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印度的佛教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它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佛教通过僧侣的传教和商队的传播,逐渐传播到亚洲各地。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⑵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什么洲的东部和南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的一个诸侯国,叫迦版毗罗卫权国,其国在今天的尼泊尔,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佛教向斯里兰卡传播,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
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佛教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12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
⑶ 为什么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不是中国
首先,佛教起源于天竺,而天竺不等于印度,天竺包含印度与印度周围的很多王朝国家。佛教真正起源地是尼珀尔,佛教从尼珀尔传入印度后,在印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佛教理念和经文,有的人出家人能看得懂分得清,有的出家人看佛经就会觉得互相矛盾和狗屁不通。
于是,佛教派系不同,在印度经过多次相互攻击。而且佛教教义和印度封建王朝背道而驰,印度王朝崇尚阶级贵贱,佛教崇尚人人平等,王朝自然要压制佛教。结果搞出来了一个印度教,印度教一边奉承印度封建王朝的阶级观念,一边吸取佛教和其它教的理念,这就形成了四不像的印度教。印度残存的佛教都是打着佛幌子,到处收女人的败类,其实都是印度教的。
佛朝传入华夏后,有了很大变革的,不敢随便用人人平等的观念涉政了,要还是老一套,肯定也会被灭光。
⑷ 印度佛教是如何形成的佛教又是由谁传入中国的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真正的佛教,认识佛法的伟大。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因家族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源于印度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零2个月。 传入中国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们,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得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希望他们能常住中国。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相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传达的。古代从事佛经翻译的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从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他们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着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翻译家最着名的是西域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 禅宗的诞生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希望采纳
⑸ 印度佛教向外传播,大致有什么和什么两条路线。最早传入中国的主要是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 始向其他国家传播。主要路线是南北两条。 一是经由中亚传人中国,然后又传人朝鲜、 日本和越南等国;二是传入中国西藏,再传 至西伯利亚的布里特以及不丹和尼泊尔等国。 从3世纪起,佛教便传人斯里兰卡,随后又 传人柬埔寨、老挝。
汉代与印度交往中,印度佛教传入具有历史性意义。普遍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公元前2年,西汉时期的景卢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令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伊存是大月氏使者,景卢受其口授《浮屠经》。这一佛教初传事件被史称“伊存授经”。
⑹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哪里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也就是释迦牟尼的祖国,但他的佛教成就地是在古印度中部的摩羯陀国。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stu),又译劫比罗伐窣堵、迦毗罗蟠窣都、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黄头居处,位置大约在大雪山南麓,尼泊尔与印度的交界处,为古代释迦族的国都,也是释迦牟尼的故乡。
位于现今尼泊尔西南境,与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济河东岸,罗泊提河的北部。当初的“释迦部落”,以“迦毗罗”小城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诃”,“车头”,“舍弥村”,“库马突沙”,“石主”,“弥娄离”,“散楁拉”等约10个村落组成。面积约320平方里。(相当于我国云南、西藏边境山区的一个乡的面积),王城周围十公里。[2] 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奉拘萨罗为宗主国。
⑺ 佛教是怎么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并建造了婆罗浮屠大塔的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它的各个海岛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印度教和佛教盛行,其中婆罗浮屠大塔就是印度尼西亚现存的最重要的早期大乘佛教建筑物,也是该国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重视宏扬佛法。印度通过海路与东南亚互相往来。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传人东南亚。但印度尼西亚群岛由于距离印度遥远,佛教和印度教是直至1世纪才传入的。因为印度教契合了印度尼西亚原始社会的精灵崇拜,所以佛教更为盛行。到5世纪,佛教才逐步发展起来。8世纪,印度大乘密教僧金刚智将大乘密教传入爪哇,盛极一时,统治者调集了当地居民兴建了婆罗浮屠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