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怎么看到天安门

印度人怎么看到天安门

发布时间:2024-07-02 20:10:29

❶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怎么说呢,上了年纪的女性的英国人很好,你问什么,她会很耐心的,而上了年纪的英国男人(30到50)比较有优越感,喜欢亚洲的日本,韩国更甚中国,而年轻一代的英国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中国朋友的,不乏热情的,也不乏有种族歧视的,大部分还是热情的,时间接触久了,有些热情是很虚假的也正常。仅仅是我的看法、

❷ 印度国人如何看待本国的阅兵会不会觉得很滑稽

印度人觉得自己国家的阅兵很好,可是别人看来很滑稽。

一个士兵站在它的上面执行各种动作,一辆车里有不止一个人,但是十个人甚至二十个人。难怪会有这样的传说。不要惹印度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坐在车上,在印度的阅兵中,不仅有人类表演,甚至还有动物也在场上,这使人们怀疑这是马戏团还是阅兵?而且他们的士兵们的衣服色彩鲜艳而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展示的不是武器,不是士兵的心理状态,而是骑摩托车的特殊效果,奇怪的步行姿势,动物是否听话等等。我忍不住笑了。陪伴我的官员们一再克制我,终于忍不住笑了。

❸ 离神最近的地方:教皇之地,华丽无比的梵蒂冈吗

斯里南卡坐落于印度北部的印度洋北部地区,国家版图展现“泪珠”状,因而也被称为“印度洋里的泪珠”。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着位的佛家朝拜圣地,还拥有很多美丽动人旅游景点,只需到了这里,您一定可以沉浸于大自然摇蓝中,完全放松自我。从一千年的北京首都到冲浪者的天堂,斯里兰卡不仅有着旅游圣地的一切因素,让我们一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游玩吧!

梵蒂冈花园坐落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前面,占地面积57平方英尺(约0.23平方千米),覆盖梵蒂冈城的很多地区。花苑错误群众对外开放,只能依靠导游员参观考察。风景优美的花园装饰有各种花卉、广场喷泉和雕塑作品,偶尔会有房屋建筑和烈士陵园遍布整个花园区。花园的历史时间能够上溯到1279年,那时候罗马教皇尼古拉三世将居所从拉特兰宫挪到梵蒂冈,并砌墙了很厚的墙面。梵蒂冈花园绿色植物遍布,平静雅致,有时候会有欧洲文艺复兴活力四射的花圃、塑像和音乐喷泉,充满着意外惊喜。

