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和尚要吃素食
为什么和尚要吃素食?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薰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 *** 贰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衍,换成别人这样做,那只能认定是为了得回扣。
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 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和尚为什么要吃素?
僧人必须吃素是因为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梁武帝的提倡才在汉语系佛教内普及的,是汉语系佛教的特色之一。东南亚畅教的僧人只有不得杀生,没有必须吃素的戒律,
藏传佛教僧人除了某些发誓终生不吃肉的的高僧外,也都有吃肉的习惯。
和尚为什么一定要吃斋菜
中医来说,吃素能打通气脉减少欲望,令人长寿健康。
西医来说,肉类含有的氨基酸人类不础要,吃肉反而会阻碍到营养吸收。
因果来说,吃肉等于随喜杀生,会得恶业。
发心来说,吃肉会增加对众生的痛苦,这样不慈悲。
为什么和尚要吃斋?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发展到后来,就走火入魔。可见凡事不宜太过。《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讲何苦这样把自己折磨。周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大概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至于“坐斋不谨”,则要杀头。“坐斋不谨”到底是什么罪?不详细考证,绝对猜不出来。其实好笑得很,不过就是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屁。放屁而被杀头,恐怕谁也料想不到。
吃素的优良传统,后来竟被从外国传入的佛教,一把抢过去了。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薰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 *** ,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
为什么只有中国僧人吃素
中国僧人吃素!造就了中国素食菜肴源远流长而精致的烹调艺术,但泰国的僧侣、日本的和尚、韩国的出家众、 *** 的喇嘛、小乘、大乘乃至密乘的佛教国家,都有僧人不吃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读者是否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个皇帝三次舍身入寺出家,最后被臣下用钱赎回的空前绝后纪录?没错,他就是使中国僧人一体恪遵素食信条的南朝梁武帝—萧衍。素食的争论,主要来自佛经中有容许三净肉的不了义教与断肉食的了义教。
由于低标准与高标准间,会形成肉食与素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在梁武帝之前,皆任由僧人自由心证,选择性遵守见诸大乘经典记载,却不见律文的规定。但武梁帝深谙佛理,真正了解大乘佛法慈悲教义的重点,所以不但下了一道“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用肉食祭祀,也不准太医以“生类合药”这项措施,更重大一项历史性的措施,就是梁武帝以身作则,以王法为后盾强制执行。
为此,梁武帝亲自写了一篇;“断酒肉文”,公告说明这项历史性措施。
在“断酒肉文”中,除了引证大般涅槃经、楞枷经、央掘魔罗经等大乘经典依据外,梁武帝还详举了各种理由,充分说服僧人遵行。
一、僧人不断鱼肉,会有九项理由“不及外道”,但一流的佛法,要有一流的弘法人才,若被外道比下去,太辜负僧宝之尊了。
二、僧人不断酒肉,也有九种连在家居士不如的嫌疑。僧宝要领袖群伦,作大众依皈,怎能有不如在家人的行止呢?
三、僧人食肉,会有远离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道、佛果等四十六种修行障碍。
四、僧人食肉,将种下魔行、地狱种、恐怖因等一百一十六种恶因。
五、若相信佛所言不虚?就不能因为尚未证得道眼,就看不清、想不透,众生肉即过去生有缘眷属,一旦吃肉,便会有至亲成为怨敌的果报。
六、噉食众生,产生理、事二障难,理障就是“愚痴无慧”,翻成白话就是“变笨”。事障就是在修行路上,易 *** 扰引入歧途。当然,聪慧的梁武帝,除了愿力深广外,也明白好心不见得有好的回响,执行新信条,一定遭致部分的反弹力量∶所以,他索性以身作则起誓,自己若做不到,“愿一切有大力鬼神,先当苦治萧衍身,然后将付地狱阎罗王与种种苦,乃至众生皆成佛尽,弟子萧衍犹在阿鼻地狱中。”够“酷”了吧!
