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与1905-1908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以印度士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以提拉克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力量,进行一切形式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
2. 印度是怎样实现独立的,不抵抗运动是怎么回事
西方国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全名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
甘地于1888年到伦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当律师。从1893年起,他在南非长期进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提出了“非暴力抵抗”的口号。1920年甘地回到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国大党积极开展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不久,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甘地一直是国大党的领袖,“非暴力”思想便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从开始领导国大党到印度独立,甘地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反抗英国统治,甘地曾3次被捕,先后绝食15次。此外,甘地还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反殖民主义运动中团结合作,并提倡社会改良及妇女地位平等。
3.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三个中心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使印度雇佣兵十分气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 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义 - 起因
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更加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土着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义前已达25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为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问题。1857年初,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这带有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感情,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团一名士兵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开枪打死3名英国军官,被处绞刑。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义的爆发。5月10日,驻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他们放弃宗教偏见,用曾经拒绝使用的涂油子弹打击英殖民者。起义士兵焚烧军营、袭击教堂、封锁铁路、释放囚犯。当晚,米鲁特起义军乘胜向德里进发。德里城内军民纷纷响应,严惩英国军官,烧毁殖民者住宅,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义政权,对英国统治者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起义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各阶级、各种族力量的反英战线。英殖民者急忙从各地调兵围攻德里,4万起义军英勇战斗,不断出击,连挫英军,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德里起义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反英斗争,起义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奥德省的勒克瑙、坎普尔起义在全境取得胜利,对从东南方向进攻德里的英军造成很大威胁;中印度的詹西起义军由女王率领,攻占了市区,恢复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买起义也取得了胜利。
印度民族大起义 - 经过
印度民族大起义1849年英国完成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后,通过“土地整理”加重对农民盘剥,倾销纺织品使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以“绝嗣丧权”和管理不善为由兼并部分王公的领地,降低印度土兵(共23.3万人,占英印军队总数83%)待遇并派他们到国外作战,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6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僧侣在城乡群众、印度土兵中进行反英宣传。起义导火线是英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印度土兵认为这是英国人亵渎他们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区土兵因拒绝使用涂油子弹而多次发生骚动,均被镇压。5月10日,驻密拉特的三个骑兵团起义,杀死英国军官,随后向德里进发,揭开印度民族大起义序幕。
第一阶段,起义军以印度古都德里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9)1857年5月11日,起义军占领德里,拥戴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任总司令,同时成立由10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扎尔萨”(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广大群众和土兵纷纷响应,控制数十座城镇。5月30日,奥德省首府勒克瑙爆发起义,英国殖民官吏及数百名官兵被围困在官邸中。一些权利受损的封建主如那那·萨希布和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别在坎普尔和占西领导起义。德里成为起义中心,新政府号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参加起义。殖民当局匆忙从各地调集军队,以旁遮普为基地进攻德里。至6月7日,围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军发起进攻,攻占德里近郊制高点。德里城墙坚固,高21.9米,周围有宽23.86米、深18.3米的护城河。英军缺乏重炮,无力突破。各地起义军驰援德里,总兵力达4万人,拥有重炮114门、野炮60门。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为德里军总司令后,严厉整饬军纪,但未能扭转各路起义军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8~9月间,英军增至1.1万人,并调来攻城炮兵。守城起义军却因内讧陆续撤离,仅剩1.2万~1.7万人。9月14日,英军经三天炮火准备后,分四路发起总攻。起义军顽强抗击,击退攻打喀布尔门的英军,但克什米尔门被突破。经六昼夜巷战,19日王宫被占领,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起义军主力撤至法鲁卡巴德,坚持战斗。德里保卫战中,英军伤亡1000余人,包括67名军官,陆军准将J.尼科尔森被击毙。英军入城后进行报复,屠杀2万多人。
