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四大佛教神地是什么
印度佛教圣地说明:一、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二、蓝毗尼园是佛陀的诞生地。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四、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转~FA~轮地。佛陀对憍陈如等说四谛法,在教史上称这次所说的法,叫做转~FA~轮经(PRAVARTA SUTRA)。憍陈如等五人闻佛说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开宏亏纯始。五、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建筑竹空销林精舍,供佛说法道场。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六、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都城。须达多长者在此建立祇园精舍,供佛说法道场,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七、拘尸那拉城即拘尸那拉国的都城,是佛陀的涅槃地。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娑罗双树间涅槃,拘尸那拉国的国王摩罗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遗体,在城东举行焚化。八、佛涅槃后,由五百大阿罗汉,公推摩诃迦叶为上首,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举行第一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九、现在印度佛教四圣地的建筑纪念物:1·蓝毗尼园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2·菩提迦耶有金刚大塔(又称大菩提塔蔽咐)。3·鹿野苑有转~FA~轮塔。4·拘尸那拉城有涅槃塔。
⑵ 佛教乃印度人创立,为什么四大菩萨的道场会在中国
此四大名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
之所以成为四大菩萨的道场,是有典故的。
九华山
新罗国(古韩国名)国王之家,有一位叫金乔觉的高僧。在我国唐朝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廿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青阳县九华山,唐贞元十年(794),金地藏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99个春秋。作为一期应化的地藏菩萨,他开道场,度有情,功德圆满。此年闰七月三十日,他召众徒告别,天悲地泣,百鸟哀鸣,灵异异常。金地藏圆寂后,徒众将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佛经上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徒众知是菩萨应世。但他是哪位菩萨应世呢?因为他法号地藏,长相与佛经所说的地藏相似,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便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示现。因为他俗姓金,便尊他为金地藏,遂建塔供奉肉身。此塔即今肉身宝殿。
金地藏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以真人真事开辟道场而独树一帜。由此开始,千余年来九华山肉身菩萨不断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九华山被称为地藏菩萨道场的原因。
普陀山
普陀山全名是普陀洛迦,乃梵文之音,中国人不通梵语,后将普陀和洛迦拆分,实乃讹化也。
此山于佛经中早有记载,根据玄奘大师在印度的传记,真正的普陀山在印度。乃观世音菩萨应化之地。
中国舟山群岛之山之所以被称为普陀山也有一段典故。
日本僧人常慕名来中土学法。他们久闻观音大名,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慧锷到中土来,一是来学佛法,一是来朝拜观音。他来到了当时着名佛教胜地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号称智慧第一,与观音菩萨同为佛的弟子,二位菩萨历来关系密切。当时五台山是北方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山上梵刹林立,五台山清凉世界之名远扬天下,四方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他在五台山请得一尊极为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像,准备代回日本。
帆船一出长江口,海域广阔无垠,视线豁然开朗。不久帆船驰到一处群岛附近。这群岛就是着名的舟山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00多座。相传秦始皇当年欲求长生不死之药,就认定了这群岛是蓬莱仙山,于是派了3000童男童女来到了这里。从此,此群岛被称为海上仙山。慧锷望着这些如颗颗珍珠镶嵌在碧海中的岛屿,心情十分高兴,因为,他想,很快就要从这里驰向日本,自己的愿心就要实现,怎能不兴奋激动呢?
