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佛法为什么在印度起源

佛法为什么在印度起源

发布时间:2024-07-27 14:16:09

⑴ 佛法为什么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佛法为什么是印度传过来的
是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 而后从印度传入中国

⑵ 印度佛教源流:佛教为什么产生

由沙门学派传承而来的佛教
如果我们认为恒河流域的土着林居文明是《奥义书》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那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没过多久,就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印度发生了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住在恒河流域的这些森林居民当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一个思想流派--沙门学派(Sramana )。

如果说《奥义书》还是披着雅利安统治者意识形态外衣、在羞羞答答地传承非雅利安的文化,那么沙门学派的出现是雅利安人统治印度之后的第一次公开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运动,第一次公开传播一种与雅利安文化相违背的学说。属于沙门学派而流传至今的有两派:一是佛教;一是耆那教(Jain)。据佛教文献记载,沙门学派有近百种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有六派,被称为六师。佛教成为了世界性宗教;耆那教没有走出印度的国门,现在还在印度存在着。
这些沙门教派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佛说他们是九十六种外道。但是大家要注意,就印度早期宗教的源流而言,我们要区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近百个沙门派别之间相互有矛盾,但这些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整个沙门学派与婆罗门《吠陀》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

释迦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曾跟随两位老师学习,他们都是当时着名的沙门。沙门各教派是有共同点的,第一,都反对婆罗门教,即反对吠陀天启,反对祭祀万能,反对婆罗门至上,倡导众生平等。佛陀收弟子,再卑贱的百姓他也收,佛陀高举众生平等的旗帜,就是针对于当时印度婆罗门主流文化把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高种姓压迫、歧视低种姓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当年佛陀不赞成用吠陀语传播佛教,所以我们才有现在的南传巴利圣典;佛陀要求比丘用俗语,用各自的地方语言,而不是官方婆罗门的吠陀语传颂佛法,从此可以看到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第二,沙门都承认轮回,也都是以寻求解脱为根本目标,在这一点上所有沙门教派都是一致的(把顺世论-Lokayata 除外,顺世论也许与后面要讲到的印度河Tantra文明更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分歧只是在解脱的方法上。虽然他们在如何修行解脱上有矛盾,但在某些方面他们还是统一的、相通的,第一条就是严格禁欲,他们认为世间一切的痛苦和轮回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所以禁欲主义是沙门教派的重要标志。第二条就是修习禅定,他们认为修习禅定是摆脱痛苦和超越轮回的最重要的手段。《奥义书》里的禅定方法不是雅利安的,它是恒河流域的森林居民的,这也是蕴育了伟大佛陀的文化背景。

四念住与禅定,是沙门思想反映在佛教里最重要的两个支点。

四念住第一条就是观身不净;还有一条是观受是苦,一切的感受都是苦,目的就是要断欲、要厌世,生起出离心,一个佛教徒如果生不起出离心,那他的一切的修行都是空中楼阁。当然,四念住在后期的大乘佛教中被做了一些积极的理解,做了一些调和,但从原本的沙门思想来讲,就是厌世的。在所禁的诸多欲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就是对异性的贪爱之欲,所以沙门教派才倡导出家,成为比丘(Bhiksu)。出家人要修习不净观以断性欲,这也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禁欲作前提,禅定的修习就没有了根基,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

沙门教派的第二个支柱是修习禅定,就是如何心住一处、静坐冥想、直观真谛。耆那教比佛陀的教法在禁欲方面走得要极端得多,佛陀讲中道,避免苦行,佛教比丘是剃头,而耆那教的出家人是把头发一根根地连根拔掉。耆那教有两派,其中一派叫"天衣派",就是"以天为衣",真的就是裸体,他们认为身上哪怕有一点点东西,都是对贪心的助长。印度这个国家非常的热,全裸还是可以生存的,如果到了中国的北方,冬天来了,恐怕"天衣派"是要被冻坏的,耆那教走不出国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佛教在印度断了,而耆那教到今天还在印度延续着,也许正是耆那教徒这种极端的苦行,使得印度民众始终都能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敬仰之心。当然,沙门思想各教派之间虽有共通之处,不同点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佛陀所倡导的诸行无常、诸法缘生无我等,都是佛法与外道不共之法,这是绝对不能抹杀的。

