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剧怎么做到几千集的

印度剧怎么做到几千集的

发布时间:2024-10-08 11:08:00

A. 为什么印度现在总能拍出神片

能拍出神片的原因很多,首先他们能够按自己所想排除种类型的影片,脑洞很大,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而不会出现,审查的总局,那么它们还可以根据国内的需要加入很多元素,比如舞蹈歌曲,印度很多片中都有舞蹈的元素,这就使他们的电影和世界各地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印度的科技还相对比较发达,他们说加入很多好莱坞似的六素,拍出的电影还比较有特色,电影拍的特色,第三,印度的电影一直在探索新的品种,所以拍出了很多神片,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

B.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是怎样的为什么印度人会有这样的时间观念

如果一个印度人告诉你:马上来,那估计会在十分钟后来;要是告诉你十分钟后,你可以去洗个澡,两个小时后回来,要是告诉你一个小时后,估计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这样的印度人太不守时了,也太没有时间观念。
很多去过印度的人都认为印度人没有时间观念。其实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只是不紧迫,在他们的意识中,时间虽然有意义,但是没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将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这一个过程变成微不足道尘埃的瞬间,所以印度人认为人这一生想改变世界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曾经说:“印度没有历史。这是很深刻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观念,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存环境决定,还有就是宗教。
生存环境决定这样不难理解,印度生存环境在热带,亚热带,这样个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没有温带、寒带生活的人有时间观念,主要是粮食生产决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粮食的印度,很多人躺着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没有像温带的生产方式,没有时间观念,就没有产量,播种错过十天半个月,就可能秋天没有好的收成,来年就会挨饿,这样能不注重时间观念吗。
印度教时间观念影响到了教徒人世间的时间观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长的宗教时间观念,这与中国人注重历史时间的观念不同。中国人记录历史,印度人记录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时间只不过是一个“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个神年的一个季节,又何必那么在意人世间几个小时的时间呢!从宗教时间来看,人世间的1000年也不过是几个神年,对不注重历史时间的印度人来说,《沙恭达罗》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个“人世年”没什么关系,只不过3个“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祷花去大部分的时间之外,印度教的时间观念对印度人也有影响。
印度教对时间的看法是这样的:时空是循环的,每一次循环称作一次“劫波”,约为432000万个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为十四个“期”,每一“期”终了,宇宙再生。这和中国人常说“在劫难逃”有点接近。当今世界处于第七个期,每一期划成七十一个“大间歇”,每一次“大歇间”分为四个“时期”,各“时期”分别包括4800个、3600个、2400个和1200个“神年”,每一“神年”相当于人世360年。中国人也常说,“天上方一日,人间已多年”,这种“天上时间”和“人间时间”的差别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说法有着雷同的地方。
这下明白了印度的时间观念了吧,其实印度的时间观念,就是“神一样的时间”。而印度的时间观念,形成也算久远,尽管历史进入现代文明,但一时间印度人改变时间观念还需要时间,在历史上印度的时间观念,早就有记载,也算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中国的古籍里面早有记载。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郑和宝船抵达古里。古里国王派其头目和能书会算并被称为称为哲地米纳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间人),来与明朝特使相会,磋商交易之事,先择某日打价(谈判价格)。至日,将带去的丝绸等货物逐一议价、协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签字者)言某日交易,与众手中拍一掌,或贵或贱,不再改变。然后哲地富户携宝石、珍珠、珊瑚等来看,其议价非一日能定,快则一月,迟则两三月
。从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习惯,中国商船带去的丝绸可以在一天内定价,并由牙人(即负责人)击掌约定;而作为交易的印度商品却极难定价——“快则一月,迟则两三月”。看来中国古人早已经领教了以拖延迟缓为特点的“印度时间”。从交易的物品来看,中国以丝绸为主,而古印度人的货物多种多样,而且多属于“私人”物品,所以极难确定价格,时间自然也就很长。
印度人的“神时”观使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极为恒久漫长,而“自省”的空间观念又使其特别注重具体的细节和思考,过于注重微观的考虑。这种独特的时空观培养了印度人独特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之为“葡萄式”思维。这种思维是这样的: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谈,可以杂糅在一起;时间是可逆的,对于印度人来讲,古代的事就是现代的事,现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发生。
1981年,为了参加印度的国庆庆典,印度人用牛车运载米格战斗机;在这件事上,印度人考虑的不是牛车运送战斗机所花费的时间,而是事情这样做是否在理论上可行。
印度电视剧没有主要线索,在情节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讲,这并不是印度编导水平有问题,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维习惯有关。可以把印度的电视连续剧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颗葡萄,但每颗葡萄之间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节上少有联系。
印度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们看的长远。这种长远不但仔细考虑了事情的细节,而是他们认为看到了事物的终极意义,知晓了整体。
西方只考虑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则主要从时间是无限的这一角度来考虑问题。当然,我不是说印度今天已经在这么考虑问题,只是说必须从这种角度来观察问题”。印度人总觉得他们已经看透了过去和未来,已经洞悉了所有历史上和未来的真理,他们考虑问题比其他国家的人深远。印度人经常喜欢说一些过头的话。从文化传统上来理解,这是印度人独特的特点。如果他们预测未来50年印度经济会超越中国,他们不认为那是将来的事,他们会说:“中国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印度人要超越你们了。”这就是印度人来源的自信。