可是,谁也没想到,海上突然刮起了狂风,海浪翻滚,掀起冲天波涛,把船打得东倒西歪,直打转转,眼看就要翻船。慧锷想起方丈的话,急忙向观音大士叩拜求救。真是灵验得很,虽然风暴仍未停,但帆船却不再颠簸,安然无恙,海水把船托到了普陀岛的一个山岙之中,这里风平浪定。慧锷抛锚落帆,把船停下来,决定等待大风平息后再走。
第二天,风息了,浪平了,慧锷扬帆起航。可是船刚驰出山岙,海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团灰白色烟雾,越升越高,像顶帘子,正好挂在船头前面,挡住了去路。慧锷抬头望望,头顶上一片蓝天,左右看看,烟雾两边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没办法,只好调转船头,绕着烟雾朝前驶。可是帆船驶向左边,烟雾飘到左边;帆船驶向右边,烟雾飘向右边。船在海上绕来绕去,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海面上。慧锷无奈,只好仍然把船驶进岙口,抛锚落帆,等烟雾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的早晨,红彤彤的太阳从海底下慢慢爬上来,像盏大灯笼,光芒四射。慧锷走出船舱,抬头看去,朵朵彩云中间,有幢巍峨绚丽的彩色牌楼,宝幢流苏,仙女往返,珠光宝色,耀人眼目。慧锷心中大喜,合十顶礼,马上扬帆启航。可是船出岙口,天上的奇景突然消失,乌云遮住了太阳,海风抛起了巨浪,天色转眼就变了。慧锷发了急,想想在这里已经耽搁了好几天,老是这样,什么时候才能把观音请回日本啊?心一狠,船继续往前驶。
这时,风更猛了,浪更大了。没驶出多远,帆船突然停在海面上,好像生了根一样,再也前进不得。这时海上漂起来一朵朵铁莲,转眼之间,整个普陀山海面全是铁莲花,把帆船团团围在中间。慧锷大惊,静下心来细细一想,莫非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舱里,跪在观音佛像面前祈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一定跟从观音菩萨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奉我佛。”
刚说完,忽然听到“轰隆”—声云散了,天晴了,太阳高高挂在天空。这时,有个渔民从山上走下来,对慧锷说:“这儿天的事情,我都亲眼看到了,你走不成呵!还是请法师到我家里住几天再说吧。”
慧锷手捧观音佛像,跟着渔民爬上普陀山。放眼看去,金光闪闪的沙滩上,海潮时退时涨;绿绿的山峰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大海;昼观日出,夜听潮声,与五台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风光。心想,就在这里造座寺院,让观音菩萨定居在普陀山吧!周围渔民听说要把观音菩萨供奉在普陀山上,都高兴极了,有的砍树,有的扛石头,没多久,就在潮音洞旁边,造起了一座小庵堂。
这就是今天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意思是纪念这尊菩萨像不愿意去日本。
从此之后普陀山即开始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且观世音菩萨也常常在这里示现,最后奠定了它作为中国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地位。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
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根据日本僧人圆仁大师《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文殊菩萨常常在此山中示现。
此书是历代历史学家所重视的重要史料书籍,拥有和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同等地位。
《入唐求法巡礼记》云:昔者,大花严寺设大斋,凡俗男女、乞丐、寒穷者,尽来受供。施主僧嫌云:“远涉山,到此设供。意者只为供养山中众僧,然此尘俗乞索儿等尽来受食,非我本意。若供养此等乞丐,只令本处设斋,何用远来到此山!”僧劝令皆与饭食。于乞丐中有一孕女怀妊,在座备受自分饭食讫,更索胎中孩子之分。施主骂之不与。其孕女再三云:“我胎中儿虽未产生,而亦是人数,何不与饭食?”施主曰:“你愚痴也。肚里儿虽是一数,而不出来,索得饭食时,与谁吃乎?”女人对曰:“我肚里儿不得饭,即我亦不合得吃。”便起,出食堂。纔出堂门,变作文殊师利,放光照曜,满堂赫奕,皓玉之貌,骑金毛师子,万菩萨围遶腾空而去。一会之众,数千之人,一时走出,忙然不觉倒地,举声忏谢,而不见矣。大会之众悲泣雨泪。一时称唱大圣文殊师利,迄于声竭喉涸,终不蒙回顾,髣饭不味,各自发愿,从今已后,送供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山中风法,因斯置平等之式。自余灵化,频现多瑞,天下共知。今见斋会,于食堂内,丈夫一列,女人一列,或抱孩儿,儿亦得分,童子一列,沙弥一列,大僧一列,尼众一列,皆在床上受供养。施主平等行食,有人分外多索,亦不怪之,随多小皆与之也。
文殊菩萨常在此处示现,不胜枚举。
峨眉山
四川峨眉县西南约七公里处。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又作峨嵋山、蛾眉山。佛教称为光明山,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岗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全山突起三主峰,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一脉相连,主峰万佛顶海拔三〇九九公尺。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共称我国四大灵山。自山麓至山顶五十余公里有七十余寺院、四十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圣寿万年寺为普贤菩萨示现之中心道场;其起源乃因晋时蒲翁见普贤菩萨显现,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贤寺,后历经各朝代重修。明万历年间,改称万年寺。寺中铜铁佛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为珍贵之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皆极着称。
⑶ 古印度的四大学说是什么
四大学说原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认识物质世界的传统说法,佛教加以改造。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
⑷ 印度四大佛教圣地是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
⑸ 四大佛教圣地是哪四个
四大佛教圣地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迦。
1、蓝毗尼
蓝毗尼是着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蓝毗尼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因而得名。
佛教的发源地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北部,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人所创。释迦牟尼是一个印度王子,释迦牟尼的初衷是要摆脱尘世的痛苦,寻求解脱之道。释迦牟尼放弃了王位,四处游历,最终在菩提树下领悟了“四圣谛”和“八正道”,成为佛教的创立者和导师。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史很漫长,曾经在印度各个地区都有盛行。佛教曾在印度盛行了约1000年,直到公元12世纪,佛教传播的势头才逐渐减弱。印度佛教的繁荣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蓝毗尼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菩提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