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民族服的长衬衫的出现
因为贵霜王国是南下的月氏人侵略印度后建立的,贵霜王国时期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在于疆域内种族力量和持续变化的文化语言。在贵霜艺术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北边的犍陀罗国的艺术风格的创造者是佛教信徒雇佣的来自东罗马的手艺人。从而带来了希腊罗马式的雕塑,那里的佛教雕像被穿上了古典希腊罗马衣服。另一种是帝国南方首都马图拉的风格,直接延续了传统印度艺术。不过仍然受东伊朗安息王国的影响,安息人与贵霜国王的服饰类似。贵霜王国时期并没有统一的民族服装,每个地区的人穿着都不同。普通装束仍然是裹裙、搭帕和腰带,男人带头巾。同时人们也开始流行穿中亚的缝制衣服。该时期的印度服饰分为五种。首先是土着印度人依然穿裹裙、搭帕和腰带。第二是贵族的卫兵和侍卫一般穿红棕色的圆领短袖长衬衫。而第三是贵霜的月氏统治者和他们的随从的服饰,以及第四类的商人服饰。最后一种服饰是外国和本土衣服的混合产物。
2. 中国和印度服饰对比
1、流行服饰都受西方影响。
2、中国的面料使用更为丰富
印度地处热带,4--5月份在北印度,不可思议的50多摄氏度的高温是常事。印度服装面料多为纯棉和真丝气候造就服装,所以盛产着名的长绒棉,与中国的短绒棉不同,这种棉花做的纱布可以薄如蝉翼,穿着起来透气舒适,真丝也一样,在印度还是古法抽丝生产的,质地柔软飘逸,穿着起来非常凉快;但是这些面料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轻薄而比较脆弱,经不起洗衣机的折腾。
3、印度服装搭配更为丰富
印度衣服上的图案是用人手拿着木章一个一个的印出来的,有着工业印染不可能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所以印度服饰每一件颜色搭配都不一样,可以永远不撞衫。
4、印度服饰更为环保
印度衣服上的染料至今仍以纯天然植物染料为主。
5、印度服装质量落后于中国
中国服饰生产工艺的环节几乎全部是自动化,大型工业众多。而印度没有大型服装工业,生产标准较低。无论手工钉珠或是用真丝纱丽做的二次创作都难以避免有瑕疵。
6、中国服饰不易褪色
印度服饰容易褪色,因为绝大部分染料直接来源于植物,比如黄色就是黄姜粉,蓝色就板蓝根,桃红色就是杜鹃花瓣粉。植物染料天然健康,且有着工业染料不可替代的鲜亮欲滴,但是由于没有固色剂等化工成分,褪色是在所难免的。
3.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男人的传统服装,下半身是托蒂。它实际上是一条缠在腰部的宽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丝绸制成。它通常长3.6至4.5米,缠绕在腰部。跌落到膝盖或脚下,有些带有滚边。
上身穿着“Gulda”上衣,更厚,膝盖。头巾的颜色不同,包装方法也不同。拉贾斯坦的头巾和锡克教徒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会在头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人一般不穿衬衫,只在他们的肩膀上放一条汗巾,或者用一块布作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们称之为“卡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由一块约6米长,1.1至1.3米宽的布料制成。纱丽从腰部穿,最后覆盖在肩部或头部。纱丽一般分为棉,丝,纱和尼龙。
印度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季,温度可高于40°C,冬季则高于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气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衬衫和裤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装和裤子。
女性仍然穿着更多的纱丽,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牛仔裤。但是,各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子喜欢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锡克教女性通常穿长膝盖的长袍和一条名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欢穿各种各样的珠宝,如发饰,耳环,额头,鼻子饰物,项链,脑饰品,腕带,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银或宝石产品。在某些地方,人们甚至了解服装中的珠宝。根据传统习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宝是履行职责的责任。女性认为珠宝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寡妇不能带来任何珠宝。
头盔是固定在头部顶部和前额上的产品,带有小链和小钩。鼻子饰品大多是金银制品,是已婚女性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用作阴险的物体。在婚礼上,新郎将新郎带给新娘。只要她不离婚,妻子就会穿这条链子一辈子。印度的乡村仍然有这种习俗。
印度服饰裹裙和搭帕的历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装是裹裙和裙子现代印度长衬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国,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间,印度男女都穿着三套未经缝合的衣服,如吠陀时代,以及与巴比伦,中国,波斯和希腊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印度处于和平状态。主要是白色棉或亚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带,第三套装是长棉垫。
贵族通常将膝盖的两端放在肩膀上,让中间垂下以覆盖胸部或将膝盖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将它放在背部并用手腕抬起。但对于苦力和工匠来说,lappa更适合贴在头上以阻挡阳光或将其捆绑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为毛巾擦汗。与此同时,女式裹裙与男士不同,从不透明的一开始,裹裙就变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个固定在前带的中间,然后固定在腿之间并固定在背带上。较长的裹裙覆盖膝盖,还有一种方法将布紧紧地包裹在臀部周围以制作裙子。贵族妇女的膝盖由薄布制成,头部饰有边缘。