⑶ 为什么佛教会产生在印度又为什么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于菩提树下跏趺而坐,日夜参悟,终得正道。其后遂传其所悟,于世说法四十九年,在其八十岁的时候,终入涅槃。
国内印度文化研究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其《印度史》中总结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低种姓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三、为吸引信众,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诸多教义与传说,最后却因佛教与印度教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⑷ 历史,佛教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总结如下: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代。它是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前夕的社会状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印度复杂纷繁的文化现象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国史籍中的“身毒”、“新头”、“信度”、“天竺”等国,大体相当于整个南亚次大陆。

另方面,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进入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存在下去,各阶级的人们都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道路。当时,统治阶级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险恶,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之良方。

佛教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运而生

(4)佛法为什么在印度起源扩展阅读:

佛教观点

1、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缘起论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3、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4、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子。

⑸ 为什么说佛教起源于印度

佛教不是印度人的宗教,哪里的众生机缘成熟,那里的众生就能得闻佛法。释迦佛直传的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也来到了中国。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传遍整个东南亚,同时也传到了中国。但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占领印度,焚烧经书,杀害僧侣,宣扬伊斯兰教义,从此佛法在印度断灭。
现再的印度人以信仰印度教的伊斯兰教为主,之所以印度教能够迅速复苏,是因为当时有很多的印度教僧侣在深山中修行,得以躲过杀戮之难。

⑹ 佛法的起源为什么只在印度

佛陀出生于印度(今尼伯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佛陀既然出生、成长、出家、成道、弘法、涅盘都是在印度,自然佛教是从印度起源,佛说法49年,佛灭度后,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汇总,这些工作全部都是由佛的诸上首弟子及五百位大弟子完成的,保证了佛法的纯正性。

之后,因缘具足时由阿育王大弘佛教,于是佛教开始向印度周边国家弘传,当然也传到了中国,乃至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家。

所以,佛既然出生于印度,自然佛教发源自印度,自然佛经也在印度,但后来历代祖师大德辛苦努力,佛经也传到中国啦。

好比,你是中国人,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你不会把钱存到国外去吧?你说你一个中国人,会莫名其妙没有理由的把钱存到欧洲某个银行去吗?
佛既然是印度人,佛经自然在印度,这有什么好问的?

我来问你,譬如佛出生于印度,但是他却把佛经留到中国去,犹如从天而降一样,那这样的佛经你能信吗?当然是要有根据的才可以啊。

所以,您问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啦,那如今佛经已经不止在印度有啦,因缘条件要慢慢具备

另外,佛不是万能,也不是无所不能,佛是大能。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和空间都是业感缘起,佛可没说过可以时光倒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您没搞懂,就是,不是佛愿意,佛就可以。
这就是大能。因为纵然是佛也没有办法度无缘的众生。一切都需要因缘(条件)完备,才可以。
譬如,佛欲度东城的老婆婆,可是她却不愿意见佛(因缘如此),那佛和他无缘,佛知道弟子和她有缘,与是派弟子去,老婆婆就得度了。

佛是大能啊,他不是万能啊,佛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因果的法则,任何事情不可能无因而生,所以这不是佛不平等。

另外什么叫平等?很多人搞不清楚,试想佛以王子之尊,愿意去出家和奴隶平等,佛是否是真平等?

佛已经成就无上的佛果,但他却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也能成佛,他并没有觉得我是佛,是最大的,是最高的,你们都应该在我脚下,你们都应该向我赞美,你们都应该是我的奴仆,佛并没有这样说过,佛才是真平等。

不要只看表面,如果只看表面,男女生下就不平等,生理构造就不同,你能用这样的理由反对男女平等吗?所以不能只看表面。

众生欲得佛法,需要因缘和福报,不是佛自己一箱情愿就可以的。

⑺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起源却在中国发展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在中国决定性的发展阶段--禅宗阶段是佛教的最高阶段,标志着佛教的成熟 实际上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以上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⑻ 古印度为什么会诞生佛教盼高手从文明高度加以说明

佛法为什么出现在世间?
又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
摘自净空法师讲述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讲记

佛法为什么出现在世间?又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探讨的,这就是它兴起的因缘。

净宗是佛法的一部分。为什么有净宗的兴起?这对于我们修学,关系更为密切。大致上说,佛法是离不开“因缘”,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出现在世间,必定是这地区、这时代,确实有一些众生根机成熟,佛一定要来帮助他们。这就是常讲的“机感相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有四种:

一、“显感显应”。显是非常明显。像我们求佛菩萨保佑,这心态都非常明显,佛菩萨很明显真的帮助我们。

二、“显感冥应”。我们求佛菩萨心态很明显,但佛菩萨暗中保佑我们。我们也许能觉察,但不明显。

三、“冥感显应”。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就是这一类。众生根机成熟了,但并不晓得要求佛。根机成熟了,虽不求佛,佛知道了,佛示现在世间,是非常明显的感应。所以,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明显的应现在世间。

