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史上那么强大,为什么从来没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从地图上看,中国距离印度洋距离并不远,云南省瑞丽市弄岛镇距离印度洋最近的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这还是现在的距离。无论从气候还是地理上来说,缅甸和云南都是非常相似的,很多人说中国是农耕文明,事实上缅甸也是种植水稻,也是农耕文明。跟云南没什么区别。况且,这个地区民族很多都是跨国的,也不存在什么民族矛盾。缅甸汉族移民后裔多达几百万。但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把缅甸纳入管辖区呢?为什么没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元朝地图
云南地区从元朝开始才真正成为中央管辖区,以前都是民族地方控制政权,比如南诏国,大理国。元朝向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控制的云南地区,距离印度洋最近约为500公里。1277年,元朝和缅甸战争,忽必烈率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战争以元军胜利、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也仅仅如此,元朝统治者并没有把缅甸纳入统治区。
明朝云南地图
从明朝时期云南地图上看,明朝实际管辖区,距离印度洋只有约300公里。明朝平定云南后,采取各种措施乃至战争手段,西南边疆版图得到极大拓展。但还是没有到印度洋。近在咫尺,望洋兴叹了。
清朝云南地图
到了清朝的时候,距离又拉远了,跟现在的距离差不多。约600公里。
1762年冬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史称清缅战争。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只得了面子,并未能获得一寸土地,且损失惨重。伤亡一万多人。在干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干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来了,为什么中国没有打到印度洋出海口。原因就是打不过人家。很多人又会问了,中国古代兵力那么多,几十万人参与的战争也不计其数,北方少数民族那么强悍都能拿下,为何连区区的边陲小国都打不过呢?原因还是在于对海洋意识淡薄,中国古代屡次禁海。海洋对中国统治者来说,可有可无,倒是中原土地不能丢。因此大量精兵都在西方和北方征战,抵御外族入侵。南方本来就是烟瘴之地,朝廷也不够重视。如此,我们就少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可惜,可叹。如果印度洋能出海,谁还能封锁?
㈡ 中印公路简介
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始于印度东北部的雷多镇,穿越缅北和滇西,最终到达中国云南省会昆明。这条公路于1945年初通车,成功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成为二战中广为人知的军事运输线。在抗击日军入侵与封锁期间,史迪威将军领导建造了从云南保山经腾冲到缅甸密支那再到印度的“史迪威公路”。在枪林弹雨中,这条公路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誉为“抗日生命线”。二战后,尽管“史迪威公路”部分路段和桥梁受损,但中缅印之间的民间贸易依然持续进行。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三国正在对这条公路进行重建,目标不再与战争相关,而是促进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
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80%,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云南省与印度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滇印贸易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黄磷、铅锭、锌锭,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目前,滇印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成为双方经贸界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条连接中印两国的“跨国通道”成为发展贸易合作的迫切需求。一旦“史迪威公路”修复开通,将成为中国通往南亚国家最便捷、最具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从云南保山边境出发,到达印度东北部铁路网相连接的重镇——雷多,路程仅为500多公里,从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长路程为1220公里。这条公路不仅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和将来,它都将继续成为连接中国与印度的桥梁,促进两国乃至整个地区的贸易合作与经济发展。
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由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利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