第二阶段,起义军以勒克瑙、占西为中心,与英军激战(1857.9~1858.6)德里沦陷后,起义中心转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贝尔率英军5000人攻占勒克瑙,救出被困5个月的英军。27日,那那萨希布的部将唐底亚·托比率瓜廖尔起义军攻占坎普尔,威胁英军退路,迫使坎贝尔放弃勒克瑙。1858年2月,英军7万余人经充分准备后对奥德省发动大规模攻势。起义军在勒克瑙地区集结近20万人,其中多数是新兵和附近农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统·指挥。3月2日,英军分进合击猛攻勒克瑙。经半月激战,起义军于19日放弃该城,撤至僻远内地。勒克瑙保卫战结束后,中印度的占西地区成为起义中心。3月20日,H.罗斯率英军进攻占西城。占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2万人驰援占西,因麻痹轻敌被英军击溃。3日,英军从占西城正门突入城内,经激战于次日占领该城。占西女王率部撤至加尔比,6月1日占领瓜廖尔。17~18日,英军进攻瓜廖尔,占西女王战死,瓜廖尔陷落。
第三阶段,起义军在中印、北印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后,起义军化整为零,在乡村与英军周旋。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主力东进那格浦尔,西击巴罗达,依托山林、河流、峡谷和沼泽袭扰英军。此外,库马尔·辛格、阿马尔·辛格等率领的起义军也多次攻击英军。英军疲于应付,损失惨重。1858年11月,英国发布女王诏书,拉拢印度封建主。多数参加起义的上层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义。唐底亚·托比率军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义军中离队者日益增多,兵力锐减。1859年1月,那那·萨希布退走尼泊尔。4月,唐底亚·托比被叛徒出卖遇难。至此,印度民族大起义基本结束,零星战斗持续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领导、以土兵为骨干的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武装起义。它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军事上看,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领导人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义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等。
印度民族大起义 - 影响
作战地图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4.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指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应该说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包括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就其解放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暴力运动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那我们就很方便得出自主自产运动就从属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里,其由甘地所倡导。
5.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况
①1905年,反英斗争出现了新高潮。
②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
③1908年,孟买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6. 是由谁领导印度民族的觉醒
20世纪上半叶印度圣雄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甘地从南非回国,成为国大党的领袖,他把在南非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经验广泛地运用于印度,先后发动了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猛烈地冲击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同年12月,国大党举行年会,通过了甘地的计划,宣布要“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获得‘斯瓦拉扎’(自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甘地主张不合作运动采取渐进的斗争方法:首先,一切印度人应拒绝或放弃英国当局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的抵制,并提倡“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用印度土布抵制英货;最后逐渐走上抗税阶段。为了把群众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迫使英国让步,甘地主持起草国大党新党章,对国大党进行了改组,在甘地领导下,国大党成为具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机构、直至乡村基层组织的群众性政党,这是国大党在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在甘地的号召下,许多国大党人脱下西服,穿上土布衣服,走到农村,发动并掌握农民运动。
甘地发动的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殖民政府机关工作的印度职员纷纷放弃工作;许多印度上层人士退还了英国颁发的勋章、奖章,放弃了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学生举行罢课,广大印度群众拒绝购买英国货。甘地带头退回英国发给他的三枚勋章,并在孟买动员群众公开焚烧英国布,他还和群众—样亲自纺棉纱,织土布。
1921年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各地工农群众起来,举行罢工斗争和武装起义,突破了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束缚。这一年发生了396次罢工,有60余万人参加。在联合省、孟加拉和旁遮普,农民拒交租税,并袭击了地主的庄园。奥德的农民还建立了反对地主的协会,取名“爱卡”。马德拉斯省马拉巴尔地区穆斯林农民举行起义,宣布成立“哈里发王国”,在农村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与英国军队进行英勇战斗。1921年11月,英国派遣威尔士亲王“巡视”印度,企图平息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但遭到了全印人民的抗议和总罢业。