四、“冥感冥应”。感、应都不明显,但确实是感应道交。

佛当年出现在世间,那时中国文化水准确实也相当之高。虽高,但还比不上当时的印度。这是确实的,因为印度人着重修禅定。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当时,一般修定的人,有能力进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中国,虽然出现孔子、老子、庄子,还没有能力进入天界。道理虽讲得不少,但事实上还没有达到这境界。由此可知,印度在修持方面,确实是超过中国人,这是佛为什么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

譬如当时在中国,对于六道轮回的事实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六道轮回的观念在当时的印度,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因为他们在禅定中亲见此事,所以六道的情况,在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是清清楚楚。可惜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脱离六道,他们也不知道。在这情况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现世间,为这些根熟的众生解决进一步问题。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一切法,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即使佛讲《法华》、《华严》,也离不开因缘。

{大教之兴,因缘无量}。大教是指佛法。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它的兴起,绝对不是单纯的,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因缘。那时有缘分见到佛的人,有缘听佛说法的人,乃至于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位同修还能看到经典(经典虽然是翻译本,但是译本无异于原本,这是我们要相信的),我们每一个人,与诸佛菩萨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结有缘分。若没有缘,今天怎么会遇到。

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依中国的记载,是三千零十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世尊的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中,有人能听到佛法,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菩萨的形像,与诸佛如来过去生中都有缘分,没有缘分是决定遇不到的。没有缘,佛也就不可能出现世间。所以,佛出现世间,是无量的因缘。

无量的因缘就难讲了,必须把无量因缘归纳成几个重要的因缘,这才好讲。佛法常用归纳的方法,把无量因缘归纳成一个总纲领。这总纲领就是{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华严经》与《法华经》上所说的。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切诸佛出现在某一个世界里,都离不开“因缘”,都是为这一桩大事。

《法华经》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简单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纯正、真实,绝对没有错误;广大无边,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们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而已;可是众生必须具有想恢复的意念,佛才能帮助。若众生没有这个意念,不想恢复,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想恢复,可是没动这念头。若动这念头就是“显感”;没动这念头,可是一听到佛法,我们念头就起来了,这是“冥感”。我们有这意念,但是自己还没发觉,其实佛菩萨已知道你的心动了,有求觉的意念,有求正知正见,有求恢复自性的意念。我们是“冥感”,佛是“显感”。如果没有意念,佛也知道,佛就不来了,佛不度无缘之人。

{一大事},依照字面上解释。净宗所求的是“一心不乱”。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我们讲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不但是六道凡夫,可以说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一心”之可贵,日用平常中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就是经论常讲的“八识”。八识归纳起来,就是“心、意、识”,这三个都是心。“心”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心、意、识,称为“三心”。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合称“二意”。权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晓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见这“一”字,是佛门关键的字。如果我们用“一心”,现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是所入、所证。可是要记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的心,就是所证一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整个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无量法门里,唯独净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法门拐弯抹角,逐渐逐渐才到一心不乱。它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快到什么程度,简直不能想象。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这才快速。可见得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成佛道了。为什么这麼快?佛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本来是佛,“念佛成佛”一点都不希奇。你本来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变成众生;一念觉,众生就变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从此处,我们认识一心的重要。这一生要成就,从今天开始,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诚心,二心就是虚妄。也许有人会问,今天我诚心诚意待人,在这社会,人家都欺骗我,我不是处处吃亏、处处上当?这话问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就不能成佛。现在你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亏上当?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脱轮回。这笔帐要好好算一算,还是很划得来。所以,不要怕吃亏上当,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不肯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业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还增长,那怎么得了。从这地方,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一”才是真理。

“大事”就是生死轮回。世间法的大事,无过于生死轮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死疲劳”,这是世法里最可怜的事。佛要是不到世间来,世间人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桩大事。世间人有本事升天,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没办法出三界。生死大事,要“真正觉悟”才能解决。我们无量劫来,可以说生生世世都与佛有缘,而且这缘非常深厚。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萨的教导,为什么没能出得了三界?就是把生死疏忽了,没有重视它。看看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觉悟,这一生如果把这两个字还是看轻了,佛法修得再好,还是无法超越。一定要把这桩事认识清楚,世间没有比这事更可怕的。聪明人一看到这字样,他就警觉了。愚痴人要死到临头才害怕,那时害怕也来不及了。趁现在身体还健康,年岁还不大,提高警觉来办这大事,超越生死。

