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为什么印度女人脚涂成红色

为什么印度女人脚涂成红色

发布时间:2024-06-26 15:19:28

‘壹’ 印度安人的介绍

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着居民的总称。印第安人即美洲土着居民。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国人有着一样的体质。美洲土着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传统将其划归东亚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所说的语言一般总称为印第安语,或者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考古学和人类学专家认为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

印第安人
国北方,大约是在4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语言为北美洲蒙古人种印第安语。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哥伦布等探险者,以为他们到达的“新陆地”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一词的英文发音。)由于英国殖民者、美国人、欧洲殖民者(西班牙人)迫害、杀戮印第安人4000万以上,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已经不多,在美国建国后和西进运动中,美国人将原来住在今天美国东部的迫害、杀戮印第安人2000万以上,并驱逐到西部荒凉地,在美国已经很难看到印第安人了。
印第安人以前曾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印第安人经过四万多年的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由于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人,毁灭印地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莫顿及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阿梅吉诺等提出了印第安人发源于美洲的说法,但是,此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时至今日,在美洲大陆上还没有找到任何代表人类进化的猿人化石,考古资料证明,在美洲只有猴类没有猿类。那么印第安人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印第安人
白令海峡有的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由非洲而来,有的学者认为来自欧洲,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由南太平洋的岛屿而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少人甚至认为印第安人属于犹太人,是传说中失踪的十族的后裔。学术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但是随着考古学家不懈的努力和遗传科学的迅速发展,学术界普遍认同,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美洲人祖先有渊源关系。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端,白令海峡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峡的平均宽度只有 65千米,最窄处只有35千米,其间还有2个小岛(克拉特曼诺夫岛和克鲁逊什特恩岛),两个小岛相距只有4千米。而且白令海很浅,平均深度42米,最深处也只有52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以与陆地相连。由地质学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世界气候变冷,冰河来临,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便露出了海面,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加之这时,时值冰河期的亚洲东北部气候十分寒冷,冰川横溢,而美洲内地不但没有冰川,而且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猛犸、大象、麝牛、驼鹿、绵羊等很多动物都生活在这里。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猎人很有可能尾随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远古文明的开山鼻祖。而后,由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滚滚波涛重新淹没了大陆桥,又隔绝了两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使这些外来者成为独立的美洲大陆的土着居民。
关于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时间以及路线学界还有一些说法,不管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移民绝对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陆续到达美洲的,然后又经过长期的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大陆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居住下来。随着人类生物体的进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批迁入的印第安人由北而南在美洲各地建立起各种生活和社会制度,创造了大量的文化财富。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团体。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据资料记载,到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的印加人。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术上有了进步的发展,诸如有沟槽的石斧及石锤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部落间有贸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气候变得温暖,于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后,进入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河与亚伯达(Alberta)地区,亦有更北进入北极冻原。
前2000年前后,美国西南部原住民已开始种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个寒冷时期,阻碍了农业发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发展出以村落为基础的文化,特色是进步的农耕方法与复杂的宗教仪式。此时期在西南部各处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纳萨齐(Anasazi)、莫戈隆 (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属前普韦布洛(pre-Pueblo)社会。莫戈隆的农业技术是阿纳萨齐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与引导河水来浇灌作物;亚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来维持其农业经济。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期间,普韦布洛文化发展出用石块建造居室的技术,并在制陶方面有重大进展。 1300~1700年为退步的普韦布洛时期,由于居民向东、南方迁移,许多石屋因此荒废。现代普韦布洛时期始自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前来定居之时。普韦布洛文化与农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犹存。
在殖民时代,欧洲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对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为基督徒,并使其居于指定地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建立贸易关系。英国在1763年宣告将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区拨给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国统治结束而终止,接着由美国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发现黄金后,众多白人向西迁移,遂爆发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包括1876年苏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进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杀。 1887年多数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丧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政策以及社会上对民权的关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许多组织,并引起全国注意到他们的问题。
中美洲
万余年前,印第安人进入尼加拉瓜与墨西哥北部地区之间的中美洲,耕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于农业技术的稳定进步导致前2000年前后建立农业社会,由于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使小的居民点演进为大市镇,并刺激了陶器与其他艺术品之成长。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称为古典时期,有玛雅文明兴起,当时人们由僧侣阶级统治。他们最重要的神是丰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标志是美洲虎,是现存雕刻品中常见的主题。在后来的文化中,以传统上更为好战的鹰来代替美洲虎,同时,以人作牺牲也成一种常见的宗教行为。西元1000年前后,托尔特克(Toltec)与阿兹特克(Aztec)两帝国取代了这些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型态,直到16世纪西班牙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在巅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中美洲。
最早移民来的种族依居住地区可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现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与多山地区谋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却肯(Michoacan)山区。马雅人则占居危地马拉、犹卡坦半岛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兹特克人则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个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区方式定居,而以个别家庭为基本单位,男性与年长者居领导地位。社区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另一中心为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同时亦主持宗教仪式。虽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为主要礼拜方式,但精灵崇拜、迷信及占卜依然存在。
欧洲工业的技术与工具随天主教与西班牙人的征服传入中美洲,后来矿藏、农场、牛群成为殖民社会的经济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与危地马拉当地出生的西班牙人与其他混血后裔脱离欧洲人之控制并组成新的共和国政府。1910年墨西哥发生另一次革命,扫除了排他性的社会与经济政策,开始认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贡献。20世纪后期,在墨西哥城市与农村社会中,对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无差别待遇出现。
南美洲
据考古纪录,南美文明开始于西元前一万年,第一批北美与中美移民到达时。他们定居于火地岛、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峡谷地区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们的群体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以性别及年龄来定阶级。这些游牧的群体后来被高度农业发展的社会所取代。农耕社会位于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 (Arawak)海岸及内陆森林地区。由于他们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够维持较大且稳定的社会单

