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印度粮食自供不足的社会原因
印度:粮食大国、饥饿大国
“印度用占世界2.4%的国土面积养活全球1/6的人口。”这是国际媒体提到印度粮食生产状况时常用的数据。在粮食安全上有过惨痛教训的印度,严格来说应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中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计算18亿亩合120万平方公里。印度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1/3,却拥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与恒河两大河流冲积平原,给人口超过13.5亿的印度带来肥沃的土地。印度历史上就是农业大国,但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47年独立,印度发生过5次大饥荒。从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生3次较大饥荒,官方统计饿死300余万人。
粮食安全问题是历届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并通过“绿色革命”等举措提高粮食产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国实现粮食自给。现在,印度日常农产品价格保持低水平,粮食略有盈余出口,这与独立前后粮食长期短缺、依靠进口形成强烈对比。为保证农民的权益,刺激生产积极性,印度政府还长期实行粮食收购价保护。在维护社会公平和选举因素推动下,印度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出台《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在有粮食出口的印度,国民饥饿状况却在加剧。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去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印度仍是拥有最多“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国家。报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印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增长3.8个百分点。印度在“2020年全球饥饿指数”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类。英国《对话》杂志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粮食生产大国印度还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情况敲响警钟,提醒各经济体必须重新配置自己的粮食体系”。
日韩紧盯粮食出口国风吹草动
在日本,关于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日本粮食自给率1965年为73%,之后就直线下降,现在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且前景严峻。为改变现状,日本也有乡村振兴的蓝图。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指导方针——“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核心是到203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闻》2019年曾刊发题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处于十分危险状况”的社论,提到日本小麦自给率只有12%,政府必须要有危机感,要推进智能农业,以弥补无法集中农业用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农户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不足。
受疫情影响,俄罗斯、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去年一度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或准备针对谷物出口商征收特别税,这让地少人多的日本更为不安。日本农协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样,如果粮食出口国都‘国产国消’,对日本来说会意味着什么?与生产工业产品不同,日本的农畜产品不可能马上扩大生产。”来自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佐藤康博不无担忧地说:“我有过这样的危机感——食品安全保障是关系到国民生命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备。”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井聪今年1月在《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新闻》上撰文说,农业用地只占日本国土的13.5%,从“食品安全保障”的观点出发,必须将提高“粮食自给率”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目标。此前,《日本产经新闻》曾援引农协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提高食品自给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摇旗呐喊,在地方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那里还没有产生广泛共鸣。”
据报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将汇总有关“在后疫情时代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种信息,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东京大学铃木宣弘研究室给出的一组数据是:“把种子因素考虑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给率为8%,把饲料因素考虑其中,牛肉自给率为11%、猪肉6%、鸡肉12%,而这些数字2035年将降至3%、2%、1%、2%。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日本将无法应对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禁令。”不过,据《读卖新闻》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麦,且日本还有国家储备、大米自给自足。但日本主流媒体还是呼吁,政府必须与商社等民间企业合作,努力稳定粮食供应。据了解,日本很多综合贸易公司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投资农业生产,专门生产面向日本出口的农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过国产实现大米自给自足的作物,不过,据《环球时报》驻日记者观察,一些种植水稻的日本农民却面临收入难以保障的现实情况。秋田县汤泽市是日本着名的大米品种“秋田小町”的产区,在当地劳作近40年的稻农石成寿告诉记者,他同时还种植饲料用稻谷和樱桃,因为“只靠种植水稻无法生存下去,要从事复合农业”。
韩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突出
