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裔高管,为何在硅谷如此出色
近日,推特 CEO换人,新任 CEO是印度裔的 Parag Agrawal, 至此美国硅谷高 科技 公司高管是印度裔的有微软Microsoft、字母表Alphabet、IBM、奥多比Adobe、派拓网络Palo Alto Networks、威睿VMWare、维密欧Vimeo。
印度裔只占美国人口的1%,而且即使是在硅谷的劳动力市场当中,印度裔也只占6%,但是在这些高 科技 公司中任高管的印度裔比例却很高。所以,BBC专门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报道,他们的结论来源主要是一些印度裔的商人学者,他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从出身来讲,在印度能轻易获得比较好的大学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种姓人群,而也只有这些群体可以支付的起他们的孩子在美国读书的费用。
从教育以及个人成长来讲,印度的教育竞争特别激烈、 社会 情况复杂、各种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会特别培养这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善于处理复杂状况,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人最需要的特质。印度的教育也更偏向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从美国方面来讲,其签证制度对于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方面的人才具有偏向性。同时,这些印度裔的CEO一般都是从公司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这就导致他们有一种谦逊的态度,而往往美国高 科技 公司的创始人都比较傲慢自大,所以相比于这些创始人,印度裔的高管们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管理能力。还有,印度裔的管理者具有印度人特有的“温和”,这非常有助于其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处理。
以上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他们局内人的看法,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和印度人接触的感受,以及一些同事与印度人工作的经验,相比于咱们,印度人还有一些比较“不好”的特质:
不踏实,能吹。对于没有太多把握的东西,他们也敢吹,至于能不能实现,这是后面才需要考虑的,但是,在商业世界中,这种特质真的是必备的。
不择手段。比如,在同一个实验室里面,真的得比较防备印度学生,他们可能会进行一些小破坏,但是他们会说他们真的是无意的。但是,同样的,在商业世界,这种特质更是必不可少的。
抱团。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就不赘述了。
总之,在商业世界中,不管从局内人,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印度人确确实实更擅长于高 科技 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B. 为什么美国IT公司里高管有许多印度人,却罕见华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万河谷战斗中受重伤、牺牲的英雄们,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硅谷三巨头中,除了苹果,谷歌和微软的CEO都是印度裔。不仅在硅谷,全美500强企业里,有超过10个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业超过30%。
但是在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硅谷里,一位华裔CEO都没有,高管也基本为零,大多是程序员和工程师。
在我们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懒惰好色、不讲卫生,可在美国,他们为何普遍比我们踏实肯干的中国人混得好?
同样是“外来务工”,留在美国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这群人无论是家庭背景、人脉资源资源还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会 金字塔顶端。
而中国人去美国又分为两个人群,一种是中国的最底层群体,一种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这部分群体,并不代表他们的背景就强,也有许多中国中产阶层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两个人群,前者追求的是“养家糊口”,后者选择的是“小富即安”。
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图心是极大的,并且是无路可退的。
为什么说他们无路可退,这是由国情决定的。
2.国情
印度,一个被我们戏谑为“神一样的国度”。在那里,没有能与硅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没有能与美国比肩的创业环境,没有能与美国一线城市比肩的居住环境。
但中国有。
金字塔顶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国,只能拼尽全力往上爬,他们一旦走出印度,就不会再想回到孟买、新德里生活,他们有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而有着广阔退路的中国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国人,多数会选择回国去往北上广深发展。
中国人没有留在美国跟印度人一较高下,并不是因为编程技术、职场能力等方面怂了。
网络的李彦宏、高瓴的张磊、红杉的沈南鹏、赛富的阎焱、IDG的熊晓鸽、搜狐的张朝阳、美团的王兴、携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宁等等,如果留在美国,一样能打拼出一番成绩。
3.美国的戒备心
中国是东方巨龙。
美国人对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国家霸权的中国,是有很强烈的戒备心的,并且始终想把“美国文化”凌驾于“中国文化”之上,防范中国人基本就是美国企业的共识。
而这种情况不会在印度人身上出现,美国人对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于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优秀。
2020年世界500强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国却高达133家!
