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前6世纪,印度半岛被谁统一
公元前6世纪印度半岛逐渐统一,几百年后,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半岛
摩竭陀的统一战争
公元年6—前3 世纪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列国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
过程,亦即摩竭陀国家发展壮大、吞并邻国、建立统一帝国的过程。在
此期间,还伴随着波斯和马其顿的入侵。
(1)摩竭陀称霸列国
自公元前6 世纪始,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当时,次大陆北部有16
个大国,重要的有摩竭陀、迦尸、鸯伽、居萨罗、居楼、拔祇、末罗等,
它们多位于恒河流域。众列国中,地处恒河中游的摩竭陀最为强盛。该
国初期的历史,我们所知甚少,但在曷利昂伽王朝(公元前554—前430)
时期,摩竭陀开始勃兴。该王朝的频毗沙罗(即瓶沙王,约公元前554
—前493)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与西北部的犍陀罗、北部的居萨
罗等国交好,全力吞并东邻的鸯伽,两国经常发生战争。据《佛本生经》
记载,“两国交界处有一条瞻波河,那是蛇王的住所,蛇王坎皮耶统治
该河。有时,摩竭陀国王攻取鸯伽国;有时,鸯伽国王攻取摩竭陀国。
有一天摩竭陀王与鸯伽国打了一仗,他见形势不好,乘马而逃,鸯伽兵
紧迫不放。他跑到瞻波河边时,恰洪水上涨。他想,‘宁可淹死在河里,
也不死于敌人手中’。随后他连人带马一起投入水中。那时,蛇王坎皮
耶在水中建有一座用宝石装饰的宫殿。这时他正在庭院里沉醉于狂饮欢
宴中,恰巧跳进水中的国王和马正落在蛇王面前。蛇王见到这位魁伟的
国王后对他怀有好感,站起身来让他坐在自己的王位上,叮咛他不要害
怕,并问他为何投河自尽。国王告诉他所发生的一切。蛇王听后说:‘不
要害怕,大王,我将使你成为两国的主宰。’他这样安慰他,连续7 天
对他非常尊重,至第7 天,蛇王和摩竭陀王离开了蛇宫,借助蛇王之力,
摩竭陀王俘获了鸯伽国王,将其杀死,两国同归他统治”(卷4 第506
目)。这个故事虽属神话,但最终,摩竭陀征服了鸯伽。由此,摩竭陀
控制了恒河下游,夺得了与南方贸易的水路通道,经济实力增强。瓶沙
王称霸列国的主要手段是外交和联姻。相传他有500 个妻子,大部分是
其他国王的公主,其第一夫人为居萨罗国王波斯匿之妹,嫁妆是一个岁
入10 万钱的迦尸村。瓶沙王的外交政策,扩大了摩竭陀的影响,征服鸯
伽后,国土扩大,据《五分律》的夸张说法,境内共有4.2 万个村落。
② 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79—80 页。
公元前493 年左右,阿阇世(约公元前493—前462)弑父继位,积
极推行扩张政策。阿阇世的弑父暴行,引起居萨罗王波斯匿的仇恨,收
回其妹的嫁妆迦尸村,遂成为两国相争的导火线。初时阿阇世获胜。后
来,波斯匿王采用一隐士的车阵战术,把精兵布置于山顶的两侧,包围
了阿阇世,迫使他率军投降。这是《佛本生经》的记载。《撰集百缘经》
记载的战术则不同:波斯匿采纳一将士的建议,集中4 兵种设阵,“于
阵前锋,先置健夫,次置中者,后置劣者。”“寻共交战,即破彼军,
获其象马,即便捉得阿阇世王,大用欢庆”(卷一)。虽然各经所载情
节不一,但结局均为和平解决,据说波斯匿王嫁一女给阿阇王,双方联
姻。阿阇世进行的另一场大战是进攻北方的拔祇国。拔祇国势力较强,
与末罗、迦尸、居萨罗结成东印度政治联盟,并任盟主。阿阇世为征服
该国,先在恒河南岸营建华氏城,“以防拔祇国”;继则施以政略,破
坏其内部团结;最后才兵戎相见,战争从公元前484 年持续到公元前468
年,长达16 年之久。战争详情已不可知,但互有胜负,据佛教文献记载,
一次水上大战,阿阇世大败,“单马回国”。最终,阿阇世取得了胜利,
不仅征服拔祇,连迦尸、末罗等国也被迫臣服。他成为了东印度的霸主。
阿阇世的后代和取而代之的希苏那伽王朝(公元前430—前364)统
治时,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征服摩竭陀西部的阿般提,进而吞并拔沙、
居萨罗等国,称雄列国。约公元前364 年,摩诃帕德摩·难陀暗杀希苏
那伽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难陀王朝(公元前364—前324)。据史料记
载,摩诃帕德摩是位理发匠,成为王后的情夫。由于她的影响,他取得
了国王的信任,升至近臣的地位,阴谋谋害了国王,以后充当王室儿童
们的监护人,篡夺了最高权力,杀死年轻的诸王子,当上国王。他是一
位强有力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在位28 年,先后征服了迦尸、居楼、般阇
罗等11 国,统一了整个恒河流域,其版图扩张到中印度部分地区。至此,
除西北一隅外,摩竭陀已统一了次大陆北部,成为南亚第一强国。在古
希腊作家的笔下,难陀王朝相当强大,其军事力量甚为可观。据柯蒂阿
斯报道,它有骑兵2 万,步兵20 万,战车2000 乘,战象3000 头。普鲁
塔克报道的数字更高,据他说有骑兵8 万,步兵20 万,战象6000,战车
8000①。故有的学者猜测,亚历山大兵取印度西北部后,之所以未进军恒
河流域,除士兵厌战外,难陀王朝军力的强大也是原因之一。
(2)反马其顿的战争
正当摩竭陀国逐步统一恒河流域之时,印度西北部先后遭到了波斯
和马其顿的入侵。公元前6 世纪前半期,西北印度小国林立,重要者有
犍陀罗、剑浮沙、波罗斯等。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后,曾一度用兵东征,
将印度河以西地区纳为属国。公元前518 年,大流士进一步东进,征服
犍陀罗,占据了印度河流域。西北印度诸国虽然向波斯称臣,但独立性
较强。公元前4 世纪马其顿兴起,其国王亚历山大消灭波斯帝国后,于
公元前327 年率军侵入印度河流域。有些小国不战请降,但有些国家和
部族则兴起抵抗,在这些反马其顿的御敌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
烈的是海达斯皮斯河之战。
① 转引自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71 页。
海达斯皮斯河是印度河以东第一条支流,该河东岸是由波罗斯王统
治的国家,军力较强。亚历山大降服■叉始罗国后,决定征服这个国家。
波罗斯王为抵抗侵略者,于公元前326 年亲自率大军防守该河东岸。其
战斗部署如下:200 头巨象布置在约1000 名步兵之间,排成8 列,组成
中央战线。波罗斯坚信这一特意部署的巨兽会吓倒敌兵,并使其战马受
惊而难以驾驭。在象的后面部署了由3 万名步兵组成的密集队伍,两翼
凸出,步兵的纵列从象群中间向前推进。整个阵势颇似城池,站立的象
群有如城池的塔楼,象群中间排列的步兵则如塔楼间的一道道墙。战线
两翼有骑兵和战车掩护。骑兵为4000 名,战车300 辆①。
亚历山大兵至,见敌于对岸列阵以待,难以明渡,便令骑兵于夜间
沿河堤来回奔跑,虚张声势,佯装强渡,他则亲率步兵6000、骑兵5000,
秘密在该河下游不远处的一岬角地带渡河。接近对岸时,始被敌方哨兵
发觉。波罗斯即派2000 骑兵与120 辆战车前去拦截,但为时已晚。亚历
山大击溃这支援军后,沿河而上,直扑波罗斯的大军。在此战中,亚历
山大改变了传统的布阵方式,令步兵方阵居后,骑兵居前,并派2000 骑
兵迂回至敌军左翼之后。战争伊始,亚历山大的骑兵即前后夹击印度的
左翼骑兵,使之难以招架,向大象靠拢。印度象信急忙驱象迎战,但马
其顿方阵适时向前推进,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投枪射箭,并因此而乱了自
己的阵脚,被大象撞了个乱七八糟。印度骑兵见有机可乘,再次出战,
却被马其顿骑兵击回。不久,马其顿步兵在骑兵的配合下,将战象挤到
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些大象胡冲乱撞,践踏破坏。不管是敌是友,
都受害不小。⋯⋯有的大象由于厌烦,又已无人驾驭,⋯⋯仿佛被大祸
临头刺激得发了疯,不停地左奔右突,横冲直撞,践踏破坏,不遗余力”。
马其顿部队有回旋余地,“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
一直不断地用标枪投射它们。”而印度部队却与此相反,他们夹在大象
之间,受的伤害更大。当大象精疲力尽、缓缓后退时,亚历山大令骑兵
将其围住,同时令步兵重整密集方阵进攻,结果,印度骑兵几乎全军覆
灭,步兵也伤亡惨重。战斗中,波罗斯表现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
帅,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只要哪怕还有一部分部队仍在坚守
阵地继续战斗,他本人也继续英勇战斗”①,不过最后,他终于被迫投降。
此战,据阿里安记载,印度步兵阵亡者近2 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
被毁,幸存大象全部被俘;马其顿方面,步兵战死者约80 人,骑兵约230
人。
海达斯皮斯河战役的最大特点是象战,这亦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
大的一次象战。亚历山大于此一役,打了他平生战术运用最为卓越的一
仗。征服波罗斯国后,亚历山大继续东侵,占领了一些土地,但由于士
兵久离故国、厌战情绪与日俱增,只得班师西归。不过,他已征服了印
度河流域,并驻军留守。
(3)孔雀帝国的战争
亚历山大撤军后,西北印度局势动荡,反马其顿的起义时有发生;
① 马俊达:《古代印度军事制度》,第66—68 页。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第175—176 页。
而东印度的难陀王朝,由于横征暴敛,统治亦不稳定,人民起义不断。