皇帝没出家,却发毒誓来保证恪守出家人的信条。公布了这篇断酒肉文,也等于在强制执行淘汰素行不良的僧尼诸众,续佛慧命。但为了取得全体僧众共识的认同,梁武帝接着邀集僧尼众一百九十八人,在宫廷举行了一场研讨会。研讨“律中无断肉事及忏悔食肉法”的争议。
梁武帝佛学湛深、思虑精密地提了五十个问题,借由三位律师的回答,以明辨各种发生的错谬见解。
总括说来,三净肉的说法是渐教,若是依究竟正理解来说,佛法是不许食肉的,也就是说,利根的人听到三净肉的不了义教,就会举一反三地知道,不该吃肉的究竟内涵,而钝根的人,则必须等善知识进一步引经据典说个明白,或者,就必须像梁武帝一样用王法做为棒喝的工具了。
请采纳
为什么和尚只吃素食,并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甚至有的人依然很胖,???
一向讲究美食的中国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更加关注素食、水果及清淡食物。北京、成都、广州、哈尔滨、上海、西安、杭州等许多大城市早已建了素食馆、素食店,并且生意日渐兴
隆。素食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已风行很多年。科学界、医学界长期研究证实,素食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裨益。有专家指出,本世纪是一个崇尚自然、健康和实践人体环保的素食主义时代。
清淡简素饮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曾有人认为,肉食动物多凶猛健壮,故而推断或许人多吃肉必有好处。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古人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有关专家指出,动物的肠子很短,食肉后吸收,排泄周期也很短。但是,人体的肠子较动物则长得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食肉后的废物排出,这就有可能污染内脏而致病,多摄取肉食会造成酸性血液。据临床观察,人类70 %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中,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多系食肉过多造成。有关科学家研究了七个国家的食物构成后发现,肉类消耗量最高的国家,其国民患冠心病及死亡率也最高,而素食者其冠心病及死亡率相对较低。
《黄帝内经》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就是长时期进食鱼肉荤腥、膏梁厚味的人,足以在他们的身上发出大的疔疱来,对于这种受病的可能,就好比拿着空的容器去接受东西一样的容易。专家们普遍认为素食品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又清洁卫生,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脂肪含量,更可避免因肉类烹调不当所造成的病变,素食者少疾病得长寿是必然的结果。有一个调查报告,上海市八五医院内三科曾在1985 年对上海苏州二地一百名的素食者和一百名的荤食者,作了全面体格检查,结果荤食者血粘度大大高出素食者,一百名素食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只有18 人,荤食者却有67 人,一百名素食者无疾病者57 人,一百名荤食者无疾病者只有8 人,这次检查的物件都是60 岁以上的老人,证明素食的人,不会因为年龄增高而使血粘度上升。众所周知,血粘度高,是冠心病,各种慢性疾病的起因。
因此,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点:第一,可以防止高血压。有人曾对大多数食素的摩门教徒做过血压检查,发现他们的血压都比食肉者低4 至5 度,有些人停吃肉食几个月后,血压会立即下降略3 度,但是,若恢复吃肉,血压又会在几周内恢复原状。第二,可以降低胆固醇。素食比荤食含较少的胆固醇,而纯粹素的食物完全不含胆固醇,素食者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比一般人低,而纯素食者则最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对素食做过一项实验,如果素食者一天吃上半磅牛肉,其胆固醇很快会增加19 % ,而且脉搏跳动也会加速。当实验终止,他们又恢复素食时,胆固醇也会在10 到14 天内恢复原状。英国医学界对1100 个物件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如对胆固醇和血压控制得当,可有效防止心脏病发生,而素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比肉食者低。第三,素食者不易患癌症。科学家已研究证实,各种癌症均与饮食结构有关,长期高脂饮食会促使胸腺萎缩,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人们不断摄取高脂肪食物,只会增加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生和死亡率,而蔬菜、水果中则蕴含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抗癌因子。科学家一项调查发现,在美国的上海人,比中国的上海人患癌症的人数高出4 至7 倍,这恐怕与美式高脂肪饮食法有直接关系。第四,素食不易患胆结石。英国牛津大学医学专家曾实验700 名素食妇女,所得结论是:她们患胆结石的机率只有一般人的二分之一;第五,素食者不易患糖尿病。有关研究报告指出,肉类或脂肪会妨碍胰岛素的新陈代谢,因此,素食者不易得糖尿病,有项对25000 名实验者追踪21 年调查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第六,素食者不易患骨质疏松......
为什么佛教主张吃素?
