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印度、古希腊哲学的异同
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印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 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 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 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B. 印度哲学的介绍
印度哲学已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印度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期:古代时期(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头几个世纪)、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早期,10—12世纪和中世纪晚期,17—18世纪)、近代(包括现代)。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1一代天才乔布斯深受印度哲学的影响。
C. 东方哲学印度哲学
东方哲学与印度哲学是源于印度次大陆的世界主要传统哲学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哲学经历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四个发展阶段。
古代哲学阶段,印度哲学的萌芽在《梨俱吠陀》时代就已经显现,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形成,系统化的哲学体系逐步建立。最早的哲学着作《奥义书》中就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公元前10至前6世纪,随着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婆罗门教的宗教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唯物论的着作采取了销毁或法律制裁的手段。
在中世纪阶段,印度哲学主要围绕宗教展开,印度教神学体系占据了统治地位。当时,承认吠陀权威的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吠檀多派、弥曼差派等六派哲学被称为正统派,而否认吠陀权威的顺世派、佛教、耆那教等则属于非正统派。这些学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或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两个阵营。
近代哲学阶段,印度教中出现许多启蒙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伊斯兰教中的思想家也以理性主义或自然主义精神对教义进行新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印度后,进步哲学家与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斗争。
现代哲学阶段,印度哲学思想领域中最主要的哲学思潮是“新吠檀多主义”。这种哲学思想在继承传统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西方各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印度现代社会的特点,对吠檀多哲学进行了新的解释。新吠檀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罗宾多高士和拉达克里希南。这一时期,印度哲学史类着作的出版,如《印度哲学史》和《印度近现代哲学史》,对印度哲学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研究。
巫白慧的《印度哲学》和姚卫群的《印度哲学》作为学术研究性着作,分别从吠陀赞歌研究、奥义书哲学思想研究、印度佛教研究和正理论逻辑研究四个方面对印度哲学进行了总体考察。作者认为,在印度的正统和非正统派哲学中,“常见”和“断见”是贯穿两大体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观点。正统派哲学通过“常见”的思路发展,强调永恒的精神实在的存在;非正统派哲学则沿“断见”的路径发展,否定永恒精神实体的存在。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日本学者对西方哲学概念的的翻译,后传入中国,用来指称中国传统的治理之学(儒、墨、名、法等)。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有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