因而,整个印度北部一片混乱。此时,出身卑微的旃陀罗笈多①在一代谋
士考底利耶的辅佐下,乘机崛起于乱世,从各地招募军队。据《政事论》
记载,他招募的队伍由五种人组成,即强盗和匪徒、蛮人、有组织的行
劫匪帮、森林居民、最英勇的武士宗族部落。他以这支队伍起家,很快
成为义军首领,较顺利地打败了马其顿驻军,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及其以
东的大片土地。约公元前324(或前321)年,他在西北部自立为王,而
后又兴兵东征,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 或前321
—前187)的统治,公元前317 年,马其顿驻军全部撤离,从而统一了北
部印度。公元前305 年,塞琉古王国②力图恢复对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侵
入印度,旃陀罗笈多与之进行了两年的战争,详情无记载,仅知战争于
公元前303 年以印度胜利而告终。根据双方和约,孔雀王朝取得了印度
河流域以西直至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作为报答,回赠战象500 头。
约公元前297 年,旃陀罗笈多去世,其子频头沙罗(约公元前297
—前272)即位。关于此人,除了他的名字外,其他几乎一无所知,但从
其绰号“歼敌者”来看,他在开疆拓土方面可能有所贡献。至其去世时,
孔雀帝国的版图已扩张到德干高原,整个印度半岛仅东海岸的羯(jié)
陵伽及南端的几个部落尚未臣服,后由其子阿育王完成。
阿育王(约公元前269—前232)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年青有
为,曾被其父两度任为总督,平服过■叉始罗的叛乱。他即位之初极为
暴虐,据佛教文献的夸张记载,曾残杀同父异母兄弟99 人,诛杀500 大
臣、500 婇女,并设人间地狱。其主要战功是征服羯陵伽,完成了印度半
岛的统一,将帝国带入了极盛时代。在孔雀王朝统治前期,羯陵伽是一
个独立国家,海外贸易发达,经济富庶,军事力量亦较为强大,拥有步
兵6 万,骑兵1000,战象700 头。阿育王即位的第八年,起倾国之师大
举进犯羯陵伽。这是印度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也最有影响的一次大战,
可惜其详情无史料记载。此战使羯陵伽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据阿育王13
号摩崖诏令记载,他“从那里掠走的人数是十五万,在那里有十万人被
杀,并有许多倍于此的人死亡。”①
羯陵伽战争标志着孔雀帝国武力扩张时代的结束和文治时代的开
始。据说,阿育王对此战所造成的灾难深感悔悟,皈依了佛教,以佛法
治国,从而使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在其第13 号摩崖
诏令中说:“征服羯陵伽国以后,天爱善见王(即阿育王)便专心致志
地热衷于正法的义务,渴求正法,并在百姓中灌输正法。这是由于天爱
善见王对征服羯陵伽深感悔恨的缘故。在征伐一个独立国家的过程中,
必然要出现屠杀、死亡和人们的流放,对此天爱善见王感到无限的痛苦
和悲伤⋯⋯。天爱善见王现在认为,通过正法赢得的胜利,才是最高的
胜利⋯⋯。凡是利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胜利,到处都能洋溢出一种称心如
① Chandragupta 一词之音译。据说他出身于乡村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故称其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
② 亚历山大死后,他建立的帝国三分,其部将塞琉古(Seleucus,公元前305— 前280 年在位)控制西亚,
建立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05— 前64)。
①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0 页。
意的气氛,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会如此。”①阿育王之所以改变
政策,与其说是真心奉佛,不如说是当时四宇平服之故。但以文治取代
武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阿育王后期奉佛,显得过于虔诚,不但本
人奉法忌武,还诏令子孙后代采取“忍让政策,”这必然导致忽视武备
的加强。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摩竭陀帝国的尚武精神,随着羯陵伽战
场上的最后一声哀鸣而消失。阿育王放弃了祖传的军国主义而发扬正法
取胜的政策,它必然会严重削弱帝国的军事实力。”②有的学者进而认为:
“羯陵伽的征服标志着孔雀王朝政治势力衰弱的开始。由于羯陵伽战争
的杀戮而在阿育王心灵上所产生的变化,引起了孔雀帝国政策上的革
命。正如所有热衷于宗教而放弃政治谋略的国王一样,阿育王为外族征
服印度铺平了道路。”③的确,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便很快衰落了。究
其原因,若单从军事方面而言,以上所论不无道理。
3.《政事论》的军事思想
《政事论》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着述。传统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
开国功臣考底利耶所着,成书于公元前4 世纪末3 世纪初。另有些学者
认为,该书非考底利耶所着,其成书较晚,或云公元1 世纪、公元3 世
纪,乃至公元7 世纪始成书。但该书的核心部分写于帝国初期,是研究
孔雀王朝时期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全书15 卷,论及政治、经济、法律、
外交、军事等内容,中心是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
是一部军事着作,因为它不仅讨论了兵制、兵种、编制、薪俸、兵器、
防御设施等问题,也含有较丰富的军事思想,简介如下①:
(1)战争观《政事论》认为,战争与外交、国力紧密相联,欲取得
军事胜利,就必须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同时充实国力。它指出,在国际
斗争中共有6 种外交策略,即和平(缔约)、战争(彼此伤害)、对峙
(冷淡)、进军(力量增强)、寻求庇护(附属他国)以及双重政策(与
一方和平而与另一方战争)(第7 卷第1 章第2 目,后文简写为7.1.2)。
国王使用何种策略,应视自己的条件而定:处于劣势则和平,国势兴盛
则战争,势均力敌则对峙,具有优势则进军,力量耗尽则寻求庇护,有
盟国相助则诉诸双重政策(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为
中心,审时度势,合于利则战,不合于利则止,在国际斗争中,不存在
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战争之胜负是对综合国力的检验,因而《政事论》
十分重视增强国力。它提出了“国家七要素说”,认为国家是国王、大
臣、国土、卫城、国库、军队和同盟七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七要
素关系合谐,则国力强盛;反之,则国力衰弱。七要素中,国王是核心,
大臣辅佐国王,其他五要素是国家得以维持的基础。国土是生产、税收、
① 葛维钧《阿育王铭文》摘译,见《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② 雷乔杜里:《古代印度政治史》,加尔各答,1953 年版,第365 页(H·Raychaudhuri,
,Calcatta,1953)。
③ 班纳吉:《史前、古代和印度教时期的印度》,德里,1979 年版,第92 页
(R·D·Benerji.Prehistoric.AncientandHinIndia)。
① 参阅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第三章第三节:“考底利耶的治国安邦策”。
兵力的源泉,没有国土,则一切无从谈起。它说:“卫城的保证、国库、
军队、供水系统和谋生职业,在国土上有它们的源泉”(8.1.29)。军
队是国家的支柱,它“植根于国库,如果国库匮乏,军队则倒向敌人或
杀害国王”;反之,“如果缺少军队,则国库肯定丧失,”因为“军队
是获得和保护国库的手段”(8.1.48,43,51)。卫城是国防的据点,
“国库和军队都处在卫城中,这个地方也是危难时本国人民的避难所”,
如果缺少卫城,则国库将落入敌手”(8.1.25,39)。《政事论》十分
重视军事与国力的相互关系,并把军事置于国际环境中加以考察,这种
从宏观上来探讨军事问题的思路为当时世界所罕见。(2)战略战术论①
兵种与地形。《政事论》将军队分为步、车、骑、象四个基本兵种,并
分述其作用:骑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营地和森林中搜索敌人;占领平
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势;摧毁敌人的供应与贮备,保护我军的供
应与贮备;清剿敌人、坚定军心;扩大袭击范围;驱赶敌人;向敌人首
先发动进攻;穿插、分割与突围。象兵的作用是行进于部队前列;开辟
新路、临时营地和渡口;驱散、践踏敌人;渡河与下水测试深度;稳定
军心;破坏敌人的防卫土墙、城门和塔楼。战车兵的作用是抵抗敌人的
四军;瓦解未被击溃之敌;使敌恐惧;显示我军强大;制造恐怖的喧嚣
声。步兵的作用是随时随地携带兵器,准备作战(10.4. 13—16)。四
兵种作战,要因地制宜:若地势平坦、能见度好、土质坚硬,用战车兵;
若地势起伏不平,则用其他三兵种。