我们求的是永远不生不死,“超生死,出轮回”,这是大事。{一大事因缘},确实世间没有人能解决,没有方法能解决。佛有能力、有方法,他义不容辞的来帮助我们解决这问题,所以出现于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在我们世间,这也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意思。

《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秖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可见佛说这句话不只一次。《华严》是佛最初成道所说的,《法华》是佛教化众生最后所说的,一前一后,互相照应。佛说因缘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可以肯定,可以相信,两部经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华严》是以十表法,十不代表数量,而是代表无尽。{十种无量无数因缘},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意思。下面是把它归纳起来讲,无量因缘也像《法华经》上所说,唯一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示”是佛的事,“悟入”是我们的事。佛给我们开示,我们要能悟入。

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知”就是了知,于一切法明了、通达。“见”就是见解。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正确没有错误,称为“正知见”。我们现前的知见,都是错误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叫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可是凡夫偏偏认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确,很能自信,毛病就出在此。为什么佛不叫我们相信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们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对于一切问题看法、想法,那有不错的道理。我们所想的、所见的,全都是错误,这点我们要承认。我们想错了、看错了,紧接着就做错了。一切的造作都错了,错误的结果是造成六道轮回的苦报。我们天天在造六道轮回,造出来自己享受。所以,轮回不是天地之间自然有的,不是阎罗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谁造的?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间断的在造,自作自受。

假如是佛知佛见,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真正是离苦得乐,得大自在。我们每个人希望寿命长久,永远不衰、不死、不变。佛说这些是一切众生应该得到的,你只要用真心,没有一样不称心如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长远,相貌之好,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今天想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西方极乐世界讲这还是“劣应身”。

极乐世界人相之好,经上形容“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个个如是。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同佛寿命,同佛相好,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相同的。他们用一心,所以他们的“知见”是正知正见。我们用三心二意,我们的“知见”是邪知邪见。不一样就在这地方。

如果肯承认自己的“知见”是邪知邪见,这人开始觉悟了。觉悟之后,就要把知见修正。从那里修起?从一心修起。先修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使自己心里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远离一切忧虑、牵挂,恢复到心地清净。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修行。

“修行”绝对不是要知道很多经典。“修行”是着重在心地清净。若心清净,一接触经典就能通达。那时候知经就多了,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这麼苦,费尽了心思,都想不通。到那时候一接触,不必思想就通了。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由清净心中自然流露;我心若清净,自然感通。

我们的清净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所说的一切经,等于自己说的一样,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而是佛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佛说的,我们不懂。怎么猜,怎么想,都不懂,原因在用心不一样。现在我们知道此心是妄心,所以不要用它,从今以后要用真心。

{开明本心,同佛知见}。只要清净心恢复,就是成佛。{等成正觉},就是佛常讲的正等正觉。虽然还没达到无上,但确实是正等正觉。必须要记住,正等正觉就是心里没有妄想、执着、烦恼。若心里还有妄想、执着,还有贪、瞋、痴、慢,这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心里决定没有染着。所以,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断烦恼、断习气。本宗的方法,要我们“一向专念”。

前面这两条,说明大教的缘起,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菩萨大慈大悲度众生,出现在世间。下文就要说本宗的兴起,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

⑼ 为什么佛教诞生在印度,发扬光大在中国

网页图片视频音乐搜吧问问博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在中国决定性的发展阶段--禅宗阶段是佛教的最高阶段,标志着佛教的成熟

实际上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以上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全文

与佛法为什么在印度起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是什么民族的传统节日 浏览:968
伊朗一万元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127
广西走哪个港口去越南 浏览:353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兵种有哪些 浏览:929
伊朗5g什么时候开通 浏览:994
意大利搜索引擎有哪些 浏览:907
20人民币换印尼盾多少 浏览:775
英国读雅思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722
挪威伊朗尔城为什么禁止死亡 浏览:982
伊朗运输石油怎么样 浏览:616
意大利的首付是哪里 浏览:921
印度身高怎么算 浏览:662
中国签证分类多久会过期 浏览:547
印度有什么有名的品牌 浏览:393
伊朗人为什么不爱犹太人 浏览:16
印度人为什么不改名字 浏览:229
英国詹姆士一世是什么世纪 浏览:478
中国高层建筑有哪些特殊的 浏览:957
中国加入联合国是多久 浏览:812
印尼都有什么花 浏览: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