一个印度女同事开玩笑般想往一个中方男同事脸上抹蛋糕,说时迟那时快,这位男同事一个闪身躲开了女同事的“袭击”,然后逃也似的离开了开派对的会议室。事后,这位男同事说:“想想她那左手可是抠过屎的。”

左手拿来擦屁股,右手用来吃饭,印度人的这个族群标签可以说“声名远扬”。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试探性地请教过印度同事。当时大家正值酒酣饭饱,情绪高涨,听到这个问题时,几个印度同事不以为意,甚至颇有一些自豪地说,左手伴水擦屁股本身就是一种讲卫生的表现。

在印度人看来,用厕纸来擦屁股,本身纸张的硬度会对肛门造成损害,而纸张上面附着的细菌,也会对肛门造成病菌侵害。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矫情,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印度是全球痔疮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不得不说,这跟印度人用左手伴水而非厕纸来清洁肛门是有密切关系的。

顺着这个话题,当时在场的一位学究式的同事很认真地对笔者讲,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传说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别,睡觉朝右属佛,平躺属阿修罗,朝左属魔;在这种左右之别的标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秽和圣洁的区别。污秽的左手用来处理一些污秽的事情,比如擦屁股,比如杀生;而圣洁的右手要用来处理一些圣洁的事情,比如宗教仪式时触碰法器,比如吃饭和与人握手。

当然,如果你翻一下印度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观点,你可能会找到更滑稽的理由。在着名问答网站Quora上,对于左手擦屁股的问题,很多印度人给出了各种“无比正当”的理由:“用手不用纸,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树木采伐,多环保啊”,“我们又不缺水,干吗不用水”,凡此种种。虽然这些理由听起来没毛病,但怎么看都像是事后诸葛亮,强行为一个行为的合理化寻找理由。

鉴于此,以后跟印度人握手时,一定要看清楚他伸出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关于美籍华裔和美籍印裔在硅谷、华尔街等世界主流舞台的竞争和对比,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是,印度人到了美国,明显比同去的中国人混得更好,佐证的案例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谷歌CEO皮查伊,微软CEO纳德拉;美国世界500强的企业里,外籍CEO 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

关于印度人为什么在美国混得比华人更好,很多人也“马后炮”地给出了一些原因:天然的英语语言优势;印度人都爱读MBA,擅长向上管理;印度人更团结,喜欢相互提携;印度人嘴皮子功夫了得。

而相对应地,说起去美国的中国人或者是当地华人,永远都是“听话的好学生”“做题家”“好内斗”“英语水平差”等等,一说就是《都挺好》里的苏明哲,这种标签正在变得根深蒂固。

但这个问题,如果换个方向来看,可能会有新的认知: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印度人都留在了美国,而没选择回到祖国呢?印度人才外流如此严重,难道不该是从印度国家和 社会 的维度去反思的一个问题吗?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曾请教过几位家境不错的印度同事。其中一位女同事,她的哥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现在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绿卡;而她对美国也是心向往之,每年的度假都要去美国哥哥家溜一圈。在这个上流 社会 家庭出身的印度姑娘看来,去美国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更优秀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环境,以及更为平等和自由的婚恋关系。

而另一个爸爸是工程承包商的男同事也认为,印度国内本身的环境过于糟糕,好的工作机会过多地集中在国企和政府体制内,私营领域的营商环境非常恶劣。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混口饭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从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优秀高材生们来说,这样的 社会 环境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施展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几乎所有的印度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向于让自家的孩子去欧美留学,如果能留在欧美定居就更好了。

从这个视角来看,懂技术、会管理、有野心、情商在线的印度人才,非常符合欧美国家对精英的定义,而糟糕的国内环境让很多印度人本能地选择“忘本”。相较之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愈发强大和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的持续提升,回到国内和留在美国的中国人,本质上已经不是同一个水平层次的人了。