C.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做公司的高管肯定会有自己的本事。比如:印度人的软件开发实力是很强的。英语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1947 年印度独立后,政府把“发展管理能力”视为振兴印度的重要议题。因为印度很重视这方面的东西,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听到过一个问题,印度人习惯解构成数个小问题,不断思考。这造就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确保业务在各个环节都能成长。杜格勒说,善于观察会带来创新动能,是印度执行长成功的关键优势。不得不说,印度人还是很了不起的。
D. 世界性的公司CEO为何都是印度人
一位朋友金总在朋友圈的总结,中国人在文化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多元文化不适应、不善于辩论,知足常乐等造成中国人很少在国际性的公司担任CEO。
我在过去的18年里,有机会和几个印度老板一起工作。来到美国后,美国同事也经常问我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世界大公司走的这么远,位置做的这么高,其实总结下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是他们从小就对这种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印度各个邦之间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信仰,他们会调整自己去适应不同的文化,让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中游刃有余。而多元和包容性文化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就是他们从小就特别习惯在一个充满辩论的环境下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直面冲突,而且也非常喜欢展示自己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在这过程中非常享受且从不纠结。而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在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尊重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文化中成长,抹杀了个性的发展。这种氛围下成长,让我们觉得非常不自在的在大多数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
还有语言也是他们其中的优势之一,因为毕竟作为印度的精英阶层从很小的时候,就把英语作为自己的主要语言来进行学习。而有效沟通是跨国公司里面获得尊重,并赢得信任最好的途径之一。同时,由于印度有很多的人在英国包括在西方社会都已经做到了很高的职位。这样让在印度成长的精英,从小就种下了一个种子就是要当世界大公司的CEO。这种志存高远,让他们永远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大多数人很难去看到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世界大公司的亚太的总部基本都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和香港。凡是中国的领导者做到亚太的位置以后都会觉得特别的舒服,因为这些华人世界都会让华人领袖非常的自在,很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但是对于印度人来讲,他们都不会把这些地方作为自己最终职业道路的落脚点。这些地方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和美国也没有区别。所以他们到了这个位置还会想着往总部发展。而很多很聪明的,有远见的中国的领导者就会在自己的舒适地带停留,不愿再去总部发展。
总之中庸之路上的我们并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虽然表面上我们总展示出很强的包容性。很遗憾,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都是在二战以后,由西方列强来制定的,所以我们要想改变游戏规则,首先要成为游戏的高手。这其中包括对英语熟练地运用,敢于面对冲突,直抒胸臆。同时志存高远。只有这样,我们中国这一代领导者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并成为真正的世界领导者,从而更自信地展示我们的文化。
E. 为什么“印度帮”在硅谷的高管很多,华人却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帮”在美国跨国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脸书华人员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后跳楼,“印度帮”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印度帮”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国人,在职场(主要是跨国大公司)中形成的一个利益小团体。
1、不团结,习惯于各自作战,不像印度人喜欢集体行动;
2、喜欢埋头工作,当老黄牛,印度人则喜欢表现,抢功劳意识强烈,容易在职场冒出来;
3、中国学生不喜欢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印度学生则喜欢打板球(印度的国球),团队运动需要队员密切配合才能取胜,这等于锻炼了印度人的团队协作意识;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术的同时,有点想法的都会去读MBA,而MBA的目标就是培养管理者,硅谷的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会退居幕后,转而雇佣受过MBA教育的人担任CEO,印度人既会工程技术,又手握MBA的敲门砖,自然容易爬上CEO这个实权位置。
F. 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美国政商两界占据主导地位,华裔却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门人还能拉出一串: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万事达卡CEO阿贾伊等,所以,有人戏称,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而在加州,硅谷,印度裔占据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华裔则是凤毛麟角……
这两年,印度学生在美国高校登记注册数量增加了71%,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就读,到2015年11月,这个数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学生在美国是价值寻求者,概括讲,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潜在工作和收益机会的最大化”,看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留学教育和职业的。
1 选择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学生在美国读的是研究生,而中国学生读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学生读四年制本科学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国孩子是36%。
学制越长,花的钱越多,大多数印度学生的学费都是银行贷款,而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钱,真金白银。所以,印度学生多在国内把本科念完,然后到美国读硕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过OPT获得更长工作机会
绝大部分印度学生都学工程、计算机或者科技相关学科,简称STEM领域。这些专业就业岗位要明显多于商科和人文学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国针对这一领域有OPT(专业实习)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给予国际学生毕业后12个月的实习或者工作,但STEM领域,额外再加17个月(在美国国内,这个政策处于争议中)。82%的印度学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国学生只有38%。
3 选择更多就业机会的地区
印度学生的就业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个,2015年的数据,加州(30823人),德克萨斯(21590人)和纽约(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学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纽约的就业人数增长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产业扎堆的地区,是现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作机会最多的地区。
当然,影响一个族裔表现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语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从经济的角度看,留学教育都是一个家庭的投资,在美国留学需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家长和学生要广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评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G. 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全球500强企业青睐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
上个月,谷歌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并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达尔·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加上现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外界开始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个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执掌。
事实上,印度人的势力不止于此。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制图软件公司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有多成功。难怪印度媒体曾不无骄傲地写道,“印度向全球出产CEO”。
全球500强企业中,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青睐?
美国企业界的印裔势力
一项权威的调查发现,美国500强企业中有75家企业的CEO为外籍或外裔身份,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5%。而在这75位外裔CEO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紧随其后是英国裔(籍),有9位。其他国家的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国大陆却无人上榜。
更令人惊奇的是,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们所领导公司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却都是备受尊敬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担任这些大公司的掌门人之前,已经在一些公司担任过诸多职务,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晋升新谷歌掌门的皮查伊也是从2004年开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着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座着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担任新一任院长; 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一职。
与国际接轨的精英式教育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但单纯的技术原因还不足以解释其为何盛产跨国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资源也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名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则不足2%。
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电影中的学校虽然用了一个虚构的名字,但是原着就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背景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学、上名校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商学院教育也很早就与国际接轨了。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加尔各答分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举贤不避亲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团”。曾有笑话说,一家公司进了一个印度人,就会引来一群印度人。
世界顶级猎头公司之一的光辉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和中国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举贤不避亲”。
“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说。而他同为印度裔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现任CEO安杰路·邦加。
印度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强的一个“印度圈”,好的职位和资源坚决第一时间介绍给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国硅谷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显着和特殊的现象。在英特尔公司的餐厅内,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热闹。”文迪路·邦加说。
除了埋头苦干,印度人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交活动来与上司进行情感沟通,比如与老板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会处处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关注度。
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也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然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里,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地“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善于接纳不同意见者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曾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说,尽管印式英语很难听懂,但毕竟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中国高管说英文没有问题,但是要走到上层用英文做辩论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苗绿还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枪打出头鸟”等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刘家良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更加擅长培养一个个“精致的个体”而非接受“异己”领导全局的战略家。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因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而中国人大多成长于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中,更注重的是对上级的服从。
“也许印度高管的实干能力并不比中国人强,但是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这都是跨国企业CEO所需要的特质。”刘家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