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棉花炭疽病是怎么样的
cotton anthracnose
顾本康
由棉炭疽菌引起为害棉花苗期和铃期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主要植棉国家如美国、印度、埃及、中国等,棉花苗期和铃期常见病害。中国长江流域棉区发病重于北方棉区,江苏、浙江、湖北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在25%~70%。受害棉田严重影响齐苗、健苗、早发。棉铃受害除导致僵铃烂果外,还可诱发其它病原菌复合侵染。
棉籽胚芽破壳时,病菌即侵害根尖,呈水渍状黄褐色溃烂;幼苗出土后,幼茎基部形成褐色梭形病斑,纵裂下陷,四周缢缩;子叶受害,边缘出现黄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可扩展至全子叶,严重时腐烂脱落;棉苗茎秆上,产生红褐色、长条形、略下陷病斑,天气湿润时病斑继续向纵深发展,扩展到幼茎顶部形成顶腐;铃期发病,初产生暗红色小斑点,后扩大,形成褐色圆形病斑,病部凹陷,中央生桔红色粉状物,病菌侵入铃室后,纤维成灰黑色僵瓣。
病因
病原物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有性态为棉小丛壳(Glomerella gossypii),属子囊菌、球壳目,很少发现子囊壳暗褐色,球形或梨形,100~160×80~120微米,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子囊孢子8个,单胞、椭圆形,稍弯曲,12~20×5~8微米。无性态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着生在孢子梗上,排列成浅盘状,长椭圆形或短棒形,单胞、无色,9~26×3.5~7微米,孢子梗短,透明,12~28×5微米。分生孢子盘周生刚毛,暗褐色,100~150微米,端尖透明,基部黄褐色,刚毛有分隔,顶端产生分生孢子。该菌寄主范围较广,棉属的4个栽培种,陆地棉(G.hisu-tum)亚洲棉(G.arboreum)海岛棉(G.barbadence),非洲棉(G.herbaceum)均可发生。
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5~30℃,35℃时发芽少,生长慢,10℃时不萌发。病害发生的适宜土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水分过多,病害加剧。棉苗出土15天内是死苗的高峰期。真叶期病情较轻,病害发生与苗龄关系密切,随着苗龄的增长,气温的上升,茎部木栓组织形成,抗病能力增强。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棉花炭疽病主要由种子传播,土壤内的病残体亦可作为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在棉籽上可存活1~3年。由于棉籽发芽始温与孢子萌发始温均在10℃左右,因此棉籽发芽时病菌很易侵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扩散传播。棉铃受害,病菌侵入棉籽,种子一般带菌率30%~80%,发病的叶、茎、铃落入土壤,成为土壤带菌的病残体;带菌土壤,既可加重棉苗发病,又可由雨水冲溅侵染棉铃形成“烂铃”。
病害控制
针对棉种传病和土壤内的病菌存在,防治原则是:种子处理,包括精选良种、晒种、药剂处理,处理棉种的药种有福美双、克菌丹、苯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已推广应用的种子处理剂有多菌灵、代森锰锌以及福美双与丁烯酰胺类农药的复配剂,防治苗期炭疽病的效果都很好。
魔芋病害
giantarum diseases
王就光
世界已知近10种,中国至1991年约有5种。为害叶片的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叶斑病(Phyllosticta amorphopalli),灰斑病(Cercospora amorphopha-lli)。为害叶柄及球茎的有白绢病,软腐病。以白绢病与软腐病为害较重。
白绢病
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台湾。为害叶柄和球茎。病部变色,软腐,表面产生白色绵状物及菜籽状棕褐色小颗粒(病原物子实体),严重时植株死亡。病原物是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非褶菌目。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无孢目。寄主范围广,能侵染多种蔬菜、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内越冬,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或通过伤口侵入,担孢子在侵染过程中作用甚微,再侵染靠菌丝体不断蔓延或菌核萌发为害。土壤传播,播种有病的无性繁殖材料导致远距离传播。病害控制:应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冬季晒田,促使菌核萌发后遇不到寄主而死亡;在球茎及其四周撒消石灰,控制病菌蔓延;种植时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进行生物防治。
软腐病
有的地块发生较多,重要性超过白绢病。叶柄基部、球茎均可呈水浸状,色泽发暗而软腐,烂芋具恶臭。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寄主范围广,能侵染许多蔬菜和其他作物(见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内越冬,伤口侵入,地下害虫金龟子与魔芋软腐病发生关系密切,贮运中继续接触传病。
茉莉白绢病
jasminum south blight
徐同
由罗耳阿太菌为害茉莉花根与根颈使植株死亡的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均有发生。在苗圃、花房、田间都能为害,冬季温室和大棚栽培时危害尤为猖獗,重病区发病率可达40%~50%,造成严重损失。病菌主要为害根颈部和根部,呈黄褐色湿腐,病部皮层腐烂,潮湿环境中表面生大量白色菌丝体,辐射状蔓延,形成白色绢丝状网膜,整个盆土可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在菌丝体间产生油菜籽状菌核,初为白色,渐为茶褐色。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后期根部、根颈部皮层破坏和腐烂,水分、养分输送受阻,地上部逐渐萎蔫,叶呈淡黄色,最后全株枯萎、死亡。
病因
病原物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非褶菌目。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无孢目。不产生分生孢子,形成菌核。菌核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外层褐色,内部白色。土壤习居菌,寄主植物达200余种,包括兰花、君子兰、蝴蝶兰、玉簪、松鼠尾、冬珊瑚、瓜叶菊等,以及许多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药材、茶等经济作物。幼龄植株抗病力弱,适宜条件下从发病到死亡仅7天左右;老龄植株抗病力较强,发病后到整株死亡需要1~2年。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十分迅速。连作或前作为感病植物、土壤潮湿、相对湿度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病害发生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存活5~6年,在适宜条件时萌发,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病菌菌丝体在土壤中伸展蔓延,或随流水和栽培操作而传播,不断扩大为害。梅雨季节及高温多雨的秋季为露地栽培的发病高峰期。
病害控制
选用无病苗木和无病土,或播前土壤用五氢硝基苯消毒;露地栽培注意排水,温室、大棚栽培要控制浇水,并注意适当通风;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初发病时可用多菌灵、速克灵或退菌脱浇灌;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麸皮制剂药土施于盆面,防效可达90%。
② 有哪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是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的(海上较重要) 谢谢~
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大灾难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尼日尔爾利亚有害废物投弃事件
1988年6月初,尼日尔爾利亚报道了一条非官方获得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分5条船将大约3800吨的有害废物运进了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100美金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家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并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含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聚氯丁烯苯基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据有关人士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现在全世界每小时大约产生4000吨电子垃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中国,仅美国一国每年就要把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这些电子垃圾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③ 液化气是什么东西
中文名称: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称: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中文名称2: 压凝汽油 英文名称2: 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理化特性 成分:较多:“丙烷、丁烷”。较少:“乙烯、丙烯、乙烷 丁烯”等。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 密度:液态液化石油气580kg/立方米,气态密度为:2.35kg每立方米 闪点(℃): -74 引燃温度(℃): 426~537 爆炸上限%(V/V): 33 爆炸下限%(V/V): 5 主要用途: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 也可用作燃料。 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气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为蒸发残余物和硫含量等,有时也控制烯烃含量。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