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圣经《启示录》中所说的羔羊是指什么
圣经《启示录》中所说的羔羊是指耶稣基督。
约翰福音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注: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
羔羊预意基督,是圣洁顺服、被献上而且代赎的祭物。羔羊最早出现在神为亚当夏娃做衣服。耶稣基督被称为赎罪的羔羊。信徒也被称为是神家的羊。
(1)蝗虫是怎么被印度人消灭的扩展阅读;
预言影响
当然,由于许多人都受到了“兽”的迷惑,助纣为虐,犯下了大罪,所以人类会经历巨大的灾难,《启示录》中提到了包括规模空前的火灾、地震、冰雹、烟雾和硫磺、蝗虫、瘟疫、异常的高温与战争,水变质害死人,海中生物的大量死亡等等等等。
本来这些灾难是惩戒人们不可作恶,要人们马上悔改其罪恶的,但《启示录》中也预见到了:许多人还是不但不悔改,反而因为自己受到的灾难与痛苦而更加怨恨和亵渎神灵。
当然,最终羔羊和圣徒们战胜了邪灵怪兽,而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巴比伦大城”在一日之内就崩溃了,各种灾难同时而致。而这时曾与它“行淫”的各国君王和做生意的客商们都在一旁目瞪口呆,惊叹如此的辉煌竟会在一日之内化为乌有。
之后是所有的罪人都会经历“最后的审判”而受到彻底毁灭性的惩罚。而后,人类会进入一个新天新地、空前美好的太平盛世。《启示录》很长,讲得也很玄,完全象是神话故事,但末了,却非常的肯定和严肃,告诫人们这是真实的,是一定会发生的。
其实,整部圣经,最后用了这么多的篇幅,认真的给后世留下了这个预言,确实是发人深省。古今中外的预言家们几乎都是修炼有素的求道者,他们用预言的方式苦口婆心都是为了使未来的有缘人——心地善良而有悟性的人不要迷失,以期最后的美好未来
‘贰’ 印度首都涌入大量蝗虫,它们对城市会造成什么伤害
首当其冲的是城市里的植被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对城市的交通和环卫工作都造成不小的影响。
‘叁’ 大量蝗虫涌入印度首都,印度人如何应对的
当印度政府声明,近日大量蝗虫飞入了德里首都地区的重要地区,并且正在向北方向迁移。
有关报社报道,蝗虫群形成于二十六日,并在拉贾斯坦邦第一次被发觉,在那里展开了消灭蝗虫的办法。然后余下的蝗虫军队重新集结,然后飞到了到达哈里亚纳邦和德里的地区。古尔冈市政府这几天向公众说明了警惕,建议市民注意可能随时出现的蝗虫队伍,在家关好门窗,制造出声音为了让蝗虫不要过多停留。
该地区的一名发挥部成员用个人媒体推荐了一些好的办法。,称新德里的所有地方的行政人员都应该保持每一分钟的警惕,以加强效率来遏制蝗虫大军。该提案还表明,将安排一些专门的人员指导帮助市民怎样驱赶蝗虫,比如敲鼓敲锣,或者用音响等大型电子产品发出大的声响来驱赶。帮助居民们尽快的驱赶这些害虫
‘肆’ 面对蝗虫的突然入侵,印度人有解决方法了吗
2020年像是世界末日的节奏,在中国新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国流感正爆发的时候又传来了东非蝗灾大肆肆虐的可怕消息。截止到目前为止,蝗虫灾害已经演变成了非洲土地上的大型虫灾,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球其他国家蔓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此次的蝗灾规模已经达到了3600亿之巨,是7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对受灾国和全球的粮食都产生了巨大威胁。
对此,当地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均已发出警告,要求居民关好门窗。印度首都德里也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当地农业部门人员开始对农作物和植被进行化学喷洒,以免其受到蝗虫的侵害。
‘伍’ 印度这样一个落后混乱的国家,为何能把4000亿只蝗虫给消灭完
自从印度爆发了蝗虫就引起了中国的恐慌,毕竟国内也要开始耕种如果蝗虫侵袭肯定会有所影响,但让人意外的是消息刚刚传出一天印度媒体就称蝗虫已经被消灭了,经过网友分析得出印度消灭蝗虫的三个原因,一是4000亿数量有可能只是印度夸大其词而且印度本地的气候不适合蝗虫生存,二是发现蝗虫后印度采取狂喷农药的策略驱赶或者消灭蝗虫,三是蝗虫寿命只有3个月,如今消失可能是这一批的寿命到头了。
三、蝗虫寿命只有3个月,如今消失可能是这一批的寿命到头了。
有人可能说印度人没数蝗虫数量你不是也没数凭什么说不够4000亿?好,那我们就当蝗虫的数量有4000亿(啊呸!),在生物常识中蝗虫的寿命只有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它们要完成交配产卵,产卵后没几天就直接挂掉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不是印度处理的及时也不是农药喷得多药死了蝗虫,而是人家的寿命到了不和印度人完了,等到两个月后那些蝗虫卵孵出来估计这场蝗虫灾还得再来一波。
‘陆’ 4000亿蝗虫,为什么不到几天就被印度人杀没了
4000亿蝗虫,在印度为非作歹,是发生在2020年2月份,当时我国还在紧张的疫情防控当中,自家杂事未除,哪有心情关注邻居琐事,所以该条新闻当时并未给吃瓜群众带来过多震惊。
让我们震惊的是:仅仅过了一星期左右时间,新报道出来了:蝗灾没了!Game Over了!
所以说,是我们对印度人民的抗蝗实情并没有真正了解,但是,取得这次胜利,也说明蝗灾面前,我们是完全能够打赢这一仗的。
‘柒’ china 的这个称呼的来历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支那”。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支那”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支那”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支那”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支那”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
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支那”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支那”;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支那海”(只不过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支那”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支那’,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