印第安人
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军事及宗教仪式为基础,在农业技术支持下,出现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型态。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约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于安地斯山中部,其后进步迅速,数千年间在农耕、技术上皆有开展。约西元1000年前后,有奇穆 (Chimu)、蒂瓦纳库(Tiwanaku)王国,及后来的印加帝国。印加的繁荣盛况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来。它的领域从秘鲁延伸到智利北部,曾发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统和复杂的控制粮食生产、储存与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时达350万。其社会阶级分为世袭的王室、贵族、工匠及农民。印加文明最显着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习俗来制定社会组织及高水准艺术产品的造诣。 16世纪欧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国的农业与政治习惯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贵族与工匠阶级纳入殖民地阶级制度中,而农民则沦为劳役者。在低度开发地区,印加人民仍保持他们某些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工业中心维持经济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劳坎人(Araucanian) 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统治,直到19世纪后期始遭压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贰’ 印度的风俗

印度有 牛的王国 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 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 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 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 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 身份 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 佛像 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 罪恶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 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叁’ 印度婚礼要严格遵守传统和仪式,印度的婚礼有哪些传统

印度婚礼要严格遵守传统和仪式,印度的婚礼有哪些传统?

印度婚礼不仅仅是庆祝活动,而且还严格遵守传统和仪式。比如,婚礼的日期是通过新郎新娘的生肖决定的,而非他的爱好。也是有一些标准规定了新娘在这一天应当如何打扮,例如穿红色裙子而非白色长裙,在额头上涂上红色粉末,在脚和手上涂上繁杂的指甲花图案设计。

1.占星术决定婚礼的日期

在古吉拉特语的婚礼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新娘的妈妈以友善和活泼可爱的方法拉着新郎的鼻子。根据这样做,丈母娘提示新的家庭组员,他在要求闺女的作用时需要维持谦逊。此外,新郎务必逃离牵扯。

10.新娘拿米饭往头上扔

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应该做最后一个仪式,Vidaai,向她的父母说“再会”。在Vidaai期内,新娘务必将一束米饭丢到头上,而立在后边的妈妈务必抓住它。这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方法来感恩父母为闺女所做的一切。那么您怎样看待印度的婚礼传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肆’ 印度风俗