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发展到后来,就走火入魔。可见凡事不宜太过。《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讲何苦这样把自己折磨。周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大概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至于“坐斋不谨”,则要杀头。“坐斋不谨”到底是什么罪?不详细考证,绝对猜不出来。其实好笑得很,不过就是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屁。放屁而被杀头,恐怕谁也料想不到。
吃素的优良传统,后来竟被从外国传入的佛教,一把抢过去了。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薰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 *** ,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衍,换成别人这样做,......
和尚吃素,为什么会那么健壮
吃素和吃荤都能强身健体,重要的是注重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作息。方能强身健体。
素食可以净化血液,预防便秘及痔疮的产生、养颜美容,并且安定情绪。和肉食比起来,素食在养生方面实在益处多多。但是只吃素的话要注意不要营养失调。
素食 的好处:
1、素食是最自然的长寿之道。
2、素食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美容圣品。
3、素食可以减少癌症发病率,尤其是直肠癌、结肠癌的发生。
4、素食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5、素食有助于骨质增加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高蛋白饮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所在。
6、素食是减肥良药。
7、素食可以让大脑更聪明。
8、素食使人性格温和。
9、素食使人精力充沛。
10、素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11、素食者可以远离禽流感等动物性疾病的攻击。
吃素的坏处:就是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能一味的吃素而吃素。35到40岁之前不要干这种长期吃素的事,尤其是女孩子,可以多吃菜,但是全素尤其长期比如25到35之间全部吃素其实对身体非常不好,这段期间是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
中国的佛教信徒为什么要吃素?
师兄,如果你达到了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吃什么都什么都没有关系了。因为在你的眼中一切已无分别,肉也不再是肉了,杀也就是超渡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就有罪孽,就要受到恶报。小弟初次回答,不知是否正确,还请见谅。
和尚为什么吃素
那是古时候的事了,李世民让破戒,可以吃肉
⑵ 印度一ICU供氧量突降致11人死亡,印度的疫情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印度新冠病毒几乎失控,氧气等医疗资源严重短缺,许多新皇冠患者死亡。印度南部安得拉邦蒂鲁布蒂一家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11名新冠心病患者因供氧中断死亡。五分钟后氧气供应恢复,现在一切正常。所以我们可以防止更多的伤亡。大约30名医生被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照顾病人。
在各国的帮助下,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大量物资仍堆放在机场和仓库,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氧气和物资没有有效的配送。自疫情爆发以来,印度预计将有7500万人陷入贫困。在这里,贫困的定义是每天收入低于150卢比,约合13元人民币。像这样的印度人不在少数。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足,整体收入较低,印度大部分下层民众为了生存和获得足够的收入,不得不外出打工。
⑶ 精神病已成亚太第二大健康问题
精神病已成亚太第二大健康问题
现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精神病病发也越来越严重,下面精神病已成亚太第二大健康问题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精神疾病已成亚太第二大健康问题
“在亚太地区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日本金泽大学全球事务组织副教授 Atsuro Tsutsumi 在报告中说,“但对其关注度仍低于其他重大疾病。”
事实上,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 (years lost e to disability/YLD) 的第二大因素。
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引入的疾病衡量方法,其将病情的普遍情况与病情在发展过程中导致的患者虚弱程度相结合。由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时间相对较早,它所导致的总损失年数很高。按照这一标准,在报告涉及的15个国家和地区中,精神疾病平均占据了伤残所致声明年损失总数的20%以上。
更为严重的是,马辛说,抑郁症严重时,会出现悲观绝望的心态,甚至有自杀的行为,15%到20%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中国被划入较落后的组别
该研究共涉及15个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研究针对不同国家在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评估。
按照环境、可及性、机会以及治理4类18个指标,研究对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这15个国家可以清晰分出四个组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得分均超过90分,位列第一、第二,属于第一组别;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与新加坡、韩国、日本作为亚洲高收入国家,列于第二组别;中国大陆得分为45.5分,位列第九,与马来西亚、泰国同属第三梯队;印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则排在最后一个组别当中。
报告还称,同一组别的国家在协助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类似的,但不同组别之间的程度相差很大。
“治疗缺口”巨大
报告指出,中国的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极高。在我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位于第四组别的印度(90%)。目前,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估算为 1.58亿。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精神科医生过于稀少。官方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每10万人仅拥有1.7名医师,全球这一平均数字是3.96名。尽管这一数据在近年来显着提升。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卫计委“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顾问马弘教授依然指出:“我们没有足够的精神科医生。”
南方周末记者曾在西藏地区采访调研时发现,当地几乎找不到精神科医生,更没有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
报告同时显示,14%的中国注册精神专科医生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另外有29%的人只有三年的大专教育证书。整体看来,受过良好训练的精神健康人员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精神专科医生人数增加到4万人。马弘说,“我对于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存在一些担忧。”
686项目——社区化治疗的中国实践
报告提及,关于精神卫生服务转向基层治疗方面的建议众多,但是在中低收入国家的成功案例很少。中国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度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 686 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