❹ 印度人口过多的利与弊

1,教育。印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有3亿成年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基础教育的极度落后和庞大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得它的劳动力素质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2,就业,由于劳动力素质不可能短期内得到提高,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了唯一的选择。其他道路根本不可能走得通,不可能让几亿人就业,不可能让几亿青壮年劳动力养活自己,更别说养活社会。而低级产业的每一次升级都不可避免的挤出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例如它的农业,三四亿农民耕种着美国几百万人就可以耕种的土地,一旦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农民必须离开土地。而中国面临的加工业和制造业的升级则意味着超过1亿的劳动力必须离开现在的岗位。像中印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不可避免的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之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3,资源。不要忘记了,中国是在石油价格20美元一桶的时候开始工业化的。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对于资源更加缺乏的印度又会怎么样?印度甚至在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的时候,恒河就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印度的劳动力资源意味着它必须走中国走过的道路,而且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4,基础设施。为了让3亿人走进城市和工厂,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基础设施耗资几万亿美元,印度在各种资源价格翻倍的情况下需要花多少钱?
5,社会保障。要知道,社会抚养不是依靠劳动力,而是依靠生产力。在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养活自己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养活老年人?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来说,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在老龄化到来之前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足够的高度;二,让老龄化慢一点到来,也就是降低印度人的生活水平,让他们不要活那么老。而前面说过,教育规模和水平的提高需要至少一代人,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提高需要几代人。因此除非印度人甘于贫困,否则迟早要面对比中国更加严重的社会保障问题。
6,社会管理
其利。
一、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厚
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优秀人才,甚至精英人才。我国人口众多,有充裕的人才选用空间,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人力资源。政府部门有人才开发中心等组织,企业也有人力资源部等机构,都为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人员的新旧更替多产生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市场。
二、人口多则易出英才人物
由于人口多,我国英才人物的涌现明显较人口少的国家占优势。比方说:每个国家要出一万个英才,那么一亿人口的国家就平均一万人里出一个;而我国13亿人口,同样出一万个英才,我国就平均13万人里出一个。二者相比,比例是1∶13。可见前者难度大,后者难度低。也可以这样理解:同样是一万个人里出一个英才人物,那么,一亿人口的国家能出一万个,而我国13亿人口就能出13万个,就是前者的13倍。当然,在各国,出英才人物的比例不是相同的:有的国家可能几百个人里就有好几个英才人物,而有的国家则可能几千个人里也没有一个英才人物。但无论怎样,人口多出人才的概率是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我国各行各业出现的英才人物明显多于世界各国(包括在国外的中国人)。单说体育吧,一届08奥运我国就获得51项世界冠军,金牌榜上遥遥领先,谁能说他们不是英才人物?
三、人口多则易举办盛事
有些重大活动必须要众多的人参与。比如历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只有不几个人,怎么发动起义?只有人多才能形成规模。一个厂家或者一个学校要举办一次运动会,职工或者学生寥寥无几,这运动会怎么开?所以,人口多为举办盛事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
再比如演出,比如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到了哪里只有十个八个人看(当然不至于那样,这是假设),这节目怎么演?也许演员们能发扬战争年代文艺宣传队那种一个观众也要演的精神,但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就不能在央视上播出了。而心连心艺术团每到一处,观众动辄十万八万的,声势相当浩大,每次播出都深深吸引了亿万观众。其他“同一首歌”、“星光大道”、“艺术人生”、“非常6+1”、“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哪个节目的观众能少?
——这就是人口多的好处:形成浩大的声势使各类活动得以热烈地进行。
再比如国庆大检阅,天安门前走过的方队,气势多么壮观!人少能行吗?北京奥运的开幕式,那么多节目由那么多人演出,动作那么整齐才使得节目的声势那么宏伟壮观。
同样是集资,1人出1元,我国13 亿人就是13亿元。而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同样1人出1元,也就是几千万元罢了。
——这就是人口多的优势,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人口多则易战胜自然灾害
人类在自然界里繁衍生息,遭遇自然灾害在所难免:台风、海啸、龙卷风、泥石流、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冰冻、雪灾、旱灾、传染病等等,有的能预防能避免,有的发生太突然,令人猝不及防。灾难发生就需要救援。同样是出任救援,人口多的国家就能多出,人口少的国家要多出但没能力多出。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让它出千万人去救援,它出不来。
五、人口多则有利于经济高速运行
这很简单:人活着谁都要衣食住行,都要吃喝拉撒睡。人口多消费者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至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就多。这样就使得商家为利润而忙于制造产品销售商品。比如烟酒,人们吸光了喝没了就要再买,商家卖完了就得再造,造出来再卖完还要造,循环往复,无尽无休。这样,人口多,消费量就大,消费周期就短,促使商家为跟上市场需求而不停地进行经济活动,经济就会处于快速甚至高速运行的状态。经济活动进行得快,就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快速增长。人口多,能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人口多的好处。

❺ china 的这个称呼的来历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支那”。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支那”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支那”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支那”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支那”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
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支那”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支那”;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支那海”(只不过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支那”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支那’,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怎么看到天安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新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浏览:683
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哪个发达 浏览:481
越南名字涛涛怎么写 浏览:175
伊朗总统鲁哈尼为什么要发生战争 浏览:59
意大利女性为什么叫中国人 浏览:303
印尼货币在哪里兑换 浏览:72
英国人脱毛有什么副作用 浏览:214
英国总统工资多少月 浏览:793
中国的内港和外港有哪些 浏览:690
意大利死亡人数为什么会那么多 浏览:38
印度高铁如何使用 浏览:206
万魔之祖和印度螺口有什么区别 浏览:768
英国最贵的街在哪里 浏览:724
青海越南海外仓怎么选 浏览:419
印度如何成为非洲老大哥 浏览:938
印尼公主号有多少吨 浏览:989
英国女孩怎么生育 浏览:516
英国女生用什么化妆品好 浏览:852
越南专线费用多少 浏览:579
到越南航班多少钱 浏览: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