印度有 牛的王国 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 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 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 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 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 身份 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 佛像 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 罪恶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 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民族风俗谈
回城小马带大家去购物,在车上他就已经是“落足了嘴头”(广东话,意为卖力的游说)介绍印度的香水如何名贵,茶叶如何好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什么,大家当然懂,看看嘛,适合的就买一点,其实,他带去的印度小店卖的香水很贵,一小瓶就要15美元,有玫瑰、茉莉、薰衣草和檀香型,买五送一,天晓得是不是小马介绍的自然材料提炼。
晚饭,是在德里的一间古色古香的饭店吃,饭店都把英国殖民主义时代的东西(算是古董吧)旧汽车,旧桌椅、照片、灯具什么的做装修。首先是到楼上看歌舞表演,投影机按顺序介绍印度各民族,每介绍一个就表演哪个民族的歌舞,演员就四女二男,虽然演员的形象差点,声色艺嘛!半小时的表演,音乐舞蹈都还算可以,乐得满场的老外高兴非凡。演出结束,大家到楼下吃印度餐,有烧鸡、咖哩食品,薄饼等,说实话不怎么好吃。至于许多人关心的,去印度是否不能喝印度的水,要喝了会拉肚子,据我全程的感觉,是没有的事。可能是没有真正喝到恒河的水吧。
在回酒店的路上,小马回答大家的提问,例如印度的学校,说是义务教育,但是还要按月收管理费,公办学校是10-100卢比,当然是不同的学校收费不一样。但是私立学校就贵了,每月要2-3000卢比。印度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十三年,然后是上大学。谈到印度的婚嫁风俗,小马笑着说,印度还是父母包办的多,未结婚还不知道自己的新娘是谁,印度人是先结婚后恋爱。他说在印度教中是没有离婚这个词的,印度人一生只结婚一次,女子嫁了人,就一辈子跟定一个男人,没有离婚的。已结婚的女人很容易区分,就是眉间会有点上红点的化妆。据说凡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就要一生穿白衣,不能戴首饰。自由恋爱结婚的也有,但是就不如包办婚姻的,许多是离婚收场。谈到印度偏远的地区过去有女子嫁了丈夫,丈夫死了,在丈夫火葬时“殉情”的事。有婆家嫌新娘的嫁妆不够,烧死新娘的事。小马承认,过去是有过,至于究竟是被人抛进去的,还是自己跳到火里的,就不得而知。但是,小马一再的强调“80年代后没有了”。说到印度的人口,小马笑了,他说印度教和其他的许多教派,都是没有计划生育这条的,印度现在有人口近11亿,(据印度官方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印度人口约为10.27亿。)很快就要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伍’ 印度的风俗习惯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传统舞蹈——婆罗多舞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纱丽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陆’ 神秘的印度手绘复杂而美丽,结婚时新娘的手绘,为何能成为新娘不干活的理由

在古代,在身体上纹身是对于神明的一种尊敬,也是对于鬼怪的神奇图案。在西方早期,这些图案只是用于祭祀和祷告,而后西方男人也有这种癖好。而在印度,女人结婚的时候是要在手上纹手绘,这是他们父母期望他们的女儿能过去被夫家好好对待,毕竟印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愿望。

因为印度是一个极其信仰宗教的国家,所以种姓制度才能如此的“兴盛不衰”,而新娘手上的纹身更是代表了对于上帝的祈祷,对于上帝十分敬重的印度人民怎么可能会去毁坏这样一个纹身呢。新娘在出嫁的日子里,就以手绘为由躲过家务劳动。

而现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新时尚风靡全世界,可以让人体验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柒’ 为什么印度女人手和脚涂红色颜料

其实是花的汁液染成的,就妆扮啊,好像涂上指甲油一样。还有另一种是在手和脚上画上不同的花纹的,那个叫hanna,是新嫁娘出嫁时画上的,一方面是妆扮,一方面听说也带有祝福的成分在内呢。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印度女人脚涂成红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地图是怎么画的 浏览:588
以色列和伊朗哪个更有发展 浏览:413
印度人如何烹饪清道夫 浏览:443
印尼香蕉是什么品种 浏览:408
越南光伏补贴什么时候发放 浏览:781
伊朗国家的钱是什么 浏览:519
王一博理想照耀中国拍了多久 浏览:122
印尼清关需要什么证件 浏览:817
印尼还有什么灾难 浏览:215
中国哪些城市限高严重 浏览:960
电脑表格伊朗文怎么转换中文 浏览:797
越南人如何开亚马逊 浏览:822
印度椒是怎么做的 浏览:756
越南印刷哪里最多 浏览:271
工业是中国的什么产业 浏览:608
越南哪些地方有疫病 浏览:912
缅甸拳和中国拳哪个厉害 浏览:429
五十铃和意大利发动机哪个好 浏览:467
中国英文手机品牌有哪些 浏览:517
500000印尼卢比多少人民币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