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为什么没有山口

印度人为什么没有山口

发布时间:2024-07-26 15:58:24

⑴ 印度人属于什么人种以及迁移历史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⑵ *** 争议边界地图是怎样的

(一)印军侵占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大片中国领土 尼赫鲁总理于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说:“不管有地图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确定边界”。

尼赫鲁的态度极其蛮横无理,他不仅矢口否认中印边界从未划定的基本事实,而且连印度 *** 自己出版的地图也置之不顾。

尼赫鲁对待边界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印度的军队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国界。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印哗竖度军队便在 *** 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到1954年即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中国领土。

1954年印度 *** 公然在这块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直接管辖,并建立基层政权,以加强控制。

为掩人耳目,印度 *** 修改官方地图,在1954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绘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抹掉了自1935年“麦克马洪线”公开后一直注明的“边界未经定界”字样,妄图以此作为侵占中国领土的根据,使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1955年4月6日,印度 *** 在一份文件中称,今后“麦克马洪线”和“边界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界”一说代替。

(二)印度侵占中印边界中段四块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 *** 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

它北起中印边境西段边界的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即里普列克山口),总长约450公里。

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条。

其中什布奇、玛那(卓尼)、尼堤、昆里宾里、达玛、里普列克(强拉)等6个山口,为中印通商协定开放之山口,供两国商旅往来贸易。

关于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 *** 和印度 *** 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从来没有划定过。

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它从西段的终点起,往南沿着帕里河巨哇渠为一方、司丕提河的其它支流为另一方的分水岭,通过这条分水岭上的6226高地,在巨哇渠与司丕提河汇流处西面数公里与司丕堤河相遇,再沿司丕堤河到该河与帕里河交汇处。

在帕里河与司丕堤河交汇处以甫,边界通过6791高地,沿口岭南行,在什布奇山口岭向南、通过5642高地、塔布龙山口和古木朗山口。

边界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过玛那山口。

从玛那山口至卡美特山口,通过卡美特山以后,边界沿着山岭走向。

在乌热、香扎和拉不底地区,边界沿着三地区南面尘冲的一条连绵山岭走向,通过尼堤山口以南的马佐拉,经过乌扎拉渠的南面,到达昆里宾里山口西南的乌扎拉。

从乌扎拉起,边界沿着象泉河支流和马普楚河为一方、杜力干噶河和卡利河为另一方的分水岭走向,经达玛山口,到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止。

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

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派芦歼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

多少年来,阿里地区的 *** 用土特产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粮食、[印]卡·吉普塔:《中国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布匹、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边地区又极需要阿里边民生产的食盐和羊毛等原料。

这种边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由来已久。

为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中印两国 *** 《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 *** 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规定,将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岗等10个地方辟为市场,并开放什布奇等6个山口,还规定沿新卡藏布(狮泉河)河谷至扎西岗的习惯道路仍按以往习惯往来。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在中段,侵占了中国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

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度侵占或侵入的。

这4块所谓的由于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入的波林三多,是1954年中印协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中国 *** 同意在 *** 阿里地区开放的10个贸易市场之一。

它和其它9个市场都是应印度 *** 代表、印度大使赖嘉文先生在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而开放的。

但是,波林三多却在1954年的协议签定后不久被印度侵占。

印度对中印边界中段中国领土的入侵,是随着它的领土扩张欲逐步升级的。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段印军一般均未在边境地区派兵设卡。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后,印度就沿边境一线加强了军事控制,如加修道路和机场,派驻军警,设立边卡等。

嗣后,印度陆军接管了中、西段全线防务,在边境地区增调正规部队,扩充地方武装,加强战备。

到1959年底,其在中国中段沿边地区共分设两个防区,33个据点,兵力增至5600余人。

在旁遮普和喜马偕尔地区由正规陆军设防,设点10处,兵力4000余人。

在北方邦地区,由武装警察第九营设防,兵力1000余人,设有军事据点23个。

长期以来,印度当局恃其优势兵力,以先下手力强的手段,逐步侵占了上述4块地区。

在巨哇、曲惹地区: 巨哇、曲惹地区在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

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

巨哇、曲惹地区早在17世纪中叶即由五世 *** 喇嘛规定为扎西岗的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

