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赖着不走了,印度想干啥,中国怎么办
印度现在挑起中印争端有以下几种考量:一是中印存在领土争端,想巩固既得利益;二是中国某些战略触及印度利益,想让中国让步;三是印度为了讨好美国,想从美国捞好处;四是当前正值中国冬季,部队调动补给困难,而印度一方较好;五是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韬光养晦政策,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不想因为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而干扰发展。印度也深深知道中国的心理,知道中国轻易不会出手,所以也想来挑衅中国,从中国捞取好处,提升印度大国形象。
中印争端中,中国一直抱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息事宁人,一是给印度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其错误严重性及后果,讲明利害关系;二是增加军事对峙力量进行强度威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三如前两步无法奏效,就采取冷处理,先放下不理,静观印方动态。会产生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印度本来就是无理取闹,在对峙得不到任何利益时就会找台阶自己撤离;另一种就是印方战略误判,认为中国好欺负而扩大占领中国领土,挑起更大争端,这样我国政府就不会再忍让而被迫进行反击。
B. 在印度遇到拿砖头要砸人的人该怎么办
哦,在印度有那种各种神经病,如果说可以的话,就留在富人区,不要不要出门,然后再再不行就就报警,不能反击
C. 80万印度部队西线出现异动,巴基斯坦如何应对
日前,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印度军队突然向印巴边境的村庄进行了炮火攻击,导致多名平民出现伤亡,随后,巴基斯坦军队也开始了报复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巴基斯坦军队的炮火消灭了多名印度士兵。
实际上,巴基斯坦军方已经做出了反应,那就是不断向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增派兵力,以此来对印军形成局部的军事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止印军不断挑衅巴基斯坦方面,如果印军还在不断向北部边境持续增派兵力的话,到最后,印军在西线地区恐怕也只能被巴基斯坦牵着鼻子走了。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D. 中印战争世界屋脊之战
中印战争,被称作“世界屋脊之战”,是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激烈冲突。该地区以其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气候、稀少的人烟和不便的交通,对作战行动构成了严重挑战,使得这场战斗的艰苦性罕见。
自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这场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至28日,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的中国边防部队针对印度军队的入侵展开了反击。印度军方在这一阶段部署了约22000人的兵力,包括一个军部、一个师部、四个旅部、21个步兵营。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覆盖了多个地区,意图在东段巩固已占领地并进一步侵占西藏内地,而在西段依托入侵据点进行蚕食,意图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部署则集中在西藏、新疆等地,集结了共计约10300余人的兵力,分别针对克节朗地区、昌都、林芝、山南分区以及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印度军队的入侵实施反击。在这两个阶段的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集中兵力实施歼灭战、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等,成功地粉碎了印度军队的进攻,收复了大量领土,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部分兵力,俘虏了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敌1900余人。
在克节朗地区和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及班公湖地区的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展现了卓越的战斗能力。在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中,新疆边防部队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战术,成功拔除了红山头主峰及其周边据点,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在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中,新疆边防部队克服了谷深沟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困难,成功拔除了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入侵印军据点,收复了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据点。
在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成功拔除了31个入侵印军据点。转战巴里加斯地区的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连克多个据点,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在卫里加斯地区作战结束后,中国边防部队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转战千余里,拔除了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中国政府在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并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三项建议,包括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边界问题,缓和局势。然而,印度政府拒绝了中国的和平建议,悍然拒绝恢复至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状态,并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为“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大战争动员和准备力度,企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决雌雄。
面对印度政府的强硬态度和挑衅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以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这场战争最终展示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坚强意志和卓越战术能力,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边界争端的诚意和决心。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扬,为推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E. 中印边界争端的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从1962年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
1962年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962年11月12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麦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这次战役,被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了中最大的战役。
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962年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望风披靡,至1962年11月20日,中国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我军前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之后开始,我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