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之战是哪一年
1962年。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
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启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1)印度边界之争是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历史影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Ⅱ 中国与印度边界问题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由于锡金段不存在争议,故不含锡金段) 。西段长600公里,中段长450公里,东段长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是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而专门成立的高级别会谈机制,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举行过十七轮。
正是在这一会谈机制的作用下,中印双方于2005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2018年11月,应中印边界问题中方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于来华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
(2)印度边界之争是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
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着名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Ⅲ 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起因: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3)印度边界之争是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中印战争照片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
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Ⅳ 中印边界究竟是什么问题
中印边界争议的历史根源及现状分析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全长约650公里,自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中段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约650公里,始于札达县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这段历史没有正式划定边界,而是通过双方历史行政管辖形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
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祸根。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英属印度当局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中国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导致中印边界出现分歧。英国利用边界未正式划定的情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陷入混乱,英国殖民主义者看到了入侵中印边界的良机。英印政府通过派遣军队、金钱引诱、签订契约等方式,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镇压、渗透。同时,英印政府派遣测量探险队,秘密进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大量侦察、测绘活动,为日后侵占中国领土做准备。
1914年,英国为实现侵略企图,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企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分立出去。尽管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但英国政府利用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在秘密交易中被迫在“麦线”图上签字,骗夺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
“麦线”是非法、失效的边界线,自1914年被炮制出来,就埋下了中印边界东段争端的祸根。在西段,19世纪末,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侵占拉达克,后又在1865年派遣官员潜入新疆南疆地区,绘制地图,将阿克赛钦等地划入英属印度版图。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印度政府借机不断越过“麦线”,向北推进,侵占门隅、珞瑜、下察隅等地,甚至在已被和即将被其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东北边境特区”。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侵占了桑、葱沙等地,并逐步侵占香扎、拉不底、乌热等地区。在西段,印军在1951年前后侵占了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1954年以后侵占了巴里加斯等地。
面对印度的步步蚕食,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态度,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不懈努力。周总理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五项原则,为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印度政府在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不断制造边境紧张局势。印度政府在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后,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诬蔑,导致中印边境局势恶化。
中国政府始终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保持克制。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友好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展现了为维护边境稳定和友好关系所做的努力。
综上所述,中印边界争议源于历史上的殖民侵略、边界未正式划定以及后续的领土侵占行为。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谈判的立场,并与印度政府进行了多次交涉,但印度政府的强硬立场和领土要求使得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充满挑战。未来,双方需要继续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找共同点,以实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促进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与和平发展。
Ⅳ 中印战争世界屋脊之战
中印战争,被称作“世界屋脊之战”,是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激烈冲突。该地区以其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气候、稀少的人烟和不便的交通,对作战行动构成了严重挑战,使得这场战斗的艰苦性罕见。
自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这场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至28日,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的中国边防部队针对印度军队的入侵展开了反击。印度军方在这一阶段部署了约22000人的兵力,包括一个军部、一个师部、四个旅部、21个步兵营。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覆盖了多个地区,意图在东段巩固已占领地并进一步侵占西藏内地,而在西段依托入侵据点进行蚕食,意图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部署则集中在西藏、新疆等地,集结了共计约10300余人的兵力,分别针对克节朗地区、昌都、林芝、山南分区以及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印度军队的入侵实施反击。在这两个阶段的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集中兵力实施歼灭战、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等,成功地粉碎了印度军队的进攻,收复了大量领土,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部分兵力,俘虏了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敌1900余人。
在克节朗地区和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及班公湖地区的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展现了卓越的战斗能力。在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中,新疆边防部队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战术,成功拔除了红山头主峰及其周边据点,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在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中,新疆边防部队克服了谷深沟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困难,成功拔除了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入侵印军据点,收复了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据点。
在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成功拔除了31个入侵印军据点。转战巴里加斯地区的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连克多个据点,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在卫里加斯地区作战结束后,中国边防部队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转战千余里,拔除了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中国政府在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并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三项建议,包括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边界问题,缓和局势。然而,印度政府拒绝了中国的和平建议,悍然拒绝恢复至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状态,并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为“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大战争动员和准备力度,企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决雌雄。
面对印度政府的强硬态度和挑衅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以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这场战争最终展示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坚强意志和卓越战术能力,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边界争端的诚意和决心。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扬,为推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Ⅵ 印度和中国的边界问题的由来
主要是由于当年,英国人麦克马洪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未经当时清政府允许擅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划分中印边界。随后的民国政府和南京政府都为对这一界线予以承认。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由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中国未能乘胜收回被印度占领的领土。
Ⅶ 上世纪中国印度因何而战
藏南领土纷争
起因: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对入侵中国边境地区的印度军队的反击作战。中国伺印度接壤的边界线(传统习惯线)共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西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南至西藏阿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地交界处;从这个交界处到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的交界处为中段;东段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东到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1951年至1953年,印度军队越过中印边境东段,侵占传统习惯边界线以北、英国殖民者1914年非法所划、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此后更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侵犯。在中段和西段,印军也侵占了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部分中国领土。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拒绝。印度军队遂在东段朗久地区和西段空喀山口袭击中国边防人员,挑起边境武装冲突。中国政府多次提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而不应诉诸武力。1960年4月,中国总理周恩来亲赴印度,为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未能得到印度政府的响应。从1962年6月起,印度军队向中国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武装挑衅。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视中国军队的忍让为软弱可欺,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军队大肆蚕食中国领土,至9月份,仅在西段中国境内就设立据点43个。9月下旬,印军对驻防西藏山南择挠桥、扯冬等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10月20日,印度政府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共计10多个旅共2.2万人,在空军配合下,从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同时向中国发起大规模进攻,而以东段为主要进攻方向。面对印度军队的猖狂侵略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和边界安全,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Ⅷ 求1962年中印战争全过程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编辑本段]【背景】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一、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嵴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Ⅸ 对印度自卫反击战是那一年的事情
1962。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
(9)印度边界之争是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事件背景: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