②因敌制胜。《政事论》提出,打击敌人要战术灵活。以精兵对敌
弱兵,以双倍于敌的兵力攻敌劲旅;不断骚扰敌人,乘其疲惫予以歼灭;
若敌军强大,应先以敌之叛军、外国军队、森林部落军队与之相拼,消
耗其兵力,而后予以重创。进攻方向的选择,应视地形而定:若敌之前
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后面进攻;若敌之后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前面
攻之;若敌之一翼阵地居险要之地,则从另一翼进攻。所有这些,均体
现了灵活用兵、因敌取胜的战术原则。这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所提
出的以逸待劳、以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等作战原则极为相似。
③料敌我之备,决定攻退。《政事论》对此作战方法论述较为详细、
具体。它列举了不宜作战的17 种情况(第10 卷第2 章):在密林和荒
野中长时间行军;在无水的地方;无饲料、燃料和饮水时;在艰难的路
上行军;遭敌袭击而蒙受伤亡时;为饥饿所折磨时;通过沼泽地、水深
的河流、攀援于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峦时;拥挤于只能单行的道路上时;
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小径上行军时;军中无辎重时;正在用餐时;经长途
行军而疲惫不堪时;正在睡觉时;受疾病、时疫和饥馑袭击时;步兵、
战马、战象生病时;未占取有利地形时;当所有灾难共同降临时。在上
述境况下,不宜作战;反之,若发现敌人处于上述诸境,则应立即用兵
歼灭之。概而言之,就是当天时、地利等因素于我有利,则兴兵而战;
若于敌有利,则息兵退守。
④秘密战争。《政事论》将战争分为三类,即公开宣战的战争、突
然袭击的战争和无声的战争,无声的战争即秘密战争。这种战争由密探
来进行。该书将密探分为国内密探与国外密探两类,国外密探除深入敌
国搜集情报外,还要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如在敌营中扮着酒保,应伺机将毒酒送给敌兵;或贩卖熟肉、熟食,
将毒药掺于其中,贱价赊销给敌兵;扮着商人者应将毒药投入象、马的
饲料中,使敌人的骑兵、象兵不能出战;扮着牲口贩子、猎人、耍蛇或
耍象者,临战之时应将各种毒蛇猛兽驱入敌营, 加剧其混乱;扮着铁匠
者应乘乱放火;伪装成叛军、外国军队和森林部队的密探队,应背后下
手,里应外合;隐藏于森林中的密 探,应在狭路上破坏敌人的运输线,
袭击敌人的援军和辎重队;夜战时,密探应制造混乱或恐怖,或潜入敌
国国王寝帐,将其暗杀(12.4.1~22)。《政事论》十分重视密探的作
用,它设想的敌后密探,已成为一条无形的战线。
⑤结盟与树敌。《政事论》是为一个“未来的征服者”写的。这位
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国家,如何逐一消灭呢?这就
需要结盟与树敌,施以远交近攻之策。《政事论》认为,邻国是天然的
敌人,而敌人的邻国则是自己的盟友,应尽力争取;但盟国与敌国并非
永恒,一旦消灭了邻国,昔日盟友即成为敌人,应消灭它。在征服战争
中,对强国要加以武力打击,同时运用各种手段离间它与其盟国的关系,
乘其彼此矛盾之际从中渔利;对弱者则应施以安抚政策;对盟友应使其
处于不强不弱的状态,因为强则难以控制,弱则不足以牵制敌国。
总之,《政事论》含有丰富的军事思想,既有宏观探讨,亦有微观
描述,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译为多种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论事、直观描述,未作高度提炼,较少使用概括性较强
的术语,故其理论性稍显不足。
② 如何和印度男人交往
要和印度人交往首先你需要了解印度
这一块不同凡响的沃土,千百年来,浸润着印度洋的海风,享受着喜马拉雅山的庇护,吮吸着恒河的乳汁,繁育出绚彩夺目的文明。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度——印度
一、印度概况
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锡金、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位于南亚地区,北以喜马拉雅山山作为屏障,与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相邻。西北和巴基斯坦接壤,东北方则连接孟加拉、缅甸,东临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部伸入印度洋。印度面积大约328万7千多平方公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包括有冲积平原、干燥沙漠区、雨林、沼泽、山峰、森林、高原、海岸、河川和湖泊等地形地貌。
印度共有26个邦,6个中央直辖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北方邦,占印度总人口六分之一以上。北方邦是印度恒河(Ganga)与亚穆纳河(Yamuna)两大圣河交会处,拥有肥沃的冲积平原,以及喜马拉雅山系群峰峻岭。
印度本身拥有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境内不同种族,形成殊异的人文风情,尤其是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与型态,如特殊的纱丽穿着、印度的饮食、古典音乐、传统舞蹈等等,印度的千万风情吸引了世人的注目眼光。更特别的是,当地的百元纸钞收录了全印度的公用语言,如数家珍,印度丰富的人文特质一览无疑。
韩国 KOREA
绿荫遍地的平野,秀丽绵延的山峦,岛屿众多的海岸,历代王朝留下的名胜古迹,传统优美的艺术,令人赏心悦目。佳食美肴吸引着远来的游客。这地方的怡人风情、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给。
一、韩国概况
【国 名】
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
【面 积】
99538平方公里(2002年)。
【人 口】
4764.45万(2002年7月),为单一民族,通用韩国语,5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
【首 都】
首尔(Seoul,原中文译名为汉城,关于改名的事情,请见我的另一篇博文《夜郎絮语——说说部分韩国人的自大》 ),人口994万(2002年7月),占总人口的28.8%;面积605.52平方公里。
【国家元首】
总统卢武铉(ROH MOO HYUN),2002年12月19日当选,2003年2月25日正式就任。
【国 旗】
韩国的国旗为太极旗。
太极旗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以其中央的太极圈命名。太极圈均分为二,十分对称。
上面的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的蓝色部分代表阴,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平衡的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男与女,热与冷,正与负等等。
旗角上的卦符也有对立和均衡的意义。三条整杠代表天,与之相对的三条断杠代表地,左下角两条整杠夹一断杠象征火,斜角相对的符号象征水。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结和他们热爱和平的精神。整个国旗象征着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
【国 歌】
韩国的国歌《爱国歌》,寓意是“为着爱国家”的意思
爱国歌始创于1896年创刊的《独立新闻》上刊登的多种爱国歌歌词,至今仍未明确来源于何种曲调。
现在的爱国歌是1900年初根据苏格兰的民谣Auld Lang Syne的曲调作成.《爱国歌》(安益泰:作词)
1节:即使东海水和白头山干燥和枯萎,有上帝的保佑我们国家万岁
2节:南山上松树好象披上了铁甲,即使有大风大浪也改变不了我们的气魄。
3节:秋天的天空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明亮的月亮是我们不变的心。
4节:以我们的气魄和忠诚的心,不管有什么苦难和快乐爱过的心永不改变。
反复: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
【国 花】
韩国的国花为“无穷花”,学名为木槿,寓意为‘永远绽放、永不凋落’
据史书载,无穷花从古代就与韩国人有着不解之缘。在古朝鲜之前人称之为从天而降的花,新罗时自称为槿花乡,可见韩国人对它有多么偏爱。
韩国无穷花有上百种,但最美不过花芯中央为红色的丹心系的国花。无穷花生命力极其旺盛,正因为如此,无穷花代表着韩国人民的发展和繁荣,象征着韩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货 币】
(一)铸币
韩国现有4种铸币(硬币面额:10、50、100、500),货币单位为“元”。
10元:1983年发行的最新币(直径22.8mm,黄铜,平面),正面是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佛国寺寺院的多宝塔的图案。
50元:1983年发行的最新币(直径21.6mm,4.1g,两白,锯齿状叶缘),正面是韩国稻穗的图案。
100元:1983年发行(直径为24.0mm,5.4g,白铜,锯齿状叶缘),正面是朝鲜时代建造战舰龟船的李舜臣将军的图案。
500元:1982年发行(直径26.5mm,7.7g,白铜,锯齿状叶缘),正面是象征长寿的鹤的图案。
