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印度.
【国名】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 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自称328.7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亿(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约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万(2001年)。
【国家元首】 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简 况 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与中国时差-2.5小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政 治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4党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举行第14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的议席居首位,国大党获得组阁的优先权。5月15日,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被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19日,曼莫汉•辛格被推选为总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根据《最低共同纲领》,对内强调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推行人性化的经济改革;强调社会和谐与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对教育和卫生的投入。对外强调外交独立性;突出周边外交,优先发展与邻国关系;重视大国外交,注意发展同大国关系。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经 济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印于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年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1999年起实行第二阶段经济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计划(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
“十五”计划期间,GDP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2008财年预计增长9.0%。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但农业增长缓慢,通膨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46.93602万亿卢比(2007/2008财年),约合1.16万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1美元(2007/2008财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0%(2007/2008财年)。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卢比。
通货膨胀率:8%(2008年11月)。
失业率:8.3%(2004/2005财年)。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资源】 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2533.01亿吨,铁矿石134.6亿吨,铝土24.62亿吨,铬铁矿9700万吨,锰矿石1.67亿吨,锌970万吨,铜529.7万吨,铅238.1万吨,石灰石756.79亿吨,磷酸盐1.42亿吨,黄金68吨,石油7.56亿吨,天然气1075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工业】 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十五”计划期间,工业分别增长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业同比增长4.1%。近年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农业】 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由于投资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十五”期间,农业增长率分别为-7.2%、10.0%、0.0%、5.9%、3.8%,年均增长率2.5%。2008/2009财年第二季度增长率为2.7%。近年来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百万吨):
【服务业】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幅在5.7%至10.5%之间,2005年成为世界第六大服务业出口国。2007/2008财年,服务业增长10.8%,占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讯业和建筑业发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15.3%和12.9%,2006/2007财年增幅为16.6%和12%。金融服务业“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长9.5%。
【旅游业】 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5/2006财年,外国游客405.3万人次,增长12.5%,创汇59.31亿美元。2006/2007财年,外国游客463万人次,增长13%,创汇96.96亿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 铁路为最大国营部门,拥有世界最大铁路网之一。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承担全国70%货运量和85%客运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总长6.33万公里(2006/2007财年),其中电气化铁路1.78万公里,占铁路总长的28%。年度客运量62.19亿人次,货运量为4834亿吨公里。
公路:总长334万公里(2006年初),其中国家级公路6.6万公里,占总长2%,承担运输总量的40%,邦级公路13万公里。机动车辆8589.6万辆(2006/2007财年),其中客车93.4万辆,货车478.2万辆。公路运输收入中央为4999.1亿卢比,各邦为2168.91卢比。
水运:主要港口12个,包括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原名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承担3/4货运量。孟买为最大港口,1/5海运和1/2集装箱运输经此港。中小港口200个。内陆可航行河道总长1.4万公里,但实际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运公司,其中19家承担远洋运输业务,49家承担近海运输业务,其余两兼。2006/2007财年,港口货运总量6.5亿吨。