扎西岗的举巴扎仓一直在这一地区管辖,征收差税,直到1958年才由于这一地区被印度所占而被迫中断。

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 什布奇是中国扎达县的一个村庄。

自什布奇西行5公里即到什布奇山口,山口道路宽广,过往商旅多取此道,实力阿里地区重要门户之一。

什布奇山口的传统习惯线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

“活不桑”为“洗净”之意,意即印度人来中国境喝三 *** 不桑河的水,可以吃牛肉;中国 *** 去印境喝三口水可食马肉。

活不桑河与山口之间的草场水草丰美,历来属于中国什布奇村的放牧地。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此段边界改为通过什布奇山口并标为已定界,形成争议区。

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马山顶刻上“印度斯坦— *** ”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向活不桑河东移6.5公里。

1955年,印军不断在拉容马山顶巡逻,阻止中国什布奇村民过山打柴割草。

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什普奇设立边防检查站,巡逻于拉容马的印军随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

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活不桑以东约4至5公里之曲宾呆惹建房两间,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筑碉堡两座。

同年5月,印军悍然在拉容马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容马山顶为国界。

经中国边防当局多次严重 *** 后,印军于当年11月撤回。

1958年4月,印军再次侵驻拉容马山顶,在该地修建营房6间。

并派兵进入曲宾呆惹,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

桑、葱莎分别位于甲扎岗噶河的北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地处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位于贡桑布(桥),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玛那山口,长约100公里。

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

桑、葱莎和波林三多均属 *** 扎达县管辖,居民均为藏族,历来都向中国原扎布兰宗 *** 交纳差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员越公贡桑巴侵入中国境内,在桑久拉山口和葱莎私立石堆,在葱莎附近设立书有真日文字的碑,制造国界标志。

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员至桑、葱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

1926年和1932年,原 *** 地方 *** 同当时英印殖民 *** 曾就这段边界举行过谈判,英帝国主义企图将国界推至桑久拉山口, *** 地方 *** 坚持以公贡桑巴为界,谈判无结果。

人民 *** 解放阿里后,印度即以武力开始了向该地区的入侵。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前夕,印军即以1个连的兵力进驻公贡桑巴以西鲍哈尔。

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并至桑巡逻。

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

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

在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均属中国达巴宗(该宗现已撤归扎达县)管辖。

其中乌热位于达巴宗正南偏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场;然冲位于乌热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朱毕钟、拉不底等地的总称。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起自卡美特山向东南沿无名河北岸的分水岭至喀巴夏,向东南经马佐拉、姑马拉、 *** 尔等山口至乌扎拉,长约65公里。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版图,形成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装人员越姑马拉山口侵占乌热。

对此,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两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其 *** 表示态度并令其军队立即撤出。

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给中国驻印大使口头照会,声称乌热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军入侵乌热事实。

后因冬季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被迫于9月19日撤返印境。

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了乌热。

同年6月,印军越姑马拉山口重侵乌热,形成了在中国领土内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

入侵印军后又因姑马拉大雪封山,于9月15日由马佐拉山撤回印境。

1956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达成互不驻军的协议。

按照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乌热地区,此后再未进入。

但印方却于同年6月派兵侵入乌热。

从此乌热问题成为中段边界问题的一个热点。

1958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谈判,没有结果。

到1959年9月13日,两国 *** 仅就乌热问题的来往文书达18份之多。

1955年印军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测绘。

1956年7月,印军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后逐渐侵占了该区。

1955年后,印度 *** 开始修筑葱莎至衰拉山口的乡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后逐步侵占了然冲地区。

从上可以看出,印度 *** 在50年代乘中国边防部队立足未稳和对边境未完全控制之际,侵入中印边境中段地区设点驻军,占据地盘,逐步蚕食中国领土,以造成在边境领土争端中对己有利的既成事实。

中国 *** 以中印友谊为重,谨慎处理了边界纠纷。

当1955年在中国领土乌热第一次出现武装对峙的局面时,中国 *** 就主动提出领土争端要通过谈判解决,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乌热地区。

对印方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葱莎、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没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装或逼迫其武装人员退出。

对于入侵中国边防哨所防区范围的印方武装人员,中国边防战士总是先行规劝其放弃越轨行动,只是在他们拒绝规劝的情况下才解除他们的武装;边防部队除遇到武装攻击外,没有首先使用过武力。

正因为中国采取了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态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印度当局在军事入侵的同时,对阿里地区千方百计进行情报间谍活动。

1954年,印度特务白生生,以经商为名,搜集中国阿里驻军 *** 、装备、香号、训练和供应等军事情报,并深入普兰县拍照并绘制军事形势图,当即被中国捕获并驱逐出境。

