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谁的人均收入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进步也是越来越大,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跃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可以说发展潜力让很多的国家都羡慕不已。但是从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人均收入情况来看,貌似并不是这样。说出来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印度的人均收入快追上甚至持平中国的人均工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跟着小虎来看一下:
说到印度,小虎在这里不得不叫一声“三哥”,印度与我国一样是个发展中国家,随着这几年的变化,印度的发展也逐渐加快跟上了发展的脚步。印度的四大发展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不得不承认,这几年经过中国对于印度农业的帮助,使印度的农业也开始有的非常大的进步,而且从今年也开始重点的倾向农业,印度的农民和村民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其次就是服务业的迅速增长,让印度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还有如今的旅游业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现在的印度的人均收入和我国已经基本持平。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真的是因为印度的飞速发展吗?显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现在我国的农业和实体工业的下滑,农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9亿农民,正常情况下农民出去好迹猛打工的工州隐资都在3000块左右,但是近来农民种地出现了“赔钱”的趋势,甚至很农民都放弃了种地,而外出打工也是困难丛丛,实体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不景气,大批工厂倒闭,这也就造成了农民工无工可打的地步,9亿农民的就业成了大麻烦,没有经济来源人均工资怎么可能不降低!中国收入高的只是极少数,大都农民也只是只能够解决温饱。
中国总经济大概是印度的4倍,但房地产却占百分之70左右,虽然生活质量相比来说友桥差距还是很大,但不像中国,买一套房子,需要几代人做房奴。农业和实体工业的止步不前,这样的泡沫经济还能够走多远?
‘贰’ 俄罗斯、泰国、印度、缅甸在清朝时叫什么
俄罗斯--罗刹国
泰国--暹罗国
印度--印度
缅甸--缅甸
一点相关知识
http://book.sohu.com/20050603/n240090486_3.shtml
‘叁’ 印度这两个字的汉语拼音
(印度)拼音如下:
【汉语拼音】印(yìn) 度(dù)
英文:India
Ps:在拼写拼音时,常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可混淆。如in和ing,en和eng等。
2)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可混淆。如zi和chi,si和shi等。
3)声调符号切不可标错位置。如把会(hui)的第四声错标在字母u上,实则标在字母i上。
4)处理“一不七八”等变调的字标注按原调,读的时候要变调。比如,一定,“一”原本是一声,但是要读成第二声。
参考资料[变调]:http://ke..com/link?url=fV0NQvU_q7t8M-_fX3CpsX4Wg99HBgSI3Z9iSLK
‘肆’ 为什么要跟印度人叫阿三哥呢
红头阿三”对如今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现今六、七十岁的老上海来说却是非常熟悉的。之所以称为“红头阿三”,原因大致有这几种说法:凡印籍巡捕皆头缠红巾(实际上,印捕充任交通警、巡逻警的用红巾缠头,任看守警为黄巾缠头)所以叫“红头”。关于“阿三”则有两种说法:一说印度人是亡国奴,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于西捕和华捕列第三位;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人说话有口头禅“I say”、“I say”,其谐音为“阿三”,红头加上阿三故称“红头阿三”。 印捕是上海处于殖民地时的产物,在我国是独一无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8月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冒险家纷至沓来,要求在上海购地建房。