空运: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飞机334架。专营非定期航班的空运企业65家,飞机201架。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国际机场5个,分别位于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和特里凡特琅。国内机场92个。“十五”期间,航运业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数量翻一番。2003/2004财年至2006/2007财年,货运量增加45%。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债务累积占GDP的80%。“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财年,中央财政赤字14257.3亿卢比(约合340亿美元),占GDP的3.4%。2007/2008财年,中央财政赤字预计为15094.8亿卢比(约合360亿美元),约占GDP的3.2%。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债为1696.29亿美元,其中长期外债1433.90亿美元,短期外债262.39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汇储备约2908亿美元。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对外贸易】 近年来,进口激增,出口增长缓慢,贸易赤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
(单位:亿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68.6%,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15.1%,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30.8%,电子产品8.6%,金银7.9%,机械7.5%,化工产品5.2%。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香港等。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外国资本】 1991年起积极引进外资。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累计23204.1亿卢比(约合546.28亿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资4509.8亿卢比(约合111.4亿美元),同比增加36%。毛里求斯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对印累计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44.24%)、美国(9.37%)、英国(7.98%)、荷兰(5.84%),吸引外资较多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计算机软硬件、通讯、建筑、汽车、房地产、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财年头7个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87亿美元,对印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44%)、新加坡(8%)、美国(8%)、英国(7%)、荷兰(5%)和日本(3%)。
【外国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06/2007财年,外援总额1941.90亿卢比(45.045亿美元),其中贷款1689.06亿卢比(39.18亿美元),赠款252.84亿卢比(5.865亿美元)。
人民生活 据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2007年3月公布的统计结果,全国有2.4亿贫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于6.78美元,农村居民低于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婴儿死亡率57‰。人均寿命为63.2岁(2001年至2005年)。医院和诊所共3.2156万家(2006年1月),各类郊区、基础和社区卫生中心17.1567万家(2006年3月),医生66.0801万人(2005年),护士148. 127万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电话(包括移动电话)2.7288亿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镇60.04%,农村7.9%。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军 事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上将(Deepak Kapoor),空军参谋长法里•霍米•梅杰上将(Fali Homi Major),海军参谋长阿琼•普拉卡什上将(Arun Prakas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2007/2008财年,国防预算为9600亿卢比(约合240亿美元),约占GDP的2%,同比增长10%。
文化教育 【教育】 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包括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2004/2005财年,有小学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19403所(2005/2006财年),其中综合性大学350所,着名的包括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督报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识字率从49.4%提高至61%,但15岁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亿,居世界之首。2004/2005财年,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新闻出版】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种文字的报刊33612种,总发行量6761.1万份。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对外使用27种语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电视台,23个卫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77.5%和人口的89.6%。
对外关系 印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印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2005年,印度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并坚决要求拥有安理会否决权。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