(三)印军入侵中印边界西段三块争议地区 西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即新疆段和 *** 阿里段。

新疆和拉达克的传统习惯线(新疆段)全部沿着喀喇昆仑山脉。

即:从喀喇昆仑山口起,向东沿叶尔羌河的支流和什约克河的分水岭,再向东南沿山岭而行,越过奇普恰普河,穿过6845高地和6598高地;从6598高地向南顺山岭行,穿过加勒万河,通过6556高地,再沿空朗昌波河和其支流昌隆河之间的分水岭,穿过昌隆河,然后沿山岭东南行,到达空喀山口。

*** 和拉达克传统习惯线( *** 阿里段)是由空喀山口起,转向西南沿山岭而行,穿过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尔马河的交汇处,再上升到山岭,经过塔马特山,沿羌臣摩山,过6107高地,顺山岭到爱尼山口,由爱尼山口向南,顺山岭经过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到达该湖南岸;继向东南到隆巨山,穿过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龙帕河东南和汗里河南面的分水岭到斯诺乌山,再经过帕里河直到 *** 阿里地区、印度旁遮普和拉达克三地的交界处。

全部西段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印度独立后,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中国境内的空喀山口、铁龙滩、奇台大板、大红柳滩、阿格拉山口、卖争拿马(尼亚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划入印度,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块争议地区。

印度 *** 为了扩张其领土,50年代派遣军警对中国西段频繁入侵,逐步蚕食中国大片领土,一直发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国境内设立了40多个侵略据点。

在巴里加斯地区: 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地区历来为中国所属,中国牧民自古以来就在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卓普河西岸的牧场、温泉沟放牧,印度司丕提人到此地牧放者需交草钱。

巴里加斯的“神山”一带尚有中国札西岗寺院的土地,由典角百隆耕种,至今从未间断。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即沿着传统习惯线守边巡逻;1954年在典角设立边防检查站,以后撤至札西岗地区。

1955年5月,印军占驻巴里加斯。

10月4日中国边境工作组人员抵巴里加斯。

印军当年撤回。

1956年,印军设卡于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与中国驻巴里加斯克边防分队隔卓普河相对峙,双方约距650米;6月间印卡军人越札西木尔化装侵入中国边防分队驻地活动,被驱逐出境。

同年印军在噶禾拉热(典角拉热)南麓修建营房7间。

上述入侵印军于当年撤回。

1957年10月中旬,印军在巴里加斯设立常年卡,开始对巴里加斯常年侵占。

印军从1956年起到1960年8月,先后14次侵入巴里加斯地区,强占中国领土约450平方公里。

他们分别在中国领土上建卡设防,刺探军情,破坏中国边民生产,为所欲为。

他们还企图以巴里加斯为基地,逐步将中国整个巴里加斯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

在班公湖地区: 班公湖地区,包括羌臣摩、羌巴玛、俄夷、斯潘古尔4块地方,面积约3950平方公里。

班公湖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阿里日土县多玛、乌江和热角等地方的 *** 一直在此居住和从事劳动。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于50年代初进入该地区剿匪和测量。

1959年中国 *** 先后在尼亚格祖、库尔那克堡、斯潘古尔设立民政检查站。

中国边防军定期沿传统习惯线巡逻。

1959年7月28日,中国阿里边境调查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区普尔楚那附近的赤却坚山工作时,越境印军即以2人在北山脚下埋伏,5人向调查组逼近。

结果,7名印军除1人仓皇逃跑外,6人被捕获。

为首者是曲尼·拉尔中尉排长兼教官。

在曲尼·拉尔等6人被捕获后,印度 *** 于7月30日照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中国释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侦察人员,并诡称班公湖地区系印度领土。

8月6日,中国外交部复照印度大使馆:中国 *** 出于友好的考虑,已指示边防部队将上述非法侵入中国境内的印方武装人员连同他们的武器和其它装备于最短时期在原地递解出境。

8月18日,中国边防当局将6名印俘连同武器装备驱逐出境。

印军在1959年、1960年,不仅在班公湖地区非法越界,还不断在中国境内挑起事端。

1959年9月23日,中国101测量队在莫尔多附近测图时,印军竟开来一辆轻型装甲车,后面尾随持枪实弹的10余名步兵,气势汹汹地越过莫尔多界石,侵入中国境内约500米,妄图捕捉中国测绘人员。