当时清go-vern-ment上海道台宫慕久在英国领事巴富尔的威胁和欺骗下,于1845年11月29日以道台名义,用告示形式公布了洋人的《上海租地章程》。从此,英租界成了英国侵略者在上海的“国中之国”。 1849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法国领事敏体尼援引英国殖民者的先例,上海道台麟桂屈服于殖民主义者的压力,于1849年4月6日划定法租界界址。 上海租界既然是“国中之国”,自然要有武装力量及其他镇压工具,这便是万国商团、舰队水兵与巡捕。万国商团是租界武装力量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保卫租界,一般不负社会治安之责。舰队水兵是万国商团的后盾。巡捕,即pol.ice。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担任,故称为西捕。当时法租界公董局就有明文规定:“巡捕房人员应全部由法国人或宣布服从法国领事馆,并从此归法国裁判权管辖的外国人组成。”英租界最多时有西捕160名。西捕薪水高,否则就找不到西捕,这样开支就大了。另外,西捕有种种局限,比如微服侦察,其相貌特征根本无法掩饰;又比如去公共场所打听,其语言障碍造成的困难也难以克服;再加上租界里有帮会组织,西捕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深入进去,也物色不到合适的人选做耳目,破案效率不高,租界治安堪忧。总之,从1854年开设巡捕房起,起先西捕还能应付。后来刑案随人口激增而水涨船高,由清一色的西捕办案,弊端更为突出,于是从1870年后改为允许华人充任巡捕,称为华捕。由于这一改变收效明显,以致渐而主次倒置,即西捕大减、华捕大增。例如1883年英美公共租界有巡捕200名,华捕竟占170名之多。以后,华捕越雇越多,殖民者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开始从英殖民地“进口”印度籍巡捕,即“红头阿三”。殖民者从印度“出口”巡捕时,对人员精心挑选,必须是印度的锡克族人,个个身高马大,满脸虬须,令人望而生畏。但他们也有与西捕相似的短处,所以大多充当巡警、狱警与交通警。“红头阿三”来自英国殖民地,严格说来其身份比处在租界里的上海人还低,但他们是英国人的忠实“看家狗”。狗仗人势,整天警棍乱舞,让上海人吃足苦头,特别是那些摊贩与车夫,挨“红头阿三”的警棍与皮靴更是家常便饭。殖民者为了利用 “红头阿三”为其忠实卖命,发他们的薪金比华捕高一倍,还配给住房等,并在当时的戈登路巡捕房内(解放后为江宁路公共安全专家分局)建造了一座三层楼印度教堂。印捕的存在随着租界结束而取消。 法租界在这方面做法与英租界大致相同,他们“进口”的是安南巡捕,即越南人,在上海人看来,其体态、皮肤与广东人相近,所以没送他们什么绰号或代称
‘伍’ 印度语,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懂的请告诉我一下
我是印度人所以提前就道歉语言的限制!
这个符号是印度梵文中的一个神圣或神秘的符号。读出来是 “om" (中文发音,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说出来----噢+么)。
虽然中文翻译是唵(an),不过准确的读是 OM 而不是AN.这个符号是一个经常在佛经和印度教经典里出现的种子字,并有其特殊的意义。一般印度教徒都会在门口饰上这个字,以保家宅平安。这个字最早在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出现。今天已经变成了代替印度教哲学和神学的符号。印度教的人相信,世界的创作开始的时候,OM 是神志的第一声。
‘陆’ 为什么都管印度人叫阿三呢
一.
上海人从前都习惯于称印度人为阿三。
这些人,解放前大都给外国企业公司或私人住宅充当门役。
为什么叫他们“红头阿三”呢?因为他们头缠红布,手持木棒,站在大门口,颇像
一尊门神。老板招呼他们,一般都不叫名字,而是喊一声:I say (意为“我说”,
发音和上海话“阿三”很接近),所以有“红头阿三”的称号。
--------------------------------------------------
详见:http://www.54tsinghua.cn/classic/history/8-2-24.htm
--------------------------------------------------
2.
至于“阿三”的来历,据我了解大约有三种说法。最平常的,曰印度巡捕的袖子管上有三条白道道,类似少先队的大队长,上海人所谓“三埭头”、“三条杠”者是也。不同的是红色的“三条杠”靠近肩膀,而白色的“三埭头”在下边袖口上。大概是因为这个明显的区别,大队长错过了被叫做“小阿三”的光荣。
比较洋味的说法,曰“阿三”是印度巡捕的口头禅是也。这源自洋文,有人说是“I say”,也有人说是“I see”。前者与“阿三”的发音似乎更加接近,不过洋泾浜英语往往发音不准,所以不见得成立;倒是“I see”的意思到跟“Yes-sir”差不多,比较符合印度巡捕作为打工仔的身份对boss唯唯喏喏的模样。
-------------------------------------------------
详见:http://www.jwc.fudan.e.cn:8080/yayan/showArticle.php?akey=0085