在不合作运动中,由大学生和工厂工人组织的“国民义勇团”,执行国大党规定的不合作计划的各项措施,英国当局宣布它为非法组织,大肆逮捕国大党及国民义勇团的成员。这更加激怒了群众。全国性更大规模的斗争风暴一触即发。1922年初,甘地向印度总督发出通牒,要求讨论印度地位问题,并释放政治犯,否则要进一步开展不合作运动。同时,甘地又十分害怕群众运动深入下去,因此迟迟不敢将运动引入抗税阶段。正在这时,2月2日,在联合省僻远的乔里乔拉村农民同镇压群众的警察发生冲突,烧死了22名警察。甘地认为运动已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要求立即停止。国大党执行委员会在巴多利开会通过决议,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不久,甘地也被捕入狱。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8年后,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印度社会矛盾激化,人民反英情绪高涨。孟买工人在斗争中首先喊出争取完全独立的口号。1929年12月,国大党在拉合尔召开年会,通过在合适的时候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争取印度完全独立”首次写进了党的纲领,并规定1930年1月26日为全印“独立日”。
1930年1月26日,由孟买开始,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举行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独立日集会,“文德?马太拉姆”的口号响彻印度的上空。在群众反英斗争高潮中,2月,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2日,甘地写信给总督,提出削减土地税、盐税等11点要求。被拒绝后,甘地决定从抵制政府食盐专卖法开始,举行着名的“食盐进军”。这就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月12日,甘地手执竹杖,带领他的79名信徒,从萨巴马蒂修道院开始,步行了24天,到达丹地海滨,自取海水制盐。在“食盐进军”中,沿途的许多群众,特别是农民踊跃参加,全国城乡纷纷响应,自制食盐。甘地的行动又一次点燃了抗英的火焰。4月9日,甘地指示各地国大党组织,一定把运动限于自制食盐、监视酒店、鸦片烟馆和洋布店,自己纺纱织布、罢课和罢业等非暴力范围。但是殖民政府却进行暴力镇压,先后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的其他领袖,并宣布国大党为非法组织。1930年被捕者达6万多人。愤怒的印度人民冲破非暴力的束缚,在白沙瓦和绍拉普尔先后发生了占领城市的武装起义,吉大港的兵工厂被袭击,反英斗争达到新的高潮。
为了对抗印度人民的反抗怒潮,殖民当局在继续加强镇压的同时,于1931年1月释放了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撤消了取缔国大党的命令。2月17日,英印总督欧文又与甘地在德里举行会谈。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英国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居民制盐。
随后甘地赴伦敦参加讨论印度自治问题的圆桌会议。1931年12月底甘地回国后,发现英国不仅不遵守“德里协定”,继续进行逮捕,而且颁布各种压制人民自由和行动的法令。国大党执行委员会开会,授权甘地恢复不合作运动。英国当局立即进行大逮捕,甘地等国大党领袖和党的骨干被捕入狱,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到1934年4月,甘地决定停止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为迫使英国让步,又先后发动过两次不合作运动。1939年大战刚爆发,英国驻印总督擅自宣布印度参战,这引起了印度各界人士的抗议。国大党一面谴责法西斯侵略战争,一面以战后给予印度自治为条件,表示可以支持英国作战。英国殖民当局却颁布“印度国防条例”,加紧镇压群众运动,并拒绝了国大党的要求。1940年,甘地发动了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但这次仅限于个人发表反战演说等行动。英国当局逮捕了二三万名国大党人,以违反“国际条例”进行审讯。由于几乎所有国大党的领袖都被关进监狱,运动被迫停止。1942年4月,甘地提出了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口号。8月8日,国大党通过决议,要求英国交出政权,成立印度国民政府,不然就发动不合作运动。但是,第二天,殖民当局就逮捕了包括甘地在内的全部国大党领导人,并在全国范围进行严厉的镇压。这次运动在刚刚发动时就被扼杀了。
甘地在20世纪20~40年代发动的四次不合作运动,虽然几起几落,受到非暴力信条的束缚,但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动员了千千万万的印度群众,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反殖民主义的大军,震撼了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统治基础,为印度的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 试分析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阶段有何特点
答: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的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次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性质。其特点是:以士兵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首先发动密拉特起义,然后推动全国各地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体系,使英国在亚洲的侵略活动受到遏制。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新高涨。这次民族运动具有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斗争的性质。其特点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的国大党和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各自作用,特别是1908年7月孟买工人的政治总罢工,把这次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但也暴露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8. 什么是印度的不抵抗政策别人打他 也不还手吗
印度没有不抵抗政策,只是曾经有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Satyagraha Movement
甘地(Gandhi)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退出印度运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