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中国测绘队员在边防分队掩护下主动撤离。

1960年10月9日,印军8人乘吉普车2辆由莫尔多通道越境400米,观察中国班公洛卡驻地,返回时竟鸣枪挑衅。

在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印边境西、中段最大的争议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阿克赛钦地区虽大部荒漠,人烟稀少,但它南接 *** 阿里,北接新疆,西邻印控克什米尔,地势高,为新藏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正因为如此,昔日英帝国主义就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并制定了各种企图吞并这一地区的方案。

1954年,印度官方新地图把从阿富汗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的边界往后拉了一些,使之大体上沿着喀喇昆仑山的主脉,从而放弃了约翰逊及阿尔达等在这一地段的前进主张。

但是在喀喇昆仑山口以东,新地图上的边界线又向北拐,大致上又回到约翰逊——阿尔达线,把阿克赛钦包括在印度境内,从而形成争议。

1956年中国开始修筑新藏公路,其中通过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阿克赛钦。

这条消息使印度当局感到“惊讶”,于是迫不及待地派遣印军深入中国境内进行诸如侦察、测量、树标等种种非法活动。

1958年9月9日,中国新藏公路线上的执勤部队在阿吉拦干附近捕获印军7人。

从讯问中得知,尚有印军8人在克孜勒干活动。

12日这8名印军亦被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在帕郎卡波抓获。

从审讯和缴获的材料中证明,印军此次越境是其最高军事当局直接组织的一次有计划的侦察活动,其任务是校正1918年英人所绘地图,并对上述地区的地形、道路、河流和气象等兵要资料进行广泛搜集。

为其在中国阿克赛钦地区扩张寻找和制造根据,他们所到之处,设立了许多新的标志,还将中国的一处天文点捣毁。

1958年10月22日,中国边防当局将全部印军被俘人员及武器装备,经空喀山口递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 *** 向中国 *** 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

印度 *** 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并反诬“中国 *** 没有首先获得印度 *** 的准许,甚至没有通知印度 *** ,就通过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建筑一条公路,这是令人惊讶和遗憾的事。”这份备忘录还问及中国是否收到关于一支印度巡逻队失踪的消息。

1958年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就此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备忘录。

印度驻华大使馆11月8日复照中国外交部,再次承认有一个15人的印度小分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并于“8月底以来下落不明”。

但仍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争执中的问题”。

中国在复照中指出,印度的武装人员非法越境,进入中国领土,因而被扣留。

但本着中印友好精神,这批印度武装人员已被递解出境。

入侵是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不相符合的,印方应该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经过这次交涉,中印在阿克赛钦归属问题上的冲突终于公开化了。

印度 *** 在复照中说,这一地区究竟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

这是印度 *** 唯一一次承认了存在争执,但几个星期之后,印度 *** 就推翻了这一立场。

1958年12月,尼赫鲁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再次诬称印度拥有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 *** ,并说“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标明是属于中国的)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印度不仅在中印边境中、西段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还不断侵犯中国领空。

据不完全统计,仅1957年8月至1960年12月,侵入中国赛图拉边防区的印度和不明国籍的军用飞机达29架次;1958年至1960年侵入中国阿里地区的飞机共达84架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军用飞机。

其企图是侦察中国边防军情、 *** ,给入侵印军空投空运,并对新藏公路、阿克赛钦等目标进行侦察、航空测量和空中摄影。

⑶ 印度入口

印度在地理位置上,东接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面与印度洋为邻,北向是连绵不绝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纵横两千多公里,在喜马拉雅西南的尽头连接着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整个印度北依群山,南偎海洋,如果没有开伯尔山口,便与大陆交通隔绝。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路线图

这样一个隐藏在群山中的陆路通道,为一波又一波入侵者入侵印度提供路径,他们几乎走了同一条路线:东进至天山脚下,受天山和帕米尔高原阻隔,转而南下,找到那条藏在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唯一入口:开伯尔山口,然后,历史开始一遍遍重演。

被称作“印度长城”的昆巴哈尔堡

面对跨度长达几个世纪的一次又一次地入侵,入侵者一次次变成了防守者,但奇怪的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在一轮又一轮攻防转换之后,似乎防守者一方从来没有主动在开伯尔山口采取过建立关隘这相对种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来抵御外部的再次入侵。有人直接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古印度人为啥不在开伯尔山口建长城呢?