同时,他们的腰带类似于男士的款式,有时装饰手帕贴在腰带的一端。底部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头巾,与现代印度底部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时会穿着像波斯士兵一样的缝制衣服,包括袖子衬衫和腰带,但他们仍然穿着裹裙而不是波斯裤。与此同时,印度士兵戴着头巾,波斯士兵戴着尖头帽子。这是印度服饰开始发展的标志。特别是在印度北部较冷的地方,波斯服装更适合气候和士兵的功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纱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人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民族服
4. 印度民族服装用的是什么面料
在外国人乍看起来,莎丽的种类似乎仅仅是花样颜色的区别和面料质地的不同。但在印度人眼里,可以从莎丽上看出着装者来自哪个地区,估计出她的身份、年龄和社会地位。例如,印度南部的安德拉(Andhra)、泰米尔纳杜(Tamil Na)、卡纳塔卡(Karnataka)等邦的莎丽多采用传统的手工织机专门编织;瓦伦纳西(Varanasi)、 (Kanchipuram)等地各有其独特的凸现花纹;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多用其特有的平纹棉布;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中央邦则以特殊的印染方法增加艳丽的色彩。
随着气候的季节的不同,也需要穿着不同质地的莎丽。有纯丝绸获纯棉布的,也有镶金丝花边的,近年还发展有类似尼龙或化纤面料的。许多印度妇女往往备有几十、甚至上百套无一重复颜色花样的莎丽用于不同场合:新娘子往往选用大红或明黄等艳丽颜色配以金线绣花以显富丽堂皇;出席晚宴或庆典及社交场合往往用高档质料特别手工绣花并配有专门花边,以表现高贵典雅;休闲时多用轻柔质地,便于打理,增添轻松浪漫情调;职业妇女用单色或暗花面料,以显示庄重大方;演员则用鲜亮的色彩夸张诱人。印度妇女的莎丽收藏体现出她们的贫富等级,是她们一生中的很大一笔财产。
5. india制造的衣服怎么样
挺好的。
印度服装因惊艳别致而闻名世界,其服装色彩绚丽繁复也和谐统一。象征印度人以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对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印度是手工之国,对服装制作极其考究。面料采用纯天然棉、麻、丝等制作,使用纯植物颜料染色,纯手工印花、镶丝、绣花等。
纱丽受到印度各层妇女喜爱,不管是上层社会的显贵夫人,还是终日忙碌的农家妇女,都喜爱身着纱丽。因穿者的贫富差距,所以质地有所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制,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纱制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非常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6. 描述印度服饰与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人已经开始讲究服饰。人们普遍能够享用棉布服装。现存于德里印度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文明已经相当发达,妇女喜欢佩戴项链。公元前5世纪时,亚裔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织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发现的。在公元前3世纪或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制造的丝绸已为印度人所知,但开始大量输入印度则是在公元1~4世纪期间。6~7世纪时,印度人已能自己生产丝绸,主要为贵族和富人所用。由于气候炎热,印度古人多用一块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数普通男女不穿上装。在现存印度古代壁画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着上身。徐悲鸿在印度绘画《愚公移山》时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着上身,应是现实劳动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军人和在印度的外国人等少数人穿缝制的服装。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质地较厚的头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使印度的服饰发生了变化。男性开始效法莫卧儿人穿缀有纽扣的服装,女性则开始穿裙子、罩衣和戴头巾。英国等欧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后带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使印度服装文化呈现绚烂多彩的局面。18世纪时,印度教妇女普遍穿用的现代纱丽发展起来。纱丽的质地为丝绸或棉布,通常长4.5~8米,宽1.1~1.3米。穿时首端缠在腰际,中段绕过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纱丽在印度的地位与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纱布缝制的服装。不同教派的服装有所不同。例如,锡克教徒头包红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西化现象。
印度古代服装虽然简洁,但首饰却富丽而又繁多。妇女普遍佩戴金银和宝石饰品。她们使用的首饰包括耳环、耳坠、鼻饰、项链、项圈、手镯、戒指、脚镯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印度妇女舞蹈时脚镯声声,节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环。现代男性戴戒指者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