2008年以来,印政府继续推行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印中关系,优先发展与美关系,巩固印俄传统关系,推进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与巴基斯坦关系因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而趋于紧张。继续推行东向政策,推进与东盟及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强调外交为经贸服务,注重发展经贸科技合作,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同中国的关系】 见“中国印度双边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6年3月,美总统布什访印。双方就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协议,制定两国贸易三年内翻番的目标,宣布成立科技委员会,探讨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国会通过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长盖茨访印。3月,美助理国务卿鲍彻访印,印外长慕克吉访美。9月,印总理辛格访美,与布什总统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设驻海德拉巴总领馆,印在美新增驻亚特兰大和西雅图两个总领馆。核供应国集团取消对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后,美众议院批准《印美核协议》。11月,印总理辛格赴华盛顿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12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就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了解情况。
【同俄罗斯的关系】 印俄双边关系密切。2000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年度峰会机制。
2008年2月,俄总理祖布科夫访印,出席在印举办俄罗斯年开幕式。双方签署关于执法和档案合作的2份谅解备忘录。9月,印外长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俄外长拉夫罗夫。12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分别会见印总统、副总统、外长及议会反对派领导人,与印总理辛格举行会谈,并出席印“俄罗斯年”闭幕式。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并签署了能源、经贸、金融、海关、旅游、航天等领域的10个合作协议。
【同日本的关系】 印日关系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年起,印成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6年12月,印总理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
2008年7月,印总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会议。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访印。10月辛格总理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
【同欧盟及欧盟国家关系】 2000年,印度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2005年双方正式确立印欧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作为整体是印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
2008年1月,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先后访印。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印,出席第四届印英峰会。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印,作为主宾出席印共和国日庆典。2月,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英国首相布朗访印。3月,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访印。9月,印总理辛格访法,与法国总统、欧盟轮值主席萨科齐举行会谈,出席印欧商业峰会并发表演讲。双方签署了《印法联合声明》、《印欧联合行动计划》等文件。12月,英国首相布朗访印。
【同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印积极推行“东向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参与东亚合作。
2008年1月,缅甸外长吴年温访印。印防长安东尼访问马来西亚。8月,老挝总统朱马利•赛雅贡访印。11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越南、印度尼西亚。
【同南盟及南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现为轮值主席国。印于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办南盟首脑会议。作为南盟最大国家,印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南亚经济共同体。2008年8月,辛格总理出席在科伦坡举行的第15届南盟峰会。
2004年以来,印巴保持和平对话进程,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5月,印外长慕克吉访巴,双方决定继续推进印巴和平进程。6月,巴外长库雷希访印,商讨两国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安排。7月,印巴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9月,印总理辛格在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10月,印总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会见巴总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长库雷希再次访印。11月26日,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指责巴境内的恐怖组织“虔诚军”制造了此次事件。印巴关系紧张,和平进程中断。经国际社会斡旋,两国紧张局势有所降温,但尚未根本缓解。
2008年2月,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访印。3月,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莫因访印。5月,辛格总理访问不丹。6月,印度外长慕克吉访问斯里兰卡。8月,印总理辛格赴科伦坡出席第15届南盟峰会期间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9月,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访印。10月,印度外长慕克吉在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斯里兰卡外长波格拉加马。11月,印外长慕克吉访问尼泊尔,辛格总理在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第二届峰会期间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12月,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访印。2009年1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印。
