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谷螟的生活习性
通常一年内会发生4至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达到7至8代。辽宁南部地区则有3至4代。世代之间存在严重重叠。越冬时,幼虫会选择在仓库墙壁、包装物缝隙中结茧过冬。在武昌,越冬幼虫会在次年4月至5月化蛹并羽化。四川地区的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达到高峰,羽化则在4月下旬开始,4月底达到高峰。第1至第3代幼虫的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中旬至下旬、8月下旬,相应的羽化盛期则在6月下旬、7月底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并具有一定趋光性。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可进行,但羽化多在白天,而交配和产卵则多在夜间。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采用尾接式交配,并可进行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会在储藏物表面、包装品缝隙或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中产卵,卵可散产或聚产。平均产卵期为1至18天,而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量最多,每雌平均产卵152.3粒。初孵幼虫首先蛀食粮粒的胚部,然后剥食外皮。在花生仁和玉米上为害时,它们倾向于蛀入胚部并潜伏其中;而在干辣椒上,则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下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以封闭粮面,或用丝将食物连成小团或块状,藏于缝隙中取食。起初它们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为害,随后逐渐蔓延至内部和下半部。幼虫行动敏捷,具有避光性,在受到惊吓时会迅速躲藏。食物短缺时,幼虫会相互残杀。5至6龄的幼虫老熟后,通常会离开食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或包装物缝隙等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各虫态的历期通常为:卵2至14天,幼虫22至35天,蛹7至14天,成虫寿命8至14天。在27至30℃的条件下,每代大约需要36天。
㈡ 印度谷螟是什么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 ctella(Hubner)]又称印度谷蛾、封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除西藏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为害粮食、豆类、油料、各种干果、干蔬菜、各种植物种子、糖果、药材、烟叶和土特产品等,食性杂,是极重要的初期性仓虫之一。
为害状
幼虫为害粮食胚部和表皮,吐丝缀粮粒成巢,幼虫匿居其中为害,并能排泄出大量带臭味的红色粪便污染粮食(彩版十三,72),使粮食变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9毫米。翅展13~18毫米,密被灰褐及褐色鳞片。两复眼间有1向前方突出的黑褐色鳞片锥体。前翅狭长,基部2/5淡黄白色,其余为红褐色;后翅灰白色,三角形。卵长0.3毫米,椭圆形,一面略凹入,一端甚尖。表面粗糙,有许多粒状突起,乳白色。幼虫体长10~13毫米。头部赤褐色,胴部白色、淡黄白色或黄绿色,幼龄淡红色。蛹长5.7~7.2毫米,宽1.6~2.1毫米,细长腹部通常弯向背面。
发生特点
1年发生4~6代。以老熟幼虫在梁柱、包装品、板壁等缝隙中或室内阴暗避风的壁角内越冬。翌年春化蛹。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产于粮堆表面或包装缝隙中。卵单产或集成。10~13粒的块。每雌产卵39~275粒。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粮堆内为害。最初多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而后伸入内部及下部。先蛀食粮粒的胚芽,然后再剥食外皮。喜在粮堆表面吐丝成网或缀粮粒成块,潜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