(二)纸币
韩国现有3种纸币,货币单位为“元”。
1,000元:
1983年发行的最新币(151mm*76mm),正面是韩国的学者退溪李滉先生的图案,背面是退溪李滉先生为他的弟子提高业绩而建立的陶山书院的图案。
5,000元:
1983年发行了最新币(156mm*76mm),正面是朝鲜时代的学者栗谷李珥先生的图案,背面是栗谷李珥先生出生的家乌竹轩的图案。
10,000元:
2000年发行了最新币(161mm*76mm),正面是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训民正音的创造者世宗大王的图案,背面是韩国的景福宫中的庆会楼的图案。
【简 况】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韩半岛的南半部。东濒日本海,西面与中国山东省隔海相望。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0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地形多为丘陵和平原,地势比半岛北半部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南部为1500毫米、中部为1300毫米左右。
公元1世纪后,韩半岛一带形成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不同政权形式和所属关系不同的国家。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在半岛建立统一政权。公元10世纪初,高丽取代新罗。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定国号为朝鲜。1910年8月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历任总统有李承晚、尹潽善、朴正熙、崔圭夏、全斗焕、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
【行政区划】
目前,韩国共有16个高一级的地方政府,其中包括7个广域市政府(首尔、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和9个道政府(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以及232个低一级的地方政府,其中包括74个市政府、89个郡政府和69个广域市内的自治区政府。
地方社区的长官主管各自的市、部或区的行政事务,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地方行政职能包括中央政府委托的职能,例如管理公共财产和设施,以及评估和征收地方税和各种服务费用。高一级地方政府都有教育委员会处理各社区有关教育和文化的事务。
高一级的地方政府基本上在中央政府和低一级的地方政府之间起中间作用。
低一级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区(邑、面、洞)系统为居民提供服务。每个低一级的地方政府管辖的若干个区作为其派出机构处理居民的需要。邑、面、洞的办公机构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和社会服务工作。
【经 济】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2001年8月下旬,韩比预期提前3年还清IMF全部贷款,结束了IMF监管体制。2002年初以来,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鼓励信贷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韩经济出现好转势头,出口回升较快,IT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激增。与此同时,韩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与智利草签自由贸易协定,与日本启动官方主导的自贸区研究机制,响应中日韩自贸可行性研究,并拟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社会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汉江是横贯首尔的一条河流)。这一惊人的进程改变了韩国的经济,成为韩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以出口增长为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在这一战略基础上,韩国实行了很多发展计划。这使1962至2002年韩国的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70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013美元。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清楚表明韩国的经济计划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由于1998年汇率的波动,韩国的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急剧下降到3,120亿美元和6,744美元。但这些数字在2002年又回到了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由于韩国实行自由市场政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韩国的进口一直在稳步增长。由于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市场之一,韩国的进口贸易额超过了中国1995年的进口贸易额,相当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进口贸易额之和。
主要的进口商品有包括原油和矿物在内的工业原料、普通消费产品、食品,以及诸如机器、电子设备和运输设备等货物。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韩国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也加快了这一发展。1996年,韩国成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第二十九位成员国。
韩国有着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历史,现在正努力使自己在21世纪中成为强大的亚洲经济集团的焦点。东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这一地区15亿的人口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发展经济是不可缺少的。
2002年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4766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10013美元
经济增长率:6.1%
货币名称:韩元
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1美元=1275.90韩元(2002年11月4日)
通货膨胀率:2.7%
失业率:3%
【资 源】
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
【工 业】
主要生产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2002年钢铁产量4544万吨,居世界第5位,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是世界第2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6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比上年增加18.5%,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手机年产量达1.2亿部。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2002年韩国IT产业出口额达46.1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
【农 业】
耕地面积186.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农业人口约169万。2001年稻米产量492万吨。
【旅 游 业】
韩国风景优美,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旅游业较发达。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全国有42家饭店达到国际标准,其中部分已加入国际饭店预订系列。首尔的洲际饭店、乐天饭店、乐天世界饭店、新罗饭店、凯悦饭店、拉马丹文艺复兴饭店、希尔顿国际饭店、喜来登-华克山庄饭店、广场饭店、瑞士大饭店和朝鲜饭店等11家饭店被列入超豪华类别。
主要旅游点:首尔景福宫、德寿宫、昌庆宫、昌德宫、国立博物馆、国立国乐院、南山塔、国立现代美术馆、江华岛、民俗村、板门店、庆州、济州岛、雪岳山等。
2002年访韩外国游客439.2万人次,其中日本230.7万人次,中国30.3万人次,美国52.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2.8亿美元。