这被称为是一个为精神病人“解锁”的项目。所谓“解锁”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包括由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在内的专业团队在关锁现场对患者实施解锁, 将患者接到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和住院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工娱治疗或改良电休克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出院,回到社区继续接受随访、服药、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是686项目的牵头单位。马弘说,从 2005 年的 60 个试点开始,截至2012年,“686”项目已在全国解锁精神病患者2000多例,2012年一年就解锁救治286例,到 2014 年底,已经覆盖了中国 87% 的行政区,最终将覆盖整个国家。
“686”项目最大的意义是带动了全国的精神卫生发展,建立了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出台了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培训了大量的基层人员和患者家属,将以往被“锁”住的精神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区。
她补充说,在这期间,项目共登记了 430 万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到 2014 年底,已为315 万名患者提供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
“综合社区团队应持续扩张,潜在的专业人才资源也不应被忽视,例如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病例管理员。”马弘总结道。
除了实践,亚太地区国家也都开始了实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报告认为,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中国标志性的首部精神卫生法。历经27年的讨论,2012年10月,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案于2013年生效。
新的精神卫生法正式强制要求部分治疗免费,但报告认为法律的实际益处有限,治疗仍然受限。马弘说,她所在机构的未发表研究发现,在拥有两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 的家庭会陷入穷困。
附:关于抑郁障碍
定义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中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常与应激事件有关,急性发作者大多数可明显或完全缓解。预后一般较好,不留人格缺陷,但部分可能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003年一项针对北京1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的终生患病率6.87%,女性高于男性。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7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此外,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人格因素、儿童期的经历、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药物因素等都可成为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证据表明,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人格缺陷等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使个体发生抑郁障碍的危险显着增高。
疾病负担
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研究显示其复发率高达80%,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WHO研究显示,抑郁症位居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第5位。而在15~44岁年龄组的前10位疾病中,有5项为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自杀与自伤、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酒/药物依赖)。抑郁症、自杀/自伤是精神障碍中导致疾病负担损失最大的问题。
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疾病负担将名列第1、2位(20.2%),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第3~5位。抑郁症、自杀与自伤,以及老年痴呆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而抑郁症仍是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1990年为44%,预测2020年将为47%)。
抑郁障碍对患者及社会的影响
抑郁障碍可显着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抑郁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最重要的是,抑郁障碍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在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认为可能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增加有关。
自杀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自杀率目前为22.2/10万人,且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4倍,。和抑郁障碍有关者占自杀的40%~70%左右。
疾病主要症状
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和意志行为降低,其中以情绪低落最为重要。典型症状可见早晚有所变动,具有晨重夕轻的变化。在精神检查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情绪:情绪低落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患者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悲伤、心情压抑、自我评价降低,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等。部分患者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
兴趣: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兴趣减退及愉快感缺乏。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患者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感,且通过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对工作感到困难,常常不能完成任务。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无助感。
思维及言语:患者往往思维活动减慢、言语活动减少。思考过程困难,一些简单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决断能力明显降低,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焦虑或激越症状:患者有焦虑、紧张等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这类症状往往更为突出。
躯体症状(食欲、体重、睡眠及性欲):多数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等,性欲低下在抑郁症患者相当常见。
自杀: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杀观念。
慢性疼痛:慢性功能性疼痛和抑郁障碍密切相关。慢性功能性疼痛可成为抑郁症的重要症状或就诊的主诉,而抑郁症状使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疼痛症状明显加重。
治疗策略
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包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电痉挛治疗等。抗抑郁药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急性期推荐使用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NaSSAs等类药物。
对抑郁障碍的治疗要有针对性,自始至终、全面改善或消除抑郁的核心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同时应提高人群对精神健康的意识及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纠正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促使患者主动就医治疗。全社会应争取不断改善抑郁障碍防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