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神人面三条蛇是什么神兽
印度神人面三条蛇的神兽是三相神的一种形象。
三相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位主神。其中,湿婆是最受欢迎的主神之一,他常被描绘为具有三面四臂的形象,每面都有三只眼睛,四臂分别持有三叉戟、神螺、神盘和神鞭等武器。在湿婆的某些形象中,他会缠绕着三条蛇,这三条蛇分别代表他的三种力量:创造、保护和毁灭。这三条蛇有时被描绘为从他的身体中生长出来,有时则缠绕在他的手臂或脖子上。
这种形象代表了湿婆作为宇宙主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既是创造者,负责宇宙的诞生和生命的繁衍;又是保护者,维护宇宙的秩序和平衡;同时还是毁灭者,在必要的时候摧毁旧的宇宙,为新的宇宙诞生做准备。这种三面四臂、缠绕三条蛇的形象,就是湿婆这种多重角色的象征。
湿婆的这种形象在印度教艺术中非常常见,不仅出现在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中,也常见于现代的电影、电视剧等媒体作品中。它是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了印度人民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想象。
因此,当看到印度神人面三条蛇的形象时,可以判断这是湿婆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他在印度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角色。
Ⅱ 印度神话人物分那些
印度神话根据时代的不同产生了三个系统,第一个是吠陀神话,第二个是印度教神话,第三个是佛教神话 三神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吠陀神话时期的三神组合是伐楼那、伐由和因陀罗(当然也有别的说法),后来随着吠陀诸神的地位逐渐降低三神组合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在吠陀时代人们崇拜象征着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风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罗为甚,然而虽然在保存至今的资料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歌颂因陀罗的诗歌,因陀罗并没有获得众神之上的地位,而仅仅是因为更受崇拜而被视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具有真正统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话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创造——维护——毁灭——再创造”这种具有哲学思维的程度。而创造神梵天(Brahma),维护神毗湿奴(Vishnu)和毁灭神湿婆(Shiva)便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配偶相应地也被称为三女神组合。梵天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是诗歌和艺术,集美貌和智慧与一身的女神,传说她是由梵天创造出来的,后来和梵天相爱并且结合,而这就犯下了乱伦之过,为此梵天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个头(梵天为何会失去一个头成为四首有很多种传说,不过一般都认为这个头是湿婆出手毁掉的),看过了《世界。印度篇。往世书》以后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实整个印度篇故事的由来便是如此。不过梵天和萨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并没有那么幸福,萨拉斯瓦蒂对梵天总是不够尊敬以至梵天曾经一气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过也恰好因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个宗教耆那教中,萨拉斯瓦蒂却很受推崇。 世界守护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罗为首的八位主神,他们大多数都是原来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话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话相比他们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经常由于抵挡不了强大魔鬼的进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大神求救 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别是:死神阎摩、海洋之神伐楼那、风神伐由、酒神苏摩、太阳神苏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财富之神俱比罗。
Ⅲ 印度神话里人类是什么创造的
印度神话里人类是诸神创造的,诸神包括:
1、梵天:创造之神。
2、毗湿奴:保护神。
3、湿婆:音乐、舞蹈和毁灭之神。
4、阿修罗:恶魔。
5、迦楼罗:金翅神鸟,于烈火中涅盘而得永生。
在世界规模初具后,神的始祖开始考虑创造一种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饶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经常带着这一个问题在天地间行走,察看他们创造天地的业绩。有一天,当奥丁、威利、维在海滩上散步的时候,海浪冲来了两截木头,一截是梣树,一截是榆树。
诸神把它们拣起来后,觉得恰好可以作为创造人的材料,便开始用刀把它们分别雕刻成两个人形。由于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状,而榆木则是一个女人的样子。
树木成形后,三位神祗就为他们注入了生命。奥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赐给了他们生命与呼吸;威利接着赐给了他们灵魂与智慧;最后,维赐给了他们体温与五官的感觉。人类诞生了,根据他们的由来,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为阿斯克(意为梣树),女人命名为爱波拉(意为榆树)。
(3)印度的神人有哪些扩展阅读:
印度神话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关系密切。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过无数次战争后,他们的势力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并大肆奴役当地的土着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着文明遭到破坏以及改变。
公元前春咐哗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着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
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扒行,死后简没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Ⅳ 印度人一早起来就是拜佛,那么多神灵到底哪个是哪个
首先,纠正个错误,印度人早起是拜神,不是拜佛,佛教在印度只占0.8%,是非常小众的宗教,而印度教则占82%,印度教虽然号称有三亿神仙,但是整个印度教主要分三个派别,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湿婆派主要供奉湿婆大神及湿婆老婆帕尔瓦蒂(雪山神女),神牛南迪,毗湿奴派主要供奉毗湿奴大神和妻子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大鹏哥鲁达(迦楼罗),神猴哈奴曼,以及毗湿奴的主要转世克里希那(奎师那,黑天),性力派则比较神秘,主要供奉各种女神,萨拉斯瓦蒂(辩才天女),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帕尔瓦蒂(雪山神女)以及她的变身杜尔迦女神(难近母),迦梨女神(时母)等;其他神就是各家喜欢祭就供谁了,最多的像财神湿婆的儿子加涅什(象头神)等;
Ⅳ 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有哪些
阿修罗四王:
婆雅,十分勇健,为前军统帅;
佉罗赛驮,声音如雷;
毗摩质多罗,九头千眼,990只手,八足,口中吐火。
罗睺罗,能以手遮住日月。
龙王: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二十天:
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密迹金刚、大自在天、
散脂大将、辩才天、功德天、韦驮天、地天、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水天、阎摩罗王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名毗提河,色白,持琵琶,管辖东胜神州,从者:乾达婆;
南方增长天,名毗琉璃,身青,持宝剑,管辖南瞻部洲,从者:鸠褩荼(褩下面的衣改木);
西方广目天,名毗琉博叉,身红色,持缠蛇,管辖西牛贷洲,从者:龙;
北方多闻天,名毗沙门,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执银鼠,象征:风调雨顺,管北俱芦洲,从者: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