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当年的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呢
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弱,各国列强纷纷派出“探险队”,在敦煌等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测绘”等活动。吉川小一郎是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的门生,1911年5月,他受大谷的派遣来到中国西北,其目的一是联络另一名日本“探险家”桔瑞超,二是到敦煌掠夺文物。
1914年1月13日,吉川再次路过敦煌时,又去“拜会”王道士,并再次对当地进行“考察”,骗购了一批文物。
所幸,从建国后至今的时日里,中国的研究者们,从未放弃过努力,曾经被日本人批的体无完肤的中国敦煌文化研究,今天早已后来居上。原本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世界敦煌学术会议,从2011年起,终于改为了中文发言。所有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代代传承者不屈不挠的努力。一如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摊子上,所有艰辛奋斗的努力!
B. 古印度的兴衰过程
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C. 敦煌的历史,是怎样从发展辉煌到战火连天的
说起敦煌,很多人总会和莫高窟联系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据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也开启了日后漫长的莫高窟修建历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历史却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却了。
然而,这些历史中却不乏动人之处,于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历史,那段曾经辉煌、却久经动荡而又顽强生存的敦煌历史。
拼死一战的敦煌军民
敦煌几百年的辉煌,让敦煌军民们认识到敦煌城的价值。敦煌的百姓们认识到,尽管最早的迁徙而来是因为来自冰雪高山上的融冰水和相对肥沃的土地,但敦煌城的价值并不再是这些自然条件了。他们认为,是每个人对家园的热爱让敦煌有今天的辉煌。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柔然的攻势下,并没有太多民众选择离开敦煌,而是决定与敦煌共存亡。
在几次柔然的突袭战中,敦煌军民表现出极大的战斗力,多次以少胜多,反败为胜。比如历史曾经记载敦煌的一位名叫多侯的将领在抗击柔然中的突出表现:
多侯率领敦煌军队,击退了柔然部帅无卢真率领的三万骑兵,并被提拔为征西大将军。后来,多侯率军外出狩猎,被柔然得知,由度拔派遣军队包围了敦煌城,试图断了多侯的归路。可是多侯一方面反而无所畏惧,主动突围打乱了柔然部署,另一方面敦煌城内的军民纷纷想办法接应多侯,终于突围回到敦煌城内。敦煌军民因此士气大振,在多侯的率领下再次出城决战,大破柔然军队,解了敦煌之围。
《魏书·尉古真传附侄孙多侯传》:蠕蠕部帅无卢真率三万骑入塞围镇,多侯击之走,以功进号征西大将军。后多侯猎于南山,蠕蠕遣部帅度拔入围敦煌,断其还路。多侯且前且战,遂冲围而入。率众出战,大破之。
结语与思考
敦煌城的辉煌绝不只是广为人知的莫高窟,它的辉煌固然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敦煌军民对敦煌的强烈认同更是它赖以存续的根本性因素。从萌芽到辉煌、从动荡到存亡,这些辉煌而又艰难的日子却都是敦煌在人类史上的文明印记。从敦煌的曲折发展,我们看到的是正是敦煌人敢于在逆境中抗争的勇气,而这恰恰是我们回首历史的意义。
D. 古印度国、古印度人是如何亡国灭种的
不是,古印度文明是由自中亚入侵的雅利安人建立,现在印度人是雅利安人与当地土着澳大利亚人种的混血
E. 怎样去敦煌旅游
1.你好,我是敦煌人。二月三月不建议过来,敦煌是沙漠绿洲,四季分明。这两天就比较光秃秃的,有些冷,没什么意思的说···一般到七月八月九月最好。来之后,现休息一下,步行逛逛市区,敦煌市区很小,还是比较干净的,夏日饭后去散步,很惬意的。然后第二天早上去莫高窟,下午去鸣沙山,最好到下午五点以后上山,那时候沙子暖暖的,很舒服,据说在沙子里烫一烫可以治风湿什么的···敦煌本地人经常这样弄,真实性不知道是怎样。建议一直在沙山顶上看日落,相机必备,食物,水必备,至少两瓶水吧···爬沙山很累的,虽然不高···要是有条件,也建议看日出。我和朋友也常常在夏天约在一起看日出或日落,超美的~另外,去鸣沙山你可以坐3路公交,不必打车啦~公交一块钱~至于玉门关···我不大了解,很少去,就不说啦~
2.在敦煌玩,除了去莫高窟,其实建议自助游,但是找导游方便些。地陪你可以去旅行社联系,敦煌比较好的旅行社是太阳能旅行社和敦煌国际旅行社,前者在市中心北大街,走100米就到了,后者你可以问路人,就问国旅怎么走就可以啦~
3.去住招待所,或者沙洲乐园东门那里有一家,貌似不错,但名字忘了。敦煌的司机师傅还行吧,你可以问他们~
回答结束~
F. 为什么说敦煌文化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的相遇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G. 为什么古印度人在僻静的大山开窟造像来纪念佛祖
古人为了表示对佛祖的恭敬,所以会铸造佛像。大山中雕塑的佛像,可以避免人为破坏。
在所有佛像中,在石窟中雕塑佛像是最高最大的,而且也会流传久远。目前在我国的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有很多雕塑的佛像有近2000年的历史,如果保护得好,几万年都可以保存下去,这是其他佛像不能比的。
H. 古印度人如何祭祀印度教的湿婆
第二个最高神是“毁灭之神”湿婆,他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他的舞蹈中显现。湿婆长着五面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对他的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自虐的苦行办法;二是用血祭的办法,他们以此种办法来表达对湿婆的崇拜之情。
I. 敦煌的飞天的故事与印度哪个文献有关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去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辩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J. 古印度人是怎么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经济也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各个种姓的人会有代表组成一个类似村委会的团体治理村子,各个职业比如放牧人,老师,铁匠,木匠,都是世袭的,不生产的职业别人会分一部分收成给他们,除了盐和铁其他都能自己生产,在古代印度国家强盛的时候,税吏收税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过的很不错,混乱的时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税的人敲诈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