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朝为什么没去攻打印度
1.从某种程度上讲 蒙古马的耐力和战斗力虽然很好 蒙古西征时有一支部队为了追逐花揦子膜王子扎兰丁到了印度河 但也还是不能打败骑大象打仗的印度。
2.在征服了花揦子膜以后 大蒙古国宰相耶律楚材为了说服成吉思汗早日东归,捏造了一个让成吉思汗东归草原的谎言 当时耶律楚材说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只神兽 口里喊着貌似 “东归”的声音。当时蒙古正有意攻打印度 但当成吉思汗听了这个谎言的时候 就决定班师 所以印度才逃过了被亡国灭种的危险。
⑵ 蒙元都打下了半个欧洲了,为何却不打印度呢
在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征服的地域非常的庞大,西边能达到黑海海滨,东扩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着名的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尽管帝国十分的庞大,但是有一点却让人很不能理解,蒙古的铁骑征战到了欧洲。但是却唯独没有侵占离自己较劲的印度王国,胸怀大志的成吉思汗怎么可能放弃征伐一个离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国呢?
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据《元史·耶律楚材》记载,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种叫甪端的怪兽有关。史料称,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军并没有攻进印度境内,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领的两万蒙古军进入了印度境内,并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经过几个月的盘查,始终未找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便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想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
据《元史·耶律楚材》记载,当年决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队在攻到印度河时,遥见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这使得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遂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怪兽发出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怪兽名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顺应天意,没有行进。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立即率军返回了蒙古国。
从这段史实的记载来看,颇似一个神话,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这也不足为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估计应该是耶律楚材的牵强附会之辞,耶律楚材本有劝主早归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借题发挥,假借怪兽的叫声来规劝成吉思汗班师。当时的实际情况多半是这样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虑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讨到好处,所以借怪兽之名假传天意。那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况和当时印度的状况。
蒙古国的确是个能征善战的国家,它仅凭借着100多万的人口和十多万人的军队竟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及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必然有它优越的条件。
首先,蒙古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适应。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也就是说,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其次,蒙古人好骑射,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平地上作战,而且也可以弥补粮草的不足。因为即使在战争中,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他们还可以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补充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粮草往往就是一个军队的咽喉,然而敌人却很难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比别人少一个致命的弱点。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大弱点。一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显得毫无用武之地,为了克服这一弱点,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军。有相关史料记载,在西征时,蒙古军就曾在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但是另一个弱点却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即他们先天存在的问题。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已显露无疑了。所以有人推测,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印度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进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还因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酷热的气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迫于环境的限制,蒙古兵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优势,他们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气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军队折回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点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战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里大象不仅可以用来劳作,而且人们还将大象组织成军队以协助战争,印度人对大象怀有很特殊的感情,他们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训练,大象很容易就能成为人们的好朋友。而在战场上,大象往往凭借它们的身高、体积和力量优势占领战场的主动权。
高的战象可达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在众多的动物中,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开象阵,那将会所向披靡。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当时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而战象和战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无缝,象马并肩作战,由象开道,战马就能冲锋陷阵;而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四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马兵、战车兵、步兵。可见印度是将象兵放到了制胜的地位。如果两军交战,蒙古骑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战,蒙古骑兵将很难应付,这一点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尝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决定完成先祖的大业,排除众议发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孙贾汗吉率领三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贾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过印度河,并于1398年5月攻占了木尔坦。随后,帖木儿亲率十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了喀布尔。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印度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当时印度军派出了120头战象,每头象的背上背负一个战楼,楼内有战士12~14人不等,他们以箭为武器,处在几米高的战象上可以居高临下地从战楼中向脚下和远方的敌人发箭。印度军的这种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军队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如雨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不得不马上回头撤退。帖木儿见识到了战象的威力,他的进军计划遂被这种庞然大物打乱了。尽管之后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来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战斗在蒙古骑兵中已留下了阴影。所以说如果当初成吉思汗的骑兵强行攻进印度也势必会遭遇象战,那对于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没有人知道蒙古骑兵要是强行攻进了印度,历史将怎样续写,但最后成吉思汗决定从印度撤军,从而保住了蒙古军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终得以在东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实!