㈡ 柬埔寨位于中国地图什么地方
1、柬埔寨位于中国南部:
详细看地图:
2、柬埔寨,原名高棉,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印度支那半岛的国家,金边的首都。该国西部和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暹罗湾接壤。高棉人是主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包括占族、普农族、老挝、泰族和印度族。
3、柬埔寨国教是佛教。95%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Champa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城市居民信仰天主教。大约60万华人和海外华人。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贫困。它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
柬埔寨虽然大部分人信仰佛教﹐但其实这个国家的伊斯兰信仰也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柬埔寨的伊斯兰信奉者与中国类似,民族要素所占成分很重,据说七十万的穆斯林人口其中就有八成是占族。
除了吴哥窟,柬埔寨这里还有巴厘岛的明媚阳光,大溪地的绝美海域,马代的柔软白沙滩,比普吉还低的物价,这些美丽海岛,都深藏柬埔寨,但据说只有 1% 的人知道...
㈢ 世界地图变迁史—印度尼西亚
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0,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一篇:亚洲—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简称,其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1913578.68平方公里,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
人口2.73亿(2020年12月),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数百个民族,其中爪哇族人口占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7.5%,马来族 7.5%,其他26%。民族语言共有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首都雅加达(JAKARTA),常住人口1056万。印度尼西亚最大城市,雅加达也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位于爪哇岛西北海岸,城市面积约740平方公里,而包围周边城镇的大雅加达地区,居住超三千万人,是世界第二大都市圈,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中心,聚集了全国大部分财富和精英,雅加达享有省级地位,居民主要为爪哇人、巴达维亚人和巽他人,少数为华人。
重要节日有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民族觉醒日(纪念1908年印尼民族运动组织“至善社”成立)5月20日;独立日:8月17日。
行政区划方面共有一级行政区(省级)34个,包括雅加达首都、日惹、亚齐3个地方特区和31个省(北苏门答腊、西苏门答腊、廖内、占碑、朋古鲁、南苏门答腊、楠榜、邦加-勿里洞、西爪哇、中爪哇、东爪哇、万丹、巴厘、西努沙登加拉、东努沙登加拉、北马鲁古、南马鲁古、巴布亚、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东南苏拉威西、南苏拉威西、哥伦打洛、东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等省)。二级行政区(县/市级)共514个。
1990年印度尼西亚人口18141万,人均GDP为585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1999年8月30日, 东帝汶全民公决拒绝自治并选择脱离印尼。
1999年10月4日,北马鲁古省设立,系马鲁古省北部哈马黑拉等岛分立,首府索菲菲,但省政府暂驻德尔纳特市。
1999年11月, 南苏拉威西省的省会乌戎潘当恢复1971年以前的名字望加锡。
2000年印度尼西亚人口21151万,人均GDP为780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2000年10月17日,万丹省设立,系西爪哇省分设,首府孔雀港(Pelabuhan Merak),暂住西冷。
2000年12月4日,邦加-勿里洞省设立, 由原属南苏门答腊省的邦加岛、勿里洞岛等为其范围,首府邦加槟港。
2000年12月22日,哥伦打洛省设立批准,旧属北苏拉威西省,首府哥伦打洛。2001年2月16日正式设立。2001.12: 伊里安查亚省更名为巴布亚省。2002.1: 亚齐和巴布亚特殊自治法通过,亚齐特区的正式名称改为 Nanggroe Aceh Darussalam,到2009年后仍称Aceh。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省获得完全独立(1999年8月30日,东帝汶全民公决拒绝自治并选择脱离印尼)。
2002年10月25日,廖内群岛省设立(9月24日国会批准),旧属廖内省,首府丹戎槟榔。该省与新加坡邻近。
2003年11月14日,西伊里安查亚省正式成立(1999年10月4日批准)。但在暴力抗议下,中伊里安查亚省(2001年11月11日批准)至今没有正式成立。
2007年2月7日更改为西巴布亚省。2003年,印尼1975-1999年期间设立的行政市,至当时还没有正式成为地方自治意义上的8个市全部并入所在的县。行政市设立的法令是1974年颁布。1993-2003年间设立的市不少此前地位是行政市。这最后取消的8个行政市是基萨兰市、兰都市(以上北苏门答腊省)、巴都拉惹市(南苏门答腊省)、芝拉扎市、普禾加多市、克拉登市(以上中爪哇省)、任抹市(东爪哇省)、瓦坦波尼市(南苏拉威西省)。
2004年10月5日,西苏拉威西省成立,分南苏拉威西省部分地区置(2004年9月22日批准)。
2010年印度尼西亚人口27352万,人均GDP为3869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2010年8月4日,北马鲁古省省政府从德尔纳特市迁到索菲菲。此前由于索菲菲基础设施未完善,省府长期在德尔纳特市办公。
2013年4月15日,北加里曼丹省设立,分东加里曼丹省4个县和打拉根市设,省会丹戎塞洛(2012年10月25日批准)。
2014年10月,佐科维多多当选总统,宣布暂停增设一切省县。2018年多地增设一批区(乡)。
2020年印度尼西亚人口27352万,人均GDP为3122美元。
经济发展情况:
1970 1996年间GDP年均增长6%,跻身中等收入国家。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经济严重衰退,货币大幅贬值。1999年底开始缓慢复苏,GDP年均增长3% 4%。2003年底按计划结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济监管。2004年,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资、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顿金融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5%以上。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印尼政府应对得当, 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
