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儿印度舞串词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印度舞节目串词如下:
3、印度舞配饰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② 《观舞记》 描写印度舞的特点的句子,简要分析作用 (急!)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炫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还认识的语言.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说明节奏变化极快,节奏丰富
“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表现了舞蹈轻捷灵活的特点
“孔雀的高视阔步”表现了高贵的气质
而这一切都被这卡拉玛姐妹溶合在一起,而作者也使用一系列排比句,结合比喻手法,将这丰富多彩的舞蹈展现了出来.
作者写舞蹈家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以诉说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部的工整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写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我们从这里不仅是看到了无可疵议的风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着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作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冰心的散文《观舞记》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作者倾尽全力调动了文学技艺,写得珠光宝气,光彩照人.
1.引入全文
2.表现出蛇舞的独特风味
3.第17自然段有不少
4.说明了蛇舞的艺术特色
5.体现了舞蹈的美
6.因为她已经被舞蹈陶醉了,深情了
这是句大部分资料总结出来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③ 印度舞蹈真的很美,大家介绍下印度舞蹈。
印度舞历史悠久,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还有许多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是印度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舞蹈内容和性质区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间两类。古典舞蹈有四个,即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印度舞也可以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但是地势低洼,淹在水中。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洼地,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尔。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时,往往全村人参加。 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贾兰恩舞(快步舞)、格拉达尔·贾兰恩舞(击掌舞)、表现克里希纳(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伙伴舞)、泼水节时跳的塔巴尔·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据说,大约在1700年前,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杰辛格。一次,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从此,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衮古·拉斯舞(林舞)、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这些舞蹈,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一种牧族)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没有褶纹,裙子上罩一件薄纱,腰部系一根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头戴薄纱巾和帽子。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他们的服装色彩,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2.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着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于夜晚演出,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哑演,但有敲打乐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节,用朗诵诗的形式表达。诗句都是梵语化的马拉雅拉姆语,一个人在幕后朗诵。演员身躯的姿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双脚跳动的快慢,两手和十指的各种动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句的内容。演员们只表演不说话。优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员,十分精通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他们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各种思想感情,用眼睛转动的快慢,表现圆圈,阿拉伯数字“8”等。他们表演天鹅、蛇和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们甚至可以用半边脸表演憎恶和愤怒,用另一半脸表演高兴和欢乐。 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舞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熬成的稠浆糊,涂在面部,根据角色的不同,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种颜色,正面人物脸上再涂浅绿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脸上涂几层粉白色,鼻子四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佩戴红胡须;女角在黄色和淡红色的底色上,涂一层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但是现在也有人用它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艺术,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赏,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领会它的艺术美,而巳城市乡村都会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着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以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种宫廷艳情舞,在封建帝王时代,专供王公贵族茶余饭后消遣。现在成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体态的舞蹈。目前这种间蹈大多出现在银幕上和舞厅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着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乐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着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着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着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④ 印度舞蹈天竺少女指的是什么印度舞蹈有什么特点
印度舞蹈的一种,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⑤ 印度舞天竺少女串词
1、脚铃叮珰婆娑舞,耳环明翠轻谩歌。异国民俗亮丽秀,摇曳天竺女儿姿。请欣赏印度舞《天竺少女》。
2、瞧,一群天真烂漫的姑娘们来了!她们是繁星中的一颗金星,她们是万花从中一点红,她们是山间的一条溪水,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天竺少女。请欣赏由梓辛学校表演的舞蹈——《天竺少女》
3、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圆圆的明月,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璀璨的星光,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美丽的《天竺少女》,请欣赏印度舞《天竺少女》
(5)印度舞怎么欣赏扩展阅读:
串词的构成要素
1、思想的深刻性
2、知识的广泛性
3、宣传主题的专业性
对于串词作者来说,第一次都是一次挑战,不同的宣传主题,都要求作者去熟习,这些和的确有些为难,如建军节宣传,串词作者就应该熟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的大事有所了解;税务宣传,就必须要求作者对现在的税务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串词作者应该是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
4、语言的抒情性
5、娱乐节目的趣味性及其它
⑥ 印度歌舞文化有哪些特殊点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