上世纪60年代,韩国谷物综合自给率曾高达90%,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韩国人肉类消费增加,以及产业化、都市化提高让耕地越来越少,韩国粮食自给率也出现持续下滑现象。目前,韩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4公顷,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09年至2019年韩国政府在粮食领域投入13.52万亿韩元进行扶持,如补贴农民种植水稻以外的农作物、通过援助培训和农资方式培育粮食作物共同经营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并不理想。韩国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5.8%,与2009年的56.2%相比大为降低。受天灾和国际粮食价格影响,韩国2020年出现粮食产量过去52年来最低和价格史上最高的现象。
韩国粮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购买,因此,粮食出口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剧韩国的危机意识。据《韩民族新闻》报道,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去年5月曾进行过“应对粮食危机特别演练”,核心内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韩国农场主下达“进口粮食命令”。目前,共有69个韩国法人在俄罗斯、柬埔寨、中国、越南、印尼等地经营农场,“进口粮食命令”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想方设法将粮食运往韩国。但一些韩国专家还是认为,韩国的粮食安全已亮起红灯,为此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粮食生产率。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其粮食消费量的90%需要进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资发展都市农业。
② 新冠疫情致印度7500万人跌入贫困,你如何看待此现象
由于全球疫情的肆虐,不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同样也让很多家庭以及很多国家陷入到了贫困当中。我国作为受到波及较早的国家之一,迅速干预,并且针对此次疫情作出紧急预案。虽然说在最初的时候,的确带走很多人的生命,并且也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而在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内心当中除了仍旧留有恐惧之外,还有一丝庆幸。
虽然疫情对很多国家,以及很多国家的经济形成损失。但是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看热闹的心态,而是及时帮助其他的国家挽救损失。因为如果每个国家都封闭大门,那么对于全球的经济来说都是一种重创,只有每个国家敞开大门,全球的经济才能够恢复正常。
③ 在疫情严重时,印度成千上万人挤爆菜场,印度官方为何没有实施相应措施
经过近日的新闻,大家对于印度近几日的情况应该是相当了解了。目前印度病情仍然非常严重,每天新增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在20万以上;每天死亡人数4000人以上;总确诊人数高达将近3000万,而这种局面全部都是印度人自己不听劝阻,肆意妄为所导致的。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印度疫情相对来说缓和了很多,但是平均每天上涨人数仍然在2万人左右,本来应该继续加强对于疫情的管控,当时印度专家预计四个月左右印度疫情大致就能控制住,可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巨大多数印度人认为疫情已经控制住了,认为印度人在神明的帮助下已经战胜了新冠疫情,已经可以肆意出门玩耍了,于是不顾政府的警告,印度人开始庆祝自己的各个节日,并享受美好的“自由”,就这样,因为大批量的聚集,导致在今年的4月份印度爆发了第二波病毒感染。就是在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印度居民竟然还是不听从政府和警察的劝阻。
④ 据报告显示,疫情致印度7500万人跌入贫困,为何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新冠肺炎疫情自从在去年年初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全球各个国家角落,给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对于印度这种人口大国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损害了印度的经济,根据美国某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印度目前至少有7,500万人生活跌入贫困,贫困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次以上。
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印度国内的贫困标准是每天的生活费低于两美元就属于贫困人口,如今印度国内的疫情不断加重,经济受到了重创,所以失业减薪无疑成为许多印度基层民众不得不面对一个窘迫的现实状况。
⑤ 新冠疫情下的印度,穷人受到了最大威胁,特别是女童,这是莫迪造的孽
新冠疫情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大灾难,给无数人带来了死亡的威胁,现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中,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比较麻烦的情况,特别是印度,特别是四月份印度爆发疫情以来,新冠疫情给印度底层人民造成极大影响,在经历新冠之后,这群人中不少连最基本的吃饭和住宿问题都难以解决,有些穷人甚至做出了“卖女儿”事情。很多穷人因为看不起病,直接被丢弃在家中,仍由病毒的侵蚀,最终活活痛苦而亡。所以很多人都把最大的矛头指向莫迪,是他抗疫不力。
⑥ 印度疫情死了多少人
印度疫情死亡人数最新官方公布为53万多人,因为印度是人口大国,国家体制又受资本家控制,平民百姓的死活资本家看得很淡。
⑦ 疫情致印度7500万人跌入贫困,疫情带来的危害还有哪些
三、疫情对人心理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世界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灾难,据媒体报道,疫情导致印度贫困人数急剧上升,2020年印度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而新增了7,500万人贫困人口,印度在脱贫方面的功绩,因为这场疫情全部被抵消。那么疫情除了可以使人们返回到贫困,还有许多其他的危害。
疫情除了会对经济和人们的收入水平产生影响,还会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果在这种大规模的疫情过后,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对经受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的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死亡教育,那么这些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在疫情爆发的过程中,很多人会丧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难以接受。还有些人在疫情爆发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名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