此外,在中印尼双方共同努力下,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雅万高铁是中印尼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铁路全长约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通车后,两地通勤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
㈣ 美国 日本 德国 巴西 埃及 俄罗斯 澳大利亚 印度的地理位置
日本 位于亚洲东北部,是西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其领土同我国大陆最近处仅相隔400余海里,同台湾岛更仅相隔100多海里,因而被称作我国的“一衣带水”的邻国。 国土总面积约为37万7847平方公里(其中,可居住面积11万288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0 位(1993年)。日本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国土资源的状况。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海岸线非常长。按照日本政府1996年统计,其海岸线共达33899公里,领海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渔业水域361万平方公里,200海里水域面积429万平方公里。这一岛国特征不仅使日本可以享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为其开发海底资源、发展海洋运输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日本土地资源不够丰富,农业用地即耕地资源更显得比较贫乏。1997年,日本共有耕地49896.7平方公里,加上多年生作物用地5861.4平方公里,也只有55758.1平方公里,平均每人仅约442平方米。 森林在国土中所占的面积则比较大。至1995年,日本共有森林2514.6万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在这些森林当中,人工林为1039.8万公顷,天然林 为1338.2万公顷。由于对木材的需求量很大等原因,日本每年仍然要大量进口木材。例如,1999年,日本的木材需求量为9781万立方米,其中国产木材仅1900万立方米,进口木材7900万立方米。 2. 水 从年降水量来看,日本应当是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年降水量平均在1630毫米左右。不过,由于日本山高坡陡,河流又多不很长,降水中有很大一部分迅即流人大海,因而积存下来的水并不算多。 3.矿物 日本的矿物资源种类繁多,曾有有“矿物博物馆”之美誉。历史上,日本曾一度是铜的出口国,铅和锌的蕴藏量也较丰富,还曾有过一些较大的、着名的煤矿。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规模的国家相比,无论从其矿物的蕴藏总量还是从人均占有蕴藏量来说都是比较贫乏的。目前,在各种矿物资源当中,只有石灰石资源尚可称之丰富,而其他资源特别是石油、煤炭、铀等能源资源则尤显缺乏。这一点在其需要耗费大量矿物资源的工业高速发展以后显得更加突出。 4. 植物 日本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日本政府1999年统计,日本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1800余种,其中纤管束植物为7087种,藻类植物约5500种,藓苔类植物约1800种,地衣类植物约1000种,菌类植物16,500种。在这些植物当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约有1500多种。从世界上来看,日本的植物种类虽然少于那些拥有热带雨林的国家,但比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多得多。这是因为,日本的国土面积虽不很大,却跨越了从亚热带到亚寒带的广阔地域,而且绵延起伏,海拔高度差别较大,加之岛屿众多,形成了富有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从而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 日本的植物栽培历史较长,许多植物是从中国等大陆国家移植过来的。樱是日本普遍栽种的重要的观赏树种,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5. 动物 据日本政府1999年统计,日本共有动物约36,9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约1400种,无脊椎动物35,207种。陆栖脊椎动物的种类偏少。目前,体形大的野生动物只有熊、狼、野猪和鹿等。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金枪鱼、沙丁鱼、大麻哈鱼等的产量都很高。淡水鱼的种类也有不少,其中,香鱼的产量最大,是日本淡水鱼之王,成鱼身长约30厘米左右,银白色,有香味。 日本的鸟类动物大约有400种。其中原生鸟类约140余种,寒带鸟类约150 种,热带鸟类约50余种,日本特有的鸟类约有近50种。水鸟较多。雉(野鸡)因其美丽而被尊为日本的国鸟。丹顶鹤、信天翁、朱缳等鸟类已濒临灭绝,朱鹮曾仅剩一只。1999年,我国政府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 昆虫类动物亦种类繁多。其中,仅据初步统计,蟋蟀就有43种,蛙类有29种。蝴蝶类有500余种。 印度 地理极为多种多样,地貌从顶上盖雪的山脉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气候从最南方的赤道气候,到喜马拉雅山脉的苔原气候。印度组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具有超过7000千米的漫长海岸线,大部分海岸线位于伸入印度洋的半岛 。印度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 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占据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据了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印度的西部是塔尔沙漠。印度的东部和东北边界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最高点因为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而有争议性;印度声称最高点(位于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8598米。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占有支配性地位,紧靠重要的印度洋商贸路线。发不了那么多,给你网址: (包括所有因素,下同) 印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5%9C%B0%E7%90%86 埃及: http://it.sohu.com/20041010/n222415612.shtml 德国: http://www.lvyou168.cn/country/Germany/geography.asp 俄罗斯: http://www.dqpi.e.cn/wyx01/homepage/ru_window/guoqing/gaikuang.htm 美国: http://www.cbwchina.com/global/america/society/uageo.htm 巴西: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lmx/687103.htm 澳大利亚: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706/t20070622_124848.htm
