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玄策真的做过一人灭一国的牛事吗
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王玄策的外交官,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王玄策,河南洛阳人,他不仅是唐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官之一,也是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王玄策的成就之一,便是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几乎灭亡了一个国家。他的这一壮举,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玄策曾三次担任大唐派遣至印度的使者,由于他的杰出表现,后来被任命为散朝大夫。
在唐朝时期,印度半岛上的国家被称为天竺,现在我们称之为印度。当时,印度半岛被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东、西、南、北、中印度。唐初,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令王玄策出使西域,此次出使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与印度建立友好关系;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三是探望文成公主。然而,在途中,印度发生了政变,新上任的国王阿罗顺那伏击了王玄策的使团,除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外,其他人员全部遇难。王玄策被俘。后来,王玄策和蒋师仁逃脱,并发誓要为使者被杀一事复仇。他们北上,穿越了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最终抵达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国王谈判,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召集了其他大唐藩属国的兵力,总数接近一万。他自封为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向印度进军。
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
王玄策带领军队在北印度的茶博和罗城外,使用“火牛阵”战术,击败了印度的数万象军。阿罗顺那惊慌失措,坚守不出。王玄策则全力以赴,动用了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连续猛攻一个月。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终于被攻破,王玄策一路追击,斩杀印度兵将三千,溺毙者超过一万,俘虏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随后攻入中印度,并誓言要彻底灭亡印度。印度的军队在与唐军接触后纷纷溃败,阿罗顺那逃往东印度,寻求支援。王玄策则采取分兵策略,诱骗阿罗顺那上钩,并全歼其残部,最终活捉了阿罗顺那。其余的士兵也被全部处决。最后,阿罗顺那的妻子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攻灭东印度。尸鸠摩惊恐,忙送上了牛马万头、弓箭武器和财宝若干,向唐军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这才停止进攻,班师回朝。同时,他将阿罗顺那押回长安。太宗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封赏王玄策,授以散朝大夫的职位。
王玄策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的壮举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作为一个非军事专业的使节,在国外没有根基,却能完成这样的奇迹。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对印度了解不多,印度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一个化外蛮邦。近代,由于“中印友好”的缘故,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中很少被提及,王玄策的事迹也因此鲜为人知。
2. 中国历史上的最牛使臣王玄策是如何横扫印度半岛的
使臣也被称为使节,用当下的话讲被称为“外交官”,在古代,一个好的外交官不亚于一个师的力量,战火纷飞的年代,动不动就可能因为一些外交事务处理不当而引起边境战争,因此有了大家所熟知的“苏武牧羊”的典故,他们对外交涉的过程中遇到的险境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在封建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人,凭借着一己之力而灭了一个国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使臣了。
这就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一位奇人王玄策,王玄策曾四次出使印度,当时的印度分为5个部分,其中有一个叫中天竺的政权很快强大起来后统一了印度半岛。中天竺的国君尸罗逸多对唐朝非常的友好,公元643年李世民还特地的拍了使团出使中天竺,其中王玄策担任使团副使。
故事发生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期,当王玄策成为了使团正使后全权代表大唐,不幸的是出发不久中天竺国内就发生了政变,因为尸罗逸多的死亡导致了臣子伏地阿罗那顺的篡位,王玄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翻山越岭继续向西进发。当进入到中天竺境内就被伏地阿罗顺的手下给包围了,因为伏地阿罗顺和前任国王对外的政策不一样,他敌视大唐,所以王玄策和使团成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杀的杀被捕的捕,搞得七零八落,王玄策也被生擒了。
在狱中的王玄策不久趁机和副使一起逃了出去,为了报仇雪恨,王玄策发誓要灭掉中天竺,但话是这么说,当时身在异国的他没有军队,想做到这一点确实也是蛮难的。不过熟读过兵法见多识广的王玄策骑马北上,去了泥婆罗国(今天的尼泊尔)借了数千救兵,同时他又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手段从附近的小国整兵万余人。
当时中天竺的作战主力为“象军”就是以大象为先锋后面跟着步兵前进,威力确实很大,在印度周围可以称得上是所向披靡,不过熟读“三十六计”和“兵法”的王玄策早就想到了破解的方法,他始出了“火牛阵”进行对抗,大象虽大但看到明火也是非常害怕,所以王玄策赶着几十头带着火的牛冲进了象阵,最后导致天竺军被大象踩死无数。
阿罗那顺落荒而逃跑到了东天竺国求救,以图反击王玄策,王玄策知道后怒气冲天,指挥军队东进,最后围歼了中天竺残部,并活捉了国王阿罗那顺,创造了一人亡一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