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的农业是怎么样的

印度的农业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5-02-10 01:55:21

㈠ 印度农业特点是什么

1.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
印度的农业生产结构以谷物种植业为主,且主要以粮食作物为核心。此外,农业结构的调整相对缓慢,多年来印度的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并未发生显着变化。
2. 印度农业的发展特点
a.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印度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封建、个体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共存,其中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b. 传统农业占据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包括对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和雨水的依赖性较大,自然抵抗灾害能力较弱,易受季风影响导致水旱灾害。此外,传统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c.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剧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现代技术应用程度的差异,印度各地区之间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水平存在显着不平衡。北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而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则相对较低。

㈡ 印度农业属于什么市场形式

1. 印度农业采取了混合农业的发展模式。
2. 在印度,农业与园艺、畜牧业相结合,农民不仅从事农作物种植,还进行奶牛、山羊、家禽饲养和水产养殖。
3. 自独立以来,印度的工业和农业有了显着的发展,但农业仍然是该国经济的重要部分,80%的人口依赖农业为生。

㈢ 印度盛产什么农作物

1. 印度的农业生产丰富多样,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
2. 由于印度国土广阔,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印度的农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3. 水稻在印度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的东北部以及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
4. 小麦则主要种植在印度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适量的冬雨,适宜小麦生长。
5.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主要在德干高原的干旱地区种植。
6. 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该地区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
7. 黄麻集中种植在恒河下游地区,这里的湿热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黄麻的生长和运输。
8. 茶园大多位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山坡上。
9. 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芝麻等主要在德干高原南部种植。
10. 印度的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几乎都集中在半岛西南部地区,这是印度唯一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㈣ 印度的农业特点,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结构具有“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长期未发生改变。2、发展特点:以传统的生产工具为主,现代投入较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及农村发展不平衡。

一、印度的农业特点

1、结构特点

(1)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

(2)农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格局长时间未出现较大变化。

2、发展特点

(1)特点一

①个体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

②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比较小。

(2)特点二

①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②农业对自然条件(比如雨水、气候等)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常因遭受季风的危害而引发旱涝灾害。

(3)特点三

①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有所差异,导致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不平衡。

②东部、南部地区的生产水平、粮食产量比较低,而北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粮食产量、农民收入较理想。

二、印度的农业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分布方式

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沿海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地区,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下游地区。

2、分布原因

印度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如此分布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㈤ 印度农业发展情况

印度农业的发展特点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一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一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一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
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以农业为中心
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阅读全文

与印度的农业是怎么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人怎么亲吻表达爱意 浏览:139
为什么要遵守美国对伊朗的禁令 浏览:653
英国一年用多少电 浏览:173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浏览:55
印尼小学生人口有多少 浏览:605
沙特为什么与伊朗敌对 浏览:37
越南光棍有多少 浏览:223
印度黑医院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90
英国留学生吃什么零食好 浏览:952
中国最大老鼠有多少斤 浏览:205
越南网速一般多少钱 浏览:586
为什么不能让英国人学汉语 浏览:88
越南黑人一般在哪个城市 浏览:149
中国语言有哪些特征 浏览:573
2018年伊朗新年是什么时候 浏览:645
巴林伊朗为什么断交 浏览:854
奥运会印度有哪个强项 浏览:134
印度货运公司有哪些 浏览:454
印度的皇帝都姓什么 浏览:885
意大利中部是哪个大区 浏览: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