⑶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为何单独没有进攻印度呢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十分广阔,西达黑海,东至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着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但令人疑惑的是,蒙古的铁骑都征服到了欧洲,那为什么唯独没有进攻离自己又近又富有的印度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战象太可怕了。在印度有很多大象,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劳作,还可以组织成象兵协助作战。在战场上,经过训练的大象凭借着它们的身高,力量优势来占据战场的主动权。高的战象可达数米,这使得架在它背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的向敌军射箭,如果在战场上排开象阵,那将会所向披靡。
在当时的印度,是由象兵开道,再由骑兵、步兵冲锋。可以想象,如果两军交战,遭遇象兵,蒙古骑兵将很难应付。
⑷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后代吗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印度人和蒙古人,这两个概念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其实在印度人眼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这两个看起来八杆子打不到一起来的人群,为何会有这样的渊源呢?究竟在历史上,印度和蒙古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印度人难道真的就是蒙古人的后代吗?这件事情究竟要追溯到什么时期,当时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当今的印度在国际上算是一个大国,它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我们一样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它在当下也是金砖国家的其中一位,世界上发展迅猛的国家更是有它的一份。
或许我说的这些就是你对印度最深刻的印象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印度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里,还有少许拿着印度国籍的印度人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
这并不是印度人腾空而出的一个奇怪想法,有心的人从历史资料里一查找就可以知道,印度这个国家早期曾被蒙古人占领近300年的时光,所以当印度人号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时,并不是一个奇怪的言论。
1、印度军队战败,开始漫长的殖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蒙古国的骑兵队是天下第一,这让他们在广阔的陆地上作战可谓是没有对手。所以蒙古国早在成吉思汗统治的时候,就有攻打印度的计划。
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的铁骑队没有见过以大象作为坐骑的象兵,印度人所骑的大象可谓力大无穷,它们早被驯象人训练到可供驾驭,使得许多大象都有了战斗的能力,成为在战场上印度骑兵的重磅武器。
同时印度的地势也并不如他预料的那般平稳,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河流让蒙古的骑兵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再加上进攻印度的时候是盛夏,蒙古将士们顶着高温还没开始战斗便满身都是汗,坚持不住的人都直接中暑昏迷了。
这让成吉思汗率领的军队战斗力受到了严重打击,直接导致成吉思汗的首次进攻印度以失败告终。
那么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和巴布尔都吸取祖宗的教训,让蒙古人民不仅逐渐适应了蒙古周边的地形气候;更是在时间的推移下让蒙古的领地一点点地向印度地区延伸,并非成吉思汗那般直接攻打到印度的主要领地。
不同时期的帖木儿和巴布尔都曾带兵进攻印度,也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巴布尔回忆录》的1525年,巴布尔向南出发进攻印度的边界,第二年成功占据了德里这个重要城市,印度的诸侯联军对巴布尔率领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巴布尔征服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莫卧儿帝国正式建立。
从中可以看出,帖木儿只是享受作为胜者的愉悦感;而巴布尔则直接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开始了印度被占领331年的殖民时光。
毕竟是巴布尔成立的莫卧儿王朝,自然管理这个王朝的重要人物主要都是他率领过来的蒙古人民。那些曾经辅佐印度君王的臣子们,巴布尔并没有将他们全部杀了以绝后患,而是让部分不顺从莫卧儿王朝的臣子流放去了国家的边境做苦力活。
其余表现出忠诚的臣子则在王朝中另外给他们安排些悠闲的岗位,让他们安然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既然朝堂都大换血,人民的生活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执法的官兵还是从商的普通人,蒙古人开始逐渐的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熟悉的面孔被带有大胡子的蒙古人取代。这让想继续过日子的印度人不得不开始与蒙古人打交道。