㈤ 世界上哪些国家发生了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
历史上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表
1201年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伤亡主要发生在埃及和叙利亚。110万人死亡。震级:未知
1556年2月2日,中国的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发生地震,估计83万人死亡。震级:未知
1905年4月印度、克什米尔边境地震,1.88万人死亡。 震级:8.6
1906年8月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地震,死亡2万人。震级:8.6
1908年12月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大地震,死亡8.3万人。震级:7.5
1915年1月意大利阿维察诺大地震,死亡2.998万人。震级:7.5
1920年12月中国甘肃大地震,至少死亡10万人。震级:8.5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至少死亡14万人。震级:8.3
1927年5月中国南昌大地震,死亡20万人。震级:未知
1932年12月中国甘肃大地震,死亡7万人。震级:7.6
1934年1月尼泊尔、印度边境大地震,死亡1.07万人。震级:未知
1935年5月印度基达(今属巴基斯坦)大地震,死亡5万人。震级:7.5
1939年1月智利奇里安大地震,死亡2.8万人。震级:8
1939年12月土耳其埃尔津詹大地震,死亡3.5-4万人。震级:8
1960年2月摩洛哥阿加迪尔大地震,死亡1.2万人。震级:5.9
1962年9月伊朗卡兹纹大地震,死亡1.2万人。震级:未知
1968年8月伊朗东北大地震,死亡1.2人。震级:未知
1970年1月:中国云南大地震,死亡1万人(无官方数字)。震级:7.7
1970年5月秘鲁太平洋海岸大地震,死亡6.68万人。震级:7.8
1972年12月尼加拉瓜马那瓜大地震,死亡约1万人。震级:未知
1974年5月中国四川云南大地震,死亡逾1万人(无官方数字)。震级:未知
1976年2月危地马拉大地震,死亡2.6万人。震级:7.5
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官方数字)。震级:7.8
1978年9月伊朗塔巴斯地区大地震,死亡2.5万人。震级:7.4
1985年9月墨西哥大地震,死亡0.5万人(官方数字)。震级:8.1
1988年12月苏联亚美尼亚斯皮塔克大地震,死亡2.5万人。震级:7.0
1990年6月伊朗西北大地震,死亡4万人。震级:7.7
1993年9月印度南部拉杜尔地震,毁掉了36个村庄,2.2万人死亡。震级:未知
1995年1月日本神户市大地震,死亡0.54万人。震级:7.2
1999年8月土耳其西北大地震,死亡2万人。震级:7.4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大地震,引发大海啸,近30万人死亡。震级:8.7
2005年10月南亚次大陆大地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8.6万人死亡。震级:7.8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县大地震,截至08年5月28日,死亡人数:67183人、失踪:20790人 震级:8
2008年
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截至9月25日,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10月5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吉中边境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至少72人死亡。
10月29日,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达市附近连续发生两次地震,第一次震级为里氏5.0级,第二次为里氏6.5级,共造成至少300人死亡,3.56万人受伤,另有约4万人无家可归。
2009年
4月6日,意大利首都罗马以东约100公里的山城拉奎拉发生里氏5.8级地震,造成近300人死亡,约6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严重。
9月2日,印尼西爪哇省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至少79人死亡,超过900人受伤,32人失踪。
9月30日,萨摩亚群岛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震,造成100多人死亡;同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发生里氏7.7级地震,1000多人遇难。
2010年
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海地政府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地震已造成27万人死亡。另据联合国的统计,有48万多人流离失所,370多万人受灾。
智利当地时间27日凌晨发生里氏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将海啸预警范围扩大至整个中美洲以及太平洋国家和地区。
3月8日土耳其东部发生里氏6.0级地震,目前导致57人死亡,至少100人受伤
3月14日印尼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 没有发布海啸预警
3月22日 冰岛南部一座火山20日深夜猛烈爆发,滚滚浓烟和炽热的熔岩迫使数百名附近村民被迫疏散。目前还没有当地人因此受伤。据悉,本次火山爆发前数周,山体附近曾连续发生小型地震。
3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当地时间21日凌晨发生里氏6.2级地震。目前,当地有关方面没有发布海啸警报。
4月5日墨西哥境内靠近美国边境的南下加利福尼亚地区4日发生7.2级大地震,美国南部大城市洛杉矶与圣迭戈市内震感明显,很多高达建筑不断摇晃,很多居民跑到街上避难,一些停放在路边的车辆也反复上下抖动,少数居民震后被困在电梯中等待救援,墨西哥政府还没有接受有关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4月7日6点15分印尼遭遇里氏7.8级强烈地震 海啸预警发布,在强震发生后,当地又发生了5.1级和5.0级的余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2010-04-11 17:40在所罗门群岛南纬10.9,东经161.3发生7.0级地震。
4月12日06:08:14,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市附近发生6.2级地震。
4月14日早上7: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