【交通运输】
陆、海、空交通运输均较发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量迅速增长。全国已建成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
铁路截至2002年底,铁路总长6819公里,其中复线1028.6公里,电气化铁路667.5公里。
地铁总长402公里,其中首尔287公里,釜山62.8公里,大邱27.6公里,仁川24.6公里。2002年地铁共运送旅客25亿3千万人次。
公路截至2002年底,公路总长913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37公里。拥有机动车1291.4万辆,其中货车432.6万辆,小汽车858.8万辆。
水运主要是海上运输,用于对外贸易。现有28个贸易港和22个沿岸港,2001年总吞吐量达1175万集装箱,居世界第6位。船舶6586艘,总吨位659.2万吨。主要港口有:仁川、群山、木浦、釜山、浦项、济州、丽水等。韩国水路客运也较发达,2001年客运旅客555万人次。
空运至2002年底,同81个国家签有航空协定,开通国际航线135条,可飞往31个国家,80多个城市,2001年运送旅客7873万人次。现有四个国际机场:仁川国际机场、首尔金浦机场、釜山金海机场、济州岛济州机场。国内航线机场有:光州、大邱、蔚山、浦项、泗川、木浦、丽水、江陵和束草等。拥有飞机278架,其中客机154架,货机24架。
【对外贸易】
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3148.4亿美元,居世界第13位。其中进口1520.2亿美元,同比增加7.7%;出口1628.2亿美元,同比增加8.2%。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关系,其中美国、中国、日本、东南亚为主要贸易伙伴。
【对外投资】
韩国内企业2000年对外投资36.81亿美元。2001年对外投资43.82亿美元。2002年对外投资44.97亿美元。
【对外援助】
韩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始于六十年代,现每年通过官方开发援助形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亿美元左右援助。
【外国资本】
60年代和7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仅占资本流入的一小部分。80年代起韩国逐步放宽外商投资限制,但与其经济规模相比,仍然偏低。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加大引进外资力度,2000年为156.9亿美元,2001年为118.7亿美元。2002年引进外资额为26.9亿美元,这是自1992年以来韩吸引外资最少的一年。韩国产业资源部认为,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
【外国援助】
1997年12月,韩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接受570亿美元贷款的协议。截至1999年9月,韩全部提前偿还了其中已提供的134亿美元,外债总额减为1409亿美元,债权总额1413亿美元,首次成为纯债权国。2001年底外债总额1199亿美元。2002年底外债总额为1311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为525亿美元;对外债权总额为1816亿美元。
【人民生活】
韩国国民生活水平较高,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10013美元。住房普及率98.3%,小汽车18.03辆/100人,固定电话47.7部/100人,移动电话58.8部/100人。个人电脑67.1部/100名。男子平均寿命72.1岁,女子平均寿命79.5岁,全体国民平均寿命75.5岁。
【军 事】
实行普遍征兵和招募志愿兵制。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期为两年半,空军和海军为三年。总统为三军最高统帅。国防部长官曹永吉(2003年2月任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金钟焕大将(2003年4月任命)。现有总兵力69万,其中陆军56万,海军6.7万,空军6.3万,预备役304万。2000年国防预算为13.75万亿韩元,2001年国防预算16.364万亿韩元。
美国在韩国有驻军3.7万人,2002年韩国为驻韩美军分摊的驻军费用为4.72亿美元。
【文化教育】
1953年起,实行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从1993年起普及3年初中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机构80%为私立。教育预算占政府预算的20%,占GDP的5%。
全国各类学校(公立、私立)19124万所,学生1195.7万人,教师45.2万多人。着名大学有国立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
【新闻出版】
新闻业发达。截至2002年,共有新闻机构260家,从业人员38000人。报社60家,其中10家全国性综合报纸,38家地方综合报纸,7家经济类报纸,2家外文报纸和3家体育报纸。《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韩国日报》、《大韩每日》和《京乡新闻》为6大全国性韩文日报,除《大韩每日》外,其他报纸均属私营。《朝鲜日报》于1920年3月5日创刊。《东亚日报》于1920年4月1日创刊。《中央日报》于1965年9月22日创刊。
通讯社:联合通信,1980年12月19日由合同通信社和东洋通信社合并而成,1999年再合并内外通信,是韩国新闻媒体共办的一个合作性通讯社。该通讯社在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伦敦、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布鲁塞尔、开罗、香港、莫斯科和北京设有分社,同40家外国通讯社签有新闻交换协定或合作协议。
韩国目前有10家全国性广播公司,另有地方广播公司59家,有线广播公司81家。
韩国广播公司(KBS)1927年开始试播,自1953年开始对外广播,政府控股广播公司,拥有全国性广播网,目前用韩、英、汉、法、日等11种语言播音。电视台成立于1961年12月31日是,自1996年7月起开通两个频道的卫星电视节目,主要以数字信号播放。
文化广播公司(MBC)1961年12月开办,拥有全国性广播网,电视台成立于1969年8月,在各大城市有卫星转播站。
首尔广播公司电视台1991年12月开播。
基督教广播公司(CBS)1954年开办,私营,主要播送新闻、娱乐以及教育和宗教节目。其电视节目也有一定影响。
远东广播电台(FEBC)1956年12月开办,每周播送100小时的韩、英、汉、俄语节目。
大韩民国军队广播电台建于1954年,专门为军队播音。
驻韩美军广播电台1950年10月开始播音。同其电视台一起,专为驻韩美军及其家属服务,用英语全天播音。
交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1990年6月成立。
教育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国营,1990年12月成立。
目前,韩国共有39个电视台,其中20个是商业电视台。
电视台平日播放时间为10个半小时,假日播放时间为18个小时。
韩国自1995年起开播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加入有线电视收视的家庭140多万户。因特网普及率较高,截至2002年底,上网人数达2627万名,占全国人口的55.1%。
出版业发达,注册出版社共有19135家。2002年共出版图书36186种,11750万册。杂志种类繁多,创停刊频繁。
【对外关系】
二次大战后,韩国以对美、日外交为主。七十年代初开始推行门户开放政策。1988年卢泰愚总统任职后,大力推行“北方(指社会主义国家)外交”。1993年金泳三总统就职后,提出“世界化、民间化、多边化、多元化、区域合作和面向未来”的外交政策。1998年2月,金大中总统就任后,继续致力于巩固与美、日的同盟关系,同时加强与中、俄的友好关系。对朝,金大中推行和缓政策,提出互不使用武力、不搞吸收统一、加强南北交流与合作的“对北三原则”。2000年6月,金大中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实现历史性的首脑会晤,南北关系明显缓和,双边交流与合作有所加强。2003年2月,卢武铉总统就任后,强调发展韩美互惠平等关系,促进韩中日东北亚区域合作,同时加强同俄、东盟、欧盟等其他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
截至2002年底,韩国已和18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驻外机构128个。
【同我国的关系】