2、印蒙混血儿的诞生,印度人开始认为自己就是蒙古人
印度刚刚被蒙古人占领的时候,由于蒙古人长相粗犷又不修边幅,与瘦弱的印度人一对比起来,显得蒙古人看起来十分的凶狠。
在埃利奥特的《印度史》里,就有细致描写蒙古人在当时印度人心里的样子——那时候他们的脸庞有着火一般的颜色,他们几乎都戴着自制的羊皮帽,摘下帽子的头发是极短的。他们的眼睛很不大却包含着凶光,似乎可以将铜器穿出一个孔来。
由此可见,本身印度人就因为军队不够强大导致国家被占领而对蒙古人产生了恐惧的想法,害怕他们会利用胜者的优势给印度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再加上身形的绝对压制,使得印度人更加屈服于蒙古人立下的规则。
在蒙古人长达330年的殖民里,蒙古人民的豪迈与不拘小节的作风,让蒙古人被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接受。从排斥蒙古人的靠近到接受蒙古人与印度人联姻,这个时间过渡的并不漫长。
蒙古男儿看惯了英姿飒爽的蒙古姑娘,渐渐的被温柔体贴的印度女孩所吸引,虽然初到印度双方的语言并不相同,但在长久的相处后也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开始相通了。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和印度的混血宝宝就诞生了。这些父母不是同一国籍的宝宝自出生就是在莫卧儿王朝里,他们就认为自己也属于蒙古人民的后代。
而这样的想法就不同于父母均为印度人民的宝宝。在这些小孩的成长历程里,父母灌输的都是印度是被占领的观念,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印度的子民,不能忘却自己的国家。
但随着被占领的时间越来越长,混血的宝宝已经占据新生儿的绝大多数,坚守印度的信念早已开始动摇,取而代之的就是维护好莫卧儿王朝的理念。
这样的观念一直持续到1858年,英国、荷兰等殖民国家在印度互相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直接让莫卧儿的皇帝成失去实权。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国所属印度,莫卧儿王朝正式被推翻。
从它回归至今也不过是过了不到170年的时间,比起被占领的330年来看,在当下印度的偏远地区里,还是有一些当初莫卧儿王朝的子民存在,他们的孩子就会是蒙古人的后代。
3、文化的相互融合、宗教的绝对宽容
根据史料记载,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它曾经到达繁荣的顶峰,却在公元前2000年时短时间衰退,最终完全消失在人类活动足迹里。
在古时候,由于印度地处各个国家的边界,因此就有很多的国家对印度进行入侵的行为。这些行为也为印度带来了新文化,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使印度文化展现了多元性。
由此可见,印度在早期就是一个擅于接受外来文化入侵的国家。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的这段时间里,蒙古人的大量涌进为印度带来了繁多草原文化。在本土人民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也就接受了蒙古人与他们不一样的行事作风。
对于在蒙古人统治的那331年里,绝大多数印度人学会了喀尔喀蒙古语,并且一直将说蒙语的习惯保留至今。这些会说蒙语的印度人就可以认为是蒙古人在殖民时留下的后代了。
我们可以知道,印度是一个充满了丰富的宗教色彩的国家,人人都有宗教信仰,并且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角落。可以这样说,在印度这个国家里宗教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商羯罗将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旨相互融合,将其发展并命名为印度教,据统计全印度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那么巴布尔在统治这样一个视信仰为生命的国家时,他将蒙古人民所信仰的萨满教进行大肆宣扬,同时他也并没有禁止这个国家的人民继续信仰印度教,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仰不同。
4、统治时期社会发展良好,各地人口迅速增加
印度国土面积不大但耕地面积充足,坐落在南亚大陆的它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这给人民的耕作带来了绝佳的先天优势。巴布尔在统治时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鼓励人们大兴耕作由此带动社会经济。
在331年的和平社会环境下,经济的繁荣直接让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同时,在蒙古人统治的331年时间里,蒙古人对印度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丈夫逝世了妻子要陪葬、允许儿童与成年人成婚等事件都保持禁止的态度;甚至他们还支持寡妇进行再婚,这使得部分印度人民更加认可蒙古人的统治手段。
结语
所以,在蒙古人对印度进行了长达331年的占领时期,诞生了很多蒙印混血的孩子。再加上蒙古人不仅仅对本土的居民保持一种文化认同和宗教宽容的态度,而且提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这些行为和结果就让一些印度人一直到现在都认可自己是蒙古人后代的身份。
由此可见,要让一个国家的人民认可自己的身份,一要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二要能让他们处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里。就拿印度来说,那些自称自己是蒙古后代的印度人,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和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