当然,印度一直在不断变得强大。曾有人说,当下的印度就是10到20年前的中国,当下的中国就是10到20年后的印度。有着同样幅员辽阔的国土、同等量级的人口,再加上莫迪这个野心勃勃的政客,印度似乎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全力奔跑。但,印度本身复杂的国情和政治体制、沉重的 历史 文化包袱,以及今非昔比的国际环境,这些本身对印度能否复制中国的模式和道路都提出了疑问。疫情对于印度的打击和破坏更是显而易见,在当前莫迪政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印度的发展前景不可避免地要被蒙上一层阴影。

作者 | 关照 资深媒体人

编辑 | 谢奕秋

排版 | GINNY

Ⅳ 为什么印度人和华人智商最高

(编辑/李守力)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然而美国人说:“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资料显示,美国硅谷中多数(约70%)是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这两个民族都是相对古老的民族),美国的太空之城——休斯顿,有70%的华裔科学家!而情商与智商综合指数最高的人种是犹太人。 华夏文明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到现在一直没有谢过幕,而且还派生了许多支流,可见我们的文明的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 原因是这三个民族共同拥有一个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优良传统: 1、创造了伟大的宗教。中国有儒教和道教。犹太人有犹太教。印度有婆罗门教和佛教。 2、几千年一直诵读经典。中国人读诵四书五经。犹太人读诵圣经。印度人读诵奥义书和佛经。 智慧源于读经,经典是圣人教导众生的文字。整个世界文化都是圣人创立的。耶稣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经典是人类生命的根本,圣人离开了我们,留下了经典,经典成了我们与圣人沟通的媒介。 人在13岁以前,是人一生记忆力的高峰,这个高峰最多能持续到18岁。这是脑科学研究证明了的。这个时候读诵经典事半功倍,这个时期不求理解,但求读诵,直至背诵。经典里有圣人(神、主、佛、菩萨)的加持,“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经典在,圣人在。你只要读诵经典,言为心声,口读经典,圣灵便主在你的心里了。这个时期是人一生最关键的时期,是建立根基的时期。成圣成贤还是成凡,决定于斯! 人在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增强,到25岁左右理解力成熟,以后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孔子曰:我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以前只是背诵,等到十五岁,开始思考经典了。15岁以前根基打好了,学习任何学科就会非常轻松,非常简单。 王博士举了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九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说了。所以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嘛,能够看古典小说,这个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的作文,基础就奠定了,九岁!十一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老师教给他第一本书叫作《资治通鉴》,十一岁就读完了。到十三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任何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十三岁之前把所应该读的书全部读完。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脑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要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就没有了,大人才就跟这个人分家了。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的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很快,所以十九岁考公费留学,二十岁出国去,到了二十七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了,名家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十三岁前就读完了。二十八岁回来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十三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作《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三十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十三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 可是以后我们的教育部,不再让儿童读古文。于是此后中国人没有胡适之。出不来了,出不来了!可怜的中国!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你不是要写白话文,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什么叫白话文?不好好思考这点,“万世不得超生”!他为什么能,我们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国的孩子比他笨吗?!思想的问题,教育思想的问题!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绵式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放在脑子里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没有用吗?你看看胡适之就好啦!长大就有用,一个人是会长大的,学的这些不懂的东西,他有时间去懂,你怕什么!但是现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Ⅵ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着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

阅读全文

与印度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月星家居连锁在中国有多少家店 浏览:466
意大利威尼斯哪里有卖雪茄 浏览:931
英国广告学是什么 浏览:702
中国有哪些湾 浏览:297
深圳哪些企业在越南有工厂 浏览:7
越南辣椒油怎么做 浏览:226
越南咖啡冲量多少合适 浏览:643
印度女厕所是什么样 浏览:855
英国疫情还要维持多久最新 浏览:292
美国为什么禁止华为在伊朗开工厂 浏览:65
为什么突厥人长得像印度人 浏览:58
伊朗产的蜂蜜多少钱 浏览:56
春秋战国中国哪个省最大 浏览:263
意大利在中国什么地方 浏览:265
印度咖喱脚臭是什么原因 浏览:228
英国开离岸公司账户需要多少钱 浏览:651
英国现役军费多少 浏览:687
出国去印尼工资多少钱 浏览:407
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哪个更接近 浏览:712
芬兰教育如何在中国落地 浏览: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