中韩两国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政治上,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并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会晤,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经济上,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深化,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成果。两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也在进一步加强。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中韩贸易额为440.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中方出口154.97亿美元,增长23.8%;进口285.74亿美元,增长22.2%。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仅次于美国。截至2002年底,中方共批准韩国企业来华投资项目22232项,协议韩资274.9亿美元,实际使用150.2亿美元。从项目上看,我是韩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从金额上,我排名第二。
2002年底,中国在韩国学习的留学生、进修生约为3000人;韩国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进修生约2.2万人,是在华留学人员最多的国家。
中韩友好协会于1993年6月29日成立,会长朱穆之。截至2002年底,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海南等省、市与韩国的首尔、釜山、仁川、京畿道、庆尚南道、济州道等69对省、道(市)、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我想这些能对你有用!
③ 克莱武的多面克莱武
克莱武1725年出生于英国希罗普郡的一个小庄园。小时候他读书不用功,成绩不好,但总向往前刺激的探险生活,所以刚满18岁就去了遥远的印度,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下级职员。臭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公司,除了做生意,还拥有军队做帮凶。克莱武很快就投身军队,并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一路打杀,为英国的殖民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军队生涯中的克莱武如鱼得水,他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领导、参加了东印度公司争夺孟加拉的战斗。
当时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兵力有7万人,而克莱武只有900人,加上接受其训练的印度土兵,也不到3000人,且克莱武们远离本土,后勤物资供应困难,更令人不安的是纳瓦布一方还有法国人撑腰。“不入虎穴,焉得虎仔”,克莱武果断开战,他一方面派人收买纳瓦布的手下,另一方面率队实施突袭,经过激战,化险为夷,以少胜多,一举占领了孟加拉。 占领孟加拉期间,克莱武殖民强盗的丑恶嘴脸就暴露无遗了。他大肆掠夺,抢夺了大量财富,他恬不知耻的在英国议会上炫耀:“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后来克莱武回到英国,并顺利当选为议员。1764年,由于英国在印度吃紧,东印度公司请他再度出山,任命他为孟加拉总督和驻印英军总司令。 罗伯特.克莱武被认为是英帝国最伟大的缔造者之一,可以说是集冒险家,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在英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以如此少的兵力征服如此广大的土地,获取如此多的财富。
黯淡的青年时代
1725年9月25日罗伯特.克来武出身于出生于英国希罗普郡德雷顿市场(MarketDrayton)的斯泰切庄园(Styche),其家族是安茹时代的显赫,其父曾为议员,但在克来武出生时家道已衰落,据克来武自称庄园地产只有每年500英镑。克来武小时候是当地劣迹斑斑的顽童,13岁就组织了一帮比他大的小孩到处敲诈勒索。克来武胆大妄为的冒险精神在这时就有反映:他曾经爬到教堂顶上,挂在雕像下,把下面的人吓得半死,目的只是寻找刺激。在读书方面克来武更是创造了5年被3所学校开除的佳绩。无奈之下,其父将17岁的克来武交给在英国招募人员的东印度公司。当听说克来武被打发到印度时,德雷顿市场的所有居民都庆幸再也不会听到这个名字。
1744年18岁的克来武到达马德拉斯担任书记员。这是东印度公司中最低的一级职务,担任枯燥繁琐的货物登记工作,住在闷热的阁楼中,忍受疟疾的痛苦。不过对克来武来说处于那些同样是亡命之徒的同伴当中之最让他痛苦的。这样一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一下被遗弃到海外,他在思乡情绪和生活困境之下很快陷入了抑郁。一次与人争吵之后克来武决定自杀,但是他两次举枪射击脑门竟然都是哑弹,这让他十分震惊,开始相信上帝是有所安排的。很快克来武找到了医治他心理与生理的良药:书籍与鸦片。而这时上帝的安排似乎也降临了。 直到七年战争列强在印度的势力分布都没有明显变化。
克来武到达马德拉斯的时候印度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在18世纪中期,早期的葡荷殖民势力已经消退,代以英法的竞争。英法几乎在同时进入印度,各自都有东印度公司,在沿海设立据点控制当地贸易。两家东印度公司都有当地印度王公作为后台,公司的少量雇佣军则为他们的盟友担任打手。由于印度地方势力的权位争夺不休,两家公司为支持各自盟友也常有冲突,但由于雇佣军人数有限这些冲突规模都不大,没有出现会战,围城之类。18世纪通讯手段落后,从印度到欧洲往返要两年,伦敦和巴黎都无法有效控制它们的东印度公司,事实上在印度决策的都是公司在当地的最高长官。1744在欧洲英法已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开打,双方在印度还基本相安无事。情况随这各自政府的卷入发生了改变,英法为争夺印度统治权的战争正式开始了。 英国在印度的据点分布在卡尔纳迪克(Carnatic)的马德拉斯,圣戴维堡,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还有孟买等地。法国则是集中在卡尔纳迪克,包括本地治理,加里加尔。英法的争夺集中在卡尔纳迪克,这里远离北方强大的土邦,又可控制孟加拉和东印度群岛到欧洲的航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746英法各自向印度派遣的舰队在马德拉斯外海遭遇,结果是英国舰队战败折回。随即经营印度近五十年的杰出领导法国长官都布列斯(Dupleix法国很多船都是这个名字)率1500名法印军在舰队的支援下占领了马德拉斯。罗伯特.克来武也是俘虏之一,但是很快他利用法军戒备松懈带领20名俘虏逃到了圣戴维堡要塞。少校斯金格.劳伦斯(Stringer
Lawrence)对克来武的勇敢非常欣赏,把他任命为旗手。这位劳伦斯少校日后成为了英印军队的创始人也是克来武一生的挚友,当后来克来武成为孟加拉总督后要求所有人在向他效忠时必须对劳伦斯致以同样的礼仪。马德拉斯的失陷和法军在数量上的优势是英国在印度陷入困境。跟据1748年欧洲的《亚琛合约》马德拉斯应归还给英国,都布列斯岂肯放弃,他之前为取得当地纳瓦布(即总督,印度地方最高统治者,通常由当地最有实力的王公或大的土邦主担任)的支持曾将马德拉斯许给印度地方,这时却倚仗军力希图占住马德拉斯。但是天有不测,法国舰队遇到暴雨不得不回本土休整,卡尔那迪克的纳瓦布随即率军找上门来。印度军队很快开始围城,18世纪的印度土邦军队通过与西方人贸易引进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枪,不过其军队核心仍旧是骑兵而且炮兵素质相当低劣。马德拉斯的围攻持续了3个月,印度军未有进展只得谈判,最后的结果是遵照亚琛合约把马德拉斯还给英国。
这次战争是英法政府第一次直接干涉印度,从此双方的冲突便一发不可收拾。1749年前面提到的卡尔那迪克的纳瓦布战死,他的几个儿子互相争斗。1751年都布列斯煽动海得拉巴土邦主去夺取卡尔那迪克的纳瓦布头衔,法军和海得拉巴军队占领了卡尔那迪克的首府阿科特(Arcot),海得拉巴土邦主加封为纳瓦布。而英国支持的候选人此刻龟缩在在南方的特里奇诺普里(Tiruchchirapalli)。这时法印公司有1800人还联合了10000以上的印度军,英印公司只有1000人又2000名印度兵,法国还新获得了3个据点和整个南部印度的贸易和渔业的垄断,英国仅剩马德拉斯与圣戴维堡。1751年夏法印联军近8000人南下围攻特里奇诺普里,试图消灭英国在印度土邦中的支持者,彻底孤立英国。英国面临被逐出印度的危险。8月20日圣戴维堡的英军指挥斯金格.劳伦斯派出1600人解围,而克来武就在军中。
1751年26岁的克来武在劳伦斯少校的栽培下已是东印度公司武装的后勤物资总管,由于职务的原因克来武与上致土邦主下致农民的印度各阶层都有丰富的接触。他非常清楚印度统治者的贪婪与短视,对西方人既畏惧又痛恨的心理和争夺财富权力时急不可耐,为此而战时又畏首畏尾的表现。这时的克来武已经具备了统帅的能力。1751年8月21日夜里,克莱武借口有事离开解围部队返回圣戴维堡直接找他的老上司劳伦斯。克来武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在保密的情况下由他本人带领圣戴维堡和马德拉斯的守兵奇袭阿科特,从而迫使海得拉巴土邦放弃与法国的联盟。克来武了解到阿科特防守薄弱可以一举攻占,而占领着一城市可以动摇法国支持者的信心,瓦解这一联盟。这样一个计划是极为冒险的,如果阿科特的丢失并不能动摇法印军围攻特里奇诺普里的决心,那么英军分兵阿科特对被围守军的士气动摇更大,即使攻占阿科特并引开围城部队也不能改变双方实力对比,印度军是否会如克来武所料对法国产生怀疑全看海得拉巴土邦主的心理状态。克来武的计划确实比较冒险,但也许对英军来说不能迅速解围就意味着整个卡尔纳迪克都会倒向法国,而冒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会战的危险还不如尝试克来武的计划。
