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全球500强企业青睐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
上个月,谷歌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并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达尔·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加上现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外界开始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个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执掌。
事实上,印度人的势力不止于此。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制图软件公司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有多成功。难怪印度媒体曾不无骄傲地写道,“印度向全球出产CEO”。
全球500强企业中,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青睐?
美国企业界的印裔势力
一项权威的调查发现,美国500强企业中有75家企业的CEO为外籍或外裔身份,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5%。而在这75位外裔CEO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紧随其后是英国裔(籍),有9位。其他国家的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国大陆却无人上榜。
更令人惊奇的是,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们所领导公司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却都是备受尊敬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担任这些大公司的掌门人之前,已经在一些公司担任过诸多职务,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晋升新谷歌掌门的皮查伊也是从2004年开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着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座着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担任新一任院长; 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一职。
与国际接轨的精英式教育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但单纯的技术原因还不足以解释其为何盛产跨国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资源也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名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则不足2%。
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电影中的学校虽然用了一个虚构的名字,但是原着就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背景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学、上名校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商学院教育也很早就与国际接轨了。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加尔各答分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举贤不避亲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团”。曾有笑话说,一家公司进了一个印度人,就会引来一群印度人。
世界顶级猎头公司之一的光辉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和中国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举贤不避亲”。
“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说。而他同为印度裔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现任CEO安杰路·邦加。
印度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强的一个“印度圈”,好的职位和资源坚决第一时间介绍给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国硅谷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显着和特殊的现象。在英特尔公司的餐厅内,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热闹。”文迪路·邦加说。
除了埋头苦干,印度人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交活动来与上司进行情感沟通,比如与老板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会处处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关注度。
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也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然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里,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地“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善于接纳不同意见者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曾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说,尽管印式英语很难听懂,但毕竟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中国高管说英文没有问题,但是要走到上层用英文做辩论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苗绿还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枪打出头鸟”等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刘家良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更加擅长培养一个个“精致的个体”而非接受“异己”领导全局的战略家。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因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而中国人大多成长于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中,更注重的是对上级的服从。
“也许印度高管的实干能力并不比中国人强,但是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这都是跨国企业CEO所需要的特质。”刘家良说。
㈡ 印度人均收入为什么比中国高
印度的乱芦人野陪亮颂宽均收入没有中国高,
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这个消息,
印度人均收入是很低的。
印度的人均消费水平只有中国的1/5左右,甚至很多人的消费水平不足中国的1/10,这就意味着印度依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㈢ 硅谷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输给印度人
在硅谷乃至整个美国职场,中国人不如印度人干得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谷歌总裁比才和微软总裁纳德拉,都是二十多岁才来美国念研究生院的印度新移民;在硅谷大部分公司,职位高的中国人凤毛麟角,印度的副总裁、总监却比比皆是。
当然背后的原因一定是中国文化,估计孔子难逃其咎。但中国文化到底怎样侵蚀了我们的领导力,孔子的罪状到底是哪一条,我并没想清楚过。
所以,中国文化确实导致了硅谷工程师领导力的缺乏。但相对于那些几千年老的古书上写的看不懂的句子,这些每天上演的节目才更是我们浸淫其中无法逃遁的活生生的中国文化。
但我更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取之可取之处,弃其糟粕。
㈣ 印度有望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但当地人才流失率
印度有望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然而,其人才流失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印度在工作机会、家庭生活品质以及普通人的上升通道等三大核心要素上存在严重缺陷,这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息息相关。尽管印度裔在欧美国家的高层职位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也反映了印度人才和资本的流失现象。
印度裔在欧美国家的职业发展没有天花板,而国内的岗位与之匹配度低,导致大量印度裔选择移居海外。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使得印度裔在欧美地区的职业发展更为顺利,而国内的岗位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许多印度裔更倾向于在海外定居,成为世界公民。长期以往,印度可能会成为欧美国家的人才和资本的“粮仓”,欧美国家通过吸引印度人才和富人落户,便能带来资本和技术的流入。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签发的H-1B工作签证中,约一半发给了印度人。从2000年到2014年,印度籍人才在获得工作签证的计算机人才中占比高达86%,而中国籍仅占5%。有学者估计,印度每年流入美国的人才总数达到二十多万,其中大部分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理工科人才。
印度裔在美国的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凸显了人才流失问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罗伯特·阿诺夫指出,印度是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印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往往选择移居海外,而非留在国内,这使得印度成为了欧美国家的人才粮仓。
大量印度毕业生流向海外,尤其是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被美国媒体称为“印度生产的最畅销的出口产品”。印度学者统计,每年流入美国的印度人才总数近20多万,理工科人才是主要流向,其中计算机行业最为吸引。
印度的教育质量、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就业机会的质量低下,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的落后,以及普通人在种姓制度影响下上升通道的堵塞,都成为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印度大学在2016~2017年期间没有进入前200名,直到2021年才有3所大学进入全球前200名。
印度的教育体系和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导致有条件的家庭倾向于将孩子送往海外留学。而语言优势也使得印度成为留学目的地,但这也加剧了人才流失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中日韩等国家较为缓慢,且面临世界经济存量竞争的挑战。欧美国家并不希望印度等国家繁荣富强,因为这会威胁到他们的市场利益。
㈤ 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美国政商两界占据主导地位,华裔却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门人还能拉出一串: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万事达卡CEO阿贾伊等,所以,有人戏称,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而在加州,硅谷,印度裔占据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华裔则是凤毛麟角……
这两年,印度学生在美国高校登记注册数量增加了71%,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就读,到2015年11月,这个数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学生在美国是价值寻求者,概括讲,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潜在工作和收益机会的最大化”,看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留学教育和职业的。
1 选择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学生在美国读的是研究生,而中国学生读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学生读四年制本科学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国孩子是36%。
学制越长,花的钱越多,大多数印度学生的学费都是银行贷款,而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钱,真金白银。所以,印度学生多在国内把本科念完,然后到美国读硕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过OPT获得更长工作机会
绝大部分印度学生都学工程、计算机或者科技相关学科,简称STEM领域。这些专业就业岗位要明显多于商科和人文学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国针对这一领域有OPT(专业实习)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给予国际学生毕业后12个月的实习或者工作,但STEM领域,额外再加17个月(在美国国内,这个政策处于争议中)。82%的印度学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国学生只有38%。
3 选择更多就业机会的地区
印度学生的就业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个,2015年的数据,加州(30823人),德克萨斯(21590人)和纽约(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学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纽约的就业人数增长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产业扎堆的地区,是现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作机会最多的地区。
当然,影响一个族裔表现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语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从经济的角度看,留学教育都是一个家庭的投资,在美国留学需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家长和学生要广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评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㈥ 印度人均收入为什么比中国高
1. 印度的高调宣传:印度文化倾向于张扬表达,这种高调的宣传方式常常夸大其实,从而在人们心中塑造了印度经济富裕的印象。印度人善于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财富,这种做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为印度比中国更有钱。
2. 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印度利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机,不断调整其GDP计算方法,以实现连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尽管印度自身的专家对这种增长数字表示怀疑,但印度政客仍然热衷于向全球宣扬其经济增长的成就。这种宣传使得全球普遍认为印度的发展优于中国,这一点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 印度人的经营能力:消费水平是衡量财富的一个标准,尤其在军火消费方面,印度的表现尤为明显。印度人在经营方面的才能也是其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一个原因。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印度人均收入较中国高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