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打牌怎么样

印度人打牌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9-06 00:45:34

❶ 印度人大部分都认为印度的GDP2.6万亿美元比中国的15.8万亿美元高很多,这是为什么

题主不是在带节奏就是被人带节奏了。
其实如果你到印度的社交媒体或者印度媒体下面的评论区看看,就知道绝大多数印度人都知道中国远远超过印度。
只不过他们绝大部分并不理解中印双方的差距有多大,大部分人认为虽然中国比印度强好几倍,但是这个差距他们还是追得上的。有些人认为中国比印度强四五倍,有些人认为差两三倍。有些人认为印度二三十年能追上中国,有些人认为只要十几年。
认为印度比中国强的印度人几乎没有。

❷ 印度人真的很逗比吗

为什么会认为印度人很逗比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可能是在电影当中,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一些喜剧片儿当中的印度人确实是挺逗乐的。
第二点原因,由于我们国际上的一些交往。和印度人来往的时候,印度人的言行,在我们看来确实是挺逗比的,好像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他们都会犯。
其实这很好理解,无非就是大家生活习惯和对于社会的认知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因此才觉得逗比而已。

就像你看到卓别林幽默有趣的表演。你会认为英国人都像他一样吗?
就像你看到憨豆先生的有趣逗乐,你会认为所有美国人都像憨豆先生一样吗?
事实上是不会的。
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国家,有着无数的科学家的诞生。英国盛产绅士,他们一度是那样自信而嚣张。
美国作为新兴的霸国,短短几百年的时间,无论是科技,教育,还是经济,国防,e绝对的优势,几乎碾压所有国家。
印度虽然现在已经稍稍落后。但是作为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来说,他也曾经创造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文化。
或许她们某些行为确实让你觉得很逗比。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应该看到,无论是哪一个国家人的性格都是千差万别的。社会的情况都是千变万化的。
英国的绅士再多,却掩盖不了他也有卑劣的人存在。
美国的经济再发达,也掩盖不了贫民窟里的挣扎。
当你看到那条在公交车上,一个女孩儿被轮奸的新闻之后。你告诉我你依然觉得他们很逗比吗?
他们的逗比,无非是因为他们现在落后。无非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那么我们在别人眼中不一样也是那个逗比吗?


别去笑话别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❸ 泰国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1、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在泰国街上,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❹ 谁能跟我讲讲麻将的起源

麻将的起源众说纷纭,其实现代麻将的形成和兴盛主要是在清朝中叶之后,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麻将与赌博:

汉魏以后的博戏,往往以金银等财物相赌,而所用金银,大多皆为锭或块,小胜小负,零星剪割,殊感不便,于是便制造了马(也叫马子)。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制成,条状,长短不等。两面都画上彩色标记。记明本马所代表的金银重量。比赛时,输赢先用马子支取,比赛全部结束后,再以所得马子来兑换金银。至唐代时,使用纸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记明金银重量,十百千万,各以花色记其一至九之数,类似今天的钞票、纸钱。与今天麻将牌中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古时筹与马略有区别:筹只表示胜负的次数,不表示胜负数值的大小;马则算明数值。后世则不分筹、马,统称筹码。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

麻将只有一百余张,打起来却丰富多彩,既斗智又斗勇。前人对参加打麻将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斗牌,必先炼品,品宜镇静,不宜躁率,得勿骄,失勿吝,顺时勿喜,逆时勿愁,不形于色,不动乎声,浑涵宽大,品格为贵,尔雅温文,斯为上乘。”这正体现了麻将娱乐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正因为麻将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很文,影响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将牌不仅在亚洲盛行,而且还流行欧美。当时出口的麻将牌,牌面上往往还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国外有许多详细叙述麻将打法的书籍和研究麻将打法的杂志。日本等一些国家还有专门研究麻将牌的团体以及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麻将大赛。在欧美,把麻将视为体现东方情趣的古董,装进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来也不乏其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触角已经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有人开发出“麻将软件”,人坐在计算机前,按动键盘,就可以同计算机打起“雀战”,其乐无穷。

在我国,麻将牌在一个时期内曾被打入冷宫。现在已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娱乐活动。退离休的老同志,有闲暇时打上几圈,精神焕发。家庭里,逢年过节,举家团聚,打几圈麻将,也洋溢着节日的欢快。现在,打麻将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健康的娱乐活动

❺ 印度人真的很逗比吗

印度人很多,比较逗比的出处,一般都是来自于每年的观看印度人的阅兵。


但是印度人肯定不是很逗逼的,毕竟印度可以说是直男癌最多的国家,它充斥着强奸、非礼、童婚,还有各种歧视女性。除了检阅兵这方面会比较有笑点之外,他也还有在火车的一种车载上也是比较有笑点,也算是说的比较逗比,但是在社会上要比很多国家要歧视女性。要明白,很多奇葩的传言都可以说是从印度传出来的,比如说外国人在印度被强奸,不仅仅不抓强奸犯,受害者反倒被判刑两年;或者是一些强奸的要只要跟那个女孩子结婚就不算犯罪,这些都是出于印度。

所以印度这个国家,他或许有一部分逗逼的人存在,可能在行为上、影视上,会让人觉得这个国家比较逗比,但是在整体上他的国度其实不是很和谐,毕竟他不是特别尊重女性的国家,印度是男权社会。

❻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着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打牌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lv五合一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63
一百万越南币值多少钱 浏览:429
越南的算盘是什么 浏览:287
越南的马路是什么 浏览:117
伊朗买房有什么优惠 浏览:199
中国的螃蟹有哪些品种 浏览:585
越南为什么是孔子庙 浏览:481
干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者要求的原因是什么 浏览:658
买英国房子一般多少钱 浏览:759
英国qe怎么解除封锁 浏览:555
意大利中华烟长什么样子的 浏览:867
意大利哪里有桃花树 浏览:415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首情诗 浏览:604
印度建造航母多少钱 浏览:866
中国人到伊朗都是怎么看待的 浏览:469
cium印尼语怎么发音 浏览:46
缅甸人怎么申请办理中国身份证 浏览:582
意大利为什么主动分出梵蒂冈 浏览:481
美国怎么在本土干掉伊朗将军 浏览:269
印尼有多少贫民窟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