结果就是1751年8月22日克来武率200名英军和300名土兵1还有10名从未上过战场的军官向阿克特进军,只留下100人在马德拉斯,50人于圣戴维堡。这支小部队昼夜急行,在9月1日,一个雷暴雨的天气接近了阿科特。阿科特的印度守兵只有80人,在得到城外被间谍夸大的报告后,扔下堡垒弃城而逃。克来武兵不血刃进城,他估计到会有一场围城,把部队集中到了城中的堡垒里,还弄到了两门法国18磅炮。他把所有缴获的财宝分给跟随他的一帮亡命之徒,激励这些人为保卫财宝而战,还赏赐了当地,人鼓励他们为英国通风报信。与此同时了解到阿科特失陷后海得拉巴土邦主派他的儿子带4000兵去攻城,出于对法国人的不信任,只允许150法国炮手跟随。9月23日夜,印度军开始进城,但克来武已在城中设下埋伏,克莱武率军专杀法国炮手几乎将他们全部消灭,英国则损失15名英国士兵和20名土兵,克莱武也受了伤。24日英军全部撤入堡垒,缺乏炮手的海得拉巴军无法直接进攻只能围困。海得拉巴军试尽一切办法火攻,地道,诈降都无济于事。这样在特里奇诺普里围攻的海德拉巴邦主就坐不住了,10月24日全部的法印军和海得拉巴军到达阿科特城,10000大军开始全力攻城。这时克莱武已设法把重炮移到山顶,可以直接射击敌人炮兵阵地,有一次还轰击到了主帅的帐篷使围城暂停了六天。在守城中英军付出重大伤亡,到11月底能战斗的只有120名欧洲人和200名土兵,克莱武身先士卒,多次化险为夷,树立了威信,使这帮半是士兵半是强盗的部队坚持了下来。11月24日在听说英国支持的纳瓦布已聚集了6000人并开始反攻的消息后,法印军和海得拉巴军发动最后攻势,海得拉巴的士兵在服下大麻后进入了狂热状态,披挂装甲的战象直接冲击进攻堡垒。由于英军训练有数,持续不断的发射火力,海得拉巴军遭到了前说未有的伤亡,战象四下逃窜。海德拉巴邦主彻底丧失了信心,当夜就放弃了围城向高原撤退,放弃了对卡尔纳迪克纳瓦布的争夺2。在之后的12月克莱武联合了英印的支持者攻克了两座法国据点并把他扶上了纳瓦布的位置。这样英印军队在克来武的领导下控制了卡尔纳迪克,法印地方政府被迫在1754年和英印签订合约。
这一场战争已不再是印度王公之间的斗争而是英法的争霸,克莱武和都布列斯的竞争。都布列斯的失败在于他能够谋划战争却不能执行它。在印度获得成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谋略家更应当是一名敢作敢为的战士。阿科特之后英国开始对印度产生浓厚兴趣,而在法国,尽管都布列斯曾为它获得了一块比本土还大的土地,但是路易十五再也没有兴趣去投入新的力量。
1753克来武和他的天文学家朋友尼维尔.马斯基林(Nevil Maskelyne此人第一次测出地球质量和克莱武一样贪财)的妹妹结婚后在英国住了两年。在接受了首相老皮特的赞许和议会的奖赏之后,1755克来武被晋升为上校,圣戴维堡长官,率领皇家第39掷弹兵连和第12炮兵连开往马德拉斯。 在克来武开往印度的途中孟加拉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早在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在加尔各答设立了威廉堡据点。这一据点在1717年获得了大莫卧尔授予的在孟加拉进行贸易的特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之后随着英法政府的卷入,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的据点也得到加强,这引起了孟加拉纳瓦布的不满。孟加拉的纳瓦布占据着印度最富庶的省份,掌握着鸦片,茶叶的贸易,还通过与欧洲的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火绳枪,这是所有欧洲势力都必须正视的也是垂涎欲滴的。1752年东印度公司开始注意到孟加拉纳瓦布的继承问题,这引起了老纳瓦布的强烈不满。1756年老纳瓦布去世传位给他孙子西拉杰·乌德·德拉(Siraj Ud Daulah)。
这位西拉杰只有27岁,根据记载其性格残暴,酗酒,喜怒无常,因此有很多权威觊觎者,包括他的伯父,军队主帅米尔.贾法.阿里.汗(Mir Jafar Ali Khan)亲王。1756年西拉杰一即位立刻向英国人发难,试图赶走英国人由自己控制孟加拉的贸易。6月16日孟加拉军攻占了威廉堡。有60多名未逃走的英国人被捕,纳瓦布把他们关进了英国人用来关印度人的牢房,6月20日当牢门被打开时,40多人已闷死了,这一事件被称为“加尔各答的黑牢”。加尔各答被攻克之事于8月16日传到马德拉斯,东印度公司长官立刻把刚到圣戴维堡的克莱武招来讨论收复一事。克莱武带3个皇家步兵连600人和900土兵出发,于12月航行到加尔各答。
1757年1月2日在舰队炮轰之后英军轻易地占领了加尔各答和威廉堡。年轻的纳瓦布对是否要再次进军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率领40000部队于2月3日到达加尔各达,和英军对峙。克莱武决定发动偷袭直接攻击纳瓦布的主营。2月5日晨1克莱武会合了皇家海军600名水手加上600名步兵800名土兵,趁着大雾试图绕过孟加拉军的战线直袭主帅营。这是典型的克莱武式战法,但是这次他的运气不佳,直接闯入了敌人阵地中央。***,子弹,炮弹,火箭在头上英军头上到处乱飞。孟加拉军向各处胡乱开枪,骑兵也在雾中胡乱出击。当雾消散时双方发现整个战场是一团糟,在这种状况下克莱武也不得不决定决定乘乱撤离。当英军撤到威廉堡时发现总共阵亡了57人受伤137人,孟加拉方面据称损失步兵1300人骑兵600人,此次战斗被称为第一次孟加拉之战。西拉杰受到震惊之余又听到阿富汗军队入侵德里威胁孟加拉的消息,于是在2月9日与克莱武签订合约,双方的关系暂时平静下来。克莱武自称这次战斗树立了英国在孟加拉不可动摇的威望。
第一次孟加拉之战完全体现了克莱武胆大妄为,通过以直接进攻敌人心脏,达到心理震慑来获胜的作战风格。但是这种胜利往往很大程度的依靠运气,这在次战斗中也反映了出来,克莱武对此也有认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提到了自己有可能被上帝抛弃,事实上在普拉西会战中我们就会看到克莱武谨慎的一面。不过也许这次战斗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了英印军队在困境中沉着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不仅是严格训练带来的高度纪律性,更是出于他们对统帅的无比信任。可以说这支英印部队已经能和凯撒的第十军团,拿破仑的老近卫军相提并论了!
孟加拉的局势动荡之时法国人也没闲着,克来武的老对手都布列斯亲自出马来到孟加拉的大本营穆尔昔达巴德(Murshidabad)。他送给给纳瓦布30门大炮作为见面礼,鼓动西拉杰反英。摇摆不定的纳瓦布立刻给了法国在孟加拉的贸易特权。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克莱武的反感。之前,东印度公司和不满年轻纳瓦布的要人早有联系,包括亚.卢图夫.汗(Yar Lutuf Khan)将军和纳瓦布的伯父米尔.贾法亲王,他们都表示对英国的支持。克莱武并不信任这些人,不过出于对年轻纳瓦布的变化无常的性格的担心和软弱本质的认识,克莱武决定给予孟加拉的统治者以致命一击,以此同时7年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印度,克莱武很快就占领了法国在孟加拉的据点金德讷格尔(Chandernagore).
为了表示对英国的不满1757年4月,西拉杰纳瓦布把军队调到普拉西(Plassey)——一个巴吉拉蒂(Baggiruttee)河边的小村——北面以威胁加尔各达的准备,而克莱武则在付出巨额贿赂之后和米尔.贾法签订了协议,即东印度公司支持后者作纳瓦布,后者则举兵与英国人共同作战。6月12日克莱武从金德讷格尔率军北上。
6月14日通过荷兰商人的报信,克莱武了解到凯特瓦(Katwa)堡垒是孟加拉军的囤粮地。他立即派一支小部队只带一门6磅炮乘船偷袭。但是在夜间偷袭的过程中被守军发现,一直拖到19日克莱武率主力到达才攻克。这时情况又有了一些变化。克莱武原来预定会见的米尔.贾法的使者没有等到,更令人不安的消息是由于纳瓦布把所有军队包括米尔.贾法的部队都集中在身边,米尔.贾法已近开始动摇,准备放弃他与英国人的协议重新协调和纳瓦布的关系。这种情况使克莱武也踌躇了,他的远征军现在将面对孟加拉的全部军队。克莱武集中了全部英国和印度军官举行会议讨论形势。会上包括克莱武在内的大部分军官都主张原地观望,一方面设法瓦解孟加拉内部另一方面等待援军。但是海军舰队司令库特(Coote)力主马上出击,他认为孟加拉内部仍然是不稳定和分裂的,战斗中必然因为要保存实力而消极作战;雨季就要到来,失去这一机会就会让纳瓦布有充分时间巩固其地位;当下部队士气正旺完全可以在战场上获胜,如拖延日久会挫伤士气。在听到了这一番分析后克莱武立刻转变了观点,不顾大多数的反对决定立刻出击。22日远征军渡过了巴吉拉蒂河,在大雨中行军两英里后到达了普拉西村北面的一片树林,距离孟加拉军的营地大约1.5英里。在这里克莱武设下了阵地。23日凌晨1点孟加拉人发现了英军,西拉杰纳瓦布认为这是一个全歼英国人的机会,立刻率全军出动。大军用了6个小时在英军面前呈弧形展开。早晨7点,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里决定印度近代历史的普拉西会战开始了。