从现代印度社会的效率寻找原因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把我看到过的一个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这是个真事。看到这个案例,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个节奏,遇到急性子真能急出病来!
一只老鼠引发的“网络问题”和一位泥瓦匠根治的“网络问题”
一位做通讯行业的朋友,他们公司接了一单印度业务,帮印度搞通讯网络建设。

去年上半年,突然网络老出问题,他们公司的工程师远程诊断了好久,真的是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也没修好。按说国内都测试过多少次了,不应该啊!

一只老鼠引发的“网络问题”

于是,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出差到现场维修。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机房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有几根线被老鼠给咬了。这位工程师没费什么劲就把所谓的“网络问题”修好了。临走时,不忘叮嘱客户的 接待主管,抽空把老鼠洞堵上,对方微笑着答应了。

然而很快,不到一个月又出故障了。又是一通远程检查也没找到原因。只好又得派这哥们去维修。这哥们特意去机房看了看,发现:老鼠洞竟然还在!

这哥们以为对方当初没听懂他的话,所以,在修好了网络之后,特意约了翻译,把这个事形成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给对方。

一个泥瓦匠根治的“网络问题”

结果,不到一个月又坏了。这次,公司没做远程检查,这哥们用脚趾头去想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于是,公司选了一个来自农村,父亲做过泥瓦匠的工程师去了印度。

结果,就再也没出过问题!

古印度人的做事心态只能推测 ,这种凡事能拖就拖,只要不耽误明天吃饭就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的心态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反正又不是不能过,如果古印度人也这么做事情,那么就很容易理解古印度人为啥不在开伯尔山口建长城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企业组织能力,逐步承接起全球化的产业转移。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除了几乎什么产品都能生产外,人工效率的提升也是一项重要成果。

城市的快节奏是工作效率的一种象征

人工效率是一种在大环境下形成的潜意识。感受不深的话,可以先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一段,然后去大西北农村工作一段,对比着来感受,更能体会到一下差距。

罗振宇跨年演讲:凭什么呢?

不要小看这种效率的提升,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过一个问题:基于目前的国际关系局势,好多人莫名地担心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会向印度转移。他们的依据大致可以概括为:相对中国,印度人平均年龄更年轻,适龄劳动力更多,人工成本更低。

对于这些客观事实方面的诸多因素,罗振宇全都认,同时,他也阐述了一个事实,一个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足够能驳倒这些伪推论的事实。

⑷ 为什么说冈仁波齐山是世界的中心

冈仁波齐山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着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如此神山,千百年来朝圣者不绝。千百年来朝圣的人们风雨兼程,艰难跋涉前往转山。他们认为,一生中只要到神山朝圣一次就算完成一件重要的善功。

朝圣冈仁波齐,也是世界上最富挑战的朝圣。

冈仁波齐山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且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4)印度人为什么没有山口扩展阅读

作为佛教和印度教共同的圣山,印度人对圣山冈仁波齐及圣湖玛旁雍错的朝圣没有停止过。即便在中印发生冲突后,与中印东部有争议领土接近的乃堆拉山口因战略地位敏感而长久沉寂,但印度人仍然通过西藏与印度北安恰尔邦的里普列克山口,途经海拔58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花20多天时间到达冈仁波齐。

2006年,中印两国决定重启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边民可在边境贸易通道之间往来,但必须当天返回,因此还不能为印度人提供朝圣线路。而今,中国决定向印度香客开放新的朝圣线路,不仅把朝圣之路缩短到8至10天左右,而且印度年老者和身体较差的香客也将有机会前往圣地,实现朝圣夙愿。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为什么没有山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人如何去越南 浏览:606
许家印在中国做什么生意 浏览:464
印尼万隆适合种什么苏菜 浏览:698
500万印尼币兑多少美元 浏览:543
越南礼仪火炮怎么样 浏览:266
印度的生活水平和中国哪个差 浏览:209
伊朗有什么好玩的的 浏览:674
印度男人怎么看待社会 浏览:643
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 浏览:565
意大利进口马桶有哪些品牌 浏览:513
印度是什么民族的传统节日 浏览:970
伊朗一万元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129
广西走哪个港口去越南 浏览:355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兵种有哪些 浏览:931
伊朗5g什么时候开通 浏览:996
意大利搜索引擎有哪些 浏览:909
20人民币换印尼盾多少 浏览:777
英国读雅思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724
挪威伊朗尔城为什么禁止死亡 浏览:984
伊朗运输石油怎么样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