C.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陆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它北依喜马拉雅山,东、南、西三面环海,分别为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为苏来曼山和兴都库什山。印度地域辽阔,南部三角地带是热带气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供养的平原地区。独立的地理环境、丰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恒河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地,使这里的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冲突、列国纷争、宗教兴衰此起彼伏,正因为如此,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包容性极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

印度文明的开端——哈拉帕文化从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三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931处遗址,其中大小城市遗址10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因此,史学界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在《印度考古年鉴》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他对哈拉帕遗址的考察结果。1921—1931年,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和印度考古学家拉·巴纳吉等人对两处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取得了众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罗帕尔,南抵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尔普尔,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处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很相似,总面积各约有85万平方米,均由西侧的上城(卫城)和东侧的下城(商业区和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权势的象征。城的四周建有城墙和防御的塔楼,城外挖有护城河。上城内有一个84平方米的大浴池,围着大浴池有很多建筑,有官邸、议事厅、谷仓等。下城街道整齐,店铺林立。街道由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个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与护符上。据统计,发现的印章约有3000个,文字符号约500个。遗憾的是倒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释读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达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毁灭。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大屠杀所致,二是毁于自然灾害,三是毁于内部的阶级斗争。

佛教的兴起、发展及传播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多宗教的地区。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不仅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东方乃至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创立的吠陀教,它形成于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经典是《吠陀》经。这时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对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瓦尔那制度——等级制度。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到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并完善了影响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即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等级制度。4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义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渐趋复兴,8至9世纪时,经宗教大师商羯罗的改革,婆罗门教演化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恒河流域的农工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传他29岁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良方,6年后得道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之后,在恒河中下游,他广收门徒,传教40余年,使佛教逐渐传播开去。

从佛教创立到公元前4世纪为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罗门教灵魂转世、轮回业报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教义,即四谛(真理)论、缘起论和三法印。此外,还有五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及“众生平等”的观念,很快得到除婆罗门外二个等级的支持和拥护,发展较快。阿育王、迦腻色迦和戒日王统治时期,立佛教为国教。

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后,又分出许多部派。1世纪前后,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化为大乘佛教,而他们把上座部的支派贬为小乘佛教。7世纪时,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个支派——密教,又称“金刚乘”。最后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别。

随着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繁盛,向外传播已是必然。从公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经北路和南路传向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最后,被称为北传佛教的大乘在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其主要经典是汉译梵文大藏经,又称汉语系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的小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云南得以传播和发展,其经典是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密教则与我国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是藏文大藏经,所以又称藏语系佛教。它后来传入青海、内蒙古以及尼泊尔、锡金、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到18世纪中叶,佛教又由东南亚传入欧美,至此,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随着9世纪印度教的兴起和10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佛教开始衰落,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纪时,佛教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并逐渐得以复兴。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仍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自然科学与建筑艺术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亦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早期吠陀时代,《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并已经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还多处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们还根据月亮的盈亏,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太阴历。

古代印度的太阴历,1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一个月。早期分春、热、雨、秋、寒、冬6个季节,后期分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时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又有了较大发展。圣使(476—550年)的《圣使集》一书,大胆地提出地球自转说。被称为古代印度天文学泰斗的作明轨范师(1114—1185年)的《究竟理顶上珠》一书,在世界上最早证明地圆说和地球悬于空间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时代,印度人就发明了数字符号、5世纪时发现了“0”。“0”的发现,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8世纪时,印度人创造的1-0的数字符号传入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我们今天应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创造的。

古代印度在几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识,在建筑实践中发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经知道勾股定理。数学家、天文学家圣使把圆周率推算为3.1416。

占代印度的医学发端于吹陀时代,《阿闼婆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77种常见病及治疗方法。公元前后形成的《寿命吠陀》一书,列举了760种药物,并介绍了很多治疗方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在今天的印度还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经典中,也有对解剖学、病理学、胚胎学、麻醉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记载。

生活于1—6世纪的阇罗迦妙闻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医,他们的医学着作分别是《阔罗迦本集》、《妙闻集》、《八科提要》,为古代印度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艺术最富代表性。

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于1632—1654年。整个建筑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誉为“石砌的诗篇”、“大理石之梦”和“凝固的音乐”。

文学与艺术地域辽阔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区。她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宗教建筑等方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语,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时,耶斯迦和拜尼尼对梵文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规则。拜尼尼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文法学鼻祖”。梵语虽在今日的印度已成为死的语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其渊源是《吠陀》,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为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渐汇编而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文的总汇。

《吠陀》或称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间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经典的核心,全书诗歌1028首,内容是对神的赞颂。此后数百年又相继编汇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为《犁俱吠陀》中赞颂诗配上曲调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仪式和祈祷词的汇编;《阿闼婆吠陀》,是巫术和咒语的汇编。为了解释这四部吠陀经典,印度人还编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附属文献。