克莱武的远征军拥有大约900名欧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这当中核心是本土带来的皇家39掷弹兵连和第12炮兵连。其他的部队是3个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分别是:马德拉斯连,加尔格达连和孟买连,这些是英印混编的;1个加尔各答本地人组成的部队;还有一些海军水手和在印度的欧洲定居者。这些部队都装备了燧发枪并受过严格的训练,有些还是身经百战的。远征军的火炮只有8门6磅炮,和从海军借来的两门榴弹炮,幸好训练有素的炮手每分钟能发射5-6次,弥补了数量的不足。出战前克莱武为这支部队组织了两次演习,基本保证了新兵与老兵,英国兵与印度兵能协调一致。克莱武的对手西拉杰纳瓦布在普拉西拥有大约35000名步兵和15000名骑兵。步兵成份非常混乱。有些是亲王们组建的部队,其中既有印度传统的装甲步兵又有模仿欧洲人建立的火绳枪步兵,不过大部分都是临时从各村征募的壮丁,装备短刀。这些步兵部队语言不通,纪律不严,从来不是孟加拉军的主力。纳瓦布的精锐是它的骑兵。这些装甲长枪骑兵有丰厚的薪水,每年分别在旱季与雨季进行狩猎训练,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是孟加拉的正规军。孟加拉军有50多门24磅和36磅炮但是缺乏炮手,从金德讷格尔逃出的40多名法国炮手的加入稍微缓解了这一状况,不过由于装备了大量火箭,孟加拉军的火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孟加拉的部队中还有被铁链拴住,披挂装甲驮载箭塔的战象。但是在与欧洲人的战斗中这些战象往往是对己方的威胁更大。
克莱武的指挥所设在巴吉拉蒂河边的一所狩猎小屋中,这里可以总览整个地区。克莱武观察到孟加拉军的行动后命令部队在树林与河岸之间展开,这样远征军的左翼是树林,右翼是河流,两翼都得到了掩护,正面还有几个大小池塘作为障碍,地形十分有利,万一战败还可撤入以树林避开敌人骑兵。克莱武把四个支正规部队部署在正面,孟加拉当地部队展开于右翼,炮兵为了取得更好的射角被安置在沿河岸的一个小屋中,可以同时射击敌人左右两翼。整个战线大约800码宽,300码深。孟加拉军队是分属各个亲王和将领的,西拉杰的爱将摩汉·拉尔(Mohan Lal)带领炮兵和装备火绳枪的步兵3000人进攻英军正面(仅是这支部队的火力便超过远征军全部),西拉杰最忠实的将领米尔.马丹(Mir Madan)率领7000装甲步兵和5000重骑兵沿河岸前进给予摩汉·拉尔支援。米尔.贾法亲王指挥他自己的15000人迂回英军右翼,亚.卢图夫.汗将军则负责掩护前者的侧翼。其他部队都跟着西拉杰部署在营地外。
当孟加拉军队前进时克莱武在狩猎小屋顶上看的一清二楚。克莱武也为敌人数量之巨而震撼,特别大量是装在巨型六轮平台上的重炮。他试图与米尔.贾法联系但战斗很快打响了。双方部队在500码的距离上交火,1个小时后孟加拉的所有大炮都到了第一线,克莱武命令部队退到树林中。由于树木的掩护,重炮的威力大打折扣,燧发枪射速上的优势也暂时弥补了数量的不足。不过随着战斗胶着到11点,远征军的伤亡不断增加,而这时尽管克莱武注意到了孟加拉军的左翼在按兵不动却仍然无法确定米尔.贾法的意向,如果他这时加入战斗远征军将腹背受敌。克莱武甚至和他的军官私下考虑退入树林然后于夜间偷袭纳瓦布的帐篷。就在这时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12点时一场大雨突降,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大雨使双方都沉寂了下来。雨后孟加拉的所有火枪火炮都因为火药被淋失去了作用,而英印部队由于训练有数,完全没有让火药受到伤害。这时克莱武表现了过人的冷静,命令部队在敌军有动作之前按兵不动。这一决断很快得到了回报,米尔.马丹以为英印军的火器也失效了亲率骑步兵发起了全线冲锋。孟加拉的冲锋遭到了劈头盖脸的火力,前军向后逃窜,后军在混乱中又陷入淤泥,米尔.马丹也在冲锋中阵亡。这就是战役的决定性时刻,克来武依照自己的判断相信只要击溃正面的敌军,摇摆不定的米尔.贾法一定会倒向他这边。下午2点,包括掩护侧翼的部队在内,全部远征军发起反击,陷入混乱的孟加拉军队一触即溃,重炮全部被毁。在亲眼看到忠于西拉杰纳瓦布的军队全军覆没后,米尔.贾法正式倒向克莱武开始攻击西拉杰。下午3点胜负已经分晓,4:30逃回营地的忠于纳瓦布的残余部队投降,普拉西会战结束。战役中共有22名英国人,16名土兵阵亡,大部分是在炮战中遭受的;孟加拉军队损失大约500名步兵和500名骑兵,剩余的几乎全部被俘或溃逃。
这场战斗英军获胜有一定的运气成份,很大程度是依靠了一场大雨。也许这场雨并不在克莱武的计算之中,克来武敢于和纳瓦布的大军对抗也许只是对改善不利态势的尝试,但正是因为他敢于行动才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的。有种普遍观点认为克莱武在普拉西会战的胜利是阴谋的结果,但事实上这一结果主要归功于克莱武战前的果断和战场上的冷静。我们只能说这场战斗的结果有赖于战场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和战斗交织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反而展现了克莱武把握全局的杰出能力。同样,远征军的素质也是获胜的重要因素。正是仰赖严格的训练和高度纪律性,其得以和火力远占优势的敌人打得旗鼓相当,又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普拉西会战中的克莱武不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而是指挥若定的统帅,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
普拉西之后克莱武指挥军队彻底摧毁了法国在孟加拉的影响帮助米尔.贾法扫平了异己登上纳瓦布之位。1760年被四年征战带来的伤病折磨得克莱武离开了印度。他把军队交给了老友劳伦斯让他在东印度公司雇佣军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半官半私性质的英印军队,将土兵制正式化。以后这支土兵部队就成为了支撑英帝国的基础。克莱武在孟加拉的征服给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仅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年收入就达100000英镑,日后更是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这些当然是以孟加拉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克莱武本人通过强取豪夺获得的财富高达160000英镑,不过他走前留了70000给军队。
在英国克莱武成被封为普拉西男爵并成为了议员。克来武为成为上流人士挥金如土结果反而招来鄙视,他这时又因为长期吸食鸦片已经百病缠身。1763年7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为整顿财政任命克莱武担任孟加拉总督并于1765年5月到达加尔各答。克莱武不在的这段时间,法国在优势的英印打击下连遭失败,都布列斯黯然回国,而不甘心做傀儡的米尔.贾法联合了大莫卧儿同东印度公司开战,但是这时孟加拉己无像样的军队了。结果联军在布尔克萨(Buxar)大败,从而彻底丧失了反抗能力。克莱武到来后更加紧了实施了一系列分化政策,最终在1765年8月12日5位孟加拉地万(Dewan)在克莱武的帐篷中承认了印度历史上着名的“双重管理制度”,即既保留了地方统治者们原有的行政机构,东印度公司又拥有税收和审判民事案件的权利。这为英国带来了每年4百万银元的收入。克莱武还在印度设立了政府对公司的监督系统有效打击了腐败,为公司之外的英国人在孟加拉经商提供了便利。 克莱武从当后勤官开始就假公济私后来更是贪得无厌,然而真正位处总督时却对这些行为严加打击。1767年克莱武回国。这时有人把他以前贪污的老账揭了出来,把他和东印度公司贪赃枉法的事提交到下院。这个说来好笑,克莱武过去贪污无度结果被奉为英雄,全力整治腐败时却被传唤到议会询问财产来源。结果就有了克莱武在下院的慷慨陈词。大意是:不是我爱财,而是印度太富,我已经算收敛的了云云。结果不了了之。1774年11月22日不堪病痛折磨得克莱武用小刀自杀,而任命他为北美总督的指令刚刚签署。如果克莱武到北美上任结果会怎样呢?
克莱武的人品备受诟病。为了敲诈孟加拉的富商克莱武伪造了政府指令,结果日后被人带到议会下院作为证据,至于横征暴敛,根据贿赂办事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克来武对他的部下还是赏罚分明的,对他的朋友也很够义气,不论是欧洲人还是印度人。克莱武可谓是典型的行动型将领。表面上看他取得的胜利都或多或少依靠运气,然而正是他的大胆与果断使他每每能抓住转瞬即逝了战机。克来武在政治外交上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行事的印度,他集决策者和执行者与一身,把军事,外交,政治手腕交织在一起,以如此之小的成本为英国建立了帝国的基础。
④ 印度人打仗厉害吗
在近代,印度遭到了英国人的长期殖民统治,英国人统治印度长达300年之久。在英国统治期间,印度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人为追求独立积极寻求与各大强国合作。有的追随英国人作战,有的选择和德国人合作,有的倒向意大利人,还有的投靠了日本人,几乎二战各大战场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因此,虽然印度人战斗力很差,但出镜率很高。
作为英国人的仆从军,大量的英印部队追随英国人南征北战,他们活跃在欧洲、北非和东南亚等各种战场。由于印度人不喜欢打仗,战斗力比较差,所以英国人对印度也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不过这并不代表印度人就没有用,印度士兵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人多,另一个就是听话,是英国人最佳的炮灰部队。事实上,在英国人的训练和武装下,印度人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毕竟自行车都骑上了,比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高了一大截。在英帕尔战争中,英印部队打的还是不错的,挫败了日本人进攻印度的企图,让人们对印度军队刮目相看。不过大部分时间里,英印部队都在打酱油,给英国人充当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