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为什么竞技项目这么差
1.国家不重视。
因为相比竞技体育带来的国家荣誉,和平与发展问题显然更重要。青壮年要么进入军队,要么进入农田、工厂,国家政策上就无法向体育倾斜。
2.国民不参与。
体育运动是吃饱之后的需求,生存显然要比高质量的生存优先级高,先解决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体育对于穷国国民来说是种奢侈爱好,所以参与度低。
3.经济不适应。
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是需要人们把原本用于生产的时间拿出来锻炼的,国民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拿出来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体育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设备支撑的,游泳跳水项目得先有泳池,田赛得有赛场,径赛得有赛道,力量项目得有器材,技巧项目得有场馆,马术得有马,没钱就没有一切。
4.科技不支持。
一名优秀运动员需要很多科技支撑,运动物理学,运动生理学,营养学,药理学,发育学,组织学,基因科学,材料科学,系统科学等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别的不说,跑步项目中一双好的跑鞋对成绩的提高有多大作用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
5.国际环境不允许。
高水平交流是提高运动水平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本国擅长或较为普及的运动,这个领域内的其他水平较高国家与本国不友好,这种交流往往会有巨大的阻力。中美建交前的中国体育不用说了,俄罗斯本届奥运的待遇大家也看到了。印度人擅长的领域,恰恰与对印度不友好的国家擅长领域很重合,这样印度只能在本国不擅长的体育领域与外部交流,这种对体育水平的掣肘恰恰是印度尴尬国际地位的一种表现。
6.文化不适合。
安天命,以和为贵,不重视竞争的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完全相悖,中国建国前的文化类似于此。如果这种文化还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以食素为高尚,以生理病态为美,以歧视女性和贱民为荣,那么就更加难以在现代体育精神的最高舞台奥运会上取得什么好成绩了。
B. 建国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中国解放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大部分人吃不饱,有的人连糠(将谷子去掉米,剩下的壳)都没有吃。灾荒年,有的人吃白色土。
2、大部分人穿不暖。有的人一家几代人只有一套衣服,出门轮流穿。一件衣服五个以上补丁属正常。
3、有少量的工业,但工人劳动条件很差,一般要干12-16小时。
建国后成就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三年中,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
到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