吠陀本集及附属文献,虽说是婆罗门教经典,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而且文学水平极高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诗歌,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源头,其影响深远巨大。

被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河婆罗多》和《摩罗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间歌手和弹唱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印度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4世纪,后者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2世纪。

《摩河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诗18篇,107000颂(每颂两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两大王族——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连希腊人、大夏人和中国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决战仅18天,以般度族险胜而告终。史诗围绕着这个核心故事展开,还穿插了20多个富于哲理性的故事、传说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社会状况。堪称是一部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网络全书。

《摩罗衍那》的书名意思是“摩罗的漫游”或“摩罗传”,全诗7篇,24000颂。史诗主要描写了王子摩罗道后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在猴王帮助下救妻复位的故事。史诗惰节生动感人,语言流畅朴素,在印度古典文学中,被视为叙事诗的典范。

古代印度最着名的小说是《佛本生经》和《五卷书》,《百喻经》和《故事海》等也有较大影响。

古代印度的戏剧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杰出的戏剧家是5世纪时的迦犁陀娑。他的剧本较多,存世的仅有3部,最着名的是7幕剧《沙恭达罗》。由于迦犁陀婆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宗教色彩浓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艺术殿堂里,堪称瑰宝。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时至现在,印度的舞蹈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又分为4大派,并各有特点。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响最大的舞蹈,其特点是舞姿优美动人,造型典雅,动作洒脱,节奏分明,舞蹈者目光传神。卡塔卡利舞源于喀拉拉邦,其特点是浓妆重彩,乡土气息浓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于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点是舞蹈者脚上串系着众多的小钢铃,随节奏的变化而发出悦耳的金属碰撞的声音。曼尼普利舞源于曼尼普尔地区,其特点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间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为着名,是一种喜庆丰收的不带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与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法律不仅源于宗教,而且还为宗教服务,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征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学源于《犁俱吠陀》一书,到《奥义书》出现时,哲学从吠陀教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伦、瑜伽、胜论、正理、吠檀多和弥曼差六派,史称“六派哲学”。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他们的很多观点,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经,形成于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如《乔达摩法经》和《阿跋斯檀法经》,它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制定的教规和行为准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法论,如《摩奴法论》和《那罗陀法论》等。这时的法典,不仅有教规等,法律的内容已较为充实和系统。《摩奴法论》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其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着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

古代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二是宗教传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腊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腊入侵印度被逐后,希腊派驻印度华氏城的使节麦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曾撰写了《印度志》一书,该书在当时希腊反响很大。希腊着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点。

印度与罗马的交往始于公元前后,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贸易和贵霜帝国的铸币上。为贸易方便,贵霜帝国的钱币,不仅外观是仿造罗马的,而且上面还镌刻着罗马大帝奥古斯都的头像。

印度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互相吸收,相互影响。早在哈拉帕文化时,就发掘出两河流域特有的砝码,这说明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关于洪水的传说,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印度妇女装饰用的银子,大都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对两河流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两河流域的乌玛城曾发现了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棉织品,包装上还盖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对中亚乃至欧洲的影响更是巨大。

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佛教在东南亚比较盛行,其建筑艺术在结合民族艺术特点的同时,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波罗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摩奴法论》等,都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记述中印两国交往的文献资料,而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记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数个世纪里,两国间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往来的主要通道有: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开通,使节的往来,僧人布教和留学,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据说,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据婆罗门舞蹈改编而成的。

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哲学上,玄奘用梵文译成的《道德经》在印度影响很大,对印度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国改进的制糖术回传印度,使印度的制糖业有了飞跃发展。中国的纸传入印度后,对印度的宗教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佛教方面,玄类等人留学印度时双向翻译的经典,在当时就弥补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佛教在印度衰落后,很多经典亦不见踪影,待佛教在印度复兴时,将汉文回译为梵文,玄类等人翻译的佛教经典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阅读全文

与印度剧怎么做到几千集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男女对比差多少呢 浏览:102
德国和意大利面积哪个大 浏览:529
印尼盾1000k是多少 浏览:565
在中国工作多久英语 浏览:214
伊朗为什么大球厉害 浏览:565
哪个国家对伊朗石油价格高 浏览:942
越南机场能买到什么烟 浏览:910
日本人加入中国籍如何称谓 浏览:345
怎么才能去印度做美容 浏览:70
伊朗为什么不承认科索沃独立 浏览:329
意大利品牌男运动鞋有哪些 浏览:793
2004年印尼海啸中国捐多少钱 浏览:594
意大利小米红豆祛湿怎么做 浏览:724
塞舌尔中国怎么去 浏览:92
阿昌族在中国哪个省 浏览:608
香港人在英国可以停留多久 浏览:617
印尼虎鱼配什么鱼最佳 浏览:953
伊朗圣达太修道院距今多少年 浏览:12
法国和意大利哪个生活好 浏览:953
英国儿童对孕妇有什么好处 浏览: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